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积累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过分地强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方面,而忽视了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一味地抄、背词语解释、段意和中心思想,以应付考试,使阅读教学缺乏情趣、缺乏活力。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国家制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认真学习新《课标》,

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一、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看,实际上是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反思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实际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围着学生转,不需要自己

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感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体验的。通过阅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自主,即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思维的主宰,而不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合作,即课堂上学生的多项交流,它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探究是最深层次的自主学习,是某个学生在某个问题上探索追究,是一种发现学习。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该串讲为精讲,改教师讲书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并且还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做到以学定教。课堂重视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提问,这无疑为学

生的自主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机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仍有许多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如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习,学生回答问题和朗读课文不是因为学习活动才产生了内在和积极性,而大多是因为得到老师德好评和表扬。又如,在学生合作方面,只有小组讨论一种形式,而且讨论时间仓促,讨论无结果;
师生间的合作在某些课堂上只是教师和某几个学生的对话,而未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质疑,也未能通过教师的指点,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而探究下去,而是由教师和盘托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真正落实,需要教师不仅要从教学观念尚改变,同时还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三、语言训练和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积累”,就是多读多实践。“积累”不仅汇集了传统教学的精华,又注意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词句为重点,可以借助图画、实物、动作、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意思。对于优

美的词句,要鼓励学生背下来。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有利于学生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积累语言材料。

四、学会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培养能力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情趣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能自主、有效地学习人类无限的知识。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是我们教学的重大失误,也是我们教师的失职。因此,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教学生学会读书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独立思考。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学生读书)形成的过程,是思维过程,也是情感

培养的过程。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展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重点、基本策略。这样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并研究当前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教学案例与总结

汉东小学

沈尚娟

20

10、7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西安市鄠邑区涝店中心学校语文教师 陈楠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三年级学生阅读教学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我对我们班上学生在阅读方面进行了一个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非常的欠缺,对于他们来说的阅读就是读课文或者《少年月刊》。我们学校有好几个读书吧,每班教室里都配备有课外书。但有些学生甚至一学期都没有去翻过书。他们没有买书进行大量阅读的习惯,更主要是家长的不重视或者不支持。这就说明他们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更没有好的阅读方法。他们没有写日记或者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在开始阅读时,他们很激动,兴趣很高,当让学生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摘抄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摘抄本上只有短短的一两句话。他们感觉自己无从下手,这就说明他们的阅读面小,阅读量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的语文学习主要是由老师给分析讲解,自己进行思考的很少,这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哪些是自己喜欢的,只把这个作为一个学习作业去完成。

我想到一个办法,以定期举办班级阅读分享大会来促进学生关注阅读。在开始阅读分享课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学生本身在朗读方面没有好的方法,更严重的有的同学根本不会读,经常把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读破,也就是不会断句,这样句子的意思也就掌握不了,更不用说整体理解文章意思了;
其次,农村学生朗读体味水平有限,参加大会的部分学生选择的文章无法引起其他学生兴趣,导致学生评价不高等。

后来,根据农村学生现状,我自己先查找符合大多数学生习惯的文章,利用一节自习,和学生一起朗读、分享,我先提出问题,全班一起来讨论。几次之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互相分享。利用早读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我先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让他们把教室广角的书先读完。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想,并将写的好的同学的作品整理在教室,供其他同学欣赏学习。通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同学们在朗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声音比原来更洪亮了,朗读的也有感情了,基本上不会读破句,也能分清楚语速的变化停顿。朗读的提高,也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到同学们的进步使我很欣慰,我会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更适合同学们的方法,让同学们有更大的进步,也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过分地强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方面,而忽视了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一味地抄、背词语解释、段意和中心思想,以应付考试,使阅读教学缺乏情趣、缺乏活力。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国家制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认真学习新《课标》,

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一、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看,实际上是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反思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实际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围着学生转,不需要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感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体验的。通过阅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自主,即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思维的主宰,而不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合作,即课堂上学生的多项交流,它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探究是最深层次的自主学习,是某个学生在某个问题上探索追究,是一种发现学习。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该串讲为精讲,改教师讲书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并且还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做到以学定教。课堂重视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提问,这无疑为学生的自主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机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仍有许多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如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习,学生回答问题和朗读课文不是因为学习活动才产生了内在和积极性,而大多是因为得到老师德好评和表扬。又如,在学生合作方面,只有小组讨论一种形式,而且讨论时间仓促,讨论无结果;
师生间的合作在某些课堂上只是教师和某几个学生的对话,而未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质疑,也未能通过教师的指点,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而探究下去,而是由教师和盘托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真正落实,需要教师不仅要从教学观念尚改变,同时还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三、语言训练和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积累”,就是多读多实践。“积累”不仅汇集了传统教学的精华,又注意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词句为重点,可以借助图画、实物、动作、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意思。对于优美的词句,要鼓励学生背下来。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有利于学生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积累语言材料。

四、学会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培养能力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情趣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能自主、有效地学习人类无限的知识。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是我们教学的重大失误,也是我们教师的失职。因此,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教学生学会读书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独立思考。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学生读书)形成的过程,是思维过程,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展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重点、基本策略。这样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并研究当前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教学案例与总结

