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1.5 事件分级

2 组织指挥体系

2.1 国家层面组织指挥机构

2.2 地方层面组织指挥机构

2.3 现场指挥机构

3 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3.1 监测和风险分析

3.2 预警

3.3 信息报告与通报

4 应急响应

4.1 响应分级

4.2 响应措施

4.3 国家层面应对工作

4.4 响应终止

5 后期工作

5.1 损害评估

5.2 事件调查

5.3 善后处置

6 应急保障

6.1 队伍保障

6.2 物资与资金保障

6.3 通信、交通与运输保障

6.4 技术保障

7 附则

7.1 预案管理

7.2 预案解释

7.3 预案实施时间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事故所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海上溢油事件、船舶污染事件的应对工作按照其他相关应急预案规定执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1.4 工作原则

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科学处置,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则。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5 事件分级

按照事件严重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见附件1。

[1]

组织指挥体系

2.1 国家层面组织指挥机构

环境保护部负责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的指导协调和环境应急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态势及影响,环境保护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可报请国务院批准,或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成立国务院工作组,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有关地区和部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成立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总指挥,统一领导、组织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组成及工作组职责见附件2。

2.2 地方层面组织指挥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明确相应组织指挥机构。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由各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共同负责,或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需要国家层面协调处置的跨省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由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请求,或由有关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环境保护部提出请求。

地方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2.3 现场指挥机构

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人民政府根据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组织指挥工作。参与现场处置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1]

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3.1 监测和风险分析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环境监测,并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信息加强收集、分析和研判。安全监管、交通运输、公安、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卫生计生、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应当及时将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通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健全风险防控措施。当出现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时,要立即报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2 预警

3.2.1 预警分级

对可以预警的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紧急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预警级别的具体划分标准,由环境保护部制定。

3.2.2 预警信息发布

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研判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预警信息发布建议,同时通报同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相关部门,及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当面告知等渠道或方式向本行政区域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并通报可能影响到的相关地区。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将监测到的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有关信息,及时通报可能受影响地区的下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2.3 预警行动

预警信息发布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视情采取以下措施:

(1)分析研判。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2)防范处置。迅速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控制事件苗头。在涉险区域设置注意事项提示或事件危害警告标志,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宣传频次,告知公众避险和减轻危害的常识、需采取的必要的健康防护措施。

(3)应急准备。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并调集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加强环境监管。

(4)舆论引导。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加强相关舆情监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3.2.4 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

发布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的地方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适时调整预警级别;
当判断不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危险已经消除时,宣布解除预警,适时终止相关措施。

3.3 信息报告与通报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并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同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过互联网信息监测、环境污染举报热线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收集,及时掌握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

事发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或监测到相关信息后,应当立即进行核实,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限、程序和要求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同级其他相关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的,事发地人民政府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行政区域同级人民政府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接到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跨省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时,环境保护部要及时通报相关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对以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省级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部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1)初判为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2)可能或已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突发环境事件;

(3)可能造成国际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4)境外因素导致或可能导致我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5)省级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部认为有必要报告的其他突发环境事件。

[1]

应急响应 4.1 响应分级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等级。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分别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
初判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
初判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易造成重大影响的地区或重要时段时,可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事件损失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调整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4.2 响应措施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各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采取以下措施。

4.2.1 现场污染处置

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要立即采取关闭、停产、封堵、围挡、喷淋、转移等措施,切断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扩散。做好有毒有害物质和消防废水、废液等的收集、清理和安全处置工作。当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不明时,由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对污染来源开展调查,查明涉事单位,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污染范围,切断污染源。

事发地人民政府应组织制订综合治污方案,采用监测和模拟等手段追踪污染气体扩散途径和范围;
采取拦截、导流、疏浚等形式防止水体污染扩大;
采取隔离、吸附、打捞、氧化还原、中和、沉淀、消毒、去污洗消、临时收贮、微生物消解、调水稀释、转移异地处置、临时改造污染处置工艺或临时建设污染处置工程等方法处置污染物。必要时,要求其他排污单位停产、限产、限排,减轻环境污染负荷。

4.2.2 转移安置人员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事发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建立现场警戒区、交通管制区域和重点防护区域,确定受威胁人员疏散的方式和途径,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转移受威胁人员和可能受影响地区居民,确保生命安全。妥善做好转移人员安置工作,确保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和必要医疗条件。

4.2.3 医学救援

迅速组织当地医疗资源和力量,对伤病员进行诊断治疗,根据需要及时、安全地将重症伤病员转运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救治。指导和协助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视情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调配急需医药物资,支持事发地医学救援工作。做好受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

4.2.4 应急监测

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确定监测的布点和频次,调配应急监测设备、车辆,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4.2.5 市场监管和调控

密切关注受事件影响地区市场供应情况及公众反应,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场监管和调控。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饮用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集体中毒等。

4.2.6 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通过政府授权发布、发新闻稿、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解读等方式,借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向社会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和应对工作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信息发布内容包括事件原因、污染程度、影响范围、应对措施、需要公众配合采取的措施、公众防范常识和事件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等。

4.2.7 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受影响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救灾物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
做好受影响人员与涉事单位、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4.2.8 国际通报和援助

如需向国际社会通报或请求国际援助时,环境保护部商外交部、商务部提出需要通报或请求援助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事项内容、时机等,按照有关规定由指定机构向国际社会发出通报或呼吁信息。

4.3 国家层面应对工作

4.3.1 部门工作组应对

初判发生重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事件情况特殊时,环境保护部立即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督促当地开展应急处置、应急监测、原因调查等工作,并根据需要协调有关方面提供队伍、物资、技术等支持。

4.3.2 国务院工作组应对

当需要国务院协调处置时,成立国务院工作组。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了解事件情况、影响、应急处置进展及当地需求等;

(2)指导地方制订应急处置方案;

(3)根据地方请求,组织协调相关应急队伍、物资、装备等,为应急处置提供支援和技术支持;

(4)对跨省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协调;

(5)指导开展事件原因调查及损害评估工作。

4.3.3 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应对

根据事件应对工作需要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成立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专家组进行会商,研究分析事态,部署应急处置工作;

(2)根据需要赴事发现场或派出前方工作组赴事发现场协调开展应对工作;

(3)研究决定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请求事项;

(4)统一组织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5)视情向国际通报,必要时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领导人通电话;

(6)组织开展事件调查。

4.4 响应终止

当事件条件已经排除、污染物质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时,由启动响应的人民政府终止应急响应。[1]

后期工作 5.1 损害评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终止后,要及时组织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评估结论作为事件调查处理、损害赔偿、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重建的依据。

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评估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制定。

5.2 事件调查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根据有关规定,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可会同监察机关及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事件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和性质,提出整改防范措施和处理建议。

5.3 善后处置

事发地人民政府要及时组织制订补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和环境恢复等善后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保险机构要及时开展相关理赔工作。

[1]

应急保障 6.1 队伍保障

国家环境应急监测队伍、公安消防部队、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及其他相关方面应急救援队伍等力量,要积极参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急处置与救援、调查处理等工作任务。发挥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作用,为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制订、污染损害评估和调查处理工作提供决策建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强化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加强环境应急专家队伍管理,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

6.2 物资与资金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做好环境应急救援物资紧急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保障支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需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鼓励支持社会化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当地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动态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首先由事件责任单位承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6.3 通信、交通与运输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通信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确保应急期间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需要。交通运输部门要健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紧急运输保障体系,保障应急响应所需人员、物资、装备、器材等的运输。公安部门要加强应急交通管理,保障运送伤病员、应急救援人员、物资、装备、器材车辆的优先通行。

6.4 技术保障

支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监测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依托环境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实现信息综合集成、分析处理、污染损害评估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1]

附则 预案管理

预案实施后,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评估和修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或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7.2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7.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1.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2.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组成及工作组职责 [1]

预案调整

与2005年印发实施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相比,新《预案》吸纳了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有效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一是明确了突发环境事件的定义和预案的适用范围,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了界定,明确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二是完善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体制要求,明确了国家、地方的组织指挥体系架构及其相应职责,并要求地方根据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将各部门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中的职责放在附件,通过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组成及工作组职责方式进行阐述。

三是完善了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机制,细化了预警信息发布和预警行动措施,从预警分级、预警信息发布和预警行动和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四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信息获取、报告、通报等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四是完善了事件分级和分级响应机制,明确了各级响应的责任主体,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
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
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

五是完善了应急响应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层面的应对工作,分为环境保护部工作组、国务院工作组和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三个层级,细化了应对流程,并对具有共性的现场污染处置、应急监测等进行了系统描述,突出了环境污染处置特点。

