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2020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0、3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的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五、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纸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20道表内乘法题。

3×2= 8×2= 6×4= 1×5= 4×5= 3×7= 5×8= 4×3= 5×6= 9×4= 6×7= 8×3= 7×2= 5×2= 3×3= 4×4= 4×8= 7×4= 9×2= 3×5=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 (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三)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

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四)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30×4 50×8 9×600 60×7 800×4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五)布置作业

1.基础题。数学课本P31第2题。

2.提高题 。解决问题:数学课本P31第1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七、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整

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 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3=6,20×3=60

张晓春

2017.8.5

3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1、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你发现了什么 ?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课后反思:

需要多少钱(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 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 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认知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后的进一步学习。课前伊始,我就先复习表内乘法的口算,以及数的组成,例如:20里面有()个十,300里面有()个百等,为学生理解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

在新授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已知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3捆一共有多少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再优化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画图,用加法20+20+20=60来计算,更多学生是直接用遮住0的方法来计算,先算2×3=6,20×3=60,我适时引导学生,“2”是表示什么,由于有之前的课前复习,学生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因此,新知的学习就是这样水到渠成。

而对于后面的“500×3=?”的计算,我引导学生总结“20×3”的计算方法,再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500×3=?”的算法。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你发现了什么 ?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教案示例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你发现了什么 ?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千克和 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 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千克和 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 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 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 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 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 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 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算一算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 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教案示例 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吗?你知道“吨”这个单位吗?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探索新知:

1.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引入“吨”的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1吨 = 1000千克”。

2.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3.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t = 2000 kg

18 t =(

)kg

)kg = 6 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3.在○里填上“>”“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教案示例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出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引导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搭配问题,只要我们按顺序思考、搭配,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购物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4.7×3+4

8×6+3

5+2×8

2×6+5

4×9+6

3+6×7

5.填表。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去游乐场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看看这是哪里?教师出示挂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2.连一连

2 × 32 15 × 4

16 × 5 26 × 8

5 × 12 19 × 5

60 × 7 4 × 30

3 × 16 24 × 2

52 × 4 15 × 6

17 × 5 4 × 16

3 × 40 84 × 5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4.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四、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 × 5 =_________(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70 × 5 = 350, 2 × 5 = 10, 350 + 10 = 360。

(2)

答:

三、拓展应用

1. 4 × 6 + 3

7 × 5 + 4

8 × 6 + 3

9 × 7 + 5

3 × 6 + 6

9 × 2 + 7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男同学有91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3.小明放寒假时去姥姥家。先乘5时的火车,又乘2时的汽车。

(1)在图中标出,出发后3时火车的大概位置。

(2)从小明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四、总结: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文/大麦山中心小学 刘玉婵

一、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0、3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的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五、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纸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20道表内乘法题。

3×2= 8×2= 6×4= 1×5=

1 4×5= 3×7= 5×8= 4×3= 5×6= 9×4= 6×7= 8×3= 7×2= 5×2= 3×3= 4×4= 4×8= 7×4= 9×2= 3×5=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三)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 3×2 5×4 6×7 2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

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四)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30×4 50×8

9×600 60×7 800×4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五)布置作业

1.基础题。数学课本P31第2题。

2.提高题 。解决问题:数学课本P31第1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七、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整

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 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3=6,20×3=60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4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文/大麦山中心小学 刘玉婵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 5 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2.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开发区实验学校 一年三班

李金爱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1页---82页:有几棵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
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植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制作家具、造纸等。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多植树。看,淘气和笑笑也去植树了。(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观察图,提出问题。

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淘气植了8棵树,笑笑植了6棵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集中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一共有几棵树?(课件出示:有几棵树?)

(设计思考:关注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淘气和笑笑植树的情境,指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渗透了绿化环境爱护花草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学生独立探究

师:谁能来给这个问题列个算式呢? 学生列式。可能有:
8+6=14或 6+8=14。

师:8+6=14,哦,你们都知道他的得数了,你是怎样又对又快地计算出来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么计算的?你有多少种方法?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2、汇报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可能有:

方法(1):数一数的方法。数一数后面一排有8棵,前面一排有6棵。

一共是14棵,8+6=14。

方法(2):先把6给8两个,还余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

教师点拨: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 指几名学生讲一讲,同桌练习讲一讲。

方法(3):从8棵接着往后数6个数,一共14棵。8+6就等于14。

方法(4):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总共就是14棵树

方法(5):根据9+6=15,8+6就等于14。

方法(6):根据10+6=16,8比10少2,所以8+6=14。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的计算方法,我们利用了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加6等于14。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们累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机灵狗给我们带来的小儿歌,放松一下吧!(课件播放:
8加几,不用怕,借2个,凑成十,再把余下的加上来,计算起来对又快。) 师:我们也一起来念一念吧!

