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机关人员写作技巧专业培训

 如何构思和写作材料

 --师团政治机关业务培训授课提纲

 师政治部组织科 朱瑞华

 (二〇〇七年五月七日)

 有人说,机关工作,让你痛并快乐着。我对这句话很有同感。为什么这样说呢?机关工作是十分艰辛的。整天绞尽脑汁“爬格子”,迎来送往搞服务,正所谓“年年马拉松,天天短平快”。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累得衣带渐渐宽。这还不算,不仅要受苦,还要遭批评。机关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为党委和首长当参谋、搞服务。这就要求机关干部必须认真揣摩和紧密贴近领导思路,能够站在领导的高度看问题、办事情。但实际上,由于水平的差异,所谓的贴近只能是数学上的“渐近线”。因此,随时都要做好挨批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有时可能十件事有九件办得很漂亮却得不到一句表扬,但一件事情没办好或者出了点差错就要挨批;可能付出的工作量很大,而工作成效一时显现不出来,不被领导所理解;更有甚者,可能领导因为别的事情不顺心,正好自己倒霉撞到了枪口上,挨一顿批还不知错在何处。特别是搞文字的人,一篇材料写完了,交到领导手中,往往是心里最忐忑不安的时候。领导一声不吭,自己就会半天喘不上气来;领导一声叹息,自己更是面红耳赤,无地自容。领导不给任务,就会怅然若失;任务到了手,又会寝食不安。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会。当自己的工作出了纰漏,思想和行为出了偏差,领导往往会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有时甚至还很严厉。然而,一个“苦”字和一个“批”字,在背后、在深层却孕育着甘甜、幸福和喜悦。苦是一个人难得的成长机遇。自古为文都是一种苦差事,学问从来都是苦藤上结出的甜瓜。从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到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无一不印证了做学问的苦与累。对机关干部来说,最忧心的恐怕不是吃苦问题,而是没有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荒废了大好青春年华。试想,在一个无苦可吃的单位,任凭个人再有能力,也不会有展露才华的机会,最终难免“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挨批,这正是岗位对一个人能力最有效、最可贵、最难得的磨练和激励,正是领导对同志负责、对工作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一次又一次地挨批,尽管让你脸发红、头发涨,甚至下不了台,心情很难受,但能促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纠正偏差,积累丰富经验。

 我为什么要在授课前讲这一段话,这很重要,也很关键。这是我们机关干部干工作、干好工作的最基本前提,必备条件。不能正确对待好一个“苦”字、一个“批”字,想构思好材料、写好材料,想有所作为,不太可能,也不太现实。下面,言归正传。

 古人说:“作文之道,构思为先。”构思是指在动笔之前,对材料基本框架、内容和形式要搞好总体谋划和设计,它是起草材料的起步和开始,也是影响和决定材料质量好差的关键环节。一个好材料,要有鲜明的主题,丰富的素材,精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其中,框架结构是起着决定性基础性作用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不等于就可以动手盖房子了。一个能工巧匠,总是要先搞好设计、画好图纸,这样建起来的房子才有质量保证。写材料也是一样,要想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必须先理清思路、搭好架子。如果思路不清,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表述主题思想和内容素材。一个颠三倒四、杂乱无章的材料,不仅在领导那儿通不过,对工作也毫无指导意义。

  任何一篇好材料,都要经过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动笔起草前,往往材料的轮廓在作者头脑中就已经思考成熟、设计好了。虽然在起草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变化,但对于材料大致写几个问题、写成后大体是什么样子,在构思阶段就有了预见。如果急于成文而疏于构思,在行文之前对于材料的主旨、题材、表达方式等设想不充分,那是绝对不能顺利进入写作过程的。即使勉强进入,写起来也会很困难,要么写不下去,要么半途而废,甚至推倒重来。许多同志有这样的体会,有的材料之所以写失败了,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动笔之后,而是出在动笔之前——没有想好绝对不可能写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的构思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明确了起草某个材料的任务和占有大量素材后,必须经过一个充分酝酿材料写什么、怎么写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某个材料准备写几个问题,每个问题大概写哪几层意思,这就是材料的构思。