六是调整了分级标准,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辐射污染和社会影响几方面对事件分级具体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并从正文调整到附件,增加了正文的可读性。

这次修订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实施的背景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常态的要求,总结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实践经验,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完成的。

新《预案》要求,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做好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修订本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 。

预案附件

编辑

附件1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一、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的;
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
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三、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6.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
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小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四、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下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的;

5.Ⅳ、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的;
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内或设施内局部辐射污染后果的;
铀矿冶、伴生矿超标排放,造成环境辐射污染后果的;

6.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尚未达到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别的。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1]

附件2 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组成及工作组职责

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主要由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网信办、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气象局、海洋局、测绘地信局、铁路局、民航局、总参作战部、总后基建营房部、武警总部、中国铁路总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根据应对工作需要,增加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

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设立相应工作组,各工作组组成及职责分工如下:

一、污染处置组。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安全监管总局、林业局、海洋局、总参作战部、武警总部等参加。

主要职责:收集汇总相关数据,组织进行技术研判,开展事态分析;
迅速组织切断污染源,分析污染途径,明确防止污染物扩散的程序;
组织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已经造成的污染;
明确不同情况下的现场处置人员须采取的个人防护措施;
组织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确定受威胁人员疏散的方式和途径,疏散转移受威胁人员至安全紧急避险场所;
协调军队、武警有关力量参与应急处置。

二、应急监测组。由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气象局、海洋局、总参作战部、总后基建营房部等参加。

主要职责: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气象、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
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明确监测的布点和频次,做好大气、水体、土壤等应急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协调军队力量参与应急监测。

三、医学救援组。由卫生计生委牵头,环境保护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参加。

主要职责:组织开展伤病员医疗救治、应急心理援助;
指导和协助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
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
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饮用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集体中毒等。

四、应急保障组。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测绘地信局、铁路局、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参加。

主要职责:指导做好事件影响区域有关人员的紧急转移和临时安置工作;
组织做好环境应急救援物资及临时安置重要物资的紧急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
及时组织调运重要生活必需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市场供应;
开展应急测绘。

五、新闻宣传组。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牵头,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参加。

主要职责:组织开展事件进展、应急工作情况等权威信息发布,加强新闻宣传报道;
收集分析国内外舆情和社会公众动态,加强媒体、电信和互联网管理,正确引导舆论;
通过多种方式,通俗、权威、全面、前瞻地做好相关知识普及;
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六、社会稳定组。由公安部牵头,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等参加。

主要职责:加强受影响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物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
做好受影响人员与涉事单位、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场监管和调控,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七、涉外事务组。由外交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洋局等参加。

主要职责:根据需要向有关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通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协调处理对外交涉、污染检测、危害防控、索赔等事宜,必要时申请、接受国际援助。

工作组设置、组成和职责可根据工作需要作适当调整。

[1]

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事件分级 1.4 适用范围 l.5 工作原则 2 组织指挥与职责 2.1 组织体系

2.2 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 2.3 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2.4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 2.5 专家组 3 预防和预警 3.1 信息监测 3.2 预防工作 3.3 预警及措施 3.4 预警支持系统 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机制 4.2 应急响应程序

1 4.3 信息报送与处理 4.4 指挥和协调 4.5 应急监测 4.6 信息发布 4.7 安全防护 4.8 应急终止 5 应急保障 5.1 资金保障 5.2 装备保障 5.3 通信保障 5.4 人力资源保障 5.5 技术保障 5.6 宣传、培训与演练5.7 应急能力评价 6 后期处置 6.1 善后处置 6.2 保险 7 附则

7.1 名词术语定义 7.2 预案管理与更新 7.3 省际沟通与协作 7.4 奖励与责任追究 7.5 预案解释部门 7.6 预案实施时间

2

l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我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我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 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1.3.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3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6)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1.3.2 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1.3.3 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1.3.4 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下死亡。

4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l.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以下各类事件应急响应,核事故应急响应遵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

1.4.1 超出事件发生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的应对工作。

1.4.2 跨设区的市以上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1.4.3 自治区人民政府需要协调、指导的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次生、衍生的环境事件。

1.5 工作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

5 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职能作用,坚持属地为主,实行分级响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环境应急救援力量,整合环境监测网络,引导、鼓励实现一专多能,发挥经过专门培训的环境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2 组织指挥与职责

2.1 组织体系

自治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由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专家咨询机构、各级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应急救援队伍组成。

2.2 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

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负责人担任,成员单位为:自治区环保局、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公安厅、卫生厅、交通厅、商务厅、水利厅、民政厅、监察厅、安监局、广电局、食品药监局、气象局、通信管理局、信息产业局、广西武警总队等。根据事件的类型和级别,增加相关部门。

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
认真落实国务院、

6 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指示和要求;
建立和完善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预警机制,组织制定(修订)自治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统一指挥和协调重大、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工作;
指导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
部署自治区环境应急工作的公众宣传和教育,统一发布环境污染应急信息;
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的其他应急救援任务。

自治区环境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制定本部门的环境应急预案,并负责管理和实施;
协助完成自治区环境应急指挥部日常事务;
突发环境事件时,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相关的应对工作。

2.3 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下设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自治区环境应急办”),自治区环境应急办设于自治区环保局。主要职责是:负责自治区环境应急指挥部日常事务;
突发环境事件时,贯彻执行自治区环境应急指挥部决定,组织应急处置、救援、保障力量协助各级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开展现场应急工作;
负责与自治区指挥部联络,执行指挥部的指令,完成指挥部下达的任务。自治区环境应急办主任由自治区环保局局长担任。

2.4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

环境应急救援指挥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环境事件发生地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负责事件的应对工作。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必须服从现场应急

7 指挥部的指挥。现场应急指挥部应为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提供工作条件和保障。

2.5 专家组

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设立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聘请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军队、企业等有关技术人员组成。

主要工作为: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
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为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预防和预警

3.1 信息监测

3.1.1 自治区环境应急有关成员单位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区内(外)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工作。

3.1.2 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以及预警信息监控。

(1)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环保部门负责。

(2)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海洋部门负责。

(3)海上船舶、港口污染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由交通部门负责。

3.1.3 环境污染事件和生物物种安全预警信息监控由自治区环保局负责;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预警信息监控由自治区海洋局

8 负责;
海上船舶、港口污染事件信息监控由自治区交通厅负责。特别重大(Ⅰ级)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经核实后,及时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

3.2 预防工作

(1)开展污染源和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开展对产生、贮存、运输、销毁废弃化学品的普查,掌握全区环境污染源的产生、种类及地区分布情况。了解区内外的有关技术信息、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2)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3)加强环境应急科研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开发并建立自治区环境污染扩散数字模型,开发研制自治区环境应急管理系统软件。

3.3 预警及措施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9

(2)发布预警公告。蓝色预警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发布。黄色预警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负责发布。橙色预警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发布。红色预警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3.4 预警支持系统

3.4.1 建立自治区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区域环境安全评价科学预警系统;
建设重大船舶污染事件应急设备库和海空一体化船舶污染快速反应系统;
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3.4.2 建立自治区环境应急资料库。建立自治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数据库系统、自治区生态安全数据库系统、突发事件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恢复周期检测反馈评估系统。

3.4.3 建立自治区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系统。根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协调指挥中心及通讯技术保障系统。

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机制

10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自治区环保厅及自治区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

按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Ⅰ级响应报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Ⅱ级响应报由自治区环保局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4.2 应急响应程序

4.2.1 Ⅰ级响应报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同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环保局和自治区有关部门。

4.2.2 Ⅱ级响应时,自治区环保局按下列程序和内容响应:

(1)开通与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地和相关地设区的市环境应急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

(2)立即向自治区环保局领导报告,必要时成立自治区环保局应急指挥部。

(3)及时向国家环保总局、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情况。

11

(4)通知自治区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分析情况。根据专家的建议,通知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随时待命,为各级或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5)派出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调集事发地周边地区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增援。

4.2.3 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接到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环境事件信息后,主要采取下列行动:

(1)启动并实施本部门应急预案,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自治区环保局。

(2)启动本部门应急指挥机构。

(3)协调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需要其他应急救援力量支援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请求。必要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请求。

4.2.4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可以参照Ⅱ级响应程序,结合本地区实际,自行确定应急响应行动。需要有关应急力量支援时,及时向自治区环保局及自治区有关部门提出请求。

4.3 信息报送与处理

4.3.1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 12 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负责确认环境事件的单位,在确认重大(Ⅱ级)环境事件后,1小时内报告自治区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特别重大(Ⅰ级)环境事件立即报告国务院相关专业部门、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相关专业主管部门和自治区环保局,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

