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及古镇现状

调查实践心得

撰写人:黄卓英

中国拥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古镇则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这个寒假,我们寻访家乡附近的古镇,去感受古镇所蕴含着的宁静和韵味。深处浙江的我,选择了兰溪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北纬29.5,东经119.2,村原来叫高隆村,位于兰溪市西部,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诸葛八卦村地形、风水俱佳,处处充满着神秘色彩。这一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四方来水,汇聚锅底,形成一口池塘,这就是钟池。钟池是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阵图”的基点。而这个钟池正是八卦村极其奇妙,并富有标志性的一个景观。钟池并不大,但这口水塘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奇妙无比。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横向环连的窄弄堂,弄堂之间千门万户,许多古老纵横的民居星罗棋布。接近钟池的小巷较为笔直,往外延伸时渐趋曲折,而许多小巷纵横相连,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般。外人进入小巷,往往好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有意思的是,数百年来村中居住的诸葛亮后裔并没有意识到小村布局的奇妙之处,身在“八阵图”,不知八卦形。直到近年从一本旧书中查到相关记载,这一奥秘才大白于天下。如今,只要登上镇外的土岗向下俯视,仔细辨别,整个村落九宫八卦之形就会完整地展现在眼前,其布局之奇妙独特,令人赞叹不已。1993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实地考察诸葛镇后说,中国传统的村落和城郭布局有依山傍水的不规则形和中轴对称的方整形两种,像诸葛镇这种围绕一个中心呈放射状的九宫八卦形布局,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尚属孤例,其重大价值不言而喻。

诸葛镇为何如此布局,迄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种布局是诸葛亮“八阵图”的翻版,是诸葛后人根据诸葛亮阵法精髓而设计的,这既是对祖先的一种特殊纪念,也是对诸葛亮“八阵图”的变相保存;
还有人认为,如此布局是出于消防的考虑。中心为钟池,以此为核心四周扩散,不管哪家人家发生火灾,取水救火的距离都是一条直线,对扑救十分有利;
还有人说,诸葛镇地处杭州外围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诸葛后人虽然不嗜争强斗狠,但战备意识很强。如此布局,有利于在钟池一呼百应,从四面八方包围来犯之敌,无形中增大了取胜的把握。如此等等,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也许,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就可完

全解开。

诸葛镇不仅布局奇特,镇中古民居也非常罕见。据相关记载,此镇始建于宋元时期,后代屡有续建、改造,至清康乾时盛极一时。目前,全镇保存明清古建筑二百余间,散布于镇中的小巷弄堂间,原汁原味,古风犹存。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镇中的祠堂建筑。据说,极盛时镇中有各类祠堂十八处,大多雕梁画栋,工艺精湛。现存大公堂、丞相祠堂是其中的佼佼者。

诸葛八卦村确实是中国第一奇村,它至少有三奇:

诸葛八卦村的钟池首先是奇在: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后代。换句话说,满村的人几乎全是姓诸葛,或是嫁到诸葛家的妇女,只有极少数不是诸葛家族的成员。据中国全国第七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1993年10月13日在诸葛八卦村举行)时的统计,中国诸葛亮的后代共约1万6000人,单单一个诸葛八卦村就聚居了四分之一(约4000人),堪称中国第一。

其次,这个村还奇在它的布局精巧玄妙,从高空俯视,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宫八卦阵暗合。

第三、这里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与文物(最久远的距今700余年)。700多年来的朝代更替、社会动乱、战火纷飞,不知多少中国名楼古刹、园林台阁,或焚于战火,或毁于天灾,但这座大村庄却像个世外桃源,远离战火,避过天灾,躲过人祸。

这次的参观调查,收获颇丰。我不仅领略到了古典建筑的优美和韵味,也感受到了古人们体现于其中的智慧。古镇中处处体现着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精神内涵。镇中居民基本为诸葛亮后裔,诸葛亮精神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这里民风淳朴,可以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一个安静祥和,却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小村落。诸葛八卦村的各种神秘虽未一一被人们破解,但她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确实明确的: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持一颗宁静淡泊的心。

风景园林学院

姓名:专业:园林(景观设计方向)

专 业 实 践 报 告

广场景观与布局空间

--------街子古镇及新都游后收获

一 实习基本情况

1 实习时间:2012年12月23日至2011年12月24日 2 实习地点:四川街子古镇、新都宝光寺 3 实习主题:古建筑 寺庙特色与空间布局

4 实习主要内容:作为游客去游览并体会古镇的文化

感受古建筑与山水的关系 观察古镇的生态环境

5 实习目的:通过实践,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结合;
锻炼自己的口才,使自己能更好的和别人交流;
了解旅游行业知识和导游讲解技巧;
了解古镇的开发模式和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生态环境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实习中学有所得。

二 实习具体过程和内容

12.23街子古镇

街子古镇位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依山傍水,是被誉为“一瓢诗人”的唐代著名诗人唐求的故里。街子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我们到达街子古镇时已10点过,所有人经整顿后集合,在听取了老师对此次实习任务的再次强调后,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此次的街子古镇游览。在其他陪同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各个小组初步制订了实习调查的主题,然后各自行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复习了古建筑的屋顶样式等。在银杏广场,游览了字库塔;
在古镇街上漫步,大家看了具有民风的各种饰品和生活用品,品尝了当地的特色—麻饼和其它风味小吃,看了大戏台,体验了民风民俗;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忘记拍照记录与草测。

下午我和小伙伴来走过酒吧一条街,来到江边感受街子古镇的滨水景观,街子古镇的水到了冬天尤为清冽,但遗憾的是这里的河岸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临河的景观都非常原始。

12.24新都桂湖与宝光寺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号升庵)在此沿湖广植桂树,饯别友人,作诗《桂湖曲》,“桂湖”由此而得名。全园占地面积约48000平方米,是一座人文凝重、环境优雅的古典园林。园内亭台楼榭清代古典建筑共20余处,有成都平原保存最为完好的850米明代古城墙。

桂湖的荷花和桂花因独具特色而蜚声中外,被誉为全国八大荷花观赏胜地和五大桂花观赏胜地之一。盛夏时节,独有的桂湖红莲碧叶连天,万荷绽放,摇曳多姿;
金秋时节,满园桂花竞放,银白丹红,争芳吐艳,一片繁荣景色。“红莲一朵千秋艳,金桂双城万里香”是新都桂湖独有的魅力。

桂湖大门内两侧有一大一小两株紫藤,大的一株相传为明代状元杨升庵亲手所值,距今有500余年的历史,其主干直径达86厘米。小的一株直径为32厘米。两株紫藤枝蔓在大门

正上方相交缠,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绵延,形成一座全国罕见的百米紫藤长廊,总覆盖面积420平方米,实为巴蜀奇观,中华之最。桂湖紫藤条蔓纠结,盘亘纽绕,象征着状元杨升庵和才女黄峨缠绵悲壮的爱情故事,后人常用此来比喻升庵夫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夙愿。

三 实践调研与收获

此次实习调查我们一共历时两天,大致走了一遍街子古镇和新都桂湖宝光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街子古镇