 一、构思材料的基本要求

  材料的结构,最基本的有递进式、并列式、总分式三种基本形式。递进式结构,就是材料的思路是纵向展开的,有按照时间顺序和过程展开两种。并列式结构,就是材料的思路是横向展开的。总分式结构,就是前面两种形式的综合运用。虽然不同材料形式不尽相同,但构思万变不离其宗,应遵循“高、新、实”的原则。

  所谓“高”,就是要站在全局高度思考问题、构思材料路子。正像有的同志说的那样:“机关的同志不能以领导的身份办事,但必须以领导的身份想事。”在这方面,很重要的是要提高材料的思想性,善于运用开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思维,观察分析和处理部队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明确材料的“主攻方向”,力争言人所未言,论人所未见。高,对领导讲话材料更是一个“硬杠杠”,要求起草注意领导者的身份和特点,转换角色思考问题,力求“小官”讲“大官”的话。

  所谓“新”,就是材料的路子要力求有新意、有创意。材料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允许和提倡“百家争鸣”、“百花开放”,多种风格并用。正因为有苏东坡的豪放、辛弃疾的悲愤、李清照的婉约、柳咏的伤感,才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姿百态。对材料,最忌讳、大家也最反感千篇一律。奇特的构思往往能产生难以言传的效果。建筑物往往以其独特的造型展示风格。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设计采取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鸟巢型”,国家大剧院的设计采取了独具匠心的“鸟蛋型”,非常新颖,风格独特。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构思材料中学习借鉴。

  所谓“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使构思的路子既新颖又实在。如果脱离实际片面求新,就会显得华而不实。写材料从本质上讲,就是把想要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话说好了,材料也就写好了。读毛主席、邓小平的文章,几乎每篇都是结构合理、深人浅出,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同志也能一看就明白深刻的道理。领袖们的文风,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构思材料的基本任务

  材料构思的基本任务,主要有四项:

  一是统筹内容。内容安排要合理有序,如刘勰所说要做到“众里虽繁,而无倒置之乖”。在纷繁中求条理,就是要做到内容丰富又有条理,让所有材料和内容“殊途同归”。

  二是联贯首尾。即开头和结尾一脉相联。如果内容和文字先后颠倒,承接处字句不恰当,就会妨碍意思的表达。另一方面是指思想内容要衔接联贯。思想不联贯就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观点,使人看后不得要领。

  三是关联左右。即段落和层次之间要相互衔接、细密无缝。写材料都是积字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各层级之间只有相互衔接、联系紧密才能使材料条理清楚、脉络联贯。

  四是取舍素材。即构思时对所获得素材进行取舍与定夺作出合理安排。取舍就是保留对材料主题有用的,舍弃对主题没用的素材。定夺就是要恰当地安排素材,做到繁简适度、运用得当,这样才能适应表现主题的需要。

 三、构思的基本方式

  构思材料,就像写材料一样,没有固定的程序,它往往依托于一定的思想沉淀,在无意的触发中突然闪现。构思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三种形式,即孕育式、冲动式、受命式。

  孕育式就是指心里感到有什么东西要写,但一时又拿不准,迟迟下不了笔。慢慢地这种感受不时被一件件事情所碰撞、所证实,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形成了思路。这种构思方式,并非一蹴而就,常常会经历一个“难产”的过程。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形,有时写一个东西时,思路总是打不开,坐在微机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可电脑屏幕上的字还是那么几个。勉强向下写吧,总感觉拖泥带水、进展不顺,很难使自己满意。每当此时,不妨先挑选最容易的几段先写,待找到感觉后,笔锋便渐觉灵活,思维便慢慢打开。

  冲动式是指一个题目明确后,在头脑中马上产生一些零碎的“思想点”、冒出一些“火花”,而这些思想点和火花往往是不联贯、不成系统的,常常是东一句、西一句,但隐隐约约觉得对材料是有用的。遇到这种情况,要迅速把这些零碎的“思想点”先记在本子上或敲在电脑上,不管它有没有用,甚至不要管它的前后顺序或者句子通顺不通顺。这类东西越多,写好这个材料的把握性就越大。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头脑中长期积累和沉淀的东西,只不过是遇到了一个“触发点”,得以发挥出来了。当然,这些不联贯的毛坯,要真正用得上,还必须经过一番深加工、精加工。