4.3.2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
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捕杀或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 13 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4.4 指挥和协调

4.4.1 指挥和协调机制

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件所在地毗邻省、市、县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应急机构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应急状态时,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考。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
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14

发生环境事件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环保、海洋、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提供事件发生前的有关监管检查资料,供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研究救援和处置方案时参考。

4.4.2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4.5 应急监测

自治区环保局环境应急监测分队负责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地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并负责指导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组织协调陆源污染海洋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并负责指导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15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地的气象和地域特点,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

(2)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

4.6 信息发布

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对外统一发布工作。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7 安全防护

4.7.1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事件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7.2 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4.8 应急终止

16

4.8.1 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4.8.2 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相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应急指挥部应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4.8.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1)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指导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单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2)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环境事件总结报告,于应急终止后上报。

17

(3)应急过程评价。由自治区环保局组织有关专家,会同事发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4)根据实践经验,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并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

(5)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5 应急保障

5.1 资金保障

自治区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需要,提出项目支出预算报财政厅审批后执行。具体情况按照《自治区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5.2 装备保障

各级环境应急相关专业部门及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5.3 通信保障

各级环境应急相关专业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区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应急分队间的联络畅通。

18

5.4 人力资源保障

有关类别环境应急专业主管部门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
各设区的市、县(市、区)要加强各级环境应急队伍的建设,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
在各设区的市和环境保护重点县(市、区)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
对各地所属大中型化工、制糖、酒精等企业的消防、防化等应急分队进行组织和培训,形成由国家、

自治区、设区的市和相关企业组成的环境应急网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5.5 技术保障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建立环境应急数据库,建立健全各专业环境应急队伍和地区专业技术机构,确保随时投入应急的后续支援和提供技术支援。

5.6 宣传、培训与演练

5.6.1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编印、发放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公众防护“明白卡”,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5.6.2 各级环保部门以及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环境事件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重要目标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

19

5.6.3 各级环保部门以及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按照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单项预案,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5.7 应急能力评价

为保障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各级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

6 后期处置

6.1 善后处置

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6.2 保险

应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社会保险机制。对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要依法办理相关责任险或其他险种。

7 附则

7.1 名词术语定义

环境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

20 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区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环境应急:针对可能或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件发生或减轻事件后果的状态,也称为紧急状态;
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预案分类: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环境事件主要分为二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
重点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
突发船舶污染事件等。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主要是指生物物种受到不当采集、猎杀、走私、非法携带出入境或合作交换、工程建设危害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危害事件。

泄漏处理:泄漏处理是指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有毒气体等污染源因事件发生泄漏时的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泄漏处理要及时、得当,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泄漏处理一般分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处置两部分。

应急监测: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21

应急演习:为检验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习(演练)、综合演习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习。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2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自治区环保局牵头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在应急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或出现新的情况,自治区环保局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7.3 省际沟通与协作

建立与省际环境应急机构的联系,组织参与省际救援活动,开展与省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7.4 奖励与责任追究

7.4.1 奖励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2)对防止或挽救突发环境事件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3)对事件应急准备与响应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22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7.4.2 责任追究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其中,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而引发环境事件的。

(2)不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拒绝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的。

(3)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事件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6)阻碍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8)有其他对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

7.5 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7.6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23

24

一、基本概况

(一)行政区划

我县位于xx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东南陲,古长城外侧。周邻xx市、万全、尚义、康保、沽源、xx县,又与内蒙古xx县接壤。东西109公里,南北67公里,总面积4185平方公里。现有18个乡镇、366个行政村、1189个自然村,总人口37.1万人。

(二)自然资源

境内地下矿藏丰富,现已发现和探明有金、银、铅、锌、硫铁、硅藻土、浮石、大理石、萤石、橄榄石、石灰石、褐煤、专用粘土等20余种。蔡家营铅锌矿属全国大型综合矿床,富含铅、锌、金、银,矿石储量达8000万吨。

森林覆盖率达到22%,天然植被以耐寒、旱生、半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主要有:披硷草、羊草等。人工植被为人造林木和人工种草,主要树种有:杨树、柳树、榆树、落叶松,主要人工种草种类有:沙打旺、苜蓿等。

野生动物中兽类主要有:兔、鼠、蝙蝠、狼、狐等野生动物,禽类有大雁、野鸽、喜鹊、野鸡等。

(三)自然气候

我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397毫米,无霜期95—110天,年平均气温2.6℃,年平均日照时数2841.8小时,全年活动积温2448℃,年平均7级以上大风日数53天。气温低、无霜期短、光照充足、平均昼夜温差大、干旱多风少雨是主要气候特点。

(四)主要河流

境内有25条河流,主要是内陆河水系,分三个流域,包括安固里淖流域、九连城流域、西盐淖流域,河流主要汇集处为安固里淖。安固里淖等10条主要河流年产水量7261万立方米。地下水年补给量2.755亿立方米。现有中小型水库10座,控制面积7.13万亩。

(五)交通状况

张北雄距要位,背靠内蒙,南临京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闻名世界的古张(张家口)库(库伦)大道必经之地。县城距北京240公里,距张家口和京包铁路45公里,207国道、张化、张尚、张沽、东商、张三等公路干线和正在建设的张石高速公路于此聚集辐射,构成了以县城为枢纽,连接内蒙、辐射京津的交通运输网络,是沟通华北内地与xx坝上及内蒙古的咽喉要道。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发生泄露的危险性增大。

(六)污染物排放情况

XX年,全县共有重点工业企业19家,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604万元;
主要污染物有cod、氨氮、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固体废物等六项污染控制指标;
全年总用水量450万吨,其中:工业用水总量189.94万吨,共排废水282.8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60.88万吨;
cod排放量379吨,氨氮排放量1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70吨,烟尘排放量123吨,粉尘排放量53吨,固体废物排放量1.09万吨。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有:皮毛加工行业、马利、天露等企业,危险源主要有:铅锌矿、东华公司。

4567

二、总

(一)指导思想

以邓--理论、党的xx大、xx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环境权益,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切实降低环境污染的危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意识和应急能力,指导和规范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和生命安全。

(三)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国家环保总局《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xx省环境保护条例》、《xx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xx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xx省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xx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xx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本应急预案。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人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
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污染事件;
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环境污染事件等。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主要包括:

(1)辖区内使用、经营、贮存、运输危险化学物品的单位和企业发生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

(2)城镇水源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污染;

(3)重点污染源和排污企业超标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4)地震、洪灾、滑坡、泥石流等导致的环境污染;

(5)战争、破坏、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导致的环境污染;

(6)其它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突发事件。

(五)工作原则

按照政府统一指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职责明确的工作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提高快速反应与应急处理能力,做好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统一领导,明确职责

我县环境污染与破坏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由xx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2、统筹规划,协调配合

县环境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纳入本县公共安全检查保障体系统一规划建设,在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中,各部门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实现物资、设备、技术和信息的共享。

3、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在应急突发环境事件中,要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权,把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控制并消除隐患,减轻环境污染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4、依靠科学,提高素质

配备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设施,积极做好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处置设备的保管和使用工作,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定期组织演练,并做好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

4567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部与职责

1、领导机构

成立xx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负责本辖区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指挥。应急指挥部由县政府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县长任总指挥,县政府办主管副主任xx县环保局局长任副总指挥,成员由县环境保护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卫生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农牧局、林业局、建设局、气象局、发展改革局、监察局、广播电视局、民政局、财政局、交通局、供电公司、各通讯公司、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1)根据环境污染事件的态势和处理情况随时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重要事项和重大决策;

(2)进行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救援,制定控制措施;

(3)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事件调查处置、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善后处理及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等工作;

(4)督促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并监督其贯彻执行;

(5)检查、督促各单位做好各项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准备工作。必要时,组织指挥重点防控单位进行应急处理的演练。

2、工作机构

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下设应急指挥办公室、事件救治组、事件监察组、事件监测组、事件监控组、事件信息组、后勤保障组和宣传报导组,具体职能如下:

(1)应急指挥办公室:组织协调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工作;
完xx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成员由县政府办公室、县环保局等部门组成,该组由县政府办牵头。

(2)事件救治组:制订救治方案;
指导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抢救工作,督促检查医疗机构落实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提出医疗卫生资源调配方案,并组织实施。成员由县卫生局、防疫站和各医疗单位组成,该组由县卫生局牵头。

(3)事件调查组:负责污染事件的现场调查、取证;
调查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原因以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
调查清楚污染源种类、数量、性质;
调查清楚事件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可控性;
对环境恢复、生态修复提出建议措施等;
协助有关单位做好人员撤离、隔离和警戒工作

