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文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从模块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稳态调节后学习本章,是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稳态调节的学习。从章节的角度来分析,本章是围绕着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本节课是本章的统领,并为后面各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的教学要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已学过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高二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态系统的判别依据还不太清晰,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三、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为“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属经历水平,即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从某一渠道获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信息,结合同学之间的讨论,建立感性认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熟悉的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能力目标: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四、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
1.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2.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五、教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充分运用CAI课件,比较、归纳与分析各种生态系统的共性,用系统论的观点诠释生态系统的结构。
六、学法指导
学法上采用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积极引导组织学生探讨问题,协助学生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内容变得形象且容易理解的知识。
七、媒体选择
CAI课件、学生制作的小生态瓶等
八、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在课前一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用具(鱼缸、金鱼、水蚤、水草、河泥、池水等)设计制作一个能自行运转的微型生态系统。并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
(1)设计过程中选用每一项材料的理由?
(2)要使鱼缸生态系统能维持一定时间的自行运转,对鱼缸摆放的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     1、学生课下制作小生态瓶
    2、利用视频展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3、撰写有关的科技论文     这样的设计出乎学生意料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组内成员兴趣浓郁、跃跃欲试,制作出各种各样别致典雅的“生态系统”,借助视频展示台的展评与交流,汇聚了学生的智慧火花,并能够初步总结出生态系统必须具备的成分。
导入新课 通过“知识回顾”的问题串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1、什么叫做种群?
2、什么叫做群落?
3、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为什么苔藓不能早于地衣出现?
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总结“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顾旧知识:
    1、同种生物个体→种群。
    2、全部种群→群落。
    3、无机环境能影响生物群落。
    4、生物群落能改变无机环境。
    从中领悟这几个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新的概念。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从中领悟种群、群落、环境之间的联系,顺理成章的推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同时也使学生把握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新的概念。
讲授新课 生态系统

概念和
范围 1、通过导入的问题总结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按照生态系统的范围大小引导学生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类型。
3、以课前制作小生态瓶中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概念中的关键词和判断生态系统的依据。 1、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推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举出生态系统的实例,并认识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从而掌握生态系统概念中的关键词“相互作用”、“统一整体”。 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分析概念,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概念,并为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做铺垫。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1、通过设问(如果把鱼缸生态系统换成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展示图片),它应该有哪些成分?这些生物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学习
2、设计问题串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发掘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①这个生态系统有哪些生物?②各种生物有什么作用?③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何将这些生物进行归类?④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还有哪些成分?它们对于该生态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吗?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逐步揭

[1] [2] [3] 下一页

推荐访问:《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ppt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