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学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学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见附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专题内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2018年5月18日)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5月18日)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2019年4月28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2019年9月18日) 一、深刻领会第十三专题的基本内涵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文,正是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科学概括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这“六项原则”是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球共赢观的集大成,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是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严密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好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核心,也是根本。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不能与自然相对立,不能妄图去统治、征服自然,而要与之和谐共处。

关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总书记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科学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于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源自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源自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总书记深情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关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深化了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律的认识。总书记用“命脉”把人与山水林田湖草连在一起,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一体性关系:“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于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为我们划出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不可逾越的底线。

关于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文,也是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这“五个体系”全面界定了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战略安排。这“五个体系”建设,相辅相成,既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也是最终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指引。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围绕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绿生活进一步指出了推动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

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打几场标志性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边打边防,减存量,防增量。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成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就必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提高治理水平,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人类日益深刻认识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中华民族素来有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主张道法自然、顺天量地、应时取宜、节用御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刻阐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提出“五个追求”的行动倡议,向世界传递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发出全球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中国邀约。

“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总书记指出,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

“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总书记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总书记指出,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

“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豪情满怀地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同时,也直指黄河的种种近忧、隐患。

黄河流域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这一系列问题该如何破解?一段时间以来,总书记一直在思考。“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就是总书记深思熟虑后的大思路。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如何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书记给出了鲜明指引:从黄河生态系统这一有机整体出发,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分类施策。

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黄河为害,害在泥沙。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第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

如何用出最大效益,里面大有学问。对此,总书记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不然最后只能“嚼干馍”了。另一方面,要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切实改变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和浪费的问题。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做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文章,必须把黄河流域发展的内涵搞清楚,找对路子,不能一说发展,就“捡进筐里都是菜”。黄河流域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要发挥好各自比较优势,不能都搞成一个模式。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确定了“24字”方针: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第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总书记明确要求,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又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二、充分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亿万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讲索取又讲投入,既讲发展又讲保护,既讲利用又讲修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可持续、更具活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进生态惠民的有力抓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人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因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系统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人与自然是主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志性体现。“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认为,人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强调生态融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统筹发展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法论。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只有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从自然界里获得更大的自由。“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

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自然规律,会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应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自然的再生产是社会的再生产的物质前提,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自然生产力,认为生产力概念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应尊重自然界的地位与价值。没有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四、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各项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出:“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聚焦重点难点,强化责任担当,抓住生态责任清单这个“牛鼻子”,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加大环境保护督察力度,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和生态问责制度。坚持统筹生产需要、生活需要和生态需要,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是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决向污染宣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效取信于民,以群众的真实感受作为检验标准,共同营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适应变化的战略选择。绿色发展就是既要发展,又要绿色,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发展。绿色发展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推动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绿色制度的保障。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兴产业,运用政策激励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文化提升制度和法律保障制度等绿色制度,实现绿色技术与绿色制度的互动,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附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各专题目录 1.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一、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7篇) 2.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2017年10月25日) 3.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2017年10月25日) 4.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2017年10月25日) 5.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18年1月5日) 6.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018年5月4日) 7.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2019年5月21日) 8.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10月1日)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4篇) 9.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2017年10月25日—2019年5月31日) 10.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体制优势(2018年2月26日) 11.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018年6月29日) 12.带头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政治建设(2019年7月9日) 三、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3篇) 13.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2019年7月5日) 14.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9年10月28日) 15.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10月31日)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4篇) 16.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2017年11月30日) 17.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2018年3月1日—2019年12月27日) 18.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018年3月20日) 19.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 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4篇) 20.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2017年10月25日) 21.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2018年2月12日) 22.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2018年2月12日) 23.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2019年4月16日) 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3篇) 24.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8年2月28日) 25.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2018年7月6日—2019年11月26日) 26.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2018年12月18日) 七、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4篇) 27.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2018年4月10日) 28.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2018年4月13日) 29.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2018年11月5日) 30.开放合作,命运与共(2019年11月5日) 八、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3篇) 31.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2018年4月17日) 32.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2019年1月21日) 33.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2019年9月3日) 九、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8篇) 34.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017年12月18日) 35.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12月18日) 36.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18年1月30日) 37.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8年3月8日—2019年10月15日) 38.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18年5月28日) 39.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2018年9月21日) 40.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2018年11月1日) 41.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19年8月26日) 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6篇) 42.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宪法保障(2018年1月19日) 43.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018年8月24日) 44.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2018年12月10日) 45.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2019年7月) 46.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2019年9月20日) 4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9月27日) 十一、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6篇) 48.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2018年4月20日) 49.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2018年8月21日) 50.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2019年1月25日) 5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2019年3月4日) 5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019年3月18日) 53.发扬五四精神,不负伟大时代(2019年4月30日) 十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4篇) 54.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2017年11月) 55.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7年12月—2019年11月3日) 56.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2018年9月10日) 57.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2019年1月15日) 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篇) 5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2018年5月18日) 59.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5月18日) 60.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2019年4月28日) 6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2019年9月18日) 十四、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3篇) 62.全面加强新时代人民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2018年8月17日) 63.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2018年11月13日) 64.在新的起点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2019年1月4日) 十五、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3篇) 65.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2018年11月12日) 66.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2019年1月2日) 67.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2019年12月20日) 十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3篇) 68.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2017年12月28日) 69.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018年5月15日) 70.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2018年6月22日) 十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篇) 71.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017年12月1日) 72.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2018年6月10日) 73.金砖国家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2018年7月25日) 74.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2018年9月3日) 75.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经济治理思路(2018年11月17日) 76.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2019年3月26日) 77.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2019年4月23日) 78.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2019年5月15日) 79.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2019年6月28日) 十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4篇) 80.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2018年1月22日) 81.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7月10日) 82.共同绘制好“一带一路”的“工笔画”(2018年8月27日) 83.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2019年4月26日) 十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9篇) 84.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017年10月31日) 85.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17年12月—2019年1月11日) 86.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2018年1月11日) 87.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党的组织路线(2018年7月3日) 88.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2019年3月1日) 89.准确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2019年5月31日) 90.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2019年6月24日) 91.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20年1月8日) 92.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2020年1月13日)

很受用的一篇范文,谢谢分享

推荐访问: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学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