汉东小学 沈尚娟 20

10、7

90学时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阅读教学有效性论坛报告

90学时的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研训课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从优秀教师的引领和老师对我们实际课堂的练习中,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自己所学,从以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学习经验: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朱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上一堂课,拿到手不是应该想这堂课怎么样才有亮点,而是 应当先确定“教什么”,之后再考虑“怎么教”。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二、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记得开课前,我们收到了姜老师的三本书,其中一本叫《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的书吸引了我的主意,书中有很多案例,在翻看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方法是可以结合使用在自己的课堂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还记得11月2日,在金帆学校,听了方卫卫老师的一堂展示课,我不禁感叹:原来上课可以那么轻松快乐,通过几句话的引领就能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气氛、提升阅读能力。

结合自己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容易转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在课堂中应尽量让读书的形式多样化。如初读课文时的听读,自读;
理解课文内容时的轻声读,练读;
巩固提高时的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此外还要在读的过程中鼓励全体学生参加,是人人会读,愿读,读出意境,读出自己独特的领悟,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11月8日,记得是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中学高级教师、区优秀教师冯春华老师在育英学校执教公开课《浪花》,课堂上冯老师细心分析、有条不紊,以发展学生阅读想象能力为立足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情境,将课文分成三方面展开讨论大胆想象,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悟素养,之后,又鼓励孩子将想法写下来,当冯老师将孩子所写读出来时,在场老师纷纷赞叹,教学效果令人钦佩。

下午,冯春华老师就《低段阅读课中渗透写话教学》展开讲座。冯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抓住课文阅读这个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得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着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们班上的一个孩子,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六、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这是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去寻找知识解决问题。而针对自己现在所带的班级,我准备开展好书共读,师生共读一本书,成立班级读书交流会,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整整12日的九十学时培训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我想于每一位学员来说都是非常难忘的,在此期间我们也受益匪浅。

最后,用一句话时刻提醒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也将与学生一起,在教学道路上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 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1、学会寻找关键词语。 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师恩难忘》一文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件事体现了老师的恩情难忘?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把答案找出来。课文主要从老师每一节课前都“编故事”体现了难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2、学会寻找中心语句。 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在阅读中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有利于增强学生摄取、筛选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理解性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

1 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黄山奇松》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读。 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品味性朗读。 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是思想内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语言运用,或是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暑假来临,,静下心来想一想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感觉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 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1、学会寻找关键词语。 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永远的歌声》一文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件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把答案找出来。课文主要从学生为老师“采药”和“捉鱼”两个方面体现了学生爱老师的特点。

2、学会寻找中心语句。 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学生们带着问题,很快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的语句信息。

在阅读中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有利于增强学生摄取、筛选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理解性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明天更辉煌》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读。 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结合文中插图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图画美,让学生在边看边读边想中,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这样会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读。 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是思想内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语言运用,或是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背景及人才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特点,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为人的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收集积累和整合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对自然、生活、人性之美感悟熏陶以提高精神素养,既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素质、个人发展的需要。

2.学科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另外,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和感悟。”由此可见,积累感悟既是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课标教学建议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实现任务的基本途径,就是“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而且,对积累可以量化的内容作出了刚性的量的规定。

3.教学现状

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在生活和感受的积累方面,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再说感悟,由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学生在阅读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地感受和深刻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起,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另一方面,在课改中,有的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中的“大语文观”、“人文性”、“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创设生活情景”等产生了片面理解,弄得“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崔峦语)”,轻读书、轻积累、轻感悟的现象较为突出。而积累与感悟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薄弱的阅读积累、思想积累和认识积累影响了感悟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削弱了感悟的能力和品质。反过来,薄弱的感悟能力又制约了积累的主动发展,最终造成阅读能力提高不快,缺乏发展的“后劲”。

根据社会需要、人才成长需要,以及课标的要求,“积累”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阅读教学中教和学两方面的实际。我们提出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积累、感悟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出现在新教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见端倪,而且还日益显著而深远。但是新教课标仅提概念,未作详说。

“积累”本义是由少到多地逐渐聚集。真正的语文积累,除了基本的语言积累和思想积累,还包括情感积累、生活感悟的积累等多方面。教学上的“积累”是指包括理解、感悟、积累在内的语言习得过程,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另外,从《语文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课程结构来看,语文积累还体现了语文内涵的拓展,起到整合原有相互隔离的课程内容的作用。

“感悟”《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有所感触而领悟”,《辞海》释为“受到感动而醒悟”。从教学角度给感悟定义为:“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语文的感悟具有综合性特点,它综合了多种心理意识的能力和品质(感觉、知觉、表象、意象……);
从根本上说,它是学习者接受心智挑战的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养成人的灵气、悟性和才华,乃至全面充实人的内在素质。

关于积累和感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
1.积累中“不求甚解”的原理。

教学中重视积累和感悟,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陶渊明先生曾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这里借过来,用于表述语文教学的一个规律,十分精当。小学生正处于心力飞速反展的成长期。学习语文,由于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有很多东西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消化。这里面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遇到一些难点,不一定非得马上就解决。有的时候跳过去,不必管它,接着学别的文章。看着看着,读多了,这个难点自然而然地自己就解开了。听说读写自然变得文从字顺,晓畅通达。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别斤斤计较,抓住一点纠缠不休,过分强调理解、感悟后再背诵、积累。要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好底子。否则,执著于小的芝麻,就会把大的西瓜丢掉。学生读的少了,背诵的少了,他的语文能力怎么能快速进步呢!

