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素养拓展:「阅」昆虫界荷马——法布尔,部编版

【外】法布尔 一、导入(5分钟) 大家喜欢小昆虫吗?那你们对小昆虫了解的多吗?你们知道凌晨蝉是怎样脱壳的吗? 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 螳螂为什么会吃掉自己的丈夫? 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 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这些你们了解吗?哈哈,不太清楚吧,那是你们没有仔细的观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了解昆虫的人,他就是法布尔。

二、人物简介(5分钟)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法布尔的一些基本信息,打开课本到88页,在书上找到简介【可以找同学读一下】。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昆虫界的维吉尔”。代表作《昆虫记》以充满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老师就会带领你们走进昆虫的世界。

三、人物生平及创作(30分钟) 1、童年时期——乡村自然的熏陶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普罗旺斯是一个非常美的城市,因为有一种紫色的小花,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薰衣草。而法布尔就生活在靠近地中海的一个小镇的贫穷人家之中。由于父母都是农民,法布尔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贫困和艰难中度过的。因为母亲要照顾年幼的弟弟,所以他从 3 岁一直到 6 岁,都寄养在祖父母家,天真的孩子爱上了祖母家的白鹅、牛犊和绵羊,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睡前最喜欢听祖母讲故事听,而寒冷的冬夜里则常抱着绵羊睡觉;

这里是个大农家,有许多比他年长的小孩。他是个好奇心重, 记忆力强的孩子。他曾自我证实光是由眼睛看到的,并追查出树叶里的鸣虫是什么。当时 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所以童年时代的法布尔便已经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天赋的观察力。

【知识点总结】童年时期法布尔已经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天赋的观察力 2、读书时期——求知欲强,对昆虫产生兴趣 7 岁的时候,法布尔回到家乡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的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他很珍惜那段回忆。初入学堂,法布尔很不适应,校舍条件极其简陋,门外就是鸡窝猪圈。所以当法布尔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有小猪、小鸡会跑进教室觅食。

老师虽然很有责任心,却经常无法正常教书,因为他还兼任着本村的剃头匠、旧城堡管理员、敲钟人、唱诗班成员和时钟维修工。但小法布尔的求知欲望却格外强烈。他的学习过程非常刻苦,26 个法文字母让他花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中学时拉丁文和希腊文都学得相当好,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空闲时间,每有机会就跑到乡间野外,每次回来,兜里装满了蜗牛、贝壳、蘑菇或其他的植物或虫类,对昆虫和草类产生兴趣,发现黑喉鸲(qú)也就是巴哥儿的巢,好奇的法布尔把巢中青蓝色的蛋取出来,后来在神父的劝说 下,又把鸟蛋放了回去处。为增加家庭收入,法布尔还帮忙照看别人家的小鸭,并负责把他们赶到沼泽里面去放养,这个时候他又发现了沼泽中的生物和水晶,云母等矿石。法布尔曾经用超过一天的工资购买了一本《鲁布尔诗集》,经常把它带到原野上去阅读,并以认识各种昆虫为最大乐事,第一次抓到欧洲云鳃金龟时,法布尔感到特别高兴。

虽然法布尔身处困境,但是法布尔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也从未中断过自学。靠着自修,15 岁的法布尔以公费生第一名考进一所师范学校,并获得了奖学金。由于上课内容太枯燥,所以经常乘自习时间观察胡蜂的螫针、植物的果实或写诗,在雷·撒格尔的山丘上, 第一次看到神圣粪金龟努力推粪的情景,内心感动不己。在师范学校里,法布尔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兴趣比对“扼杀人性的语法”大得多。

3、教书时代——倾心“昆虫学” 到了 19 岁,法布尔开始了他的小学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有一次法布尔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了垒筑蜂和蜂窝,被城市生活禁锢了八九年的“虫心”突然焕发。这个时候,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到一本昆虫学著作,细读之后, 一种抑制不住的强大动力萌生了,他立志要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也由于这种蜂而开始阅读布兰歇、雷欧米尔等人著的《节肢动物志》,从此倾心“昆虫学”。【链接 1】在这一阶段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之后,他先后在各地的中学里任职,当了中学教师后,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更为浓厚, 他还经常带领、指导学生去观察与研究昆虫。年轻时候的法布尔曾经为数学与化学深深着迷, 但是现在发现动物世界更加地吸引他。1853 年 29 岁的法布尔成为亚威农师范学校物理助教, 次年取得托尔斯大学博物学学士。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决定终生致力于昆虫学的研究。这时他的心目中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有一日能在大学里讲课。