关于印发xx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函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xx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已经2007年1月xx日市政府第二十四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实施。

二OO七年一月xx日

x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编

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分类分级

1.4适用范围

1.5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与职责2.1指挥机构组成2.2指挥机构职责2.3专家咨询委员会3预防和预警3.1预防预警信息3.2信息报送与处置3.3预防预警行动3.4预警分级3.5预警措施3.6预警解除3.7预警支持系统4应急响应4.1分级响应机制4.2应急响应程序4.3指挥和协调4.4应急处置4.5事件通报与信息发布4.6应急结束5应急保障5.1资金保障5.2装备保障5.3通信保障5.4人力资源保障5.5技术保障5.6宣传、培训与演练5.7应急能力评价6后期处置6.1善后处置6.2保险7附则7.1预案管理与更新7.2奖励与责任追究7.3预案实施时间1总则1.1编制目的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安全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处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有效控制和消除污染,保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上级政府有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制定本预案。1.3分类分级1.3.1事件分类本预案所称的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分为三类:(1)环境污染事件。包括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
含大量耗氧物质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固体废物和废气的非正常排放或处置不当而导致的污染事件;
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
农业环境污染事件等。(2)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3)核污染事件和电磁辐射污染事件。1.3.2事件分级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或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或发生

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
(2)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储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4)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或造成高度侵袭性、传染性、转移性、致病性和破坏性的灾害;
(5)高致病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在实验室研究过程中造成特大污染事故;
(6)核设施发生需要进入场外应急的严重核事故或事故辐射后果可能影响邻市和区域流域之外的或按“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3级以上的事件;
重大环境事件(Ⅱ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

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或

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者失控的;
(2)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及水库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环境污染事故,或资源开发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能导致主

要保护对象或其栖息地遭受毁灭性破坏,或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游客安全的事故;
(4)由于自然、生物、人为因素造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或可能造成物种灭绝的事件;
(5)核设施和铀矿冶炼设施发生的,达到进入场区应急状态标准;
(6)进口再生原料严重环保超标和进口货物严重核辐射超标或含有爆炸物品的事件;
(7)非法倾倒、埋藏剧毒危险废物事件。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污染事件:(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设区市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者失控。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1)发生3人以下死亡;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本市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

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者失控。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需要由市政府负责处置或者参与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1.5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健全机制。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切实加强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提高科学指挥能力和水平;
充分依靠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社会力量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有效机制。(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本市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属地为主,实行分级响应。(3)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把事故防范作为主要工作任务,督促企业加强管理,做好生产设备及污染防治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外排污染物的日常监测,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人员、技术、物质和设备的储备工作,加强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增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感。完善工作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4)依靠科学,处置果断。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应当依靠科学,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积极采用先进的应急处置技术。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保证预警、响应、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依法及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果断、准确处置。2组织指挥与职责2.1指挥机构组成成立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总指挥: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副总指挥:市环保局局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地矿局、市人武部、市武警中队、市消防大队、市财政局、市安监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水产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气象局、市监察局、市广电局、市环保局。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2.2指挥机构职责2.2.1市应急指挥部职责组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制度并监督其落实;
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系统的建设;
决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组织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指挥和协调有关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做好应急工作;
决定应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2.2.2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应急提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建议;
传达市指挥部应急指令;
负责应急期间信息收集、分析、上报工作;
协调成员单位和事发地政府的应急工作;
负责应急期间情况通报;
完成市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2.2.3成员单位职责(1)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积极主动地正确引导舆论,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的宣传报道,危机心理干预和相关知识的普及。(2)市环保局:拟定和提供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人员、设备、车辆、物资计划;
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和技术准备;
直接组织或参与调查突发环境事件;
统一协调和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协作联系制度;
组成应急处置专家组,提供科学决策意见;
组织实施减轻污染危害措施,建立重点排污单位、重点污染防治设施、污染隐患预警技术档案;
组织环境监察、监测人员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负责与上级环保部门、相关县(市、区)环保部门和市直相关部门的联系、传达、协调工作;
统一对外发布突发环境事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信息;
负责对造成污染事件的单位和个人提出处罚的意见;
参与对造成污染事件的当事人提出处理意见等。(3)市公安局:积极参与突发环境事件有关火情、灾情、险情的现场处置;
密切注视与事件有关的社会动态,维护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地的社会秩序和治安保卫工作,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组织当地群众撤离。(4)市人武部:组织指挥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参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抢险工作。(5)市武警中队:组织指挥武警部队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行动,配合公安部门做好现场的控制工作,必要时参与事发地的警戒和污染消除工作。(6)市财政局:组织安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并做好经费和其他有关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7)市安监局:依法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监察职权;
指导、协调和监督各有关行业、部门涉及环境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参与突发环境事件中有关安全事故的处理。(8)市地矿局:负责对重大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体灾害和地面塌陷的监测、勘察、预防和抢险工作;
并向指挥部提供山地灾害易发地区的预测预报,避免由此造成的重点排污单位和重点污染防治设施受损而形成的重大环境污染。(9)市建设局:组织对突发环境事件中被损毁的给排水设施进行抢排险,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10)市监察局:负责督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责任制、工作纪律的执行和落实,对违纪行为进行查处。(11)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水产局:负责对外来物种和重大外业林业有害生物突发入侵的监测,发布外来物种入侵情况,并组织扑灭。当突发环境事件对农业、林业、渔业、生态产生严重危害时,负责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12)市水利局: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为市应急指挥部提供必要的汛情雨情资料,加强对重点排污单位和重点污染防治设施保障;
协助环保部门做好污染水域的监测和调控工作,消除水域污染。(13)市交通局:负责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水运、公路交通设施的安全顺畅,优先运送应急人员和物质、设备;
组织调配应急所需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14)市卫生局:与环保部门共同制定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规章制度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并负责检查、督促和落实;
负责组织突发环境事件的医疗救护工作。(15)市气象局:负责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及时提供气象分析预测信息。2.3专家咨询委员会市环保局负责组织突发环境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有关环境监测专家、危险化学品专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核与辐射专家、环境评估专家、防化专家、水利水文专家等组成。职责为:参与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对事件级别进行评估,对采取的应急措施提出建议和进行技术指导,为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预防和预警3.1预防预警信息3.1.1环保部门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全市环境及污染源信息的收集、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对发生在市外有可能对我市造成环境影响事件信息的收集与传报。3.1.2各突发环境事件成员单位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可能造成环境事件或环境事件处理所需信息的监测,并做好相关信息的接收、报告、处理和统计分析。3.2信息报送与处置3.2.1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市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负责确认环境事件的单位,在确认一般以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后,1小时内报告市应急指挥部,较大以及以上环境事件立即报告市指挥部和上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市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对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应立即向上一级应急指挥部报告。3.2.2报告方式与内容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立即上报;
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报告应采用适当方式,避免在当地群众中造成不利影响。初报可用电话或直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捕杀或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外来入侵有害物种的名称和数量及受害面积及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续报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在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核与辐射事件的报告按照核安全法规报告制度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按照相关规定程序执行。3.3预防预警行动(1)开展污染源和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市环保局负责对生产、贮存、运输有毒有害及危险化学品、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普查,掌握全市污染源的产生、种类及分布情况,了解国内外的有关技术信息、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的建议.(2)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价工作,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涉及有毒有害和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新、扩、改建项目凡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加工的,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要制定应急预案。(3)加强环境应急科研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并建立本市环境污染扩散数字模型,开发研制环境应急管理系统软件。3.4预警分级对应本预案中突发环境事件分级,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级到高级,依次用蓝色Ⅳ级、黄色Ⅲ级、橙色Ⅱ级和红色Ⅰ级表示。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3.5预警措施进入预警状态后,市政府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2)发布预警公告。按照预警等级,蓝色预警由市政府负责发布,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由上级政府负责发布。(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等保护措施。(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3.6预警解除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因素已经消失,由发布预警公告的政府,向社会发布解除预警公告。3.7预警支持系统(1)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市环保局负责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污强度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区域环境安全评价科学预警系统、核与辐射事故预警信息系统等。(2)建立环境应急资料库。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数据系统、生态安全数据库系统、突发事件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恢复周期检测反馈评估系统、核与辐射事件数据库系统。(3)建立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系统。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建立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协调指挥中心及通信技术保障系统,暂不具备条件的建立事件现场无线集群呼叫系统等。4应急响应4.1分级响应机制对应本预案中突发环境事件分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时,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采取Ⅳ级应急响应行动,启动并实施相应应急预案。对Ⅰ级、Ⅱ级、Ⅲ级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可能发生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4.2应急响应程序4.2.1Ⅳ级以上应急响应时,市环保局按下列程序和内容响应:(1)立即向市应急委员会办公室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情况,及时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2)开通与所在地环境应急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故进展情况;(3)通知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分析情况。根据专家的建议,通知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随时待命,为地方或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4)派出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5)需要有关应急力量支援时,及时向上级提出请求。4.3指挥和协调4.3.1指挥和协调机制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指挥部在市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指挥事件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市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件所在地、毗邻地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参与应急处置。各应急机构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密切配合,相互协同,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应急状态时,市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运用指挥决策系统,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市应急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考。发生环境事件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市应急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环保、卫生、交通、安监、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提供事件发生前的监管检查有关资料,为市应急指挥部研究救援和处置方案提供基础。4.3.2现场指挥协调主要内容⑴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⑵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⑶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⑷及时向上级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⑸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⑹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⑺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受灾群众返乡时间。4.4应急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按照本预案和各类涉及环境的事件应急预案,以及环境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等有关技术规范组织实施。4.4.1应急监测市环保局环境应急监测队伍负责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地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⑴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地的水文、气象和地域特点,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在此范围内布设相应数量的监测点位。事件发生初期,根据事件发生地的监测能力和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按照尽量多的原则进行监测,随着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适当调整监测频次和监测点位。⑵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等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4.4.2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进入和离开事发现场的程序。4.4.3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⑴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向群众告知应采用的安全防护措施;
⑵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水文、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⑶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4.5事件通报与信息发布4.5.1事件通报⑴突发环境事件涉及或者可能影响到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县(市、区)时,环保部门在应急响应的同时,应当按规定及时向有关县(市、区)环保部门通报。⑵如果突发环境事件的伤亡、失踪、被困人员中有港澳台人员或外国籍人员,或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进行通报时,由市政府有关部门按规定渠道上报国家相关部门。4.5.2信息发布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由xx市政府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按照《江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办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4.6应急结束4.6.1应急结束的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结束条件:⑴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发生条件已经消除。⑵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⑶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⑷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⑸已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护公众再次免受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4.6.2应急结束的程序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根据现场应急指挥部或事件责任单位的建议,决定结束应急状态并由原发布预警部门公告。⑵现场应急指挥部向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结束命令。⑶应急状态结束后,各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自然过程或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4.6.3应急结束后的行动⑴应急状态宣布结束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及时补充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重新回到应急准备状态。⑵应急过程评价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会同事发地政府组织实施。评价的基本依据:一是环境应急过程纪录;
二是现场处置组及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总结报告;
三是现场应急指挥部掌握的应急情况;
四是环境应急救援行动的实际效果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五是公众的反映等。得出的主要结论应为:一是环境事件等级;
二是环境应急总任务及部分任务完成情况;
三是是否符合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总要求;
四是采取的重要防护措施与方法是否得当;
五是出动环境应急队伍的规模、仪器装备的使用、环境应急程度与速度是否与任务相适应;
六是环境应急处置中对利益与代价、风险、困难关系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
七是发布的公告及公布信息的内容是否真实,时机是否得当,对公众心理产生的何种影响;
八是成功或失败的典型事例;
九是需要得出的其他结论等。⑶对于应急行动,市应急指挥部指导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市应急指挥部负责编制环境应急总结报告,于应急结束后15天内上报市应急委员会备案。根据实战经验,市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对本预案进行评估,并及时修订本预案。⑷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5应急保障5.1资金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所需经费列入年度市财政预算。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所需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对受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地方,根据事发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实际情况,市财政适当予以支持,对受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较大的非事故责任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按国家有关政策给予补偿或救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资金的支出渠道以及拨付和使用的管理等,按现行规定执行;
在紧急情况下,财政部门应当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应急资金及时到位。5.2装备保障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建立和完善环境、生态安全数据库系统,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5.3通信保障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讯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市环境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处置工作的联络畅通。5.4人力资源保障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
要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
对本市所属企业消防、防化等应急分队进行组织和培训,形成由市和相关企业组成的环境应急网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5.5技术保障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确保在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
建立环境应急数据库;
环境监测部门以及相关企业专业技术机构随时投入应急的后续支援和提供技术支援。5.6宣传、培训与演练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增加公众预防环境污染事件的常识,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环境监测机构以及有关企业、专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环境事件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重要目标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环保部门按照环境应急预案,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5.7应急能力评价为保障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市指挥部负责对部门环境应急机构的建立与运行实施监督,市环保局负责定期对市环境保护系统的环境应急机构、队伍建设和运行进行自查,对环境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6后期处置6.1善后处置市政府及有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应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6.2保险逐步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社会保险机制。鼓励对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要依法办理相关责任险或其他险种。7附则7.1预案管理与更新本预案由市环保局组织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环保局负责管理与实施。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市环保局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报市政府审定。7.2奖励与责任追究7.2.1奖励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⑴出色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⑵防止或挽救突发环境事件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⑶对事件应急准备与响应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⑷有其他特殊贡献的。7.2.2责任追究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造成的后果,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⑴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引发环境事件的;
⑵不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拒绝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的;
⑶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的;
⑷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事件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⑸盗窃、贪污、挪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⑹阻碍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⑺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⑻其他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7.3预案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主题词:环保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函──────────────────────────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市政协办,市纪委办,市人武部政工科,市法院,市检察院,群众团体,新闻单位。──────────────────────────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年1月xx日印发──────────────────────────共印200份