更何况语言文学的东西历来就有“诗无达诂,文无定解”的说法,眼前懂得少一点没有大碍,只要名篇佳作背得多,日后语文能力自会有个“飞跃”。语文学习远期效应这个规律我国古代私塾教育就掌握并运用纯熟,这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大规律,

万万不能违反。谁违背它,谁就要受惩罚。

2.感悟的“个性化”原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知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引导感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文本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
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
辅助手段的使用要恰当有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每个读者的阅读过程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非要学生完全接受统一的观点,这就是强加于人,就是抹杀个性,抹杀创造性。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是不会有大出息的。不是说语文教学不能求“解”,而是不能求“甚解”,当适可而止。

三、理论的假设

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各种言语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意识,善于积累的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和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积极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四、研究的内容

a)积累感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养成研究

探究培养学生自主积累和感悟的有效途径、方法。

b) 积累感悟途径方法研究

(1)结合课堂教学,增加课外阅读量,研究课外阅读的语言范围、方法,促使学生在语言的积累、感悟中,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

(2)挖掘开发学校的人文资源,促进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言积累的知识性,使学生在语言积累、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c) 积累感悟的教学策略研究

(1)逐步改变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把教师和学生从繁琐的字、词、句、段、篇、章的分析中和重复机械的练习中解放出来,将学习时间有重点地用于语言积累与感悟的层面上来,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2)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探索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感悟、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

d)积累感悟的联系研究

探究积累和感悟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

五、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自觉积累和善于积累的习惯、能力,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感悟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具有良好的感悟力和深刻细腻的思维品质。

阶段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内容以及三维目标,把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按三级水平分解成研究目标。

一级水平(第一学段):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默读,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对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有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学习积累成语、格言,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30篇,二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二级水平(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感悟词义,能感悟文章内容、思想感情、初步感悟作品的生动形象和优美语言。自觉积累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收集和处理信息。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级水平:能辨识词语的语境意义和感悟色彩以及表达效果,能勾点批画,自读自悟,抓住文章要点,想象情境。能感悟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基本写法、结构特点以及语言的运用之妙。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养成好读书看报,主动积累的习惯,并善于积累。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六、研究原则

1、文献资料法:借鉴与本课题相关的语言积累与感悟的实践研究,分析同一领域的研究要点和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进而拓展突破,研究出适合本校的语言积累与感悟的实践研究。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语言积累与感悟的实际情况对两个子课题的内容、形式,不断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方案中未涉及而与本课题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在研究过程对各研究项目的时间分配、研究范围、内容、手段等相机作出合理的调整,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从而真正使我校中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大的突破。

3.经验总结法:依据语言积累与感悟实践所提供的情况,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揭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并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促进研究教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

积累、阅读、表达——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我们的教研工作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在工作中将积累、阅读和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使语文教学工作抓住要害,有的放矢。

首先重视积累的基础作用,强化字词句、成语、名句的积累,为阅读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只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素材积累,学生才能在语言表达时有话可写,有情可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表达能力差,习作中内容空洞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素材这些“米 ”。因此,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素材。

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1.是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字词、成语等基础素材。2.是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中小学生了解语言规律,是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进行的。3.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当然,积累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在阅读中扩展,又需要表达中实践。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

强化语言积累的方法有很多,如:1.背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须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要点,不懂课文不能背诵课文。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总是十分重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背诵方法。2.摘抄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从电视、报纸、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取新的知识,并进行积累。在阅读、与人交往中,把一些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将会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积累。3.记录生活素材。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走进生活,记录生活。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听他们行为举止,记录他们的故事;
生活中有各种有意义、新鲜的事:如游泳、做饭、看戏、勇斗歹徒等;
生活中有各种各物:春天的花草、夏天的虫豸、秋天的果叶、冬天的冰雪,留心观察并记录这些事物。