小城镇是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其构成的经济、文化网络空间在中国城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而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环境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格局,对中国传统聚落、村镇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镇已不再是单纯的民间居住空间,而是集商业、娱乐、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一种特色空间,广场作为古镇的重要节点空间,是游客和居民活动的中心,其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者了解以往类似设计中的经验、不足,不断改进或借鉴,以避免同样的问题不断出现,从而提高设计质量。

银杏广场空间特征。银杏广场位于江城街和朝阳路的交汇处,整个广场呈不规则多边形,由线性排列的四棵古银杏树划分为高低不同的两个区域,空问由台阶相连,视线和空间联系较弱。较高区域有字库和古银杏树两处遗迹,较低区域兼做5·12地震纪念馆的馆前广场。

银杏广场是游览街子古镇的起点,是古镇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也是古镇的集散中心,更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广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观察,发现在占绝大多数时间的非节假日期间,银杏广场使用者的活动十分单一,缺乏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使用者的娱乐设施、场地,没有可进入的集中或分散绿地,夏季遮阳处不足,供给使用者休息的只有长凳,不利于使用者停留。对于游客来说,古镇广场只发挥了休息区和集散场所的作用,对于居民来说,广场则生活氛围不够浓郁。

1.广场应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和可达性,作为古镇街区的重要节点,面积不宜过小,并能够根据使用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划分,以充分利用空间。

2.在景区管理方面,应尽量减小游客对于居民正常生活生产的不利影响,多听取居民的意见,如综合考虑古街(或部分主要街区)禁止机动车进入的时间段,优化人车分流线路,使居民能够在上下班高峰期自由出行。

3.古镇广场的使用者包括游客和居民,设施的配备以及活动的场地安排应同时考虑游客和居民的使用。

4.广场作为开敞的公共空间,是提供居民和游客相互了解的重要场所,目前古镇居民和游客的互动主要是商家和顾客的买卖行为,两者在广场的主要使用时间段上也有较明显的区分,可考虑通过增设丰富的广场设施,使广场活动多样化,让居民的活动更多的渗透到广场中,增加游客与居民互动的体验性活动。

5.古镇历史氛围的营造不应当只依靠广场一角矗立的遗迹,应通过其周边环境,空闯形态,活动的组织等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

新都

成都新都县宝光寺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重要的佛教寺院,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并且在寺院中还保存着众多的历史文物。

宝光寺前广场用地包括一条宝光寺旅游参观道路和空地。南北长200多m.东西宽1 31m,总面积3万多"。除主广场外,还包含5 01亩的停车广场。广场南面为JI|陕国道.北面是历史悠久的宝光寺。东面城市规划是宾馆,西面则是旅游商业建筑。它们与宝光寺三面围合,形成宝光寺广场的基本围合空问。设计重在体现新都的历史与文化特色.以巴蜀文化为背景,以巴山蜀水为内涵。以宝光寺为具体切入点,同时作为游客与居民的休闲与聚会场所。商业功能也是本广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计体现宝光寺的地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的地方原则。设计切实考虑游人的休闲行为,重视对人的关怀.体现人性的设计原则。宝光寺广场的主题思路是构思一个清新休闲的旅游生态广场.烘托宝光古寺颂扬佛教的宗教目的,使千年古寺在新时代焕发更新的魅力! 广场满足文化交流.休闲和商业三个方面的功能,作为寺庙前的广场更应该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人的活动和主动参与是广场的本质特征所以广场的成为交流与休闲广场应作为游客与居民的休闲与聚会场所。重点体现人的主动参与。文化体现新都的历史与文化特色.以巴蜀文化为背景.以巴山蜀水为内涵.以宝光寺为具体切入点。

广场有精致的细部设计,作为与人接触最直接的广场细部.是景观质感的重要体现,一处好的景观细部一定是精美的。在广场的细部设计将重点放在林下台阶和溪流两岸这两处人活动最多的区域精心设计了阶梯状的休息树阵溪流旁的曼佗罗荫棚:静水面中的叠石塔;
荷花池旁的休闲平台,星佗罗涌泉和旱地喷泉.他们向在广场中休息的人们展现了景观工程的精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工业化美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所带给我们的技术美。

广场还有无障碍设计,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对残疾人的关怀是不可少的,广场的主要入口都设置了残疾人坡道,方便残疾人的行动。

收获

两处广场都一定的体现了当地的地方特色,传达了人文情怀,而新都的宝光寺广场作为新型的广场,又处于寺庙门口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满足居民休闲的同时还要代表宝光寺的佛教文化尤为难得。而它丰富的层次与人性化的设计也值得我在今后的设计道路中学习借鉴。

安仁古镇实践报告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1

1.安仁古镇概况

安仁古镇的背景及由来

安仁古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西北有有被诗圣杜甫赞之“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西岭雪山,南、东面分别有斜江河、恺木河蜿蜒而过,形成了“东有流水西有道,南有江河北有山”及“双河报城”的格局。古镇为一个背靠青山,环绕绿水的风水宝地。而且安仁古镇又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原名地主庄园)所在地,地处川西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41Km,距大邑县城8Km。,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保留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大邑县政府以发展古镇观光旅游、建设主题文化博物馆的形式,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达到保护历史遗迹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在古镇核心区域内,包括树人街、裕民街、红星街等保存完好的古街和刘体忠公馆、刘元琥公馆、刘元瑄公馆、陈月生公馆、乐述言公馆、刘家花园、同庆茶楼、乐志伦公馆等重点保护建筑。

2 .综合现状分析评价

2.1 区位条件

安仁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41公里,双流国际机场38公里,大邑县城8公里,经成温邛高速公路可快速到达大邑县城,再行8公里即可到达,道路状况良好,交通非常便捷。

文化商业区与树人街、裕民街、红星街、窄巷子构成了安仁古镇旅游主线,分布在古街和刘体忠公馆、刘元琥公馆、刘元瑄公馆、陈月生公馆、乐述言公馆、刘家花园、同庆茶楼、乐志伦公馆、张学初公馆等重点保护文物建筑之间,形成了安仁古镇的购物、休闲、文化、旅游特色。

2.2 自然环境条件

安仁地处成都平原之内,海拔在540米,平均坡降为3%。属暖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7°C,降水量为945.6毫米。

2.3 社会经济条件

全镇辖15个行政村,四个居委会,幅员面积21.4平方公里,城镇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万人。

自2004年以来,安仁镇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规划理念,精心打造"百年安仁",塑造庄园、文博、民居等十大特色品牌,这些项目的建成将解决大量农民的就业问题。目前,被征地农民已集中入住独具风情的川西民居,实现了由农民向居民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旅游资源条件

2.4.1 千年古镇的文脉与地脉

安仁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又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原名地主庄园)所在地。安仁镇历史悠久,早在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就建安仁县(早于大邑建县50周年),隶属于剑南道邛州,据《太平寰宇记》载由“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当时的县治就在今天的安仁镇,因古为“安仁”县治,故得名。直至元朝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安仁县建置撤销,其区域划归大邑县。

