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范本

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出版发行,对于广大干部群众学好党的历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豆花问答网小编为您整理了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百年党史,弄清从哪来,后知到哪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切忌“走形变样”,贵在“走心”。

治国先治党,治党必治心。成立百年,执政xx年,是初心和使命使我们党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对待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党史姓党、不容诋毁。前段时间有网民在微博发布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言论,被公安机关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这就是态度。百年来,历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共产党初心大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小之尽责、尽岗。而乡镇工作线多事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主动补足精神之“钙”,把教育内容转化为心理上的主观认同和自觉选择,守住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推进项目和重点工作。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牢记第一身份是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坚持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正如鼓要打到点子上,笛要吹到眼子上,要用好大脚掌,积极践行群众路线,精准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坚持有位要有为,身在其位当强其能。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真学真思,吃透党史教育精髓,杜绝“船到码头车到站,无功无过守饭碗”的想法,在基层党建、项目推进、安全维稳等重点难点工作勇于挑担、敢抓敢管,始终保持党员本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在形式、内容上做足文章,综合应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对象“对症下药”,切实增强教育效果。打破时空限制,从有形课堂走进无形大课堂,通过访农家、采民风、听事迹,邀专家讲者、老红军后人、老党员面对面交流,打造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同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主动适应网络时代需求,创新形式载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探索“互联网+”等新业态,不断探索乡村振兴云讲堂的有效途径,提高党史教育的效能度。

支部是党员群众的一面旗,各级党组织要树好这面旗,把党史教育工作摆到台面上,狠抓落实,凸显实效,不打折扣传递红色思想给广大党员干部,使党史教育“开花结果”。

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范文2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时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深知党的初心使命之可贵,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要和传承优良传统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注重学习历史,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警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党史、用党史,并就学什么、怎么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敢牺牲。在和平建设年代,共产党人为人民吃大苦、耐大劳,甘奉献。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怀崇仰之情、恭敬之心,深入挖掘党史“精神富矿”,认真解读党史中所蕴藏的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神密码。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党员实地瞻仰、踏访革命先辈的旧居、纪念馆,用那些富有温度的实物、激动人心的故事来感染人、打动人。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整理优秀党员家训家书,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载体,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受优秀传统的熏陶,体悟革命传统的孕育,弘扬传承好党的优良传统。

党史学习教育要和领悟创新理论相结合。任何新思想的诞生,都是时代的产物,带有时代的烙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治国理政规律作出了积极探索和深刻把握,不仅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而且是对我们党奋斗史、实践史的最新总结。党史学习不仅要面向过去看、也要面向现在以及未来看。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史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做到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滋养初心、引领使命。要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看齐,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真正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

党史学习教育要和提高干事本领相结合。“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党史中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智慧和经验,学习党史可以使人养成历史思维、具备历史眼光,了解掌握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对于拓宽工作视野、提高工作能力大有裨益。党史中具有丰富的事例可供后人参考。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善于向历史寻经验、求规律、“讨方子”,有效运用党的历史推动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党史学习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要通过学史增能、学史知责、学史力行,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不断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需要时、人民呼唤处,敢于迎着风险挑战冲、奔着矛盾问题去,切实将从党史中所学所悟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措施和本领。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开展好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使命重大、意义非凡,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用心传承党史上形成的大智慧大情怀大担当,以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范文3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回首展望,我们一路上风尘仆仆、筚路蓝缕,创造了世界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百年党史更是奋斗路上“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清醒剂”,只有认认真真学习党的伟大革命史,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汲取党史中的“智慧”,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铭记苦难——增强“理想信念”。“砍头不要紧,只有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年仅年28岁夏明翰在临行前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就义诗》,这篇血写的诗字字值千金、句句重千钧,不仅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更展示了他对崇高信念的不懈追求。在百年的革命史中,虽然出现了向忠发、周佛海、张国焘等背叛革命的事件,但是更多的是诸如方志敏、江姐、刘胡兰、杨靖宇、陈树湘等革命先烈,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放弃高官厚禄的封许,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忠诚的理想信念。为什么他们能够不怕牺牲、舍弃家人?因为他们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最初的信念,坚定向革命先烈看齐,才能善谋善为、善作善成、行稳致远。

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传承基因——滋养“红色精神”。“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回望党走过的百年征途,从嘉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到巍巍前行的“中国号”巨轮,一批批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血泪谱写壮丽史诗。遥想红军当年,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追击,为了保存革命火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据统计,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过700多座县城,击溃了国民党反动派数百个团的军队,从江西瑞金出发,期间突破了敌人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xx、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每一场战斗都惊心动魄、每一枚足迹都值得追忆。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其中的“营养”,不忘立身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滋养新时代长征路上的“红色精神”。