(设计思考: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本环节,基于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感受了算法多样化。同时,教师又不急于告诉学

生哪种方法最简便,而是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主实现算法的优化,有效培养了学生勇于表达、善于倾听、乐于反思的习惯。)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左面有8朵花,右面有7朵花,一共有几朵花?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

教师?怎样用凑十法算出结果?学生汇报。

2、解决问题

师: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蝴蝶和蝴蝶在花间跳舞。(出示蝴蝶图和蜻蜓图)花丛中有8只蝴蝶,飞来了7只蝴蝶,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列式并计算,教师指导,集体进行反馈。

3、试一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这么多方法中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书上第74页下面的试一试,做完之后要认真检查一遍,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细心。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计算完了吗?哪位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你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代表交流,集体订正。

师:小朋友们,这三道题你算对了吗?有错误的小朋友请你再算一算,更正过来。

4、看谁算得快:

8+3 8+4 8+5 8+6 8+7 8+8 8+9

学生自做,说说有什么窍门

5、师:花丛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又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小蚂蚁搬家)哦,小蚂蚁在搬家呢!

师:我们怎样做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呢? 学生说方法,并算一算。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设计思考: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在实践运用环节,我把练一练中的两道设计成了花园中蝴蝶、蜻蜓、蚂蚁之间的故事情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6、购买食品。

师:我们经常会到超市购买一些美味的食品,请你从中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7、游戏:夺红旗(书上第76页“夺红旗”游戏)

(设计思考:购买食品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结合孩子们的特点,让孩子们在选择美味食品的过程中巩固了计算方法。之后,又在激烈的“夺红旗”比赛中练习“8加几”,延伸了“7加几”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发现规律

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快乐学习。)

8、计算小能手

5+6=

13+5=

9+9= • 6+9=

6+6=

3+9= • 8+7=

4+7=

8+8= • 9+7=

7+6=

2+9= • 学生自己做,集体反馈

9、看谁写得多 8+()=()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8+?”的计算方法,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区校外活动中心沋西小学素质教育大课堂

电脑制作 课程教学设计1 教师:
李锦娜

《两棵棒棒糖小树》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

《两棵棒棒糖小树》

二、活动目标:
1.会用铅笔工具绘制线条稿。

2.学会为画面着色并美化完善。

3.掌握倒色、油画笔点彩等工具的用法。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这一课起,我们通过绘制一幅幅图画作品,来熟悉奇奕画王画画的过程与方法。出示两棵棒棒糖小树,开始作画。

二、绘制线条稿:
学生操作:

1.打开奇奕画王,单击图层面板中的十字图标,新建一个图层。 2.选择铅笔。

3.打开调色板,选择黑色。 4.选择HB铅笔并设置笔头大小。

5.画线条。

教师指导步骤,学生画好了,教师给出指导评价。

三、给画面着色:
教师演示工具的选择。

1.选择倒色工具下的全部倒色。

2.打开调色板,选定图画的背景色。

3.选择背景层。

4.在画面上单击,给背景层倒上颜色。

学生作画,教师指导,选出上乘作品给学生展示。

四、给小树涂色:
教师演示:

1.选择画笔工具中的油画笔,设置前景色为绿色,选择点彩画笔工具。

2.在背景层之上新建一个图层,涂画上绿色的树冠。 3.选择油画笔里的毛刷画笔工具,设置前景色为棕色。

4.在之前画树冠的图层下新建一个图层,涂画出树干树枝。

5.设置前景色为绿色。

6.选择画树叶的图层,绘制出草地。

五、美化小树:

1.关闭线稿图层,继续选择绘制树冠的图层。 2.选择点彩画笔,亮丽的浅绿色。

3.以画圆圈的方式画出图示效果。

4.选择绘制树干的图层。

5.选择干性油彩工具,调整成暗褐色。

六、小结:

对优秀作品集体赏析并给与表扬。

区校外活动中心沋西小学素质教育大课堂

电脑制作 课程教学设计2 教师:
李锦娜

《一束鲜花送给您》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

《一束鲜花送给您》

二、活动目标:
1.掌握马克笔工具和水彩笔工具的用法。

2.掌握图层的基本操作。。

三、活动过程:

一、绘制线条稿 通过讲解和演示,学生了解画图中如何插入黑白线条图的方法,知道背景色的设置方法,颜色和透明度的设定。会给图画填充颜色。

教师用电子教室演示。

1.打开奇奕画王窗口,选择铅笔。

2.设置前景色和笔头大小。

3.新建一个图层,在新建的图层上用铅笔勾勒出花朵的大致形状。

4.在花朵图层下再新建一个图层,更改前景色。 5.绘制叶子的粗略线条稿。

学生操作练习。

指名学生演示。

教师指导纠正演示操作的问题。

二、给鲜花涂色

指导学生添加背景图, 选择和设置颜色,掌握前景色和背景色的使用 方法。

教师演示如下步骤

1、打开颜料盒中的前景色图标,打开调色板。

2、拖动滑块,适当选择颜色的透明度。

3、点击颜料盒的背景色图标,选定背景色。 学生操作后演示

三、填充颜色 给图片添加前景色。

1、打开画板面板。

2、点击画板中的倒色工具。

3、选择倒色类型框在区域倒色功能。

4、对准要填色的地方单击,填上前景色。

四、巩固练习

区校外活动中心沋西小学素质教育大课堂

电脑制作 课程教学设计3 教师:
李锦娜

《夕阳下的稻草人》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

《夕阳下的稻草人》

二、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练应用铅笔工具绘制线条稿。 2.掌握倒色和特制笔工具的用法。

三、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活动一的最后一节课——《夕阳下的稻草人》,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看一下最上面的图,画的好不好?

二、绘制线条稿

教师指导步骤,学生操作:选择画笔工具中的铅笔工具,前景色,笔头。

新建一个图层,勾勒稻草人和麦田的大致形状和小鸟等小动物。

三、填充夕阳颜色 学生看书自主操作:

1.选择倒色工具中的辐射渐变倒色工具,设置前景色、背景色,

透明度为 100% .2.选择背景层,在画面上自左向右拖动鼠标指针划线,画面即被涂上了渐变的夕阳颜色。

四、绘制稻草人:
指名学生演示:

1.选择 4B 铅笔。

2.选择线条稿所在的图层,在画面上直接图画,注意图画笔触的方向和顺序。

3.继续图画。涂完是一个逆光下的稻草人形象。

五、绘制麦田: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操作。

1.选择画笔工具中的特制笔。 2.选择特制笔 02,前景色,笔头。

3.新建一个图层,用特制笔画出逆光下麦田的样子。

六、添加轮廓线

1.在麦田层和稻草人层之间新建一个图层。 2.选择2B铅笔,前景色设为黄色。

3.在新建的图层上,沿着稻草人的轮廓勾画出金黄色的轮廓边界。

4.根据需要,适当调节图层的透明度,使刚刚勾画出的轮廓线显得更加柔和一些。

5.在麦田图层下面再新建一个图层。

6.再次选择特制笔,绘制出麦田在阳光下的金黄色的轮廓。

区校外活动中心沋西小学素质教育大课堂

电脑制作 课程教学设计4 教师:
李锦娜

《雨后空旷的田野》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

《雨后空旷的田野》

二、活动目标:

熟悉铅笔、特制笔、水彩笔、喷笔、毛刷等工具。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用《奇奕画王》也能画水彩画吗?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雨后空旷的田野》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雨后空旷的田野》这幅作品,主要用到的工具有哪些?

指名回答并板书:

铅笔、特制笔、水彩笔、喷笔、毛刷……

2、这些工具在绘画中到起到哪些作用?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绘制《雨后空旷的田野》需要进行哪些步骤?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三、演示、示范

1、勾勒轮廓线条

学生示范,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交流。

2、为画面着色

学生代表进行操作,教师指正。

3、美化画面

教师演示,学生进行提问。

4、添加乌云

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并进行说明。

四、教师小结

运用了这么多的工具,就可以完成了这幅作品,其实只要大家共同去尝试,会发现更多奇妙的知识和能力。

区校外活动中心沋西小学素质教育大课堂

电脑制作 课程教学设计5 教师:
李锦娜

《骑车飞奔的小熊》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

《骑车飞奔的小熊》

二、活动目标:
进一步熟悉各种绘画工具的操作方法。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看P31的作品图,这幅作品大家可以看出些什么呢?