在这期间,法布尔发表了两篇优秀学术论文,博得广泛赞赏,法布尔出色的观察才能令人折服,法布尔总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科学观察,常常像着了迷似地观察昆虫的活动。

有一次,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观察蜣螂的活动,专心致志得把周围的一切都忘了。结果,别人误把他当小偷,要抓他,这才把他从观察活动中惊醒过来。还有一天早上,几个农村妇女出外干活,看见法布尔躺在路上,睁大眼睛看着一块石头。到了黄昏的时候,这些妇女回家来,看见他仍然躺在路上,这些妇女都以为他在为谁祷告,其实不然,法布尔一整天都在观察那块石头上的昆虫。

为了得到某个具体的观察结果,法布尔常常坚持连续几星期甚至几年的观察活动,直到有结果为止。他曾花了好几个星期,观察一堵古老的墙头,仔细研究鳖甲蜂捕捉囊蛛的动作。他还花了整整三年时间,观察雄蚕蛾如何向雌蛾“求婚”的过程。但是,当快要得到结果时, 蚕蛾不巧被一只螳螂吃掉了。结果,他又花了整整三年,才得到完整而准确的观察记录。

正是靠了这种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观察,法布尔揭开了昆虫世界种种有趣的秘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格外关注这位年轻的法国人,因此赞扬他是“举世无双的观察家”和“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4、教书后期——遭受抨击,辞去教职 但是经济拮据的窘境一直困扰着这位满怀理想的年轻昆虫学家,他必须兼任许多家教与大众教育课程来贴补家用。尽管如此,法布尔还是对研究昆虫和蜘蛛乐此不疲, 利用空暇时间进行观察和实验。

1868 年(44 岁),博学的法布尔老师,又发现一种从茜草中提取红色染素的工艺,当地政府准备采用他的技术。可是没想到,经过数年周折,工厂主最终建造的是一个人工合成茜红色染料的车间,没有实现他想利用茜草自然资源的“工业化学梦”。这期间,帝国教育部曾以杰出教师的名义为他授勋,主要表彰他在教师岗位上也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

他为此还受到拿破仑三世几分钟的接见。

这段期间,法布尔也以他丰富的知识和文学造诣,写作各种科普书籍,介绍科学新知和各类自然科学知识给大众;

他的大众自然科学教育课程也深获好评,十分火爆,但是保守派和教会人士却抨击他在公共讲座上向女大学生们讲述花的生殖功能,而终止了他的课程。出于保守、偏见和妒嫉,一群有身份的政界、教育界人物无端指责他是“具有颠覆性的危险人物”,宗教界顽固派攻击他“当着姑娘的面讲植物两性繁殖”。也由于老师的待遇实在太低,加上受到流言中伤,法布尔也心灰意冷下辞去了学校的工作,第二年甚至被虔诚的天主教徒房东赶出住处,使得他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也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到大学任教的愿望。法布尔求助于英国的富商朋友,靠着朋友的慷慨借款,在 1870 年举家迁到欧宏桔(orange)由当地士绅所出借的房子居住。

5、创作时期——完成《昆虫记》第 1 册 在欧宏桔定居的 9 年中,法布尔开始殷勤写作,完成了 61 本科普书籍,有许多相当畅销,甚至被指定为教科书或辅助教材。而版税的收入使得法布尔的经济状况逐渐获得改善, 并能逐步偿还当初的借款。这些科普书籍的成功使《昆虫记》一书的写作构想逐渐在法布尔脑中浮现,他开始整理集结过去多年来观察所累积的资料,并着手撰写。经过四年努力,整理二十余年资料而写成的《昆虫记》第一卷,于 1879 年问世。(原稿内容包括:推粪球的神圣粪金龟、捕象鼻虫的瘤土栖蜂、捉短翅螽斯的兰格道格穴蜂等)。但是这时一个更大的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一共有六个孩子,其中唯一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朱尔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因朱尔的死,法布尔深受打击,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后来因为感染肺炎几乎死去,幸亏以坚强的意志力渡过了难关。法布尔遭遇丧子之痛,因此在《昆虫记》第一册末留下怀念爱子的文句。