党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总结经验——借鉴“历史智慧”。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软弱、腐败、无能,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在枪炮声中,中国堕入任人宰割的深渊,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掠夺我国的宝贵财富,破坏我国的灿烂文化,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和尊严,“蚕食鲸吞,瓜分豆剖”。但是,在面对西方文明的侵略,我们并没有放弃,一大批仁人志士从“天朝上国”的封闭意识中警醒过来,看到了自身的落后。1921年在陈独秀、李大钊等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党在摸索中前行,有合作也有分裂、有信任也有背叛,充满了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总结党史中的经验教训,用党史激励自己、用党史警示自己、用党史教育自己,不断认清历史方位,汲取奋勇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桂山林场掀起了学习党史党建知识和读红色金典的高潮,并在读书的过程中使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新中国成立所经历的风雨历程,或多或少地目睹或经历过。所以,读《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这本书,特别有趣,毕竟这本书的很多内容读后才知道,但结合书本内容和自身的经历,感觉深刻,引人深思,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越的生产运动,谋求富民强国的政策方针、路线及作出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但其中也有许多感慨,抒发自己的体会。

首先讲起的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狂潮运动,那是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日子,那时候是响应毛泽东发表的指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大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很清楚,对“最高指示”的庆祝是不能过夜的。过夜就是不忠,不忠则意味着不革命,而不革命的罪名那是相当可怕的呀。对“最高指示”中最让人激动并产生联系的话,应该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大有作为,这对青少年或对成年人,也极富巨大的诱惑力和感号力,我的三个姐姐们一起奔赴贺县兴修水利,准备建姑婆山水库的运动中,那时青年人的热情之至,真可以“史无前例”形容,吃饭,干活都唱着歌,经常有模样的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朝阳沟》以及《蚕花姑娘》等。我们队里来了一批有一批的知青,这些知青刚开始也是干活十足的,由于劳动量大,当然要消耗多些粮食,刚开始他们笑我们吃得多,也不会长肉,后来也是跟着我们一起一餐就吃了两三碗饭,才能把身体顶住,唉!人是铁,饭是钢啊!

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那个“再”高意味着什么?它毫不留情地使知识青年身陷一个很低的层次,从而去接受一次无情的“教育”,用当时贫下中农某些人的理解,就是这些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已经不管用了。城里不稀罕要他们。因此只能放到乡下再接受一次教育,这类话我在乡下时常听到。由此,有些知青因为不好好接受再教育而被批斗,被劳动改造。知识青年在乡下的无助,甚至无情,使知青在生活的环境上越来越有恐惧感,茫然不知所措,何时能熬到尽头„„1974年以后,又有一批小知青到村里插队,但他们集体吃住,还有带队的,与他们当初完全不一样了,跟他们聊起以前的情况时,他们不可理解。村干部和社员也不愿提起那段事,觉得做得不大合适。我现在写这些绝不是翻老账,只是写出自己的感受。想说人的权利和尊严如果在法制被破坏的情况下,是很难得到起码的保障的。而“运动”,曾经或永远是造成这种现象的载体,包括知青内的许多人饱受其苦,许多知青终生受此影响:没学历,早下岗,负担重。现在,往事对他们来说,有些不愿回首,还有不少忧愁。“插队”已变成历史烟云里的一个词,但含在这个词里的众多记忆,却是无法消灭的。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历史转折点。也是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重大转折点,从那时起,尤其是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后,人们开始理智地审视以往走过的历史道路,包括重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然而,粉碎“四人帮”后,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如山,积重难返,尚待日逐步解决。当时确保社会稳定是大局,为此党中央确定知青工作的暂时方针:继续鼓励支持知青安心农村,有步骤,有计划,稳而不乱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国营农场知青基本稳定不动,农村插队知青进城进一步放宽。原以为农场知青统一集中管理,生活条件比较好,问题比较少,故而采取稳农场,放农村的策略。但是,农村插队知青人数多,分布广,加之国营农场属于国营企业,各地政府分配给农场的招生、招工、征兵指标往往较少,返城人数明显低于农村插队知青。随着年龄增大,婚姻、探亲、生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农场知青不满情绪逐渐加大,强烈要求返城。

如何解决知青的问题,也是一件迫切的事情。当时,有赵凡等几位同志联名向中央写了报告,计划分批分期安排知青返城。在党的政策召唤下,知青流着热泪回到了娘家。

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潮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的而历史却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当时全国的知青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祖国,我们并不是什么牺牲品,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百万知青在农村,自食其力,身居茅棚,荷锄掮担,在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当是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青春无悔”与“感谢苦难”将是我们心中的感觉,也是我们知青的永恒记忆。

推荐访问: 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