骑车飞奔的小熊

2、从哪里看出正在骑车?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去用《奇奕画王》来完成这幅作品吧。

板书课题:
《骑车飞奔的小熊》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骑车飞奔的小熊》这幅作品,主要用到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这些工具在绘画中到起到哪些作用?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绘制《骑车飞奔的小熊》需要进行哪些步骤?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三、演示、示范

1、画线条草图

教师示范,学生共同发现。

2、为画面着色

学生代表进行操作,教师指正。

3、绘制脸部

教师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演示,学生进行提问。

4、修饰美化

学生代表进行操作,并进行说明。

四、教师小结

运用了这么多的工具,就可以完成了这幅作品,其实只要大家共同去尝试,会发现更多奇妙的知识和能力,就会做出更多的作品。

区校外活动中心沋西小学素质教育大课堂

电脑制作 课程教学设计6 教师:
李锦娜

《花母鸡和红蜡烛》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

《花母鸡和红蜡烛》

二、活动目标:
进一步熟悉用《奇奕画王》绘画的基本过程。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这么本单元的学习,大家对《奇奕画王》绘画软件已经慢慢熟悉,今天就考考大家,看大家能否按照一定步骤,使用恰当的工具进行创作。

板书课题:
《花母鸡和红蜡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花母鸡》和《红蜡烛》这两幅作品,主要用到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这些工具在绘画中到起到哪些作用?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绘制《花母鸡》和《红蜡烛》分别需要进行哪些步骤?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三、演示、示范

1、教师演示《花母鸡》的操作过程并进行解说。

2、学生演示《红蜡烛》的操作过程并进行说明。

四、教师小结

只有善于发现,熟悉工具,发挥出我们的灵感,我们就可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1、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植树节的时候你们有什么计划呢?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想什么吧?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出示主题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2、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1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能力 。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掌握合理口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听算

6×4 8×5 9×3 4×3 7×8 6×9 7×5 9×9

2、口答

40、60、80、120里面分别有几个十? 600、800、3000里面分别有几个百? 5000、7000、9000里面分别有几个千? 3个

十、6个

十、12个十分别是多少? 4个百、12个百、30个百各是多少? 2个千、5个千、9个千分别是多少? 二, 探究新知

1、导入

2、准备题:开学啦,我们班准备美化教室,陈老师买来几盆竹子,你们看:
| | | | | | 根据上面的图例列一道乘法算式并口算(你是用哪句口诀?) 生独立完成,汇报

3、教学例题

我们学校也买回一些树苗来美化校园(出示课本图),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树一共有几棵?)

让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列式并解答

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几棵”这个情境,说说自己列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20+20+20=60(棵)

20×3=60(棵) (式中的20表示什么?3呢?60呢?)

你是怎样算出20×3=60的?(2个十×3=6个十=60) 指导学生把课本例题填写完整。

三,反馈练习:

1 ①完成P2试一试第1题并讲评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完成试一试第2题,(选两题结合题目说说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看谁最细心:观察这几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计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最方便? 四,巩固提高

1, 模拟练习:P3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列式的含义,并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 完成第2题,然后选几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3, 完成第3题

①让学生理解图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每堆香蕉有几根,有几堆香蕉,大、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②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再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隐含的条件;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4, 数学游戏

①同桌互相抽取卡片口算 ②小组对抗赛

五,总结提高: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

4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在评课时,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虽然课堂学生很活跃,但我觉得有点乱,怎样才能使课堂做到活而不乱?

教学反思《《有几棵树》教学反思》一文

篇1:有几棵树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3月12日是植树节”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在学习如何计算8+6时,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
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学生们很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足之处:
1)在规范算法之后,应该全班同学齐读算法,以帮助学困生在头脑中建立计算模型。

2)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在课堂中较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篇2:《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辛梅

我教学的是数学《有几棵树》,即“8+几”的加法。教学结束后,感觉有得有失,现反思如下。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突出“凑十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先展示“有几棵树”,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从而学会“8+6”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

但这节课也有缺憾之处:我的初衷是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没让孩子完全放开手脚,还是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课前就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再有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我感觉还是在按自己的思路教学,忽略了最重要的学情。其实孩子们一开始就把我期望的2种方法一下就说出来了,可我没利用,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种一种解决的。感觉灵活性不够。

篇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多种算法,并知道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篇4:《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作者:李香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1期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在交流、操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

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
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绿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多植树。看,淘气和笑笑也去植树了。(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淘气植了8棵树,笑笑植了6棵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集中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一共有几棵树?(课件出示:有几棵树?)

