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探究

地方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探究——以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为例
  
  曾全红 高 嵩 晁岳春 舒健智 杨红亮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摘 要] 针对新农村人才特点,为地方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依托学校现实条件,大学体育课程采用网络教学管理,课程网络“双选”。教学内容发挥各运动项目教师所长,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教学方法手段开放式团结协作,激发大学生自我效能,外延拓展与内涵并重,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渗透的深度广度,全方位打造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与精神面貌,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职业就业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101-04
  
  2010年6月2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2010年7月29日,新华社被授权全文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向农村地区倾斜。当前正值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体育体制深刻变革,由此引发对大学体育的性质、目的、任务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的新思考。根据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结合地方师范院校特点,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行重新思考,力图完善教学目标,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学本质是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对“当代”的任何理解,事实上都是对传统规定性的解构,因为只有在不断的剥离和裸露中,往日的范畴才可能渐渐汇合成新的哲学视野,并思考生活于其中的当代。人面对的就是自我,想摆脱的也是自我,“自我”上升为一种真正的哲学意识。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自身发展内外环境储备的素质能力,力求体现出现代性与当代性,对各种不确定的、偶然的或无序的联系的敏感与关注,让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带着研究思维上课,使教学呈现实证型和思辩型两大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知的开拓、思的深沉。在大学体育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理论梳理与教学实践结合,整合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指导今后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正常学习行动中研究,并对研究过程中的对象进行观察、交流,不断调整措施,通过分析归纳,提炼升华,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认知、精神心理状态、素质能力等的相关性研究,建构地方师范院校大学体育教学体系。
  
  文献分析法:搜集、鉴别、整理有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思考,形成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规律性的认知,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
  
  1.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2005年以来全日制在校一年级、二年级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有11个师范专业,13个非师范专业,10个专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等6个学科门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多元目标体系
  
  当代人的存在样态与行为方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学体育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教授对象是全日制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简而之:“重实践,强能力”,“就业至上”[1]。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水平的大学生必须制定出多元的课程目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必须依赖科学精神,又必须有实证支撑,也就是既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又必须有人文素养增添体育教师教学魅力。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个极大地挑战。
  
  1)“健康第一”教学目标。大学体育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属于基础普修课。自1999年成为本科院校以来,黄冈师范培养方案计划里有4个学期,8个学分,可见,大学体育课程在对大学生的影响中,占有一定的权重。但是我国地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复杂因素长期形成的[2]。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人际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健康的身心是物质基础,是生命之本。这里的“健康”是广义的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人际健康。
  
  地方性师范学院培养的师范生质量关系到地方人力资源的质量以及区域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要求大学生具有健康的生命质量。尤其地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回到农村,成为农村基础教育战线的骨干,成为建设新家园的生力军,成为新农村的生产力,致力于改善新农村的幸福状态。(体育教学论文 www.fwsir.com)步入新农村的大学生发展是多元的,因此健康意识也应是多元的、广义的,外延拓展与内涵并重。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要想真正达到“健康第一”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2)均衡发展教学目标。中国现阶段教育内部各类各方面的发展总是以失衡偏多,均衡居少。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定位在基础教育均衡发

[1] [2] [3] 下一页

推荐访问:地方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探究 体育教学时效性探究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