胜利油田方圆油气开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环氧丙烷泄露应急预案

编制:杨中才

审批:岳长波

引言、概况

胜利油田方圆油气开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厂区内有环氧丙烷,危险性比较大,一旦出现泄漏,对处理人员的技术、心里因素等要求较高。环氧丙烷罐区作为公司的一个危险源,可能发生诸如泄漏、火灾因素较多,危害性大。为保证企业、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在事故发生后能迅速有效地控制处理,根据安全、环保有关规定及相关安监、环保部门的要求,特制订本环保意外事故应急预案。

术语、符号和代号

1、危险化学品

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性的化学品。

2、危险化学品事故

指由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其能量意外释放造成大量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

3、应急救援

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4、预案

指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预 案 内 容

一、基本情况

胜利油田方圆油气开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位于东营市开发区,现有员工人数20人。正常情况下,环氧丙烷储存量在2吨左右。厂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危险源面积40m2,距危险源1000米范围内无居民区。企事业单位有:厂区东侧为东七路,西侧为福州路,南侧为大渡河路,化工科技分公司。危险化学品卸车在厂区内。

二、危险目标及其危险性、对周围的影响 1、危险目标的确定 环氧丙烷储罐区

我公司容积10立方米储罐1个,最大储量7吨。为我公司危险源。

2、危险特性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油状液体,有氯仿样刺激气味。

主要用途:
用于制环氧树脂,也是一种含氧物质的稳定剂和化学中间体。

熔点:
-25.6 沸点:
117.9 相对密度(水=1):
1.18(20℃)

相对密度(空气=1): 3.29

饱和蒸汽压(kPa):
1.8(20℃)。

溶解性:
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四氯化碳、苯。

燃烧性:
易燃

燃烧爆炸危险性

建规火险分级:

闪点(℃):
34

自燃温度(℃):
411℃

爆炸下限(V%):
3.8

爆炸上限(V%):
21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分解爆炸和燃烧。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易燃性(红色):3

反应活性(黄色):2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能发生

禁忌物:
酸类、碱类、氨、胺类、铜、镁、铝和它们的合金。

(2)危险性:环氧丙烷产品是易燃品,应贮存于通风、干燥、低温(25℃以下)阴凉处,不得于日光下直接曝晒并隔绝火源。

环氧丙烷有毒性,液态的环氧丙烷会引起皮肤及眼角膜的灼伤,其蒸汽有刺激和轻度麻醉作用,长时间吸入环氧丙烷蒸汽会导致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和腹泻等症状。

侵入途径:
吸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有刺激性,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因难;
并伴有头胀、头晕、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恶心和呕吐。重者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

毒性:
LD50: 90mg/kg(大鼠经口);
238mg/kg(小鼠经口);
1500mg/kg(兔经皮) LC50:500ppm,4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蒸气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反复和长时间吸入能引起肺、肝和肾损害。高浓度吸入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致死。蒸气对眼有强烈刺激性,液体可致眼灼伤。皮肤直接接触液体可致灼伤。口服引起肝、肾损害,可致死。慢性中毒:长期少量吸入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病变。

急救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该物质可引起迟发反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