  受命式是指起草领导讲话,这是机关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门学问。它既要完整准确地辩领会领导的意图,又要充分发挥机关干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全面、证,又要力求讲出有新意和深度;既要有鲜明的思想性、理论性,又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既要用事实说话,又要防止就事论事;既要掌握领导讲话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不同领导的风格。这些问题把握不好,就很难写出一篇好的讲话材料。

 在整体布局上,要防止过于追求系统、完整、面面俱到。在构思和布局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生怕不全面,生怕分量达不到,大一二三里面有(一)(二)(三),(一)(二)(三)下面还有1、2、3。结果要么是前后之间内容交叉重复,要么是该展开的展不开、该说透的说不透。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既是抓工作的艺术,也是写材料的基本要求。鲁迅说过,宁可将写小说的材料写成速写,也不要将速写的材料写成小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材料的容量总是有限的,想把每个问题都讲得很充分、很新颖是不太可能的,能在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上有所突破,讲出点新意来,给人有所启发,就很不错了。所以构思时,一定要把重点突出出来。

 四、动笔之前一定要先写提纲

  写材料提纲,是作者构思内容的文字化、具体化,这一步对于起草材料至关重要。一是提纲影响材料起草过程,决定材料质量。因为提纲是对材料内容和层次的总体设计,是材料写作的框架,也可以说是材料逻辑结构的蓝图,是写作的路标。写提纲的过程,就是事先构思、妥善安排材料观点、内容的过程。在写提纲过程中,如果发现有问题,修改起来也比较容易。否则,不写提纲就动笔起草材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动“大手术”,甚至推倒重来。因此,从表面上看,写提纲似乎是多了一道程序,添了一些麻烦,其实麻烦在前,顺利在后。经常写材料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把提纲搞准确、搞细致,材料等于成功了一半。二是提纲可以用于“投石问路”,事先征求各方意见。一些重要的材料,即使形成后也要多方面征求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一般情况下,在动笔之前先把提纲送给主要领导、有关部门,广泛征求和听取意见,就能避免走弯路,提高成功率。

  写提纲的基本方法是,先确定材料的主题,再确定主体内容分为哪几个部分,然后再确定每部分写几层意思,并逐步抽象出思想观点,安排每层内容的材料。写提纲一般是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由标题到观点,由观点到材料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提纲写得粗一些还是细一些,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看作者习惯、材料内容以及完成时间。对一些重要材料的提纲、用于征求领导意见的材料提纲,写得详细一些为好,不仅要列出大小观点,还要写出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便于领导深入思考。