安仁镇人杰地灵,丰富的文化蕴养了许许多多名人,如古代诗人计有功,近代军政要员刘文辉、刘湘等,解放后的名人有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登义,高级工程师彭宇鑫,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刘吉庭等。

安仁镇独具川西民清园林古典建筑风格,被世界旅游组织作为世界旅游文化遗产而成为省级旅游景点“6朵金花”之一,刘湘公馆、刘元宣公馆等十多座民清古公馆群遍布安仁镇区内,小洋楼、安仁中学等古景古点体现出安仁镇古城的古朴端庄,使安仁镇被誉为古景拍摄的“天然影都“。

古镇的宁静是十分让人心醉的。在刘氏家族兴建的宅院、商街、学校、茶楼里,一群人或居、或商、或闲逛、或茶饮、或吟读。他们的身边、脚下,凝眸处、落座地,到处都是 2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雕梁画栋,青砖重瓦,每座公馆、每座建筑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历史不可言说的神秘。关于安仁,有太多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遐想。公馆,远不止是一幢建筑,或特定时代的一幢建筑,它是一种宏阔的生活文化和气度,是一些人心目中神秘而尊贵的生活的象征。如今,绚烂的时代色彩与繁荣的经济发展更增添了新公馆生活时尚又怀旧的魅力。

2.4.2刘式庄园及建川博物馆具有相当知名度

景点主要分布在刘文彩公馆和刘文辉公馆。刘氏庄园以其独特的历史内涵以及其建筑本身对中国高超的民间工匠艺术的充分体现而享誉海内外,是国际旅游组织认定的四川旅游发展“六朵金花”之一,在《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被国家列为4A级旅游区,并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刘氏庄园门票收入41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约1200万元。

建川博物馆聚落工程位于安仁古镇南侧,是由发展商兼收藏家樊建川先生集合民间资金主持投资的3000亩旅游城镇新区开发项目中的启动工程。项目的基本经济策划意图是以古镇原有的旅游资源和新增添的博物内容作为依托,使聚落成为一个博物、商业活跃的核心社区,带动周边城镇新区的发展。

2.4.3 镇内现存完好的十余座公馆群和安仁镇特有的古街、古道、古巷和古建筑

三条古街(维新街、树人街、裕民街)、古楼、古塔和安仁中学(原文彩中学)保存完好,能够很好地体现民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同时把川西民居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这一切目前还未对外开放,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景区内金桂酒店和阿庆嫂茶铺广告画)

2.5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2.5.1旅游客源市场区域定位

安仁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为: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海外入境客源市场为辅。国内客源市场以四川本地、西南地区的游客为主,国内其他省区次之;
入境客源市场以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为主,带动欧美客源市场。

一级目标市场:四川省内各城市及重庆市

二级目标市场:沿海城市、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市

三级目标市场:港澳、东南亚等地

机会客源市场:国内其它省市以及欧美等地

2.5.2旅游客源市场类型

按安仁古镇的旅游资源特色,其旅游客源市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四川民俗特色草鞋)

1、观光游览客源市场

为安仁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主要观赏古镇风情、刘式庄园、建川博物馆

2、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客源市场

生态旅游是世界新兴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其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的专项自然旅游形式。这类游客以散客为主,一般来讲规模不大,目前客人相对少一些,但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5.3游客量预测

根据《安仁古镇保护规划》,整个古镇旅游人口容量为4500人/天,最高可控制为5000人/天,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3 .规划布局

3.1 项目建设总体布局

根据《大邑县安仁镇总体规划》的发展思路,安仁镇作为四川省重要的旅游胜地,其总的发展目标是要将安仁镇建设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四川省重要旅游城镇,大邑县东部重要的中心城镇。

因此本项目正是在这一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的指导下,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为中心,以展示安仁镇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为主题,凸显安仁镇在各个时期的繁荣文化。

3.2总体布局根据本项目的开发条件和市场分析,该项目的总体布局为三个主题区域。

一是以树人街两边的公馆和商铺为主形成公馆文化区及古镇展示区,以展示安仁所特有的公馆文化和千年古镇风情为主。

二是以裕民街、红星街及周边区域形成古镇风情商业区,以展示休闲独特的川西文化为主。

三是以核心区西面的民居及田园为主,形成林盘聚落与田园风光区,并且可作为今后的项目建设发展用地。

3.3 景观节点及空间:一线四点一片。

3.3.1 一线

从树人街进入,穿过裕民街、红星街、文化旅游商业区和窄巷子, 根据本项目的开发条件和市场分析,该项目的总体布局为三个主题区域。

一是以树人街两边的公馆和商铺为主形成公馆文化区及古镇展示区,以展示安仁所特有的公馆文化和千年古镇风情为主。

二是以裕民街、红星街及周边区域形成古镇风情商业区,以展示休闲独特的川西文化为主。

三是以核心区西面的民居及田园为主,形成林盘聚落与田园风光区,并且可作为今后的项目建设发展用地。

3.3.2四点

1.入口开敞区

作为整个片区旅游的入口点,树人街南设置了一古街入口开敞空间,该区域应具有原始古老的风貌,对游人有亲切的引导性。

2.安仁中学旅游开放区

安仁中学原为文彩中学,有多年的历史,学校内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及古塔,具有较好的文化背景和旅游价值。特别是位于树人街和裕民街的入口处,正对校内古塔,作为古街中的一个空间节点,兼具了休闲功能。3.戏剧/茶园文化旅游开敞区

同庆茶楼是整个安仁古镇的制高点,作为古镇核心区的标志性建筑,是为整个建筑服务的开敞空间,其旁的星廷剧院,将周边重点建筑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中心区域。

4.新建商业文化旅游开敞区

作为整个核心区内的一高潮区,设置大量游客服务性商业和休闲广场,为游客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4.存在问题

1、作为一个4A级旅游景区,安仁古镇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在古镇街区很难看到垃圾桶等最基础的设施,另外,我们仅仅是在景区入口的游客中心见到公共厕所,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这些设施,对游客来的行动来说是很不方便的。针对安仁的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景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2、古镇缺少对自身历史文化及旅游景点的介绍设施。就其本身而言,安仁古镇具有很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但是如此深厚的历史沉淀在我们对古镇进行实习考察的时候却感受颇少。古镇对自身历史文化介绍这方面,去年我们实习的街子古镇就做的较为完善一些,在街子我们能在不同地方看到关于街子古镇景点的简介以及景区的路线图,这样方便了游客的游览,同时会给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旅游区吸引物的集群效果不好。在该地有建川博物馆、刘氏庄园、古镇街区等一系列的旅游景点,但是由于是一些相对独立的点,各点之间的有一定的距离,这给游客的游览造成了很大的不变,针对这一问题,能规划出各点之间的游览线路并加以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增强游客游览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当地的产业量,促进就业。

4、安仁古镇知名度还不大。虽然作为国际旅游组织认定的四川旅游发展“六朵金花”之一,在《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说其知名度还是不够的。扩大宣传力度,选择古镇中的一些历史遗迹及特色民风民俗加以宣传,提高古镇的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以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