其次,重视阅读的桥梁作用。

在阅读中既可以强化积累,同时阅读又为表达提供了素材。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课外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学生就能拓宽视野,在语文学习中左右逢源,灵活运用,乃至大胆设想、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课外阅读量的积累、阅读质的提高,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汲取更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我把课外阅读积累分为三个阶段:
1.原始积累阶段,即课外阅读积累的最初阶段,也可称为基础阶段,这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有序的指导下大规模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然后从课外读物的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积累。如对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积累:(1)同一作家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的积累。如鲁迅笔下的“双喜”、“孔乙已”、“阿Q”、“祥林嫂”、“刘和珍”、“藤野先生”等。从不同年龄段、不同国度、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身份、向学生展示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涵,使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或喜爱、或同情、或尊敬、或批判,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滋养了学生的精神家园。(2)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中相似的人物形象的积累。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娜,勃朗特夏洛蒂笔下的简爱,曹禺笔下的繁漪,虽然他们处在不同的国度,但作者同样展示了他们对传统观念的叛逆,刻画了文学史上敢于追求人性,追求*的勇敢女性形象。(3)同一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的积累。如《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刘备、关羽、张飞等的性格特征各有特点,性格鲜明。通过类似的方法对课外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广泛积累,学生的知识面宽广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为语文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积累到迁移阶段,即在学生内化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将内化的知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原始积累的内涵得到升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把原始积累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形成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理解应用的积累过程。采用生生间的有效交流,有效评议,具体过程是通过口头和笔头两种方式。口头交流又分同桌互助交流,达到互学互练,取长补短的目的;
小组研讨交流,达到互评互议共同提高的目的;
全班活动式交流,达到理解应用,熟练掌握的目的。象成语接龙、连词造句,课前5分钟“名言警句大赠送”活动等。笔头交流主要采用学生互出语文课外阅读测试卷、读书心得比赛,优秀作文展览等形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迁移目标。

3.迁移到创新阶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教育必须培养能思考,会创造的人”。阅读积累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学生的能力迁移,让学生动手、动口使学生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策划语文小报。小报的板块、内容、图案设计等均由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可单独制作小报也可自立一个小组,几个同学合作出版。既消化了学生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供了一个机会,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其次,引导学生编写课本剧,排演课本剧。如学生阅读课外篇目《离别的礼物》后,在学生理解故事的场景、情节、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编写课本剧,然后自愿组合角色,在课堂上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文化品位高的中外名著和渗透现代气息的时文、美文进行多种形式的再创造。如短篇的进行扩写,长篇的进行缩写续写等。通过这些切实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个阶段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彼此联系互为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是前者的拓展和延伸,只有通过积累过程反复多次循环,才能使课外阅读积累和内涵不断升华。

语文教师还必须精心指导学生掌握通过阅读进行积累的方法。如:1.选择法:对课外读本有所选择。这是课外阅读积累的前提。一是教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二是教会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肆之屋,久而不闻其臭”。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于塑造人格也有着同样的效应。要让学生读高品味的书,做高品位的人。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书使人受益,如橄榄,越咀越有味;
中品书使人无害,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下品书使人无益,如白粉,只要染上,危害越来越严重。不仅要学会分辨书的品味,还要知道对于我有用的书,才选择。面对信息社会中铺天盖地的资料,我们不能成为信息的奴隶,只有学会筛选信息,才会成为信息的主人。否则,会象大海捞针,一场空。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还要有意识的调控,虽然内容都有意义,但由于性别的差异,阅读有明显的取向性:女生喜欢情感类,男生喜欢科技类、武侠类。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让男、女生的阅读具有互补性,拓展阅读面,以免缺乏“营养”,得“贫血病”。2.悬念法: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把故事或人物介绍到精彩处故意“刹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自主地去阅读积累。3.笔录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将阅读过程中感悟到的好词好句、偶然迸发的思想火花或心得体会、或故事人物进行分类记录。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犹如蜜蜂酿蜜,采的花粉越多,酿的蜜也就越多,越甜。4.交流法:让学生把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故事、或人物、或心得体会进行小组交流。以达到进一步扩大阅读积累“面”的目的,同时通过口头表达让学生起到“外储内化”的作用。5.创新法:在学生内化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对一些文学名著进行扩写,缩写、续写的活动。并放手让学生充分实践,大刀阔斧地创设班级小报,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课本剧,让课外积累达到最高层次。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人亦云:“授之以鱼还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必须教给学生主动积累的具体方法。在平时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我最强调前文所述方法中的“笔录法”和“交流法”。例如在进行语言积累时,引导学生制作各种词语积累的卡片。像“时新词语”(网吧、新新人类、帅呆了、酷等)、“成语典故”(朝三暮

四、水滴石穿等)、“丽词”(温馨、演绎等)。在进行名言警句积累时,让步学生自愿参加课前5分钟“名言警句大赠送”活动。活动过程中,一个同学上台“赠送”名言,台下同学主动配合,讲出对名言的理解及从中得到的启迪。这种口头交流的积累方式,深受同学喜爱。

再次,重视表达的整合作用。表达分为两种:口述表达和文字表达。不管是口述表达,还是文字表达,都需要在积累与阅读的基础上将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条理清晰的口述语言和文字语言。

学生在头脑中的积累多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在实际中就能很好地运用。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积累的知识。

口头表达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或背优美的语段、名言警句,或朗读优美篇章,或交流摘抄内容,或谈对摘抄的评析,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或借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提高运用语言的效果。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就是所谓的文字表达。读与记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运用。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求学生能把课堂与课外所积累的佳词丽句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但切忌死搬硬套,七拼八凑,以免使文章显得华而不实。

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但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时,常常出现堆砌词藻的现象,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我给予悉心指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除重视词汇积累的广泛性外,教师还必须注意训练方法的多样性等,引导学生想写,鼓励学生敢写,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写出有血有肉、感情丰满的好文章来。

表达是语文学习的落脚点,使学生平时积累与阅读的具体实践,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考查学生的表达时,要全面、细致。

