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师生个体经验生命探问

  融合师生个体经验生命探问

 摘 要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活动设计强调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底色,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思想性。整合这些活动设计开展课前调查,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师生在课堂上分享彼此的生命体验与感悟,提升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并通过课后实践拓展,引领学生珍爱生命,关怀他人,自觉走上道德生活,为未来美好生活打好生命底色。

  关 键 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设计;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5-00-03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相统一,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6项活动,每项活动设计都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底色,注重对初中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思想性。

  然而,教师作为生命个体与学生相比存在诸多不同,包括年龄、观念、知识、阅历等,自有其独特的个体经验。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将师生、生生在认知、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个体经验融合与扩展,实现“用教材教与学”,促成师生教学相长,共生共长。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作一探讨。

  一、课前调查:精准把握学生生命经验

  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哲学命题,若离开了师生的个体经验,简单地从认知和哲学上进行解读,显然难以彰显其价值。引领七年级学生展开关于生命的宏大思考,如何把控其广度与深度是一大难题。因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立意和思想站位,更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精准把握学情,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对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关切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核心理念之一。“生命可以永恒吗”可说是生命教育的起始课,教材通过多种活动设计,努力将外在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内在的、主体性的生命感受相结合。由此,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进行客观、理性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懂得珍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自觉走上道德的生活。

  教材在“运用你的经验”中,以图片和文字资料两种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个体生命、家族生命、民族生命,层层递进地思考与探问“生命可以永恒吗”。其中,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最长的生命”,主要包括四方面:“邻居中最长寿命的人,传说中最长的寿命,我的家族历史,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让学生对“最长生命”进行感知。在此基础上,教材设置了思辨性话题: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如果可以,它将会怎么实现?没有标准答案的辨析,有挑战有思辨,正是七年级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讨论的话题。

  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个体经验,教师对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三个栏目进行整合,设计了课前调查问题:

  1.你的家庭成员有哪些?问一下自家的家族长辈,仿照《红楼梦》家谱树状图或教材P93页“拓展空间”,试着编排你的家族图谱或家庭关系图。

  2.问一下家人,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你姓名的由来?

  3.每个人最终都会死亡,你觉得活着有意义吗?为什么?

  4.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什么?

  四个调查问题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了解家族史,初步感悟个体与祖先的生命联系;通过探寻姓名“密码”,初步感悟自己出生的意义与责任;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活着的意义,探问生命是否永恒。借助这样的课前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教师才能真正从学生的个体经验出发,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实现师生经验的融合。

  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滋生了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一些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负面感受,如觉得活得太累,作业多,家长烦,同?W之间有矛盾和争执。甚至有学生消极地表示活着意义不太,原因是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婚,学业成绩差,厌学情绪浓,同学的鄙视等。而对于“生命可以永恒”,学生持有正面和反面看法的数量几乎均等。这些都是学生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生命体验。

  基于此,教师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教学设计思路。即“面”上注重生命重要性的强化教育,引领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点”上则加强对学生生命教育的个别化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理性的生命观。

  二、课堂分享:促成用心用情的生命探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调查过程开始展开教学。借此,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经验参与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命特性,感悟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形成感激、热爱生命的情感,用心、用情走进生命的探问。

  之后,教师从课前调查中选择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请其讲述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有学生讲道:“我一直觉得妈妈太烦,唠叨没完,对我太严格。这次调查中,爸爸偷偷讲了我出生前后的事情。妈妈为了生我,一动不动在床上躺了八个月,夏天不敢开空调,怕感冒影响胎儿体质,身上竟然生疮了。为了提高奶水质量,妈妈天天喝鱼汤,现在看到鱼汤就反胃。妈妈不让家人告诉我这段经历,怕我责怪她。因为我平时体质有些虚弱,经常感冒。听到这些,我想想自己平时对待妈妈的态度,她不喝鱼汤,我就天天吵着要喝。其实,我有时并不是真想喝,就是为了和她对着干。我真是非常难过,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学生说着竟然哭起来了。

