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读写:拓展教学的一种尝试

诗意读写:拓展教学的一种尝试
  
  王玉华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225300)
  
  摘 要:诗意读写是拓展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教学实践中,可通过“以歌解文”实施提升鉴赏能力的诗意阅读,通过“以词解词”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诗意联想,通过“写诗促读”开展提高应用能力的诗意表达。诗意读写拓展教学,还应遵循四“点”原则——“触发点”是生成诗意读写拓展的前提,“需求点”是促成诗意读写拓展的动力,“拓展点”是形成诗意读写拓展的契机,“发展点”是升华诗意读写拓展的意义。
  
  关键词:诗意读写 拓展 实践 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拓展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拓展无原则、无节制,致使语文学科失却了本色。其实,无论如何拓展,都不可将其当作“卖点”来卖弄自己的才学,亦不能刻意追求教学的新意,将语文课上成漫谈课或综艺课;而应当围绕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真正起到巩固教学内容、丰富文本内涵的作用。实践中,我尝试用诗意读写的方法组织拓展教学。诗意读写的思维过程无疑是充满诗意的,以此开展读写训练,能有效落实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三种可行的实践方式
  
  (一)以歌解文——提升鉴赏能力的诗意阅读
  
  所谓“以歌解文”,就是抓住课内文本的选材、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适时链接歌曲资源,有效组织比较阅读教学。
  
  一位教师上公开课——《白杨礼赞》,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特意安排了拓展环节。首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根据课文中描写的白杨树形象画一幅画;学生热热闹闹地画了几分钟后,全班交流;教师选出画得较好的进行展示。随后,教师通过幻灯片,投影当代画家孙文松的“白杨系列”国画,并对其墨下挺拔清秀的白杨风格作了介绍;重点呈现了一幅画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学生有的介绍画面内容,有的解读白杨的精神品质。教师由于对书画有些研究,还特意向学生介绍了这幅画在墨色与构图上的一些妙处。最后,播放歌曲《小白杨》,在歌曲声中结束本课教学。这堂课拓展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气氛也很活跃,但它没有深入文本内容,不利于文本意义的生成。这一拓展,是不成功的。
  
  后来,我利用自己的班级对该课的拓展内容做了调整,节录如下:
  
  (播放歌曲《小白杨》。)师 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
  
  生 听爸爸唱过。
  
  (学生议论。)
  
  师 今天老师并不是要让你们学这首歌。这首歌旋律美,歌词也美。从本质上讲,现代歌词具有现代诗所具有的一切艺术特质、表现技法和情感特征,一首好的歌词,应该说,也是一首好的诗。现在我们将这首歌的歌词与散文《白杨礼赞》作一比较。
  
  (出示《小白杨》歌词。)
  
  师 同学们读了歌词以后,能说说它跟课文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吗?
  
  (学生四人小组展开讨论,3分钟后课堂交流。)
  
  生 题材相同,都写的是小白杨。
  
  生 主题跟手法相同,都通过象征手法歌颂人的品质。
  
  师 说得好,这叫“托物言志”。一个歌颂的是北方抗日军民,一个歌颂的是守边战士。
  
  生 这两者的体裁不一样。一篇是散文,一篇是诗歌。
  
  师 对。相同题材和主题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体裁形式来表现,我们可作比较阅读。当然,白杨题材也能通过绘画来表现。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收集这方面的作品,或者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描写作一幅画。
  
  我选择的拓展材料与之前的公开课相同,不同的是,把握了语文课的特征,以《白杨礼赞》为轴心,抓住《小白杨》歌词的写作特点,从鉴赏层面深入开展比较阅读。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异同点,既开阔了视野,又训练了思维和表达能力。对于非重点的绘画内容则放到课后去处理,成为可选择的弹性指标。这样的拓展,恰到好处。
  
  (二)以词解词——发展思维能力的诗意联想
  
  诗词教学亦可以进行诗意拓展,通过链接诗词材料并比较其异同点,加强对原诗的理解。拓展材料可以是主题、作者或艺术特色上有相似点的诗词。
  
  “以词解词”,实际上是在原有诗词意象或情感的基础上,对相关诗词进行联想。下面,以古代诗词教学为例说明。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梧桐更兼细雨”的品鉴,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和意蕴的词句加以比较,引导学生领悟深层内涵。
  
  师 “梧桐更兼细雨”主要包含了哪几种
  
  意象?
  
  生 “梧桐”和“细雨”。
  
  师 作者描写这些意象要营造怎样的意境、表现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思考。)
  
  师 我们读过的词中有运用“梧桐”或“细雨”作为意象的吗?
  
  生 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生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落叶时”。
  
  生 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 在这些词中的“梧桐”、“细雨”意

[1] [2] [3] 下一页

推荐访问:诗意读写:拓展教学的一种尝试 年节是一种诗意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