眼睛接触: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医疗呼吸器。

食入:
立即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全面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戴面具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紧袖工作服,长筒胶鞋。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
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和粘膜的损害。

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可减少蒸发。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三、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分布四周,环氧丙烷储罐区设1米高防护堤。

四、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车间人员

由副经理及生产、综合、技术等部门领导组成“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日常工作由综合部管理,发生重大事故时,以指挥领导小组为基础,立即成立公司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分管副经理任总指挥,车间和综合部主任任副指挥,分管副经理不在公司时,由综合部或车间主任担任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2)现场指挥人员 总指挥:岳长波

总指挥第一接替人:杨中才 副指挥:杨中才、杜黎明

员:
高建、陈亮、贾科鹏、祁晓明、程江山、高鹏、王朋、沙元福、王学坤、李友松、肖红辉、姜瑞、刘景森、宋洛同、周晓、聂根荣。

(3)主要职责

指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
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五、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1、对环氧丙烷储罐区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回检查,由当班值班长、操作人员负责,发现液化气罐区出现危险情况后立即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生产区域由当班操作工负责,一旦发现环氧丙烷泄漏、着火等情况,在采取力所能及措施的同时迅速向上级报告;

2、在生产车间、救援办公室(白天设在综合部,夜间设在夜间值班室),有值班电话,对于总指挥、副总指挥、各车间、部门负责人的手机要求24小时开机。

六、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1)环氧丙烷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的性质,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易发生泄漏、着火、爆炸事故,要做到应急处理,消除危险,减少环境污染,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2)罐区发生着火时,在岗操作工立即启动装置消防系统进行灭火,同时用水冷却储罐,鸣警报器,召集在场所有职工,组织好现场应急处理,立即上报。

(3)盛装环氧丙烷的储罐及管线发生泄漏时,应及时采取卸压、稀释、隔绝、人工堵漏、用水降温喷淋等基本措施控制势态的发展,严禁大量环氧丙烷气扩散,若堵漏不行,注入蒸汽稀释,应将泄漏点采取措施挖坑收容,将损失、危害及环境污染程度降到最低限度。

(4)应根据泄漏点的成因采取处理方法,若法兰、阀门填料、液位计泄漏时应切断环氧丙烷走向,使用防爆工具及时紧固螺栓或采取缠绕密封堵漏方法。

(5)凡设备开焊、管线断裂,阀门关不严产生锈点及局部造成大量泄漏,应及时关闭阀门,(必要时停车),用蒸汽稀释,水作现场保护,切断来源,500米内严禁明火,组织人员疏散到2公里以外,并注意风向变化,报警请求消防车辆增援,组织抢险救援队伍。

(5)抢险救援人员应由业务熟、技术精,并有一定经验的职工担任,进入现场必须佩带防护用品,防止受到伤害,并注意风向变化。

(6)在发生大量泄漏、着火事故时应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根据人员分工,组织应急救护、停车、排险迅速投入战斗。

2、客户在卸车发生环氧丙烷化学事故时采取措施:

(1)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带,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戴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首先用蒸汽吹散稀释,排除一切火情隐患,置于密闭容器内,不得将泄漏物排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以免遇明火发生爆炸。

(2)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可用水、干粉、抗溶性泡沫、沙土、二氧化碳扑救现场火灾。

七、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1、发生环氧丙烷化学事故时,值班人员撤离时应根据风向和空气中挥发的环氧丙烷的浓度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护面具、采用湿布掩嘴和鼻等措施,往上风向或侧风向撤离。班长或值班长等人应及时清点人数,向上级汇报,如有人员被困时,应佩戴好空气呼吸器,穿好防化服,至少两人进行搜索,严禁防护措施不到位或单人去搜索失踪人员。

2、非事故现场的人员在紧急疏散时也应尽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后往上风向或侧风向撤离。

3、抢救人员在自身防护器材或体力不济的情况下应迅速撤离现场,撤出后向现场指挥报告,听现场指挥统一调度安排。

4、发生环氧丙烷化学事故后,综合部应视情况向周边区域的单位发出通知,必要时要求下风向群众撤离到2公里以外。

八、危险区的隔离

在环氧丙烷化学事故区附近迅速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隔离区,严格限制出入,隔离区边界设红色警戒线,由保卫人员负责警戒;
对事故区附近道路进行交通管制,由保卫人员对道路进行隔离,并进行交通疏导。

九、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1、对于空气中环氧丙烷浓度的检测由综合部进行(并及时通知环保局监测站),检测人员必须身体素质好,技术过硬,穿防化服,防静电工作服、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得到现场指挥人员的同意后方可进入泄漏污染区进行检测。

2、抢险救援人员应具备业务熟、技术精,并有一定经验的同志担任,进入现场必须穿防化服,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止受到伤害,并注意风向变化,每次人数不得少于2人。

3、现场实时监测人员发现情况异常时,应迅速撤离现场;
现场情况恶化时抢险人员应迅速撤离现场,并向现场指挥报告,采取其他相应措施。

4、现场指挥有权根据险情的发展请求社会力量救援,对内调度公司其他力量参加救援。

5、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环氧丙烷罐区可能发生泄漏、着火等事故,由于处理不及时或措施不得力,可能会使险情恶化,此时应立即报告市公安消防队、急救中心、市安监局、公安局、市委、市府等部门,请求增援。

十、受伤人员的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在卫生医务部门指导下,车间成立救护小组,每个职工都应掌握必要的急救措施。一旦出现伤员,首先要做好自救互救。迅速将受伤人员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用氧气瓶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在进行处理的同时通知医务部门,将患者送医院治疗;
对于皮肤接触者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送医院进一步救治观察。

对于吸入环氧丙烷气急性患者应立即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服。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十一、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1、事故被彻底消灭或清除以后,由公司领导指定专人对事故现场进行封锁,以利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工作;

2、由于环氧丙烷气为易燃易爆物质,因此,战斗结束后需要对所有参战的人员进行查体及车辆、现场空间进行一次彻底地检查。

十二、应急救援保障 (一)内部保障 1、自救、救援队伍 队长:李友松

队长第一接替人:高建

队员:祁晓明、刘景森、周晓。

其他班组根据紧急救援要求,成立后援小组,做到随调随到,服从指挥部命令。

总指挥:接到报警后,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按各自分工迅速展开救援工作,调动全公司有关单位配合作战,采取一切措施减少危害源的扩散,并向社会发出协助救援警报,同时将事故情况,逐级上报。

总指挥第一接替人:事故发生时如总指挥不在厂时接替总指挥职责。

副指挥:在总指挥和总指挥第一接替人的领导下,立即开展救灾自救工作,调动一切人员、物资,实施治安保卫、火种管制,设立警戒区域、医疗救护,防二次灾害、防环境污染、事故调查、车辆运输等工作。

成员:正常情况下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积极开展救援技术岗位练兵,充分做好一切救援物资、防护用品、医疗器械、急救药品、车辆维护、治安消防、报警通讯等准备工作,同时加强管理,搞好安全生产和压力容器的检测工作,在发生化学灾害事故时,要立即组织控制危害源的自救,同时按指挥部要求进行协同作战,尽最大可能减少事故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程度。

综合部 :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负责事故现场有害物监测工作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负责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

车间 :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开、停车调度工作,现场可燃气体浓度的监测工作;
负责抢救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技术部 :负责警戒、交通管理、机动消防、配合救援工作。

2、消防设施配置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均在安全办存放;
工艺流程图资料在技术科存放。由各部门指定具体人员负责。

3、应急通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①个人手机;
②公司内部配置的应急电话。

4、应急电源、照明:环氧丙烷储罐区都有照明,现场采用外部照明,需特殊照明时由电仪车间负责。

5、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平时由仓库保管;
药品配备综合部保管。

6、运输环氧丙烷的罐车进入厂区必须佩带阻火器防火帽,车上自带灭火器材完整好用,司机及押运员个人防护装备到位。

7、保障制度目录 (1)岗位责任制 (2)值班制度 (3)培训制度

(4)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由所在单位检查、维护,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小组结合生产安全工作,每月29日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救援负责装备、物资、药品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5)为加强对环氧丙烷运输车辆的管理,进厂卸车的车辆必须先持有效证件到警卫室办理手续后,再到综合部办理,最后到罐区卸车。行车路线:由厂区南门进入。在卸环氧丙烷过程中,其他车辆一律不得在罐区周边进行装卸,更不得堵塞消防通道。

(6)对于运输环氧丙烷的车辆司机、押运员要索取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并向其传达进行卸车的安全注意事项。