2014年春季学期暑假

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主题:
古镇资源的文化内涵

实践时间:
2014-08-22至2014-08-28 实践地点: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和顺古镇

学 院: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班 级:
2012级美术学

姓 名:
杨海静

学 号:
20121022115

目录

一、前言

二、历史悠久的和顺古镇

三、著名的华侨之乡——和顺

四、和顺古镇的文化内涵

(一)全国最大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二)元龙阁

(三)滇缅抗战博物馆

(四)弯楼子民居博物馆

(五)和顺小巷

(六)艾思奇故居

五、重要景点及其美食介绍

(一)陷河

(二)千手观音古树群

(三)洗衣亭

(四)双虹桥

(五)和顺龙潭

(六)百岁坊

(七)刘氏宗祠

(八)和顺文昌宫

(九)和顺地方特色美食

六、古镇文化再开发的优缺点

七、后记(实践心得)

一、前言

在我的记忆中丽江远比腾冲知名度高,但久闻那里人潮汹涌,沿街商铺、客栈喧闹的场面,把思古之幽情都惊散了。遂打消了前往的念头,义无返顾的选择去腾冲。

腾冲没让我失望,特别是步入和顺古镇时的那份惊喜,犹如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偏远的西南边陲,居然藏着这样一座山清水秀,令人赏心悦目的古镇,而且文化底蕴深厚。6000余人的乡镇,就像个大村落,民国时,居然涌现过“代理总理”这样的大人物。

和顺这名字好,念着顺口,和和美美顺顺当当的意思也吉祥。古镇下边有条蜿蜒的像玉带一样的小河,原先叫“河顺”,后来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

和顺距离腾冲县城仅几公里,李老师边驾车边问:和顺门票每人80元,我可以把你们带进去,拍照没问题,可以省80元,但里面景点进不去,因为每个入口处都会查验票。犹豫了一秒钟,觉得这钱不能省。

腾冲最吸引人的,一是和顺古镇,二是缅甸翡翠。和顺和翡翠各有各的美都很惊艳,和顺的美,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默默接受所有人的赞叹;
翡翠的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缘分才会动心。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一 页

二、历史悠久的和顺古镇

坐落在民族文化大省云南中的汉族古镇,其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的保留了中国明清汉族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和顺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汉族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兰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俱下。”(《明史·太祖本纪》)和顺寸、李、尹、刘、贾五姓,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其祖先就是此时奉命随傅有德、兰玉、沐英征金齿、腾越南来的。事平,驻军腾越,均以军功得封。如刘继宗授总旗官;
尹图功授指挥,赠武略将军;
寸庆领卫指挥职兼随军参赞;
李波、贾受春亦授指挥。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于是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作为沐氏部下之和顺五姓祖人,亦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后居“阳温敦村”(和顺古称)。《刘氏家谱》叙其始祖与寸氏祖遍览腾阳,最后发现此地,啧啧称赞说:“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一两人心甚慕,不忍舍去。接踵而到的是,来自湖南的张姓,来自南京的赵姓、钏姓,来自河南的许姓。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二 页

张、赵、钏、杨到腾冲时间约在明洪武末年,许姓则是正统年随王骥征麓川而来。之前尚有曾、蒋、丘、番、冯姓,可能迁居他处。

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虽为生活所迫,背景离乡,位于高原极边,但和顺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无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汉族文化精髓,同时,它又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游子们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本地文化交流整合,创造出了有着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

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小镇建筑,淳朴的人们。但这里却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经多少沧桑巨变的传统民居。据了解,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三 页

走进和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二、著名的华侨之乡——和顺

和顺是西南最大的侨乡,40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走夷方”。由于和顺离缅甸才70公里,所以去那里做玉石生意的人最多,还有远走印度(此地离印度400公里)、美国、加拿大的,其中不乏成为巨富大贾的,他们衣锦还乡之后就在和顺修建宅院,也出资修建宗祠,全乡有八大宗祠,都风格各异。由于受外来文化浸染,和顺的建筑多为中西合璧,风格有南亚的,东南亚的,宅院里还有不少西洋的工艺品和现代化用品。由于明代朱元璋的屯边制度,和顺又有许多从中原迁来的移民,安徽、南京的都有,所以这里的民居还有徽派的建筑风格。各种建筑风格,在这个清秀的西南边陲水乳交融,和谐并存。

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顺,就在“官马大道”之旁。所以,和顺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著名的侨乡,全乡侨居国外的人口,为国内人口的100.2%。加上侨眷,为国内人口的167.6%。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四 页

华侨分布在缅甸、印度、泰国、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十多个国家。

历经多少沧桑巨变,和顺人以自己超常的智慧使古建筑和文物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后,和顺以文化为灵魂,以保护为基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展文化旅游,一跃成为云南著名的旅游圣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云南省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态村示范点。2003年,和顺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

三、和顺古镇的文化内涵

和顺镇和顺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现称和顺镇,全镇人口6000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和顺地处西南丝绸之路要冲.具有600多年的开发史。这里山环水绕、文野平涛、杨柳含烟、荷塘飘香、亭台楼榭与明山秀水相映交辉,构成一幅和谐的乡村风情画卷。被誉为 “南州冠”为了谋生,一代代和顺人远走他乡、追求梦想、足迹遍级南亚、东南亚及其其他国家。他们创立了云南最古老的跨国公司,创办了著名的益群中学,和顺图书馆。商业与文化熏陶,使和顺历史上人文蔚起,孕育了巨商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张兰廷、寸海亭,民国元勋李曰垓,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著名教育家寸树声等大批英才。儒商一体,尊师重教爱国爱乡,世代锦延,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

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和顺以六大魅力: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汉文化与南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五 页

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一举成名,入围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获得唯一的年度大奖。

和顺还是云南四个文化生态村之一。鳞次栉比的民居建筑。座落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上,气势恢弘的建筑群落,千姿百态、引入入胜。保存完好的文昌宫、元龙阁、中天寺、图书馆、独具特色的月台、照壁、牌坊、以及环村河畔的一座座洗衣亭,石拱桥和八大姓宗祠,都体现出和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气息与这里田园牧歌式的秀美风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今和顺充满了无穷的魅力。随着“保护风貌、浮现文化、适度配套、和谐发展”思路的设施,和顺的未来必将更加光彩夺目。

(一)全国最大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位于和顺双虹桥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 “和顺阅书报社”,1925年由该乡旅缅华侨集资源,在些基础上创办为图书馆。1938年拆馆屋。兴建中西合璧式的新馆。馆址占地1392平方米,建筑物由大门、中门、花园、图书馆、主楼组成。主楼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楼房。正面两侧突出两个半角亭、建筑立面玲珑别致、门窗徒刑西式设计、落落大方、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六 页

气宇轩昂。馆内窗明几净、花木扶疏、环境静劾。藏书达7万多册,含大量善本、珍本古籍及地方文献,被张天放誉为“在中国 村文化界堪称第一”。门楣悬有胡适,张砺等名人题书的“和顺国书馆”匾额,墙上镶嵌着大量名人题刻,愈增添了图书馆的氛围。1980年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后,新建了“藏珍楼”,扩建了“景山园”,并将文昌宫等古建筑群划归图书馆管理使用,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的功能和接待能力。