(设计思考:关注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淘气和笑笑植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渗透了绿化环境、爱护花草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学生独立探究

师:谁能来给这个问题列个算式呢?

学生列式。可能有:8+6=14或6+8=14。

师:8+6=14,哦,你都知道它的得数了,你是怎样又对又快地计算出来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么计算的?你有多少种方法?

2.汇报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可能有:

方法1:数一数的方法。数一数后面一排有8棵,前面一排有6棵。一共是14棵,8+6=14。

方法2:从8棵接着往后数6个数,一共14棵。8+6就等于14。

方法3:根据9+6=15,8+6就等于14。

方法4:先把6给8两个,还余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

师:为什么要把6分成2和4,而不是把6分成3和3呢?

生:因为8和2可以凑成10。(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这种算法是拆什么数?

生:是拆小数,凑成10。

方法5: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等于

14,总共就是14棵树。(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这种算法是拆什么数?

生:是拆大数,凑成10。

师:方法4和方法5,都是把其中一个数凑成十。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什么方法? 生:凑十法。

师:那你们觉得这两种凑十法哪种更简便一些呢? 生:第一种,因为用8凑10较容易。

师点拨: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3.学儿歌

师:“机灵狗”说它有首数学儿歌想让大家听听,瞧,他唱着儿歌来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放松一下吧!(课件播放:8加几,不用怕,拆小数,借2个,凑成十,加余数,计算起来对又快。)

师:我们也一起来念一念吧!

(设计思考: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本环节,基于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对学生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感受了算法的多样化,又培养了学生勇于表达、善于倾听、乐于反思的习惯。)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搭积木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他决定带我们去游乐场,观看他们搭积木(课件出示搭积木的画面)

师:你们能算出淘气和笑笑一共搭了多少块积木吗?生独立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课件演示将积木块数凑十。

2.百花园

师:走出了游乐场,我们再一起到百花园里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百花园的蝴蝶图)花丛中有8只蝴蝶,飞来了7只蝴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一共有多少只蝴蝶?怎么列算式呢?(8+7=15)

学生列式并计算,教师指导,集体反馈。

师:这里不但有美丽的蝴蝶,还有什么呢?(课件出示百花园的蜻蜓图)

生:蜻蜓。

师:一共有多少只蜻蜓?怎么列算式呢?(4+8=12)

学生列式并计算,集体反馈。

3.蚂蚁搬家

师:我们刚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园上面的景物,其实,在花丛的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小蚂蚁搬家) 师:我们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吗?

学生说方法并算一算。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小乌龟上楼

师:看到小朋友们个个聪明伶俐,小乌龟也想请大家来帮他上楼(出示课件:8+几的算式。)

8+2=10 8+3=11 8+4=12 8+5=13 8+6=14 8+7=15 8+8=16 8+9=17 生一一算出得数。

师:小乌龟看到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帮他上了楼,高兴极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都是“8加?”的算式。

生2:都是加法。

生3:第二排数字和第三排数字都是从小到大。

师:你真会观察,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得数的个位数比第二个加数少两个。

师:你真聪明,那么这两个跑哪儿去了呢?谁知道?

生:2跑去和8凑成了10,组成了得数中十几的十。

哇,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这么会找规律,小眼睛真灵敏,老师可开心呢!