 五、写作材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善于”。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看了问了而不去思,就难以在脑子里留下东西,最终是学而无获,或收效甚微。大家知道,古人作诗有“三上”:马上、厕上、枕上。骑在马上,蹲在厕所里,躺在枕头上都在遣词造句,真是绞尽脑汁:毛主席观看戏剧《白蛇传》,当看到白蛇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的场面时,一拍椅子站起来,有感而发:“不造反行吗?”,弄得警卫人员很紧张。显然,毛主席是站在阶级的高度去思考的,否则不会有这样的激情和精辟的论述。而我们有的同志却不那么善于思考。报也看了,书也读了,眼睛忙,脑子闲。这样的读,叫“读死书、死读书”。同等条件,同一时间,同看一篇文章,收效大不相同。为什么?除了智商的因素外(这个因素微乎其微),就是“思”的程度不够。思的越多、越深就越有收获。总结前人经验,在“思”的问题上要做到三个善于:(1)要善于逆向思维。就是在顺时针思维的时候,不妨“逆向”一下,“逆”出点道道来。如90年代,人们一度追求实惠,认为学雷锋过时了,公共场所也“雷锋叔叔不在了”。某机关一位同志在报刊上看到美国一家军校挂着雷锋像,他写了一篇《有感于雷锋出国》,引起轰动。还有两篇报道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背景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少女掉入水库,岸上百余人围观而不救。跑来一名解放军战士,跳入水中,冒着生命危险把少女救了上来。有个记者报道了这名战士舍己救人的事迹,只登了200字。另一个记者写了《救救这些“落水”者》,文章指出,落水者当救,岸上这些见死不救的“落水者”也当挽救。后者不仅登了2000多字,而且还加了编后。两个记者一个顺向思维,一个逆向思维,报道效果大不一样。(2)要善于向纵深思维。老子曰:“挖井七仞而不及泉,废井也。”挖到7仞没有出水,是废井,而7.1仞出了水,甘泉涌流,就是好井。成功往往只差那么一点,而这“一点″常常就是成败之分。因此,我们提倡思得深些、再深些,切忌浅尝辄止,成为“废井”。2002年有一件事我深有感触:全师有两个荣誉单位在年底评先进单位时没评上,领导要我们写个材料,我和大家研究了“不搞平衡、不凑比例、不保名牌”的路子,正写的得意的时侯,一翻过去的老材料,“三不”的思想都有过了。我们没有泄气,而是向纵深去思考。从“同类相比纵向看进步幅度横向看全面建设”去剖析,才是抓住症结。这一挖,挖出了思想,找到了新意,上升了一个层次,稿子发出后,上级转发了,报刊也采用了。(3)要善于发散思考。实际上就是多向地思、辐射性地思,由一点思及一片。“408”活动,参加过的同志都知道,“一天当着三天用,一人当作三个干”,大家都在抢时间、抢速度,特别是教育和训练矛盾特大,用整块时间搞教育切实有点不合时宜,但思想教育又不能不搞,问题不能不解决,于是采取“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的办法,搞好结合渗透,解决了这一矛盾。后来我们总结了这些经验,被军区转发。还有召开十六大前,总政约我们一片稿子,要求“赞颂新成就,迎接十六大”,大家写了很多,都没用上,后来我写了一个“从部队武器装备的新变化看新成就”,当天传过去,总政政研室就打来电话,要求核对数字刊用了。

 二要注意把握好“五言标准”。一是要言之有物。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有主题、有思想、有观点、有事例、有数据、有群众语言。否则就空洞无物,空洞的东西就像毛主席讲的像个“瘪三”。二是要言之有序。所谓言之有序就是要有层次,要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要符合逻辑架构,要顺应正常人的思维习惯,陈述问题事情要有章法。一般情况有三种:一种是时空排列;另一种是连贯表述;还有一种是总陈分述。三是要言有角度。所谓角度就是站立点,是方向,要多维思考,不同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能平铺直叙,有句话叫做“文似看山不喜平”,通常说的跌宕起伏。四是要言有高度。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材料、生动的语言,是衡量一篇材料成功不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三个要素中,思想性是居第一位的。有没有切中时弊、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主题思想,是衡量材料品位高不高、能不能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尺度。增强思想性,就是高度,抢占制高点。虽然是机关一名普通干事,但是你要站在党委和领导的高度来同步思考,同频共振,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一脚踩在中南海,一脚踏到四合院。要了解上级的,熟悉本级的,明确下级的情况。五是要言简意赅。做文章写材料始于意格,成于句子。精彩、生动的语言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谴词造句上很下功夫,做到言情表意言简意赅,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有思想的话,大凡都是简单明了的话,让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正有位大师所说的“思想拒绝冗长”。生动的语言往往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群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要把人情世故弄明白,要把应付的本领学到手,很了解世事或懂得人情世故。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观察,搞好调查研究,真正从群众中来到实践中去。