(二)云龙阁

元龙阁位于和顺水碓村龙潭之南,始建于明代,清朝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是儒,道合一的道观,现为道教活动场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阁旁有泉,蓄水为潭,称为龙潭。元龙阁以此得名,寓水源龙首之意。阁依山而建、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观音殿组成,构思奇

七、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监绿水、拾级而上、宛若仙境。其中有许多匾联,如“元精含斗极,龙脉焕天枢”等,均出自名家手笔,愈增添了元龙阁的高古气氛。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七 页

(三)滇缅抗战博物馆

滇缅抗战博物馆,是由柏联和顺公司创办的我国第一个民间投资,民间收藏的抗战博物馆。博物馆于2005年7月7日建成开馆,馆址设在当年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上,内容丰富,创意新颖。博物馆展示了民间收藏家段生馗先生20多年来收集和保存的3500多件二战文物,主要包括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美英盟军,民众众抗战等方面的文物。其中有李宗仁将军赠送抗日县长张问德先生的红藤杖,张问德先生《腾北偏安录》手稿,飞虎队全套微章,日军沾满鲜血的军刀、毒气弹、慰安妇用品等。博物馆分为“山河破碎”、“悲壮远征”、“沦陷岁月”、“剑扫烽烟”、“日月重光”5个部分。

馆内有雕塑一件,其原形是当年美军士兵在战壕中用炮弹壳做的和平鸽,体现了博物馆的主题——和平。此外,还有连战为博物馆的题词等。博物馆通过大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八 页

量馆藏文物、老照片、纪录片、史实资料、油画、连环画等,真实再现了那段悲壮历史。

(四)弯楼子民居博物馆

“弯楼子”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这一称谓不仅是这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的代称。“弯楼子”民居为三进三坊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现被政府列为弯楼子民居博物馆,一院、二院展览着李氏宗族史及和顺民居文化。

“永茂和”商号是和顺及至腾冲经商致富的代表,在腾冲商界里有“东董西弯楼子”的称誉。清道光年间商号主人到缅甸经商谋生,渐发展为跨国商号,总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九 页

号设在缅甸曼德勒,国内上海、拉萨、昆明、下关、保山、腾冲等地设有分号,商号历经五代人,有100多年的经营历史。

“永茂和”商号对地方,国家社会事业积极支持,为和顺图书馆,益群中学创建捐赠了大量图书和资金,抗美援朝时还为国家捐献过飞机。

魁星阁位于和顺石头山毓秀峰。由山门、过厅、魁星阁、观音殿、聚宿轩、纯阳楼等建筑物组成。主体建筑魁星阁为六角攒尖顶重檐建筑,始建于明代,清朝降年间重修,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

毓秀峰为火山熔岩石峰,峰间怪石嶙峋,林木青团郁。寺内有古极两面三株,虽屡遭雷击,但仍生机盎然,威然屹立。199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古树名木,受到应有保护。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十 页

过厅正面立有碑刻两通,一碑刻着人李日垓先生诗作《双杉行》,系为保护寺中古杉而作的有名诗篇;
一碑刻着郡人李根源先生的《和顺感旧诗》,乃先生1949年小住魁星阁期间的怀旧之作。此外,两侧熔岩上还有一组摩崖题刻。诗碑和摩崖题刻给景区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登上魁星阁极目远眺,广野平畴,远山近水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五)和顺小巷

腾越文化和顺文化的缩影和顺小巷,其中的大马帮博物馆,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
滇商辉煌的历史;
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反映华侨的创业史。小巷中翡翠大王家乡让你体验“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翡翠文化。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古法造纸、木雕、扯丝糖、土锅酒、打铁、织布、洞经、皮影戏、和顺老物件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展示和马帮婚礼、马帮歌会等民俗表演。

马帮歌会:每天上午10:00—11:00,下午4:00—5:00在和顺小巷内有精彩的马帮歌会表演。在这里可以欣赏到2005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十一 页

颁奖晚会上的压台戏,和顺古镇的《天下和顺》。还有腾冲傈僳族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

茶道表演:在和顺小巷戏台,每天可以欣赏和顺艺术团的国粹和民族两套茶道表演,感受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

(六)艾思奇故居

艾思奇故居位于和顺乡水碓村,为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有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显得古朴典雅。在大门头悬有“艾思奇纪念馆”匾额,在西楼和厅楼上陈列着艾思奇的生平事迹。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O年2月就诞生在水碓村。其父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艾思奇两岁就随父在外,先后在香港、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十二 页

昆明、南京、日本读书,10岁曾回故乡居住了半年左右。青少年时代就参加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曾两次东渡日本留学。193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战后援会宣传部长、延安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央宣传部哲学小组指导员、边区文联执委,解放后,当选为中国新哲学研究会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学校副校长兼哲学教研室主任等职。

艾思奇是影响广泛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丰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长期以来都是高等院校的哲学教科书。

艾思奇于1966年3月22日因急性心力衰竭病逝于北京,终年56岁。追悼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送了花圈,毛主席在他的悼词上亲笔写下“党的理论”。

五、重要景点及其美食介绍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居民以内地迁来的汉民族为主,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十三 页

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是国内第一魅力名镇

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走进和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一泓碧水绕村而过,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今天的和顺生活依然恬静,仍未沾染现代气息。

(一)陷河

陷河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因其人行其中极易陷入,被和顺人形象地称为陷河。和顺陷河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和顺游子有词云“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

(二)千手观音古树群

和顺古镇自然生态优越,镇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近百棵,除了魁阁的两棵秃杉,位于和顺张家坡的千手观音古树群也颇具特色,古树群由七棵拔地参天的百年古樟树组成。其中五棵沿一直线而列,近观如绿色华盖,擎天巨伞,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

两棵古樟站立两旁,恰似观音菩萨的文殊、普贤弟子。从西往东看五棵古树分而列之,与远处的魁星阁相望,故又被称为“五子登科”。寄托了古代人们功名仕途的追求。古树群下,一条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火山石古驿道蜿蜒西去,与村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十四 页

前的捷报桥相连。一辈辈的和顺人先到千手观音古树群下许下祈福求财的愿望,然后从这条古驿道上怀揣着有朝一日能从村口的捷报桥上衣锦还乡的梦想,开始“走夷方” 。

(三)洗衣亭

继续沿着小河和荷塘走,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村妇在小亭子里洗衣,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在和顺有六座。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就建了这样的亭子(建于清道光年间)。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馈赠。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十五 页

(四)双虹桥

和顺村头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据传建于清道光年间。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
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高原水乡的恬美风光。

(五)和顺龙潭

和顺龙潭为地下涌泉形成,潭方数十亩,碧波荡漾,水体澄澈,游鱼可数,潭周边以精美石栏饰之,潭中石亭翼然,潭畔古木苍天。元龙古阁临潭而建,阁身倒映潭中,如诗如画,为和顺侨乡一胜景。传说古时和顺有龙为患。和顺先民修潭敬龙,因此风调雨顺。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十六 页