(设计思考: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在实践运用环节,我把练一练中的两道题设计成了花园中蝴蝶、蜻蜓、蚂蚁、乌龟间的故事情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8+?”的计算方法,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地区横山县石湾中心小学)

篇5:《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钟屯乡中心小学 吴研

在全乡的考核听课中,我教学的是数学《有几棵树》,即“8+几”的加法。教学结束后,感觉有得有失,现反思如下。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突出“凑十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先展示“有几棵树”,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从而学会“8+6”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

但这节课也有缺憾之处:我的初衷是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没让孩子完全放开手脚,还是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课前就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再有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我感觉还是在按自己的思路教学,忽略了最重要的学情。其实孩子们一开始就把我期望的2种方法一下就说出来了,可我没利用,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种一种解决的。感觉灵活性不够。

小树有多少棵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用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书本P2的图片)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树 生2:每捆小树有20棵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树? 生2:两捆小树有多少棵? 生3:两捆小树比一捆多几棵?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下小树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㈡、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师:怎么计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书算法

师: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觉得三种方法哪种最简便呢? 生:20×3=60 这个方法最简单

师引导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运用 ㈢、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师:我们再来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师: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 ㈣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3题,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3题,作业本

《成全一棵树》教学设计

张引梅

姚寨乡中心校河东堡小学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难点 :

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出示相关图片

学生交流。

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

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出容易读错的字:
拎lī 拎水 怔zhèng 怔住 绰chuò 绰号)

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

(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 1 .孩子成全了小树。

(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悦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f.“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

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

2.母亲成全孩子

a.“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b.“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庞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私塾。” 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

(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

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
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
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她相信小树能长大,本人的儿子也会成长。

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 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

五、拓展延伸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9 成全一棵树

孩子

成全 一棵树

母亲

成全 孩子一生

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舍不得这棵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以学导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培养想象、品读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咀嚼课文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这颗梧桐树的难舍和喜爱之情,感受梧桐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不舍得梧桐树的原因,体会其热爱梧桐树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家门前有这样一棵树(出示一棵绿粉色的树)它呀,没有樟树那么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它普通得只有一个普通的名字——梧桐,这棵树叫什么?

生:(梧桐树)

师;
可作者要搬家了,面对这棵梧桐树,他的心情会怎样? 生:(非常舍不得) 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这么普通的一棵树,作者为什么还舍不得呢?想知道为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认真地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句子并划上横线。

师:舍不得这棵树。(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棵鸟树。这是一棵花树。这是一棵果树。这是一棵有灵性的树。)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师:分组自学2-6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它是棵怎样的树,找到那一段,并读好那一段,然后和小组同学说说你喜欢着段的理由。交流好了,请小组汇报。

第一、“鸟树”

师:你最喜欢它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鸟)为什么? 师:多可爱的鸟树啊!我们来欣赏欣赏吧! 师:(出示课件)喜欢吗?

师:请用喜欢的语气读这一段,男生齐读。

师:每天,树上站满了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鸟儿,这说明什么?(鸟儿很多,很热闹。)请女生读这段,读出鸟树的热闹。

第二、“花树”

师:还有谁喜欢它是棵怎样的树?(板书:花)

师:请你来读一读,读得怎样?谁来评一评?你想试试吗? 师:(请另一位读)你读得令老师都陶醉了。这的确是棵充满香味的花树,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欣赏这棵美丽的花树吧!(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请女生齐读!

师:文中的灌满是什么意思? 师:染香又是怎么一回事? 第

三、“果树”

师:你来说说你又最喜欢它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果) 师:瞧,这满树的果子真可爱(出示课件),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找出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这句话中的小汤匙儿指的是什么?(梧桐果子)多么形象的比喻啊!梧桐树真的会捧出果子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读好这一句,体会拟人的妙处。

这满树的果子让我们全家人吃得怎样? 生:(香香甜甜,乐乐呵呵。)

师:谁能给乐乐呵呵换个词,使意思不变。(开开心心,高高兴兴,津津有味。)

师:来,爱吃果子的孩子来读这段。

四、“有灵性”

师:这棵树除了开花、结果,它还有灵性呢!(师板书:有灵性。解释灵性的意思),不信,请听:播放录音,听着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作者在树下和小伙伴伞快乐地玩游戏,做功课,夏天:

生:(它撑开绿色的大伞,冬天它抖落身上的落叶。) 师:他真的会撑开绿色的伞,抖落身上的落叶吗? 生:(不会。)

师: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师:是的,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希望能够挡住火辣辣的太阳光,而梧桐树的叶子就像一把大伞,能够为人们遮阴,冬天,天气寒冷,人们希望有阳光取暖,梧桐树就落光了叶子,让阳光可以照到人们身上暖和和的,除了这,它还会为我们做些什么呢?(挡风,挡雨,还会给我们好的空气等等。) 师:现在你们还觉得它普通吗?(若大家觉得它不是一棵普通的树,可进一步提出: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棵普通的树呢?)

