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当代本科生关于人生观认知和建构状况

探究当代本科生对于人生观的认知和建构状况

摘要:本研究以研究小组的同龄人,当代本科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立德树人被高校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围绕人生观的认知和建构状况进行探究。经研究发现,该群体中人生观建构状况普遍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进一步分析,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选题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表示:“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1]]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勇于拼搏,这些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频频被强调,这些优良传统是一个人主观价值判断的外化表现,而这些对于人生的主观判断构筑起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观,对于自身的行为和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客观条件的便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之风似乎有滋长之势,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舆论影响。继电影《小时代》上映后,纸醉金迷的生活既给苦学的年轻人当头一棒,又点燃了无数不劳而获的幻梦;
再到宫斗剧、谍战剧、“爽文”,在悬置价值的前提下,教人如何狡猾地谋生存,青年们往往沉迷其中,乐不思蜀。这些与优良传统背道而驰的价值理念,本科生是否能够甄别并摈弃,以及它们究竟对本科生的人生观构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值得探究分析的。

本科生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后,经过高考制度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后备军,理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然而本科生正值人生观发展和成熟的关键阶段,极易受到不良之风的误导,且本科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因此立德树人作为本科生教育的立身之本是必要的、紧迫的。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首要方法,其重要性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我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2]]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分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总书记所强调的更多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出发的对人生观的引导,本组的调查研究的内容偏重于对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统计分析,从而探究这一群体的人生观构建状况。

有一个误区持续存在,即社会对本科生的定义是以成年人为标准,对于本科生人生观建构的完成度寄予极高的期望,然而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本组作为在校大学生更容易意识到本科生人生观的不确定性,并能够借助身份的便利性,大范围调查本科生的人生观。该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探究本科生对于人生观的构建状况,消除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误区,为进一步调整高校教育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2、概念界定

(1)本科生

本科生主要是是18—25岁的青年群体。而18—25岁这一阶段,正是与社会进行初步接触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

(2)人生观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生观”指的是“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意义的看法”。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的解释,“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观包括苦乐观、得失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它是一种指导行为的思想观念。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生观外化反映在具体行为上,是会对个人或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后果的。正因为不同的人生观造成的后果不同,有的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有的使人违背社会规则,因此从历史经验判断,人生观是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的,其区分标准在于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意义大小。如乐观、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值得赞扬,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有害于个人和社会的人生观,需要抨击。

(二) 研究对象

本组的研究对象是当代本科生。本科生正处于人生积累阶段,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后备军,对于国家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推动力。而正确的人生观作为内在驱动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能力说明已经形成了一套指导行为的观念。18岁是法定成年年龄,但它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数字,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是狭义的成年概念。本科生尽管已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但人生观依旧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据初步分析,本科生的人生观主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两个客观条件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时代特征。

家庭结构方面:自从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宪法后,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提高。尤其是当代本科生大多是1998年到2002年出生的,父母和孩子构成的三人家庭模式已经较为普遍。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成长环境不同,人生观的建构状况也有所不同。

社会环境方面:当代大学生是与信息技术一同成长起来的,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本科生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依赖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他们接触到的信息体量庞大且良莠不齐,在多元信息的狂轰滥炸下,思维被潜移默化地同化、误导或将成为问题。

(三)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基于初步分析、猜测和推理,笔者分为三个模块对采访结果列出了以下猜想:

(1)对人生观这一概念的认知方面。由于每个大学习都会接受思政课的学习,大学生对于人生观的概念应该普遍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2)人生观建构方面。大学生应普遍初步形成了一套指导行为和做出选择的准则,即人生观的建构应初具雏形。

(3)人生观的传播作用。在人生观建构过程中,代际间的影响较大。

二、 关于“当代本科生对于人生观的认知与建构”的调查与统计

(一) 调查方法

本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采集,样本均为在校本科生。本组自2020年12月9日起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在线上发放问卷,截止2020年12月15日共收到有效填写问卷168份,随后对数据进行统计。

本组制作的有关“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被调查者对于自身人生观构建的判断(自我审视)

2、探究被调查者对于未来的规划、愿望中的生活以及人生态度(客观分析)

3、被调查者对于人生观是否会产生代际影响的看法。(探究人生观的传播作用)

这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本科生对于人生观构建的状况,较为全面、直接、准确。

(二) 调查结果统计

问卷结果将分为上述问卷设置的三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1 人生观自我审视

对人生观的准确评判是构建正确人生观的前提条件。

(1)对于问题:您了解什么是人生观吗?

168位被调查者中, 20位表示“非常了解”,占比11.9%;
115位表示“大概了解”,占比68.45%;
30位表示“似懂非懂”,占比17.86%;
仅有3位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占比1.59%。

结果显示,近7成被调查者对人生观的概念有大致的了解,1%左右完全不了解。

(2)对于问题:您是否已经形成了确定的人生观?

168位被调查者中, 18位表示“非常明确”,占比10.71%;
106位表示“基本形成,但会有所改变”,占比63.1%;
36位表示“似懂非懂”,占比21.43%;
有8位被调查者表示“没有考虑”,占比4.76%.