6、荒石原时代——取得诸多荣誉 1879 年,56 岁的法布尔搬到欧宏桔附近的塞西尼翁村,在那里买下一栋意大利式风格的房子和一公顷的荒地定居。虽然这片荒地满是石砾与野草,但是法布尔的梦想“拥有一片 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心愿终于达成。他用故乡的普罗旺斯语将园子命名为荒石园,也 就是“多石荒地”之意。庭院中有很多耐旱、多刺的植物,是各种昆虫的乐园。在这里法布尔可以不受干扰地专心观察昆虫,并专心写作。《昆虫记》的首册出版之后,接着并以约 3 年 1 册的进度完成全部 10 册的写作;

荒石园主人年复一年地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吃着普通老百姓的清汤淡饭,尖镐平铲刨挖,于是,花草争妍,灌木成丛,一座百虫乐园建好了。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他晚年的 35 年余生。

法布尔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在他的笔下,松树金龟子是“暑天暮色中的点缀,是镶在夏至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萤火虫是“从明亮的圆月上游离出来的光点”;

他描述步甲“打仗这一职业不利于发展技巧和才能……,它除了杀戮外,没有其它特长”;

犀粪蜣在他眼里是“忘我劳动……,坚持在地下劳作,为了家庭的未来而鞠躬尽瘁”。难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称赞法布尔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除了《昆虫记》外,法布尔在 1862-1891 这 30 年间共出版了 95 本十分畅销的书,像 1865 年出版的 LE CIEL(天空)一书便卖了 11 版,有些书的销售量甚至超过《昆虫记》。除了写书与观察昆虫之外,法布尔也是一位优秀的真菌学家和画家,曾绘制采集到的七百种蕈菇, 张张都是一流之作;

他也留下了许多诗作,并为之谱曲。一直到人生最后十年,法布尔的科学成就才逐渐受到法国与国际的肯定。

7、生命在繁华中淡然落幕——不识荣耀为何事 就在法布尔写的《昆虫记》第十卷即将脱稿时,他意识到自己 85 岁的老身子骨支撑不住了,而且耳聩眼花,手指僵到难以正常写作的地步。就在这一年,家人以“从事《昆虫记》 写作五十周年”之名,邀集法布尔的挚友和学界友好来到“荒石园”,为他举行一次小型庆祝会。法布尔倍感安慰,热泪盈眶。消息一出,舆论界大哗大惊:法国人居然把隐居“荒石园”中的这位值得骄傲的同胞忘得如此轻松!法布尔不在乎这“疏忽”,他正开始筹划出版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并亲自为这一版本写下一篇短短的序言。序言结尾是这样几句话:

“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唯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 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此时新闻界造起宣传声势,“法布尔”的名字四处传扬;

“了不起”“最杰出”“伟大”一类赞扬声此起彼伏,荣誉桂冠一个接一个飞向老人;

“荒石园”热闹非凡,赶往参观、慰问、祝贺的人群络绎不绝,其中有普通读者,有学界要人,也有轿车成行的政府官员。能令法布尔为之动心的消息只有一个:那一年里,自己作品销出的册数,是此前 20 年的总和。后来, 法布尔的小石膏像四处出现;

再后来,法布尔的大型塑像相继剪彩揭幕。近 90 岁的老翁, 操着诙谐的口吻对老朋友说:“这些作法,也太‘神乎’了。他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反正我是感到,自己一天比一天憔悴,一天比一天临近末日。” 离 92 岁生日只差一个月了,法布尔卧在床上,静候生命里程这又一标志性日子的到来。那是 1915 年 11 月的一天,他平静得像一位藐视死神的勇士。这时候人们发现,他已悄悄地长眠了。一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从此消失。

其实,法布尔晚年时,法国文学界多次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推荐他,均未成功。为此, 许多人或在报刊发表文章或写信给法布尔,为他抱不平。法布尔则回答他们:“我工作,是因为其中有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荣誉。你们因为我被公众遗忘而愤愤不平,其实,我并不很在乎。”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来得及做最后决议,便传来法布尔已经离世的消息。然而,这一光荣称号被人们传颂开来。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

他去世后,人们在一段时间里称他为“昆虫学家、作家”,后来又把他称作“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九十二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可谓“求真”。求真!这就是 “法布尔精神”。