(课件出示:它没有樟树那样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你能用“没有··· 没有···也没有···”说句话吗?

师:通过刚才2-6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发现(出示课件)这些句子都是在自然段的最前面,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总起句。

师:虽然,梧桐树普通,但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使作者舍不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7-8自然段。

四、读中悟课

师:指名读第7自然段。

师:是的,这棵普通的树从未要求我给它做过什么,但它给我的却是那么好,那么多,这里的好、多各指什么?

生:(指歌声、香味、果实,还给我们遮风挡雨。)

师:那你从这里看出了梧桐树怎样的品质?(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板书:无私奉献) 师:是啊,梧桐树的确如此,其实,具有像梧桐树这样品质的人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很多,你能举例说说吗?

师:我为什么觉得家里有四口人。

师:马上要分别了,作者会对梧桐树说些什么呢?指名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活在我的心里了)这句话,难道我的心里真的有一棵树?

师:那是指什么?

师:请齐读最后一句话,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师:难怪作者舍不得这棵树,同时他更舍不得具有像梧桐树这样品质的人,让我们带着舍不得的心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升华,总结下课

师:如果你是作者,就要离开了,你想对梧桐树说些什么呢? 老师小结:同学们,门前的梧桐树是如此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与“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树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真诚地爱护它们,和谐相处吧。因为它们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亲密的朋友!

师:听听人们对大树的赞美之歌吧。(音乐:《好大一棵树》)

六、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8、舍不得这棵树

团小 杨莹

学习任务分析:

本篇《舍不得这棵树》的教学设计是针对湘教版语文教科书而做,这篇课文总共7个自然段,篇幅不长。

这一课时主要讲授课文内容,深入分析文段,特别是第2—6自然段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舍不得这棵梧桐树的原因,需要分段清晰的讲解。第2自然段用图片的观赏来让学生理解说她普通的原因,第3—6段有一些词语需要做分析,对鸟树、花香、果甜、有灵性等特点在讲课时可以从听、视、闻方面带领学生不同方式的感悟文段。最后一段重难点句理解,并体会文章所饱含的情感价值观和奉献精神,所以在不同段落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写作,对一些修辞手法也开始深入接触。但文中拟人手法,总起句或中心句的写作方法还是需要教师仔细讲解。三年级学生对一些词句能力还不强,但可以在适当的知道提示下有不错表现,朗读能力也是相对能够努力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了。

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第2—6自然段,每段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领悟“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舍不得这棵树的原因,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一起来分享作者与梧桐树的深厚友谊,学习和懂得追求梧桐树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身边花草树木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作者舍不得梧桐树的原因,体会其热爱梧桐树的深情,懂得欣赏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第2-6自然段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因为你活在我的心里了”这句话所含的深意。

3、领悟“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8课《舍不得这棵树》,下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然后思考:小作者要搬家了为什么会舍不得这棵树

呢?

2、想想你最喜欢它是棵什么样的树,为什么喜欢?

二、质疑导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听完朗读,你有什么疑问?

2、要搬家了,我最舍不得的既不是友好的邻居,也不是儿时的玩伴,而是门前的这棵树,(画树)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6自然段,找到自己认为最关键的句子,画上横线。

3、谁来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谁还有补充?(根据学生回答,先后出示第2-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句子都是在2-6自然段的什么地方呀?

这些句子是每段的第一句,概括了全段的内容,这样的句子叫总起句,也叫中心句。让我们把这些句子齐读一遍。

三、品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接下来看看课文2-6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的,你最喜欢它是一棵怎样的树?找到那一段,仔细读好,和同桌或前后的同学说说你喜欢这一段的理由。

交流学习2-6自然段。

第1、“普通的树”

1、猜猜老师喜欢它是一棵什么树?(普通的树)老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四种树的图片,引导说话,这棵梧桐树没有樟树那样(高大),没有桃树那样(娇艳),也没有银杏树那样(古老)。

文中的这句话连用了三个“没有”,拿梧桐树与别的树作比较,突出了梧桐的什么特点?(普通),这是个排比句,你也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这种句式说话吗?