(六)百岁坊

和顺百岁坊有三座,水碓李德贵妻百岁石牌坊、贾家坝贾李氏百岁木牌坊,东山脚许廷龙百岁木牌坊。其中,贾氏百岁木牌坊中门门楣有云南省都督蔡锷题书“民国人瑞”、水碓李氏石牌坊上有云南省主席唐继尧题写的“天姥峰高”。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十七 页

百岁坊是和顺人家长寿的象征,也是和顺一景。和顺共有牌坊9座,可惜均毁于“文革”。

改革开放后,新建、恢复了和顺顺和、文治光昌、冰清玉洁、盛媺幽光四座牌坊。

(七)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布局错落有致、风格精致典雅,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存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乾隆时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
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
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内设和顺茶馆,这里可品到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各色名茶,是品茗休闲、陶冶性情的首选之地。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十八 页

(八)和顺文昌宫

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和顺文化的摇篮,曾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殿阁雄伟、雕梁画栋、石栏回环,气势轩昂。现被辟为腾冲神马艺术馆、魅力名镇展厅。

(九)和顺地方特色美食

和顺里有本地特色的菜品不少,一般都不贵。

菜品首推黄焖鸡和木瓜鸡。糖粑粑是和顺当地的特色小吃,味道不错,首选邮局旁边那家小吃店的,要趁热吃。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十九 页

腾冲特色小吃:大救驾、和顺三滴水、煮饵丝、坛子鸡、稀豆粉、撒撇、土锅子、大簿片、和顺头脑、粑粑、松花糕。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二十 页

六、古镇文化再开发的优缺点

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加以保护,并继承发展。现今人们的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多样化,目的地选择更在乎环境的优雅和设施的品位,逗留时间大大增加,休闲度假旅游日渐成为有消费能力者的爱好。而对于古镇来说,远景设计研究院认为开发当地古镇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一些好处或者说意义:

1、优化古镇结构、增加居民收入

发展古镇开发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古镇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古镇结构,拓宽古镇功能,延长古镇产业链,发展古镇旅游服务业,促进古镇居民转移就业,增加古镇居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促进城乡统筹、提升居民素质

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古镇,使古镇居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古镇居民素质。

3、提升古镇文化、弘扬文化精神

通过挖掘、保护和传承古镇文化,可以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古镇文化,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精神。

在21世纪社会我们越来越重视古镇文化与民俗民风的建设,人们开始由现代文明走向古俗文化。在节假日离开钢铁城市去寻找一份宁静。一个古镇的文化怎么在现代旅游业蓬勃生在发扬广大,并创造很多的价值这是各个古镇都在思考的问题,有些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而有些盲目的跟风却并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

七、后记(实践心得)

泱泱古国,大河汤汤。中华民族几千年走来,积累了许多文化宝藏。中华文明的璀璨华光已经照耀着伟大的中华儿女几千年有余。我们珍爱我们的文化,因为它们蕴含了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藏,我们欣赏我们的文化,因为它承载着一个名族伟大的生命力,我们发扬我们的文化,因为它不仅仅是我们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二十一 页

不!这种行动不是文化的传承,而是文化的浮躁。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它那种精神,那种对人格的塑造的伟大力量,就是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是,我们文化浮躁,浮躁有三。

一、目的不明。

毫不客气地说,很多人并不是在传承中华名族的文化,他们只是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肆意招摇撞骗,为了大笔的金钱,为了大量的利益去做所谓的文化传承。如今的电视上,将一些封建迷信也捧做文化精华,大肆鼓吹,蛊惑人心,实在是令人发指。还有许多地方,为了争抢一个名人,到处打官司走关系。为了什么?为了钱!为了让用文化发财致富。本来,文化是可以用来致富的。但是,文化不是用来炒作着发财致富的,文化的价值也不仅仅就是让人发财致富用的,它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就说一个博物馆,里面文物的价值,绝对不是参观费得价值。可是,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如今的人,只看到了那个参观费得价值,却看不到文物本身的价值啊!

二、态度有误。

对文化的发扬目前大有一番大跃进的样子。好像要在十年之内恢复中华传统文化似地。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说过一句话,在下十分同意,奉为经典。“文化的传承,不是我们一代人的事情,而是两代,三代,甚至子子孙孙共同的事情。”是的,中华名族,五千年积攒的文化,哪里是你能够在三年五载就发扬的呢?但是,如今的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上,到处是一片虚伪的文化热,从中传出的,确是一种真实的文化大跃进。

三、方法失当。

文化的发扬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名族共同的事情,当然,也需要有人领导,有人倡议,所以,我不反对媒体对文化的宣扬,反而赞赏。但是,由于有太多的浮躁在内,又不得不说。方法失当,是最要命的问题。中国人中,不乏有很多文化传承者,但是,他们都是在毕生研究,没有发动起周围的人来。所以,文化的发扬是需要发动群众的,不是纸上谈兵。但是,在发动群众之前,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二十二 页

必须要端正目的和态度,才能够取得效果。方法的失误还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文化的全盘接受。虽然是中华文化,其中也必然有糟粕,是糟粕,就应该果断去掉,不能够变着方地去圆它,否则,就容易误导人。我们要坦然面对这些糟粕。因为书是人写的,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是比见解不同,是比有犯错误的时候。方法失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脱轨。我们没有把文化好好地应用到现在生活中去,或者只是谈了一些现在根本干不了的事情。文化只有在创新和运用中才能有发扬光大,这样的文化之水才能永远流淌。

悲哀的是,中国人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美食,另一方面却一味地享受这快餐带来的快捷和美味;
一方面赞叹这伟大的古代建筑,另一方面却大肆地拆除古代遗楼,盖起高楼大厦;
一方面歌颂着田园牧歌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却把破坏着美丽的大自然。

我们说的,和我们做的,真的还差得很远很远,我们文化传承之路,真的还要走很远很远,但是,我们适时地需要停下,看看我们做得好不好,对不对。

是的,传承文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论到了什么时候,我们都有文化需要传承,我们不能够当外国人复制品,我们不能再复制中将自己埋没。我们需要一种清新的中国方式面对世界,让世界感受到我们的存在。这才是真正中华文化的力量,它让一个名族不同凡响,它让一个名族有一种精神。如同军人的亮剑精神样,我们文化传承和发扬的真正目的,是要锻炼出一种中国人的精神。

作为世界上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民族文化,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史。从西周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国家在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进、发展。仅以儒学为例,从孔子创立儒学,到汉代的经学,再到宋代的理学,近代的新儒学,不断的薪火相传,推动和激发着思想的创新,思想创新又积淀为传统。这种传承与创新,正是通过古代的教育体系(如太学和书院)实现的。西方的文明,也是通过从雅典学园,到中世纪的教会,再到近代的大学得以发扬光大的。所以,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是大学的基本使命。

这种精神将指引着我们努力向前,将使中华名族,永远流淌的鲜活的血液!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二〇一四年春季学期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 二十三 页

探索古镇文化之旅

2015年7月7日,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只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是在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心中,它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当一个你期待许久的日子来临,你会做些什么?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我们,也用着自己的方式来加以诠释。

一. 我们去哪儿?