(7)演练制度。公司每年进行一次演练,由公司相关单位、个人参加。

(二)外部救援

1、自救力量不足时,由应急救援指挥部责成专人请求政府协调救援力量参加应急救援。

2、应急救援信息及专家信息咨询热线:8739119。 十三、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根据环氧丙烷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当出现环氧丙烷大规模泄漏、突然发生火灾或卸车的设备发生着火时,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十四、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1、当事故被彻底清除,所有现场人员清点无遗漏,参战人员、设备洗消结束后,由现场总指挥宣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2、由综合部负责通知周边单位、社区、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取消道路交通管制。

十五、应急培训计划

针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
1、对于应急救援人员每年至少由公司组织一次针对性的培训,此外,综合部应定期对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培训。

2、对全厂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常识教育,组织演习,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

3、由公司综合部联系周边单位、社区对范围以内的人员进行应急知识的宣传。

十六、演练计划

1、演练准备。根据预案分工,各相关单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如人员培训、器材物资等。

2、每季度举行一次全公司范围内的模拟演习。

3、演练由综合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认真对待,积极配合。

附加说明

1、车间制定环氧丙烷化学事故应急预案应以本预案为基础。 2、此方案自下文之日起执行。

1、24小时值班联系电话:

运河路派出所:110

2、应急救援指挥及成员联系电话

名:

机 岳长波 杨中才 杜黎明 肖宏辉 李友松 高清建 陈亮 王鹏 刘景森 周晓晓 沙元富 市公安消防队:119

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120

贾科朋 祁晓明 姜瑞瑞 高鹏 王学坤 聂根荣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目 录

1 总则

2 应急策计划

2.1基本情况

2.2危险源数量、性质

2.3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后果

应急物资分析2.4 应急措施2.5 组织机构及职责3

分厂级应急救援机构及职责3.1 3.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 3.3 救援队伍 应急响应4

报警程序4.1 应急预案的启动4.2 4.3现场应急救援 4.4应急扩大 应急预案关闭4.5 后期处置5

5.1现场清理

/ 112

生产设施恢复5.2 善后处理5.3 5.4事故调查 5.5总结评审 6 保障措施 6.2资金保障 6.3通讯保障 交通保障6.4 医疗保障6.5 救援物资保障6.6 宣传、培训与演习7

宣传教育7.1 7.2培训 7.3演习 7.4预案管理 预案解释部门7.

5 预案实施时间7.6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总则11 1、目的 122 /

根据本公司

生产的基本情况,在发生突发环境事故时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和降低财产损失,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做到事故发生时应急措施稳健有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1

2、编制的依据及适用范围

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本公司生产产品的特性,厂区的地形地貌等,编制此预案。此预案的适用范围仅限于我公司范围内所发生的突发环境事故。

1.3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

一。把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以及最大程度地预防、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公司统一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组织协调下,各分厂和有关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装备完善、预案演练等工作。

2、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2.1 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公司地址

3 / 1

2(一)地理位置、道路交通以及周边情况

公司地处

厂区四周无居民住宅,无大型建筑物、政府机关、学校、商场等,并远离居民区。

(二)应急机构

依据突发环境事故的类别、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的级别的评估,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员:

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以指挥部为中心,负责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如总经理不在企业时,生产负责人全权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总经理和生产负责人皆不在企业时,由生产安全管理负责人全权代理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

、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职责

⑴ 负责企业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修订。

⑵ 组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组织实施和演练。

⑶ 检查、督促做好突发环境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指挥部人员职责

⑴ 总指挥——总经理组织指挥全企业的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负责与环保、安监、海事、消防等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并指挥启动公司突发环境应急救援预案。

⑵ 副总指挥——设备经理

4 / 1

2协助总指挥负责救援具体工作。向总指挥提出救援过程中生产运行方面应考虑和采取的安全措施。向总指挥提出救援过程中技术方面应考虑和采取的安全措施。其中

主要协助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及事故处理工作,石松主要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⑶ 生产安全主要负责人

——负责事故应急处理时生产系统的开停车调度工作;

——负责事故现场的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

——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协助副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任务的指挥,可以对公司内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进行调动;

——负责指挥事故的报警、情况通报、事故处理工作;

——负责指挥事故的现场及有关有害物扩散区的清洗、监测、检查工作,污染区处理直至无害。

⑷保卫处

——负责指挥因突发环境事故造成的火灾灭火、现场救助。

——负责事故现场划定禁区的警戒指挥工作,维护治安保卫。

——负责对突发环境事发生故后公司内道路交通管制工作,协调人员紧急撤离的安全疏散工作。保证人员的安全撤离。

⑸供应处

——负责指挥抢修救援物资的供应调配工作。

3.2 现场指挥机构及职责

5 / 1

2在发生突发环境事故现场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专家组、现场协调组、人员抢救组、医疗救护组、现场警戒组、物资保障组、工艺控制组、技术监测组、工程抢险组、公共关系组等10个工作组。

(1)总指挥

职责:全面负责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指挥、协调工作。

(2)副总指挥

职责:协助总指挥做好突发环境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指挥、协调工作。

⑶专家组

组长:

成员:与事故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

职责:服从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调遣,为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指导;
调阅事故有关资料;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和实际情况,参与制定应急救援方案。

⑷现场协调组

组长:

成员:生产技术部、经营部、办公室

职责:协助现场总指挥、副总指挥做好各工作小组的协调、指挥工作、负责应急时环保应急措施的实施。

⑸人员抢救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烧伤人员抢救,并接应到医疗救护组。

6 / 1

2⑹医疗救护组

组长:

成员:办公室人员若干名 职责:负责受伤人员的现场救护及送院治疗工作。

⑺现场警戒组

组长:

成员:保卫人员若干名

职责:负责现场治安、交通管制、设立警戒、人员疏散工作。

⑻技术监测组

组长:

成员:化验监测人员若干名。

职责:负责污水排放废水监测工作。

⑼工艺控制组

组长:

成员:事故单位的工艺人员若干名

职责:负责从工艺方面对事故采取控制措施,并配合工程抢险组实施堵源工作。

⑽物资保障组

组长:

成员:总仓库工作人员。

职责:负责救援物资的供应工作。

7 / 1

2(11)工程抢险组

组长:
成员:电工、机械、钳工、焊接等工种人员若干名。

职责:负责现场的应急电源、照明的安装供送;
并在工艺控制组的配合下,实施堵源工作。

(12)公共关系组

组长:

成员:办公室工作人员。

职责:负责对内对外信息公告工作,并做好外部支援力量的引路工作。

3.3救援队伍人数20-30人

4 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的分极

企业依据突发环境事故的类别、危害的程度、事故现场的位置及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当事故发生内部保障可以控制时,启动一级预案,即人员控制及人力、物力可支持;
当事故发生不可控制时,启动二级预案(公司综合预案),同时请求政府支援。

报警程序

发生事故,或有可能出现突发环境事故征兆、险情时,当班人员应立即向公司领导和应急救援公司指挥部报告;
指挥部值班员接报后,记录好报告人的姓名与单位、报告时间、事故简况、接报人等情况,随即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总指挥汇报

4.2应急预案的启动

8 / 1

2 接警后,根据事故发生的位置及危害程序,决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总指挥的统一指挥下,发布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令,启动预案,各应急小组依据预案的分工,机构设置赶赴现场,采取相应的措施。并报告当地安监、环保、海事等政府有关门部。

4.3现场应急救援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

(1)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包括各工作组组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专家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3)迅速召开现场救援会议,会议成员包括指挥部人员、专家组、事故单位负责人等,在简要听取事故单位负责人对有关事故情况、救援方案、救援进展的汇报后,即刻研究改进救援措施,制定救援方案,加快救援进度。

5.2生产设施恢复

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设施恢复小组,由设备副总任组长,成员为生产技术部、机修分厂、等单位、部门负责人。共同制定设施恢复方案,按分组负责具体实施、协助。

5.3善后处理

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善后处理小组,由办公室主任任组长,成员:生产技术部、经营部、等单位、部门负责人。负责受伤人员善后处理和污染理赔工作。

5.4事故调查

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事故调查小组,由公司安全主任任组长,成员:生产技术部安全员、机修等部门负责人。负责开展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组织进行事故调查。

5.5总结评审

9 / 1

2由应急救援指挥部召开总结评审会,总结事故应急救援情况,评价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效果,为修改预案提出建议。

6 保障措施

6.1技术保障

由从事过电容器生产、储存管理工作多年,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经验,化工专业中高级职称的人员,以及安全环保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为现场事故救援提供技术指导;
完善事故应急救援的有关技术档案,并做好有关档案的归档工作。

