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有感

2020年8月,我作为援建扶贫干部从上海市虹口区来到云南文山州富宁县从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在扶贫第一线,我亲眼见证了脱贫攻坚事业的波澜壮阔,亲身经历了扶贫过程中感人的点点滴滴,学会了辩证看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经历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渐渐提炼,在提炼中逐步升华,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富宁县地处西南边陲,东接广西,北临贵州,南俯越南,集“老少边山穷战”于一体,既有边疆地区的复杂性又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即使是相邻的乡镇在文化习俗上也存在不小的差异。我们做扶贫援建工作,就是依托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道路,帮助他们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巩固脱贫成效。例如,富宁县海拔高但维度低适合种植木耳和菌菇类,经过援建干部多次实地调研和缜密的科研分析后,投入上海援建资金帮助当地建立起一个食用菌产业园,但在大规模投产时遭遇了菌棒坏死率较高的技术难题,援建干部继续出谋划策,积极联系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经过多次实验解决了菌棒坏死率高的难题,同时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摸索出一套在项目前期大胆探索、实施中期小心求证、尊重科学规律、全过程提供帮助的援建经验。

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做好扶贫援建工作的关键。上海与文山殊异的经济条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把握谋划前瞻性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不同的工作背景也要求我们注重把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任何时候都要能够正视所处环境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扶贫工作中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最重要,只有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积极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拿他们当兄弟、当亲人,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有的放矢。

扶贫援建工作既繁琐又辛苦,但是一想到脚下走过的路、写出来的调研文字和无数个昼夜奋战换来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能为山里尚处于贫困线上的老乡们修上几条路、盖上几间房、发展诺干个产业园,为他们带来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收入,我便会以一种享受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十足的干劲儿又上来了,累并快乐着。

文山是一片充满了干事创业激情的热土,这里诞生了“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西畴精神”。在文山州富宁县扶贫援建的经历让我对“西畴精神”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时代价值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体会。跳出西畴特殊的地理环境再看“西畴精神”,扶贫援建方方面面的工作是对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从上海到云南做扶贫援建工作,不是换个身份下乡旅游,在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克服的不仅仅是山高壑深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更要直面项目落地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满怀正能量去面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辩证看待,用真心付出、以真心帮扶,所做的工作才会真正取得实效,基层扶贫干部的自我价值才会在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中得到实现。

虹口区从1996年开始对口帮扶文山州富宁县,迄今已有24年,我有幸成为众多扶贫援建干部和专业人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在富宁县,我充分感受到当地老乡对扶贫援建人员的感激之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充分体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指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言犹在耳,让人意气奋发!扶贫工作虽苦也累,但作为青年党员,能够在自己风华正茂的年纪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感到的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而是一种能够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幸运和幸福!

2010 年第一次扶贫慰问活动在明媚的春光中拉开了帷幕。

满载扶贫物资的车子在盘山公路上颠簸的行驶了一个半小时后,终于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溪口斑竹壶潭村。一下车,山里特有的凉意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望着四周翠绿的群山,一种莫名的情愫在我心底悄然滋生。

按照事先的安排,我们此行的14 人分成了两组。在钱经理的带领下,我们第二组开始了本次献爱心活动。一户一户的走访,一家一家的慰问,我们将王董事长的心意和公司所有同仁的关爱送到了每一位受助人员手中,看到他们在领取物资和慰问金时露出的笑容,我们备感欣慰,再苦再累,也不枉此行。

对于公司的慈善爱心活动,我真的感触良多。从进公司到现在,我参与过很多次扶贫活动,每一次的亲历,都带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的心灵一次次的受到震撼。破烂不堪的房屋,历经沧桑的面容,迷茫无助的眼神,记录着一户户的不幸与苦难,诉说着一家家的悲欢与离合。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无法享受到平常家庭的幸福,无法拥有正常人的欢乐,甚至有些人在承受贫穷之时,还因身体的缺陷而遭受别人的歧视。贫穷和不公,让他们只能偷偷地躲在一个角落,孤苦地过着自己的余生。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他们,正需要我们的帮助。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我们的帮助只是一时,对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是远远不够,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有多大?而且,我们提供的只是物资帮助,对于心灵上的创伤,我们要怎么帮他们愈合呢?

是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得到别人的认同。

别人对他们的怜悯和同情,有时候只会让他们更觉得自己是弱者,更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样的结果我们也不愿意看到。我们提供物资帮助只是希望能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我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物资救助,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众人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明白在困难之时,还有很多人在身边支持他们,帮助他们,与他们携手同行,同舟共济,一起度过暂时的难关,让他们走出过去的阴霾,重拾生命的信心,重燃生命的激情。

我们试想,在生活中,极少人能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度过一生,每个人或多或少的会遇到困难,当他人在遇到困难之时,用一颗感恩的爱心给予他人温暖和关怀,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他人,由于你的帮助,使他人的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样的爱心是无价的、是高尚的。“渴时与人一滴水,难时定有众人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告诉我们的是,在付出与回报之间,一定是划等号的,虽然我们并不要求付出就要有所回报,但是,“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您的爱心与奉献,定会让您收获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推荐访问:纪委干部扶贫工作 扶贫干部工作总结 扶贫干部工作成绩 扶贫干部如何干部好扶贫工作 援建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