积累、阅读与表达,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将积累、阅读与表达巧妙的结合起来。积累、阅读与表达的有机结合才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也只有奏响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紧跟时代的节拍,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步步的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与积累教学研究

1、语文教学重心是阅读与积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会读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要会背诗歌或文段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会背优秀诗文或文段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会背优秀诗文或文段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积累优美词句,精彩句段,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阅读与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阅读与积累词句的教学研究,提高小学生阅读效益,是当前

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2、语文素养重在阅读与积累。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显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的追求。可是,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现今学生的语言贫乏,作文或短短几段,干巴无味,或拖沓冗长,辞不达意,或千篇1律,雷同严重。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呢?静心思考,我们很容易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在于学生的语言积累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潭,蛟龙生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

本条件。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开辟语言积累途径,掌握语言积累方法。

3、新课标强调阅读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精神强调语言积累。重视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精神。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各阶段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任务。重视语言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也寻找到了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突破口。如何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如何对儿童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就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阅读实际、教材的实际、社会发展的实际,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质量,使学生语言积累得到加强,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我们就想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和探索。

以上三者都加调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各位同行们,你们觉得呢

就语文阅读说积累

浙江省慈溪市胜山镇中心小学 晁央儿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积累”解释为“(事物)逐渐聚集。”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积累是语言材料的逐渐丰富过程。在这里,有基本的字词句篇的积累,也有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将随着语言材料的积累而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孩子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可见,积累在语文阅读、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本人从教十年来,做了很多有助于学生语文积累的研究,现提出几点与广大教师共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语文积累的重要性。

作为小学生,课堂教学是他们获得知识、进行积累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一)、在小学阶段,学生上好阅读课是语文积累的关键,学生要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以通过读文章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读书呢?那就要注意方法了。但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是可以由教师创造的。在这里。我们要讲究一个“度”,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别忘了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为主体”,强调“个性”,都是为了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阅读,在此过程中获得积累。

(二)、课本中的一些选文可以说都是比较典型的好文章,特别是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名家名篇,除了对教材好好阅读之外,我们应该把课堂作为一个平台,引导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和再创造。现在已经有很多老师在开始尝试做到这一点。但课本中的文章虽好,毕竟篇幅有限,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把一些内容有关联的或者同类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又能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好地积累起来。在学习巴金的《鸟的天堂》时,教师引领学生感受大师笔下的语言之美、之朴素的同时,可以介绍巴金先生《旅途随笔》,并把其中的某些段落介绍给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将更深地感受语言。如果学生想更多地领略南国的风光,就不防请他们自己去读读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在学习安徒生的《丑小鸭》时,在教材原有基础上,可以再挖掘,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丑小鸭和安徒生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丑小鸭和安徒生的经历给人的启迪。在学生读完《丑小鸭》后,可以给学生一份《安徒生的一生》的阅读材料,我想,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安徒生的经历和丑小鸭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经受了各 种磨难,最后获得了成功。那么,学生在阅读《安徒生童话选》时,应该别有一 番感受。

二、与孩子们共同阅读。

要获得语言的积累,就必须扩大阅读量,而要有量的增长,就必须多阅读,而能否多阅读,兴趣是关键。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有多种原因,更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但在这里,老师的引领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我认为,如果老师能与孩子们共同阅读,率先垂范,这将比老师的苦口婆心不知强上多少倍,而我更认为,一个自己不喜欢读书的语文老师,不可能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学生。

有一位老师做得好,当他发现班里的孩子不爱读书时,就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晨读时,他都会捧上一本文学名著,来到教室,非常投入地阅读。读到高兴处,他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读到伤心处,他会泪流满面。几天以后,孩子们就注意到了老师的表现,他们都非常惊奇,是什么书让自己的老师这么动情?有一天晨读时,老师借故出去了一会儿,再回到教室,发现孩子们围成一团,争着在看老师读的那本书。老师于是问:希望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吗?孩子们回答:希望。于是老师决定每天读一段给大家听。每天一段,对于一本书而言,实在是太少了,而这恰恰吊起了孩子们的胃口,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便有了他们自己找书来读的情景。就这样,一本、两本、三本„„学生逐渐投入。兴趣就这样被培养。

如果说刚才这位老师的做法是他的刻意而为,那么,另一位老师则是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一天课间,老师发现一位学生在看《鲁滨逊漂流记》,这也是她一直想看的书,于是老师开口向学生借这本书。也许是没有碰到过类似的事,学生先是一愣,接着连声答应,说看完了一定借给她。之后,两人还在一次课间交流了心得体会。让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有学生主动借书给她,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学生这样做。在她的适当调控下,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越来越浓,而老师也总忘不了与学生一起读诗、读文、读经典。

可以说,这两位都是学生打心眼里喜欢的、成功的好老师。前一位老师是从读书给学生听,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变成主动的“我要读”;
后一位老师紧紧抓住了学生读书的契机,把学生引入阅读的自由王国。这真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三、营造一个氛围。

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的持久性不强。读书兴趣被激发以后,如果缺少一个读书的氛围,那么,他们的读书兴趣就会逐渐减少,就谈不上“日积月累”了。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在这里,除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之外,班级文化的建设也很重要。我们要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角,摆上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课外书籍,利用中午等课余时间让学生自由借阅。