6.2资金保障

根据应急救援的需要和现场储备物资的损耗情况,及时向生产技术部申报采购、更新计划,财务部从资金上予以保证。紧急情况下缺多少补多少,确保应急救援需要。

6.3通讯保障

公司内部通讯系统应定期检查、维护保养,保证应急救援通讯系统时刻处于良好的状态。生产技术部加强24小时的值班,确保应急救援通讯畅通。办公室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含专家组)通讯录。

6.4交通保障 公司车队及运输车辆要保持一定数量安全系数高、性能好的车辆,确保处于良好状态,并制定驾驶员的应急准备措施,以保证应急救援的运输需要。保卫部制定交通管制方案和线路规划。

6.5医疗保障

贯彻现场救治、就近救治、转送治疗的原则,配备必要的急救医药和器材,并制定医护人员的应急准备措施,以保证应急救援现场急救的需要。

6.6救援物资保障

10 / 1

2仓库要储备足够数量的应急救援物资;
经营部要制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调拨措施,保证救援物资的随时调拨。

7 宣传、培训与演习

7.1宣传教育

为全面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故能力,公司通过宣传画、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传播。

7.2培训

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培训

由应急救援办公室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指挥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生产技术部应针对本预案的特定要求,负责对有关应急救援指挥人员进行培训。

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训练 根据应急救援目标的特点,开展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训练。对于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参与救援的预案,开展协同能力的训练。

7.3演习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中型规模以上应急预案演练邀请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门、环保局和关人员和专家参加评估。

7.4预案管理

由公司应急救援办公室负责应急救援预案的修订、完善和资料管理工作。预案的修订每两年进行一次。

7.5 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7.6 预案实施时间

11 / 1

2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8、附件

8.1 有关应急部门、机构人员的联系方式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成员、联系电话一览表

(一)24小时值班联系电话

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一览表

外部救援单位及联系电话一览表

关键应急救援装备器材、物资一览表 12 / 12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妥善处置梁场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制梁场环保系统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力争把突发环境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梁场范围内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启动本预案:

(1)因环境污染造成非生产人员伤亡的;

(2)饮用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的;

(3)危险化学品、运输、存贮、使用过程中造成突发环境污染的;

(4)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可能造成突发环境污染的;

(5)危险物品因丢失、泄漏、被盗造成失控的;

(6)危险废弃物在处置、贮存、运输过程中因非正常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的;

(7)因污染物非正常排放引起纠纷,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

(8)其它原因造成环境污染的。

3、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级响应、运转高效的工作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提高快速反应与应急处置能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救援、善后工作。

二、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

长:刘春辉

副组长:康磊 李曙光 黄河

员:王维翔 郑朝国 张同强 汪永琦 张志坤 沈二娜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简称“应急领导小组”)是制梁场环保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决策领导机构。组长由场长担任,副组长由梁场常务副经理,总工程师,安全总监担任;
成员由梁场所属各部门负责人担任。

主要职责:

按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总体要求,在职责范围内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应急环境污染事件处理,指导各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组织对污染事件进行评估、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情况。

1、应急小组组长主要职责:

负责调查、处置、报告等工作。查明突发环境事件原因;
采集相关证据,及时提出处理方案;
向上级应急领导小组或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并向应急监测组、应急信息组及相关部门进行通报;

2、应急副组长 主要职责:

负责现场监测、报告等工作。按应急监测要求对污染源和周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向应急领导汇报监测及综合分析的情况;
向信息组通报监测情况。

3、应急信息人员主要职责:

负责污染事故现场信息采集、通报和上报。汇总、整理突发环境事件的有关信息;
上报事件现场有关材料;
传达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指示;
负责事件现场的声像信息采集工作。

4、应急后勤人员 主要职责:

负责应急处置的各项后勤工作。保证车辆及应急物资的管理和使用;
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应急工作的后勤服务,确保现场交通及通讯畅通无阻。

三、应急准备

1、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做到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平时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应急队伍建设

根据应急污染事件处置的需要,结合担负的任务,建立培训制度,对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各级组织和人员明确职责,熟悉程序,掌握处置的方法等。

3、应急物资的保障

购置便于携带和野外操作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配备处置所需防护器材。

4、应急演练

每年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模拟演习,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锻炼应急队伍,为处置污染事件提供保证。

四、应急响应程序及相关工作 1、值班电话

建立值班室

沈二娜:15233330511

现场值班电话

刘翔翔:18720677466

应急监测

黄河:18831506217 三位一体的系统值班应急体系。

2、预警

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警,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若确定启动预案,对梁场总值班室下达启动指令。根据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梁场总值班室通知各应急小组成员接到指令后迅速到达事发现场。总值班室做好应急指挥和应急小组之间的联络工作。

3、勘察 响应

小组在现场初步查明发生的原因、污染种类、污染范围、污染程度后,提出处置方案,在1小时内上报应急领导小组。对于有毒、有害污染物可能造成大气和水污染的,及时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居民采取防护或撤离等措施。必要时,由应急专家组召集相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向应急领导小组和市应急指挥部提供决策参考。

4、综合分析

应急小组依据现场监测结果、污染现状、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向应急领导和信息报送监测结果和有关资料。

5、汇报

应急信息及时收集汇总现场的各类信息。对收集的信息经应急领导小组审定后,上报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及时传达上级指令;
对污染现场情况进行声像信息采集,保存现场原始资料。

6、应急保障

应急后勤做好现场的物资保障。安排现场所需的车辆,提供通讯器材以及必要的现场办公条件。

7、总结

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各小组相关人员对污染事件进行总结,参与各级政府组织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评估、责任认定、追究。

8、后期处理 8.1 现场的后期处理

8.1.1 协助当地政府对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8.1.2参与对造成污染事件的责任单位及个人进行调查、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

8.2 应急过程评价

应急领导小组参与局应急指挥部组织的事件评价,会同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评价的基本依据包括:

8.2.1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过程纪录;

8.2.2 处置组、监测组及各专业应急队伍的总结;

8.2.3 应急领导小组掌握的应急过程情况;

8.2.4 环境应急处置的实际效果;

8.2.5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公众反映等。

8.3 应急总结报告

应急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负责编制环境应急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8.3.1 环境事故等级;

8.3.2 环境应急总任务及部分任务完成情况;

8.3.3 是否符合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总要求;

8.3.4 采取的重要防护措施与方法是否得当;

8.3.5 出动环境应急队伍的规模、仪器装备的使用、响应程度是否与任务相适应;

8.3.6 信息的采集、汇总、上报是否正确、及时;

8.3.7 好的做法、措施或存在的问题、漏洞;

8.3.8 需要得出的其他结论等。

事故总结应于应急终止后15天内完成,并及时上报生产中心、公司。

8.4 修订预案

根据实战经验,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对应急预案相关内容修订和完善。

8.5 设备维护

参加突发环境事件的各部门负责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确保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企业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法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 事故分级按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级。

1.4 适用范围

l.5 工作原则

企业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使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企业和其它企业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2 组织指挥与职责建立健全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应急组织机构职责。(组织机构图)

3 预防和预警

3.1 环境污染事故源

3.1.1企业基本信息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
气象及水文资料;
周围居民点、敏感点信息;

3.1.2环境污染事故源厂区平面布置;
工艺流程及排污管线(要求标明产污环节、排污口位置);
产品在从原料→产品存储的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环境污染事故源基本情况,包括事故源的名称、数量、位置,可能发生事故的时空特点。

3.2 预防工作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贮存、运输、销毁废弃化学品、放射源等事故源进行调查,掌握本企业潜在事故源环境优先污染物的产生、种类及分布情况。针对污染物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建立优先污染物的快速监测方法,购置优先污染物的快速监测设备, 建立优先污染物的处置技术。

3.3 预警及措施

按照突发事故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进行分级。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4 应急响应

4.1 应急响应程序 4.2 信息报送与处理

4.2.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应立即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4.2.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立即上报;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
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4.3 指挥和协调

4.3.1 指挥和协调机制

根据需要,企业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工作。

环境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故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应急机构接到事故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应急状态时,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考。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
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发生环境事故的有关部门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急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

4.3.2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4.4 应急监测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第一时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决策的依据。

4.5 信息发布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6 安全防护

4.6.1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6.2 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4.7 应急终止

4.7.1 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4.7.2 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根据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4.7.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⑴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总结、分析、吸取事故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⑵ 组织各专业组对应急计划和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应急装备的可行性、应急人员的素质和反应速度等作出评价,并提出对应急预案的修改意见。

⑶ 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共13篇)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共12篇)

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共20篇)

物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共17篇)

推荐访问:突发 环境 国家 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