 三要注意把握好“四个不怕”。

 一是要不怕写材料。材料写作是机关尤其是政治机关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会写材料,是对每一个机关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可是,不少机关干部对写材料抱着一种惧怕心理,存在着“望文生畏”的现象。有的同志干具体工作热情很高,干活利索,可一接触文字工作就发怵;有的同志一听说领导要他写材料,便推三阻四极力躲避。不少人对一些难度大、份量重的材料,更有一种胆怯、不敢上阵的心理。分析一些同志怕写材料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情性作祟。写材料是个苦差事,要写好一份材料,往往要挑灯熬夜,加班加点,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如此这般劳心伤神,远不如迎来送往、上请下达容易、轻松。所以,一些同志怕写材料,说到底是怕吃苦。另一种是虚荣心作怪。一些刚到机关的同志怕写材料,是怕写不好给领导留下“能力弱、水平低”的第一印象,会影响个人的进步。因怕现丑而不敢介入,又因老是不敢介入而更怕现丑。这是虚荣心误人在写材料问题上的一种表现。如何才能做到不怕写材料?我以为,首先是立志。要把文字工作当作个人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追求,立志成为写材料的能手。不论社会上刮什么风、兴什么热,自己都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其次是要“强身”,实现由“怕”到“不怕”的转变,关键要从强化自身素质入手。“艺高人胆大”,有了过硬的材料写作能力,自然也就不会怕了。其三是多写多练。越不写就越不会写。只要敢写,就可跨越“不会”。对一些难度较大材料,不要轻易退却,要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因为此时往往正是一个人写作能力能否上水平、上质量的一个临界点,一旦突破了,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地,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二是要不怕改材料。常言道:好材料是改出来的。然而,现在有不少机关的同志对修改材料常有厌倦心理。有不少同志写第一遍还可以,一旦需要重新修改,就不乐意,不耐烦。为什么对修改材料有反感心理?一是自满,低标准,自我感觉良好,不思进取,不图飞跃。二是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不强。解决怕改材料的问题,首先当然是破除自满情绪。这一点不用多说。其次是要确立质量意识。机关干部对出自自己的手的材料必须首先自己满意,自己不满意的材料绝不轻易出手。哪怕是其中的某一个观点不准确,某一段意思不完整,或者是某一段文字不精炼,都要推敲斟酌到自己满意为止。原谅自己就等于欺骗自己,放松自己就等于放任自己。要力争做到:从自己手里出的材料是“精品”而不是“劣品”。总之,不厌其改的材料才会不同凡响,草草出手的材料大多是平庸之作。三是要不怕别人改材料。有的同志不怕自己改材料,却怕别人改他的材料。尤其是当自己辛辛苦苦写成而且又是自我感觉不错的材料被领导或其他同志改得面目全非时,就会产生一种泄气心理,甚至埋怨领导故意跟他过不去,埋怨他人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正是出于自己的材料怕别人修改的心理,一些同志发明了一个绝招:在材料写出初稿之后,尽量不提前送审,直到最后的期限才交给修改者,导致他人没有时间修改。应当指出,这种做法实在不好。说得好听一点,这是偷懒,说得难听一点,这是不聪明。应该变懒为勤,变不聪明为聪明。一个真想成为写材料高手的机关干部,应该有意识地请人跟自己“过不去”,并善于变别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智慧。对别人修改过的材料认真揣摩,哪怕一个观点、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潜心琢磨,用心领悟,以品味出其中的用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变教训为财富,变失败为成功,才能逐步提高写材料的水平。最终,出自自己手中的材料别人才会少改或者不改。四是要不怕参与研究材料。材料的研究,是机关材料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集中大家智慧、提高材料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现在有不少同志缺乏参与材料研究的胆量和勇气,有的即使参与了研究,也只当一言不发的“旁听生”,不敢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尤其是一些刚进机关的同志更有一种“人微言轻”的自卑心理,生怕说不到点子上让别人笑话。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作为机关干部,要打消各种顾虑,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要看到,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亮出来,本身就是进步,不论自己抛出的是“砖”还是“玉”,都是一种有益的参与。贵在参与。只有多参与才能由怕走向不怕。另一方面,作为各级领导来说,要为机关同志特别是一些新同志创造一种“说话”的氛围,鼓励和提倡机关干部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对他们的正确意见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采纳;对他们的一些不够成熟的意见要热情友善地给予补充、完善;假如他们的意见一无可取,也要对其参与研究的热情予以鼓励,使他们真正感受到领导的信任和期待,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这些同志参与材料研究的胆量和勇气。

推荐访问:组织部是党的政治机关 专业培训 机关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