法布尔,一个堪称奇迹的学者! 【链接 3】法布尔生平轨迹: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 3-6 岁:寄养在祖母家 7 岁:回到家乡上学 15 岁:自费考入师范学校 19 岁:毕业,做了小学教师,后进入中学任教 30 岁:取得博士学位 43 岁:帝国教育部曾以杰出教师的名义为他授勋;

为此还受到拿破仑三世几分钟的接见。

44 岁,辞去学校教职工作。

46 岁,举家迁到欧宏桔(orange)由当地士绅所出借的房子居住。

47 岁,儿子去世,对法布尔打击很大 51 岁,迁往乡间小镇塞里尼昂进行创作 55 岁,经过四年努力,整理二十余年资料而写成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

57 岁,搬到欧宏桔附近的塞西尼翁村,在那里买下一栋意大利式风格的房子和一公顷的荒 地定居。用故乡的普罗旺斯语将园子命名为荒石园。度过了他晚年的 35 年余生。

二、《昆虫记》(20 分钟) 千万不要以为《昆虫记》只是一本简单的科普小册子。这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经典著作。法布尔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本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医生的观察记录。原书共有十大卷。

书中对于人们平常较少见到的昆虫,做了详细的说明;

对法布尔时代法国的一些风俗习惯,也做了随机解说,并且补充了现代昆虫学家的一些观点。它是一本了解自然,了解昆虫的通俗易懂的经典科普读物。

1.内容简介 《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让世界读者首次领略昆虫们的日常生活习性以及特征的描述等。《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复活和永生,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由于人们认为蝉是以露水为生的,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

下面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昆虫记》里面关于蝉和螳螂等的描述: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蝉是怎么从壳里脱出来的吧? 金蝉脱壳 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当时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此时,除掉身体的最后尖端,身体己完全蜕出了。然后, 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着在旧皮上,翻转身体,使头向下,花纹满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于是用一种差不多看不清的动作,又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并且前爪钩住它的空皮,用这种运动,把身体的尖端从鞘中脱出, 全部的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现在金蝉脱壳为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现在用来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螳螂 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

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真人难以置信。

2.作品影响及评价 《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被称之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维吉尔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其中的《埃涅阿斯纪》长达十二册,是代表着罗马帝国文学最高成就的巨著。因此,他也被罗马人奉为国民诗人、被当代及后世广泛认为 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维吉尔的杰作《埃涅阿斯纪》是基于《荷马史诗》的一部史诗。)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而作者法布尔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昆虫记》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1878 年第一卷发行,此 但《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首先, 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惟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 他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得出的对人类社 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的准则。

不同于许多文学作品的是,《昆虫记》不是作家笔下创造出来的世界,所叙述的 事件都来自于他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 的生活习性,但本书行文优美,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作者在描写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凭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在文中引用希腊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中的典故,字里行间还时而穿插着普罗旺斯语或拉丁文的诗歌。法布尔之所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 并曾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除了《昆虫记》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罗万象的内容之外,优美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动力,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识;

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学的理性就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作者由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而产生了对生命的好奇,于是在观察中认真体验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这继而又支撑了学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三、《昆虫记》节选(30 分钟) 绿色蝈蝈 现在是 7 月中旬,村里今晚在庆祝国庆。当孩子们围着欢乐的篝火跳跳蹦蹦,当鼓声随着每支烟花的升空而响起时,我独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这指的是什么呢?)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

夜已晚了,夜晚 9 点的天气比较凉爽,蝉已不再鸣叫了。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目还在进行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人(换谁了呢?)。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指的是谁呢?)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 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 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在 6 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 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你们觉的谁是进攻者?谁是被进攻者呢? )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猛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动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反驳,只能哀鸣踢蹬。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撇开这一点不谈,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顶多面对食物有点儿敌对行为而已。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吃饱了, 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 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阅读理解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法布尔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 性? 答案(这道题检查阅读效果,看看学生能否抓住文章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同时,还有一句也写出了蝈蝈的外表特征: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然而, 蝈蝈的习性有很多,重要的是声和食,声为柔和,食的有:昆虫、水果、青草、同类。)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 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使蝈蝈的形象更为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读者一下子就抓住了蝈蝈的形象特征,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使文章显得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

推荐访问: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素养拓展:「阅」昆虫界荷马——法布尔 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