在我任教的有个班级(三年级),原本很少有学生在中午时间看书。同学之间讲讲话,随便活动活动就过去了。自从设了一个图书角之后,中午看书的人明显增多,很多同学中午回家吃好饭马上就赶到学校来看书,有的甚至要求中饭在学校吃,那就可以多看一会儿书了。为了保持大家看书的热情,我定期为他们更 换书本,所选书目也是一些为孩子们喜爱的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科幻漫画等。在此,我认为在高年级班级中应适当放一些经典名著,可以有中国的 古典名著,也要有世界著名读物,使学生在这些经典名著中畅游,以此丰富学生 的语文素养。除了学校的图书角,我建议家长在家里为孩子营造一个家庭图书角,使学生有书可看,有书能看,能信手捻来,其乐无穷。

要想使读书的氛围长久不息,就应当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演讲会、新书介绍会等,定期评出阅读之星,进行各种专题剪贴墙报和读书手抄报评比等,并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进行展评。学生阅读的氛围一经形成,他们的语文素养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就上去了。

四、积累与写作。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读”和“写”是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不同阶段,时间上有先后,读在先,写在后,先读而后写;
关系上有因果,读是因,写是果,有读才有写;
内容上有多寡,读多写少,“厚积”才能“薄发”;
功能上有分工,读是积累,写是输出。尽管不同阶段对读和写的要求和标准可以有不同,但是,“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却是难以改变的规律。

巴金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有200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东西,至少能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显然,大量的语言材料使他感悟到了写作的真谛。很多学生一遇上写作就头痛,不知道如何去写,如何把它写好。如过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储存了上百篇文章,那么,认为作文难写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了。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让他们写写读书笔记,如何写,就要从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结构出发,不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成为学生的负担。读书笔记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写下阅读中的感受,让学生觉得确实有话想写,而且在写的过程中觉得就像跟老师、同学亲切交谈一样。一个学生看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后这样写:“这本书让我大开了眼界,知道了古代人民竟然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真是太精彩了,有好多故事都是我想都想不到的啊!咱们的天地竟然是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开出来的,那以前,宇宙只不过是个‘大鸡蛋’”。看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之后这样写道:“当我看到汤姆叔叔合上眼睛死去的时候,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我心里难过极了,我恨死了路格里这个坏家伙,真想把他一拳打死。”

前面谈到的积累主要是就书本知识而言的,但对于写作,生活实践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尽可能地开展丰富多彩地语文实践活动。如听一次生动的报告,做一回小当家,找一回错别字,一次愉快的出游等,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写进自己的习作,绽放出生命的火花。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有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相信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自会达到此一种境界。

五、积累与感悟

感悟是指对文章有了接触而引起思考,有所感悟。它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因此,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的能力就越强。

在一般情况下,阅读中得到的感悟是不必说出来的。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不但解决了应该让学生初步接触高品位的佳篇名作的问题,也使学生扩 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学鉴赏力。

小学时候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沉淀,一种累积。将来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孩子们对许多过去阅读过的东西就会有豁然开朗、恍然顿悟之感了。读书也是一种自我享受,一旦陶醉其中,真会废寝忘食。书读得多了人的气质就自然而然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因此,我们的语文不仅仅在课堂里,不仅仅在那几本薄薄的课本里,语文学习有它广阔的天地。当孩子们的语言材料日积月累之后,势必会形成一种素养,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了。让我们恃目以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梅江小学 刘红红

小学中年级是义务教育进入第二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已从幼童时代进入了孩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也在增强。对一些问题升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解,甚至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有了第一学段学习的积累。语文教学如何抓住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能与人大方交流的、会正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一条新的教学途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知识灌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导致学生机械接受、死记硬背。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严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预习,课前搜集。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开放,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个社会的回归,才能适应当今飞速的信息时代。新课标也给提出了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手段。搜集的信息,一方面是与课文主题相似的文章,另一方面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㈠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去与课题或文本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㈡ 初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步: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遍,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教师出示课文难读的,易错的词语全班指导,扫清读书的障碍。

第二步:交流朗读课文情况。一般以指名读书为主,检查中下等学生读书为主要目标,随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三步: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先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两句话来描述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写在课本上,最后交流。

第四步:再次让学生浏览课文,对全文进行质疑,确定课堂学习的目标。

三、精读课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体验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以多种形式的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段、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步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课文语言初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一步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此环节中,教师要紧扣文本的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像和情感,含英咀华,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同时依据课标对不同学段拟订的教学目标,结合文本的特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文本阅读训练项目,同步凭借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习得一些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积累。

要根据文本的特色来确立文本主题。文本主题确立后,教学中要围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整合文本信息,抓语言文字训练,优化教学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形成情感碰撞,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落到实处。在精读感悟中要以读书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读书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读书能力。以读为本,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读、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并且注意培养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四、回顾全文,形成积累,启发感悟

在学生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摘记优美词语、背诵精彩段落。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
因此,要做到活记乐背,主动积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坚决扭转和反对唱读课文的现象。