先后出示下列句式训练说话:

(1)我没有张明那样,没有李华那样,也没有赵军那样。

(2)我家里没有,没有,也没有。

(3)没有,没有,也没有。

2、“鸟树”

1、那么你喜欢这是一棵什么树?(板书鸟)

2、课件出示“鸟树”,看这棵鸟树,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你能读出对这棵树的喜欢吗?

3、你觉得他读出对树的喜爱了吗?你还能读出不同的体会吗?

4、从他的朗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对树的喜爱;
愉快的心情;
鸟树的热闹)

5、请男孩子们齐读这段,读出鸟树的热闹,读出对这棵树的喜欢。

第3、“花树”

1、你喜欢这是一棵什么树?(板书花)

2、课件出示“花树”,你为什么喜欢花树?谁还有不同的理由?说的真好,读这句话:到了花开季节,那黄绿色的花儿挂满枝头,淡淡的清香,灌满了我家小屋,染香了家里的每个人。

3、淡淡的清香灌满了我家小屋,染香了家里的每个人(给灌满和染香打上点)。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屋子的小主人,正在

窗前写作业,忽然,一阵风吹来,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像水一样灌满了你家小屋,屋子成了一个大染缸,你和你的家人都被染香了。感觉怎么样?(好香,真舒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齐读这一段。

4、“果树”

1、你还喜欢它是一棵什么树?(板书果树)

2、出示果树,瞧,这是一棵果树。看到它你想说什么?

3、这满树的果子真可爱,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指名读相关的句子:秋天,它捧出串串小汤匙儿,里面盛着圆圆的小粒粒。

同学们,这句话中的小汤匙儿指的是什么?(梧桐果子,多么形象的比喻)

梧桐树真的会“捧”出果子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写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了。)读好这句,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4、这满树的果子味道怎么样呢?爱吃果子的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段。

第5“有灵性的树”

1、有谁喜欢这是一棵有灵性的树?(板书有灵性)

2、什么叫灵性?它的灵性体现在哪里?

这本是树的自然规律,可是作者太喜欢这棵树了,把它写成像人一样,会替别人着想,多么善解人意,多么有灵性啊!这样的树你们喜欢吗?齐读这一段。

3、刚才我们学习了2-6自然段,这几段都是围绕每段的总起句来写的,有了这些总起句,我们很快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这不仅是一棵普通的树,还是一棵鸟树,一棵花树,一棵果树,一棵有灵性的树,作者喜欢这棵树。(指板书)让我们也带着喜爱之情合作朗读2-6自然段,老师读每段的总起句,你们读分写的句子。(配乐朗读)

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读书还有一种最高的境界,那就是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你觉得这棵树还是一棵怎样的树?

出示“这是一棵

树”(根据学生的说话,归纳板书:不求回报,默默奉献)那么你是否理解这句话“因为你活在我的心里了”。

3、同学们,现在明白作者为什么舍不得这棵树了吗?这棵树虽然外表普通,但它是一棵鸟树,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
它是一棵花树,(让学生接着说)给我们带来了淡淡的清香;它是一棵果树,给我们带来了香甜的果实;它是一棵有灵性的树,给我们带来了童年的快乐。它从不向人类索取什么,却总是默默的奉献着,它具有高贵的精神品质。

4、难怪作者在结尾写道“梧桐树啊„„”(引读最后一段)。

5、对于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

“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联系全文,和同学讨论一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全班交流后小结:这句话实际上是讲作者要像这棵梧桐树那样,做一个给人们带来好处,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人。

7、让我们再次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延伸

1、同学们,老师也希望你们像作者一样“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学习树默默奉献的精神,同时也看看身边的花草树木吧,爱惜她们,和他们做个好朋友。

2、最后,让我们听一听人们对大树的赞美之歌(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六、板书设计

这是一棵

课后反思:

18 舍不得这棵树

普通的树

鸟树

花树

果树

有灵性的树 不求回报 默默奉献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

4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表现突出的是李凯,平时很少听到他的发言,而今天的他表现的非常勇敢,第5种想法就是他提出的。

课后,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这样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完全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3月12日是植树节”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在学习如何计算8+6时,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
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学生们很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足之处:

1)在规范算法之后,应该全班同学齐读算法,以帮助学困生在头脑中建立计算模型。

2)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在课堂中较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一棵大树教学设计(共3篇)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共11篇)

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共7篇)

小小少年教学设计(共20篇)

其多列教学设计(共17篇)

推荐访问:有多少 小树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