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发展探析

王 文 雅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必修课之一,理应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之一,相应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也需有相应提升,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仅仅靠课本内容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按《纲要》指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坚决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校教育效果最大化,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重点,为当代大学生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明晰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下世界的不安定因素很多,西方思想文化渗透更加隐蔽,意识形态冲突不断,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容易出现理想信念缺失及价值认同错位,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其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广受学生喜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阵地,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切入点[2];
同时,课程思政对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所谓“育人”先“育德”,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于道德发展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必要性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成绩相对薄弱,部分群体伴有抽烟、饮酒、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习惯,学习动机弱,且自控力差,高职的学生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讲授专业知识、培养技能,更要注重价值引领、品格塑造[3],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助力高职学生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起重要作用,努力培养输出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因此,职业教育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立好思政元素之“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统一,既发挥好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和显性教育作用,又充分彰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效应和隐性育人功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社会产业发展。

此外,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1],可以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高校人才培养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必要一环。

(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思政育人认识不足、能力不够

长久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师生间多平等对话、少批评教育及正面说服,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观念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不尽相同[4],使得一些心理教师不知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心理课堂中;
还有些老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无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制度、文化,进而无法将思政目标落实在教学内容中,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介绍心理学知识即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这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讲,既是考验,也是提升自己思政素养、思政能力的好机会。

(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现代心理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课本上较为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及实验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家,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也会引用两三个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论,若不加以引导,学生容易在心理课堂上产生“唯西方论”倾向。殊不知,无论是东方早期哲学思想,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蕴藏着心理学思想,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本就包含着课程思政元素,剥开西方心理学的表象,找到合适切入点,会使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比如自我意识章节可以结合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提升政治觉悟,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同志在朝鲜战争中英勇牺牲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学习心理章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对于大国崛起的意义,如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就立下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人格培养章节可以引导学生强化“四个自信”[5],大学教育要积极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为祖国培养出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人才,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在于提升心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敏感度,对契合中国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重点进行深度挖掘和恰当引导。

(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生硬

自课程思政推进以来,不少学校在课程教案中都添加了“思政目标”一项,希望教师能够用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从而提高思政引导效果。然而,在课程思政推进初期可能会出现教学涉及形式相对单一,教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与对应的价值引领契合度较低的情况,表现为将思政目标生搬硬套,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说教味道和割裂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对推进课程思政无效,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起到反效果。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落实思政目标过程中教师多以全堂讲授为主,与学生互动较少,课堂缺乏新意,学生也感受不到老师的诚意,在座位上玩手机、睡觉、聊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彻底沦为学生口中的“水课”“育人”与“育德”目标均无法实现。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不能为了完成教案中的“思政目标”而生拉硬拽,降低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要善于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6],让学生在思考中学、在参与中学,提升课程思政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组织领导,在教育部的统筹领导下,各地方和高校需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健全各项机制,强化教学检查,党政齐抓共管,院系推进落实。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目标落实到教学标准、教学大纲、课堂设计、教材选用、课件编写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第二课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各个方面坚决防止课程思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贴标签”“两张皮”,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见功见效、落地落实。

(二)促进专业发展,壮大德才兼备教师队伍

当下时代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大学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并非在慢节奏的“象牙塔”中,需时刻关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从各个方面加强专业发展。同时,大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确思想武装自己,以实际行动展示“学高身正”,强化育人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自觉成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

院系及学校也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师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可以增加相关专题的校内外进修帮助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培训及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1],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方式共同商讨课程思政的合适案例及融入方式,多种方式培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担当,鼓励杰出青年教师、长江学者等名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壮大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三)加强团队合作,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加强团队合作方面,同一教研室的心理教师加强合作,确定带头人和组员共同展开学习与教研探讨,互相吸取经验,共同成长进步。同时,也要加强连接与其他专业教师、辅导员、专业导师之间的连接,多沟通交流,实现跨学科、跨部门课程思政联动,全方位引导学生提高思政素养。

教学内容优化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大多是西方案例、观点及实验研究,从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这些内容显然是不全面的,心理教师要在课堂中添加中国元素、思政元素,聚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思政目标,加强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效果。此外,教学团队要积极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认真选择教学形式,如开发和利用校本教材[3],丰富本土教学资源库的同时,使教学更加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做到因材施教、精准引导。此外,教师需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大量可用资源,团队共建线上教学资源,不断根据课堂反馈调整教学资源,及时推陈出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四)注重价值引领,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评价体系也需要做出相应优化,不适宜继续“唯分数论”,而应注重学生自身思政素养是否有提高、理想信念是否更加坚定、甚至长期追踪课程思政对学生三观塑造及回馈社会是否有帮助。基于以上思考,课程思政评价可从学生阶段性测试、小组合作作业、自我成长报告等方面入手,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几乎集中在大一学年,因此课程思政的长效评价还可以从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度综合素质测评中得到参考,并根据长效评价及时修订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评价也应相应优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各阶段的自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均有很大参考价值,在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评价中,教师也将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思政素养的同时,对课堂的把握度更高、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更强、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随着课程思政不断推进,其有望作为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评价指标之一,也将成为院系教学绩效考核、教师考核评价、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内容,对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院校、院系、教师、学生应在评优评先中重点考虑,以奖促教、以励促学,从而形成示范效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学校及院系需充分统筹各类资源,充分做好保障,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心态,提升思政素养,做到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推荐访问:探析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