五、课堂总结,激励实践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总结”这部分总是教师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而我认为在这部分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谈体会。当然,教师也可适当启发学生,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

总之,经过有机的阅读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也为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发布者:宋宁尧 发布时间:
2012-7-12 18:23:53

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新课标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我进行了学习,本文就自己学习新课标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要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
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
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
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
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
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克旗万合永中心完小 丁国武

三月的北方乍暖还寒,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在校长张振宇同志的带领下驱车200余公里,奔赴林东镇参加《巴林左旗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培训暨展示会》,两天的培训转瞬即逝,然而带给老师们的却是拂面的春风和对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无尽的思考。

这次培训,日程安排得合理有序,内容丰富多样。我们既能欣赏到做课教师娴熟地驾驭课堂的魅力,又能领略到专家别具一格的教学风采;
既能感受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精彩纷呈,又能聆听到来自课改前沿的不同声音。左旗的四位语文教师和主题阅读专家刘俊祥、王卫华先生共做课九节。九节语文课堂堂都精彩,课课有新意。

任晓丽老师执教的单元导读课《泪光中的感动》,围绕“感动”展开教学,主题明确,思路清晰,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指导学生分享阅读收获,享受学习乐趣。整堂课可谓“感动”无处不在。

孙宝静老师执教的《尊严》一课,“一咏三叹”式的读,给听课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所带文章《不受嗟来之食》,使学生思想得以碰撞,情感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姚亚丽老师的读写联动课《桂林山水》,文章写得美,教师教得美,学生读得美。通过入情入境地读,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读写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引导学生发现写作密码,自由表达。

韩润颖老师执教的自主阅读课型—《心灵深处的音乐》,给老师们是心灵的震撼,专家王卫华老师这样评价这堂课,“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

刘俊祥老师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气氛活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空间。刘老师语言诙谐幽默,富有磁性,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火花,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为本,感悟文本,同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卫华老师的三节示范课:《各具特色的民居》、《创意作文》和诗文美读课《王维·诗中画》,给老师和学生很大的启示。教师释放了大量时间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写有创意的习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心灵的体验,思想的飞跃。课上,教师指导学生精读感悟,并迁移运用写法。真正做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经历了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次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培训会,使老师们受益匪浅。对我校的语文教学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老师们将不断践行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巩固新成果,我们坚信,我校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将越来越好。

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近日来,我在网上看了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黄田小学校长刘宪华专家的专题讲座,感受颇多。

如今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然而生命是如此短暂、学海却无涯,知识却无边。而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读影响人一生的书,成了人生的大事。小孩子们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是重要,因为那是小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启蒙读本。陆恕校长曾经说过:启蒙读本,像初恋情人一样先入为主,难以忘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寄托。古典诗文则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诸子散文到楚词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千百年来,流行至今的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格言警句,已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其情韵之美和语言之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教材,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诵读中华经典美文,是孩子们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捷径。让孩子们从小扎根在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在诵读古诗文活动中,可以陶冶品行、加强修养,起到儿时诵读终身收益之功效。

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视野开阔、心胸宽广,为学生的一生奠基。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中华文化经典,对于治学修身、熏陶性灵、提升审美品位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就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奠基。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要“有所知”,更要“有所得”。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成长。经典诗文往往都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通过广读博览,及早让学生琅琅上口,濡染于心,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以致用、从善如流的好品格,使学生变得更有修养,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精神营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成长。做到儿时诵读终身收益。

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营造浓郁的书香文化。通过朗诵比赛、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使经典诗文诵读丰富多彩、喜闻乐见;
让我们的学生知书明礼,谦让宽容,让我们的校园书声朗朗,书香弥漫。我们要创新方式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培养“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把学生的经典诵读有机地融入新课改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为孩子们的一生发展打下厚实的文化基础。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小学生正是学习古典,践行实践的黄金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良好时机,藉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们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淳朴的儿童。以“知、悟、行”为线索,贯穿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文化、阅读精神,使学生博学、睿智,“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让每一个学生都“好读书,读好书。

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新语文主题阅读在我们班实施已有些日子了,通过学生的表现看,一主两翼的主题阅读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还是很有利的。

平时的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分析解决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完成得不错的同学都是平常爱动脑筋的人。这部分同学中不乏基础知识不是太扎实的同学。比如我们班的某位同学,他平时性格毛躁,写字光讲速度,但是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思维特别敏捷。于是在课堂中,我经常引导他发挥这个优势,让他全面的分析问题。因此,阅读方面的题,他完成得非常好。写作方面,我觉得也有了进步,部分以前无从下笔的同学,在看图写话中,也能够小试牛刀,尽管句子不是很优美,标点符号不是很到位,但确实是有话可写了。这说明一主两翼中的两翼让孩子们收获了不少。

随着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进行,我们班的孩子们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读书阅文的兴趣更浓厚了。在下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力争从以前的教师点拨引导变成自己阅读分析。当然基础的字词也不能丢。下一阶段,我还是会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量的让甲类学生去帮助丙类学生,教他们如何去阅读,如何去通过去解决识字问题,如何去寻找合适的朗读情感。图书角的活动会继续坚持开展下去,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找到学语文得乐趣! 主题阅读中主题和课文如同“藤和瓜”的关系,单元主题是藤,22篇课文是瓜,顺藤摸瓜,自然之道。