  学生们深受感动,趁此“动情时刻”,教师分享了自己特殊的一段生命经历:怀孕生娃对许多人来说是正常而普通的事,然而对自己而言太难。四处奔波求医之后,终于有了新生命的孕育,正当惊喜之余,不到60岁的父亲突发急病,还未等日日期盼的新生命降生,就带着遗憾离世了。这段经历让教师对“生命是否可以永恒”这一话题有着极其深切的感悟。

 教师适度开放自己,讲述了与儿子、父亲的故事。父亲用无私的父爱、坚强的意志品质,诚信善待身边的人等优良品质,感染和教育着自己,使自己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自己兢兢业业,努力尊重、关爱、善待每一位学生和同事;在家里,继承父亲的优良品质,全心教育自己的儿子。孩子在家人的关爱下,健康快乐生活。教师的讲述充满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恩与热爱,用自己的真实经验诠释了“生与死”“永恒与短暂”。学生被教师的真心、真诚所感动,不禁热泪盈眶,在感慨“活着真好”的同时,对于“生命有尽时且生命有接续”也有了一定认识。学生纷纷表示:自己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敢于直面生活难题,在有限的生命中应该活出生命的精彩,这样,才会无愧于父母给自己生命。在这一情感基础上,学生展开了对“生命可以永恒吗”的辩论。学生分组讨论与争辩,阐述观点并说明理由。在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中,学生逐渐达成共识: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精神可以永恒!

  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用各自的个体经验积聚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用生动真实的分享与感悟诠释了教材内容。师生带着先有的、不同的个体经验,用心、用情走进课堂,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分享体验,实现了与教材和内心的对话,实现了道德知识与师生不断生成的道德生活相联接。师生为各自对生命的个体经验而感动,催生了师生个体经验的融合拓展。

  三、课后拓展:引领有道德的生命历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实践性,课堂学习不仅要解决学生的认知困惑,更应强调其行为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对于生命的探问,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帮助学生从个体的“我”的生命体验和认识,扩展到对人与人生命关系的体认和思考,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关怀他人,自觉过道德生活。因此,以“知”促“行”“学以致用”应该是课程落实生命教育的核心。

  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了课后实践活动“一米阳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阳光,从而实现生命的永恒?要求学生以阶段性时间为准,如一周或一个月,自己记录“我的阳光行动”,同学相互记录“他(她)的阳光行动”。通过记录阳光生活,促使学生反思与慎独,强化“阳光意识”。一个阶段后,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召开专题活动课,采用民主评议方式,评选“阳光少年”;并寻找共性特点,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拟定“阳光少年”的评定标准。以此为行为规范,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怀他人,做一名“暖心人”。如此,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热爱生活与生命,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普适性的生命教育难以走入个别有异常心理的学生内心。在课堂调查中,个别学生对生活的厌烦,对生命的冷漠,仅靠课堂教学难以解决。况且,这些具有隐私性的话题也不宜在课堂这样的公众场合交流与分享。对此,教师可采用点对点的个性化疏导方式,深层次地?c学生交流。比如,通过家访多方面了解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教师的帮助虽然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困惑,但是,家长和学生都会体悟到教师的真诚和付出,这本身也是一种生命关怀。

  调查中,教师发现有学生的答案是“生活没有意义,原因:不知道”。“另类”的答案引起了教师的注意。于是,教师选择校园内适宜的地方与这位学生聊天。不管如何开导,学生再三重申观点:生活没有意义,讲不出理由。教师走访了其家庭,原来,这位学生的父亲遭遇车祸后成了植物人,肇事者却逃之夭夭,糟糕的经历和经济困境导致其母亲变成了“祥林嫂式的人物”。学生每天回家都觉得心烦,如此家庭对他而言似乎没有希望,因此选择了逃避。掌握这些学情后,教师改变了与学生课后交流的主题,更多讲述自己在父亲生病期间和去世后的生活点滴。迁移式的开导和共情的讲述,让师生有了相通的个体经验,打开了学生的心门,学生逐渐变得阳光起来。而这位学生的转变也带动了更多学生的转变,班级形成了关心他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

  对教材活动设计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激活了师生的生命经验,促成了师生的深度对话与相互理解,实现了课堂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未来的美好生活打好生命底色。在提升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教师对于生命教育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师生携手走向美好的道德生活。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推荐访问:探问生命ppt 探问 师生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