北京这个地方,谈到古镇文化,你最先想起的会是何物?

天坛?故宫?还是南锣鼓巷?

我们的答案,并不是上述的几个选项。没错,它们是古迹,然而,当络绎不绝的人群你来我往充斥在你的面前,你看到的便不是古迹,而是人们在现代文明的碾压下所释放出来的情绪。

我们,有着自己的选择。

西交民巷?这是什么地方?

西交民巷位于北京西城区南部。东起**广场,西至北新华街,中与羊毛胡同、前细瓦厂胡同、辇儿胡同、平安胡同、人民大会堂西路、兵部洼胡同相交。是北京最长的胡同,亦是承载着古老文明的道路。

它,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西交民巷呢?这还得从当前北京古镇文化的现状开始说起。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还被称为中国四大古都之

一、博物馆之都。北京在建国后仅用半个多世纪就由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发达的现代大都市,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古镇被破坏,与之相连的古镇文化也逐渐消亡,加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程度,古迹已变成赚钱的工具,早已没了它本该有的意义,人们每天为了工作和生活到处奔波,生活压力的过大让他们忙的几乎没有时间来舒缓心境,因此在他们的眼中,古镇文化似乎没有什么用,城市管理者为了城市的发展,一幢幢高楼竖起,而一间间四合院被推倒,一条条柏油马路延伸,而一条条胡同被改造。今日的北京,早已没有了从前浓重的古镇气息,而发展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说起北京的历史,不得不提到在这里的确孕育出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比如京剧文化、四合院文化、胡同文化等等。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而这一表征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生命力也在日趋下降。说到四合院,在中国其实很多地方都有,但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它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就有“和”的理念文化,然而,北京的大多数四合院由于城市规划已经被拆除,盖起了水泥森林。胡同,是北京,苏州的一大特色。在苏州,人们称之为“巷弄”。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而且胡同也反映了北京人喜爱热闹的性子和北京人淳朴的民风,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北京的很多胡同都被拆掉或改造,没有被拆掉的也大都成了商业步行街。

自从改革开放后,国家着力发展经济,却忘了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的享受,精神文化的匮乏往往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很多城市都开始了城镇化的道路,以北京为例,一幢幢高楼竖起,一间间四合院被推倒,一条条胡同被改造,如今在北京要找到一个有古文化的地方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北京的海淀镇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海淀”一词起于元朝,其历史悠久性毋庸置疑,然而,如今再去海淀镇,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文化气息,取而代之的是由水泥堆砌起的森林,胡同被拓宽,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四合院被拆除,变成了一幢幢写字楼,从前的“中关村”已经不是一个村,变成了科技园区,而且它的扩张之路还在继续。北京是还留着很多古迹,但是古镇文化貌似已经所剩无几,古迹也沦为了赚钱的工具。

四合院已不多见,古迹名胜之处人满为患,于是我们才把目光转向了尚留有余味的西交民巷。这里,还承载着老北京人对于古镇文化的情怀。

二. 我们看到了什么?

有人说,希望越大,失望便会越大。或许我们此行正印证了这句话。

一个多钟的地铁,简单的步行,我们终于到达了西交民巷。这在我们期许中应该充满这文化气息的古巷,这本应在老北京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古巷。

然而,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一条静谧无人的巷道,是一条古朴不再、气息全无的道路。道路两边停留的,是大批大批的现代汽车,古老的房屋被钢铁怪物所替代,走过之处,残留的老宅墙上,一个个大红的“拆”字触目惊心。

这,不是我们心中的西交民巷!

出发前,我们还有人开玩笑似的说,这趟旅程或许会让我们认识到真正老北京的全貌。老北京并不是像现在这般,虽然也繁荣,但更多的是,四处都充满着淳朴的气息。而此刻,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淳朴气息。

在这条静谧的道路中,匆匆而过的行人,并没有感受到我们的失望之处。或许,他们正是北京从旧到新转变的目击者,或许,他们也是淳朴气息消散的肇事者。但是,不管怎么样,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叽叽喳喳的,我们小组人员开始讨论。

为什么?

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北京究竟发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学校,查阅资料以后,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1.北京古建筑被破坏的早期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就被视作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的中心,大量政府机关和企业重要部门座落于北京,与此同时这些经济和政治部门的存在有预示着这座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导致了北京这座城市需要大量的土地为这些企业,部门以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北京当初建设之时大量的土地被古建筑所占据,所以为了发展城市的规划者不得不拆掉大量的古建筑为北京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空间,只保留了一些名气大,影响力大的帝王宫殿,园林等等一些宏伟的建筑,而一些鲜为人知平淡无奇的古建筑却只能遭到破坏。但这作为发展的代价并不算大,中国早期人民需要摆脱贫穷,就必须要必要的拆除一些不重要的建筑,为未来腾出空间。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发展尽快脱贫而拆除了大量的古建筑只能说是必要之举,而且也没有对北京的古建筑文化造成积重难返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城市管理者意识不到古建筑保护的严重性,这无疑为北京古建筑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霾。

2.改革开放初期对古建筑破坏的原因:

改革开放引进了很多外国的企业和资本,大量的外国企业和资本进驻中国,使得土地前所未有的紧张。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内外两手抓的政策,一边让北京城对外扩张,另外又加强对内土地的开垦,进一步压缩了北京古建筑的生存空间。其次,为了让古建筑能物尽其用,人们利用古建筑的游览价值,还在古镇内部大力开展商业,古建筑群内除了游客就是各种商铺和小贩,这不仅让去游览的游客难以体味到古建筑所彰显的历史的厚重感,更严重的是让古镇的破坏更加严重,很多古建筑早已不是原先的古建筑了,早已被一次又一次的翻修和改建,最终变得不伦不类,从而演变成为了商人挣钱的工具。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城市管理者的失职,更是由于民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的匮乏。

3.现代古镇破坏的原因:

进入21世纪,北京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都市,但是它已经逐渐淡忘了它也是一个包含了中国很多历史遗迹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城市。直至今日在中国已经很少能看到有像样的古建筑群,被保护起来的只有那几个帝王宫殿和大型园林,真正能反映大众历史的古建筑群越来越少,即使存在也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商铺聚集地,各种打着历史的名号卖着普通商品的商铺俯仰皆是。它们充斥着古巷古镇,让所谓的历史体验变成了一场购物的盛宴,商业化的闹剧,人们在主场狂欢之余能体验到的历史也只是寥寥无几。古建筑似乎再不被保护起来的话就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跳梁小丑。成为赚取人们钱财却只能给公民带来廉价快乐和消遣的累赘。

不同阶段的古镇破坏无疑都是因为现代人们需要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古镇占地大用处有限,就变成了城市发展的牺牲品。

答案明了,震惊之余,也多了一份坦然。为发展所迫,牺牲了古镇文化,那么,为了让古镇文化重燃,我们是否应该牺牲一下发展呢?

三. 我们走向何方?