主题阅读倡导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痕迹教育,在教学中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培养孩子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有太多的困惑。农村孩子的理解能力似乎都不允许我放手让孩子们自主阅读,总觉得他们有太多困难。因此在最初的教学中,我本着半自主半讲授的模式。通过一个星期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的可塑性还是非常强的。不认识的字他们除了请教我之外还能主动的,优美的词句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慢慢把它们圈出来,甚至还有部分孩子能试着在文章后面写一两句话的感受。这些都让我欣喜不已。在后来的教学中,有的时候我干脆把整堂课都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找单元主题,自己去找寻合适的朗读情感,自己去找出文章中的疑惑和亮点,自己去进行圈点批注。

在实施主题阅读两个月后的今天,班上的孩子们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很多孩子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养成了的好习惯,养成了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了读文之前先去找诵读情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读书的习惯,班上的图书角活动开展的热热闹闹,课余时间孩子们争抢着借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虽然他们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每篇文章的寓意,但至少他们有了读书的欲望,至少他们会在文中积累一些他们认为好的优美词句。

当然,主题阅读因人而异,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条件有限的农村孩子,要想让全班的孩子们跟上节奏,那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把班上的孩子们分成甲乙丙三类学生进行教学。甲类学生是自主性比较强,基础好的学生,这类学生我要求他们除了掌握基础字词外,还要针对他们读的每一篇文章都写感受,摘抄好词句。乙类学生在教学中除了掌握基础字词之外,只要弄明白文章大致讲的什么意思,能圈出自认为好的词句。丙类学生在阅读中只要能自己解决识字问题,能把文章读通顺就可以了。在以后的主题阅读教学中,我想这些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一定会比以前有更大的提高!

总之,主题阅读是真正塑造心灵的阅读,主题阅读就像一缕温暖的春风吹到了我们的校园,就让我们师生共同沐浴着这温暖的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吧!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梅塘中心小学

曾光仕

13807964636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
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

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学生对草原非常陌生,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让课堂上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呢?我是这样做的:

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草原的印象,然后出示一幅草原风光图,同时播放了跟草原相关的歌曲。图画、音乐以及师生生动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了,学生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当中……这时,我充满激情地问道“:草原这么美,你们想到草原去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学生已经完全被引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学习。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着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改革已提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改变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而作为教师,最实在的变化应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0分钟要质量,更应该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
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采用扶放结合式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扶放结合式是语文课堂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扶”,采用引导和指点的方式,如提示重点、提供范例、提出问题、点明规律、指导方法、帮助总结等。放”是指增强独立性,放手让学生阅读实践,读懂课文。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课,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待不同的类型的课文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①采用“筛选精彩段落—品读”式。新课标强调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方法正是建立在信任、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筛选精彩段落—品读”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写景或某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具体操作是通过自主悟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再与老师同学交流通过朗读展现这种情感,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②悟读—批注式。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略读课文,也用于其他各种课文的教学。如略读课文《七颗钻石》,先让学生通过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再作上旁批,通过交流感受小姑娘和妈妈一心为别人着想的爱心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教、学、评一体化》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大桥中心小学:林永春

2017年8月16日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 “教、学、评一体化”语文培训。聆听了各位专家地精彩讲解,使我受益匪浅!几位专家不仅以生动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和多年的教研经验向我们诠释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阅读教学的方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敬业、乐业、创新、奉献的情怀。陈少波老师首先“从几份试卷说起”总结出几点变化:

1、阅读比重大幅度增加;

2、课内比重大幅减少;

3、客观题量明显增加;

4、考查的重点明显变化。使我们每个教学段的教师都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小学语文考卷内容越来越难,并明白课堂该教什么,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接着许发金老师重点讲解:“构建‘学科相长’的语文课堂”还列举了大量的课例,具体分析了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趋势,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有所了解,更明白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艰巨。

听了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后,我深受启发,现在就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教、学、评一体化”单从字面上的解释就可以了解到,学习不再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是二者的统一与结合。“教、学、评一体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课堂是每个学生的课堂,大家都有展示的机会,并且只要展示,就能得到奖励。例书法课《山字旁》的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山字旁”和含有山字旁的字“岭”“峰”的书写要领,然后分析、交流、展示,课堂气氛活跃了,展示好的小组和成员都能得到一面红旗。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同时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形成记忆周期长,而教师一言堂讲授的,要靠反复的记忆,容易形成记忆疲劳,学生厌学。

教学中,把原先教师教的部分内容转化成问题展示出来,结合课前的亮标,等于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并且知道怎样去才能到那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都解决了,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同时,“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讲的少了,但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了。课堂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点拨来解决问题。因为 “教、学、评一体化”还在起步阶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才能引导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主人。

经过这次培训,我们对语文教学都充满信心,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将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共11篇)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只要心得体会(共18篇)

小学语文分文体教学心得体会(共12篇)

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心得体会(共18篇)

圆面积教学心得体会(共4篇)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语文 积累 教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