结果显示,近七成被调查者基本形成了人生观,大于九成的被调查者的人生观初具雏形。

在这两个问题下,数据的分布形态非常相似。

2 未来规划和人生态度

(1)对于问题:您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者人生目标有规划吗?

168位被调查者中, 22位表示“非常清晰”,占比13.1%;
125位表示“基本形成,但未确定”,占比74.4%;
17位表示“没有,不知道如何规划”占比10.12%;
仅有4位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考虑”,占比2.38%。

结果显示,共有近九成的被调查者对未来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进行了规划,一成左右有规划意愿,但不知道如何规划,极少数表示没有考虑,着眼现在。

(2)对于问题:您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多选题)

“物质丰富”“快乐自由”“安宁充实”“身体健康”选择人数均超过半数,而“远离世俗”和“自我实现,回报社会”均不足四成。

(3)对于问题:您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占半数;
“脚踏实地”占二成;
“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占三成。

3、 人生观的传播作用

(1)对于人生目标/人生观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得到以下排序:1、人生经历,自身兴趣 2、家庭因素,成长环境 3、网络、书籍等外来知识 4、社会现实,社会现象 5、学校相关课程

(2)对于问题:您会不会用自己的人生观影响下一代(此为广义,不一定为自己的下一代)?

认为“会产生影响”的人数与认为“不会产生影响”的人数持平。

三、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1、当代本科生大部分基本形成了人生观。少部分选择未形成人生观或一知半解,是由于对没有认识到是人生观指导着自己的行为,也没有意识到人生观的重要性。

其实是否形成人生观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根据人生观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在自己的行为中,区别在于人又没有意识到这种意识支配着自己的行为。可喜的是,大部分本科生意识到了人生观的重要性,而剩下的小部分被调查者尚未意识到人生观的存在和重要性,更不必说能够判断人生观的正确与否了。

2、大部分本科生能够准确判断人生观的正确与否,并付诸相符的行动,人生观的建构普遍向着正确的方向。但享乐主义的势头值得警惕,需要学校加强思政教育。

在人生态度的问题中,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认真务实”的选择人数占两成,总共占比80%,同时在“行为与人生观是否相符”的问题中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示“相符”,可见在当代本科生群体中积极进取等优良品质主流思想倾向

但也可以发现,不足四成的被调查者在多选题中没有将自我实现和回报社会选为自己的愿望,同时有接近三成的被调查者将“及时享乐”选为自己首要的人生态度,所占比例不在少数,这个数据是值得引起警惕的,在这个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时代,好逸恶劳之风的滋长并不奇怪,但或许本科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心态具有享乐主义的倾向,势必会有害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个人经历被排在人生观形成因素的第一位,而学校教育课程被排在最后一位,因此由于人生观的确立最主要是依靠个人的主观方面,那么思政课的作用就是罗列事实,补充知识,使本科生在相信的基础上自我进行改变,说教式、洗脑式的上课方式就是无用功了。

3、本科生对于自身人生观与实践之间存在矛盾,对自身人生观的建构有一定误判。

在“行为和人生观是否相符”问题中,八成同学选择“是”;
另有二成同学选择“不是”,少部分同学反映出有崇高的想法却无法在实际中真正做到的情况,他们可能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却又不免受到享乐主义或其它想法的干扰,导致在追求人生目标的道路上出现偏差,这不是真正的人生观,这种矛盾就是对自身人生观的误读了,自己无法判别自己的人生观就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及时纠正。

4、个人经历和主观兴趣对于大部分本科生的人生观建构起到关键作用,家庭因素次之。

当代本科生的人生观建构过程受到代际的影响较小,更注重个人的主观想法。

(二) 课题价值

本研究以当代本科生生对人生观的认知和建构状况为线索,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当代本科生对人生观的了解情况,接着从顺逆观、苦乐观、命运观等小切入口,较为细致地对当代本科生具体人生观进行调查并进行大数据统计,得出结论。本研究的问题设置步步推进,探究了当代本科生人生观的建构现状、特点和成因为进一步调整高校教育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三) 反思

受制于现实情况,本课题在分析大学老师群体时具有以下局限:

第一,样本局限。由于课题组同学均为同济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人脉资源有限,问卷传播范围脚狭窄,被调查者中同济大学本科生占比较多,样本较为集中,收集的数据说服力有限;
同时,该研究将本科生作为一个整体,并未考虑不同年级之间由于阅历不同而导致的差异,且被调查者中大一新生和女性占比较多,没有采用分层抽样等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度,难以反映这一群体的全貌。

第二,由于课题组资源、精力有限等现实情况限制,本报告只收集到168份问卷,存在一定误差,未能形成样本较多的更科学的统计分析。

第三,问卷设置的局限性。问卷调查的灵活度较差,问题的设置和选项的设置难以准确反应每一位被调查者的答案。同时,问卷质量难以保证,可能存在由虚报、谎报等情况造成的误差。

(四)鸣谢

本次调查中,168位被调查者贡献了信息和数据,在此特别感谢。

四、 参考文献

[1]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6.04。26:12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2020.08.31


[[1]]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6.04。26:12页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2020.08.31

推荐访问:建构 人生观 本科生 探究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