缺失的古镇文化,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可以说古镇文化的缺失对我们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就物质上来讲,古镇的存在让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以往历史中能人巧匠们的伟大之作。诚然旅游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了古镇原有的文化气息,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出于让游人们欣赏古镇本身的角度,适当程度地开放古镇可以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那份美。笼罩在特殊意境中的古镇不同与其他自然风光那般雄伟壮阔,但那份安逸确实令人沉醉。而一旦将来越来越多的古镇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人们再想寻找这样一方安逸的土壤,不好意思,太难了!精神层面上的更是不用说,古镇文化本身就是我国一重要文化,就如戏曲文化等,古镇本身更是可以位列文化遗产之位。古镇文化的缺失,就像是一方国粹的消逝,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悲伤。在古镇,欣赏古镇建筑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领略古镇文化的氛围。就像不到朱仙镇,你永远领会不到它的年画乡土气息,它的五香茶干是多么可口。不去到江西,看看景德镇,你也体会不到它究竟为什么叫做“瓷都”,那种满镇都是烧灼瓷器的味道,就是它的古镇文化。想一想吧,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所有古镇全都消失了,再想看看中国的四大古镇,只能在网上搜一搜了,那时的我们会有多么的遗憾。不论是从视觉感官上,还是从文化精神上,都是全中国乃至世界的损失。我们中国的文化,也会永远的缺失那么一角。

道理我们并非不懂。在现代物质文明发展迅猛的当代,我们的物质生活上去了,也开始学会珍视精神文明。即使如此,古镇文化对于我们而言便有不同以往的意味。

路总要前行。在简单吃过午饭之后,我们小组成员一致决定,改变目的地,前往从前只存在于课本中的一个神圣之地----圆明园。

自1860年的那场浩劫之后,圆明园的辉煌已经变成了历史,从前的那个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留下来的,仅仅是一片片废墟,以及我们在课本中所见到的,那一片西洋遗景。

所以,对于圆明园遗迹的保护,或许会成为对我们小组成员最大的慰藉,因为那时我们可以发现,在北京的大地上,古老的文明依旧存在。

圆明园很大,广阔的荷塘似乎见不到边。我们小组的成员也很兴奋,并没有因为圆明园的大而怨声载道,一边走,一边用手机记录沿途的风景。

看到圆明园中那些残垣断壁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那场大火中,有多少宝贵的文物付之一炬。那倒在地上的石碑,似乎在述说着,它曾经经历过多少惨绝人寰的杀戮和掠夺。我们感叹着,在现在这个社会,如何才能用个人的单薄之力保护这曾经的中华瑰宝,保护那些曾经的灿烂文明。

一番跋涉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书中见过数次的西洋遗景了。不用靠近,只是远远观望,我们便能感受到它曾经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历经多少流离沧桑。我们在这里合影留念,我们观望着周围来来往往的游客。我们感受到了曾经繁荣的古老文明,我们,似乎也找到了理想中的古镇文化。

离开圆明园之际,我们看到了栖息在圆明园荷塘中的黑天鹅。据说飞向夜空的黑天鹅,代表着不幸和悲哀。但是,游览过圆明园之后,我们明白黑夜已然过去,在这个时代,我们必然会尽我们所能去保护那些仅存的古镇文化!

是的,我们都明白,我们应该走向何方。

引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上,绝妙的音乐华章层出不穷。这其中,祖国大家庭中的少数民族,更是表现出了伟大的音乐天赋,在云南省白族地区遗留下来的白族“洞经古乐”就是杰出的民乐瑰宝之一。自云南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以来,各少数名族的历史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洞泾音乐”,它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而且还为云南的旅游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因远镇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利,“因远洞泾古乐”受到的保护和关注还不够,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掘这一优秀的少数名族传统文化,7月25日至7月31日,我们实践小组一行来到云南省因远镇,就此地的白族“洞经古乐”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做了调研。

我们此次实践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利用我们的热情、知识为民族文化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针对当地面临消失的白族洞经古乐文化的抢救工作,宣传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引起当地政府、人民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是,通过深入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向社会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风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出发到因远之前,我们在玉溪市聂耳文化广场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有这样一种音乐,不到15%的人听说过,只有一位年长的老人熟悉和了解。调查结束后,玉溪日报的记者对我们进行了采访。

7月26日,我们调查小组到达元江,与当地电视台取得联系,并对如何宣传“洞泾古乐”进行了商谈。我们计划在因远举办一场“洞泾古乐”的表演,当地电视台答应我们,他们可以在举办那天给我们派记者过去录制,并帮助我们在电视上帮我们宣传。当天下午,我们乘车赶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因远。

7月27日,按照我们的计划,今天我们要对演奏洞经音乐的老艺人进行采访。在当地宣传干事的指引下,我们对几位老艺人进行了采访。

采访时老艺人为我们演奏洞泾 从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因远洞经大概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起初,洞经音乐作为一种皇族音乐,只能在宫廷上或是皇家祭祖的时候才能进行演奏。但是它很快的流传到了民间,经过民间艺人的丰富及传播下,在明末清初,它的发展以及影响达到顶峰。在其发展的最高峰,每一个居住在这的白族的人民,或会唱一首洞经,或会演奏一种乐器,更有胜者两者皆会,而那些什么都不会的就可能找不到玩伴,只能当一个看客,因为在农耕之余,白族人民便会聚在一起演奏洞经音乐,把它当作一项娱乐活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清末以来,因远洞经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阻碍,外来文化的冲击、战火的毁坏、认为的故意破坏,使得洞经的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的状态。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洞经有关的建筑物和书籍,几乎都被毁坏了。

近年来,随着一些老艺人及社会人士的努力推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发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日益重视,并准备把洞经古乐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来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洞经古乐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如今的因远镇已有四个自然村成立了洞经古乐表演队,洞经古乐表演在当地已初具规模,而且镇政府也在每年有限的财政预算中拨出部分资金予以扶持,并每年举行“三月街·米干节”等旅游文化活动,推动洞经音乐的发展。但是,洞经古乐现在依然面临着传承、宣传、资金等方面的困难。

7月28日,我们对昨天进行采访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了一份相关的报告,并拟定了一份明天演出的具体安排。我们联系了电视台的记者,跟他们讲述了明天的演出活动的具体事宜。

7月29日,我们利用上午和中午的时间,对演出场地进行了打扫,并进行了布置:贴上了横幅,更换了老化的电线和灯泡。下午,记者们终于赶到了,匆匆吃完晚饭后,我们就开始了今天的表演。

活动总结
经过这次活动,我们对白族的文化以及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及认识,我们也从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加深了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我们也从那些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到了,白族人民伟大的创造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了我们对洞经的热爱,增强了我们把它宣传出去的决心。对于今后的宣传工作,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寻求各方的帮助,让因远洞经更好的传承下去。

特别感谢:
玉溪市大众电视台 玉溪日报社 元江县因远镇政府 实践人:
机械学院陈涛 龙臻旎 蒋信 马兆吉 段梦 赵勇 邱月 于然

社会实践实践报告

大学生乡镇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推荐访问:古镇 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