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基本特征

[“生本化”教学设计基本特征分析]教学设计基本特征

“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它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和灵活的,即从课前的预设到课堂的随时调整,从新的目标预设到活动互动后课堂目标的调整,整个过程都是在动态变化之中.“生本化”课堂教学过程表现为螺旋上升式,强调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更具“生本化”.“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五充分”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

首先,要了解的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拥有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程度,包括拥有知识的广度和拥有知识的深度.比如,学生记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这体现了他拥有知识的广度.而他也知道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转化与运用,这体现了他拥有知识的深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 __中,他们的特定生活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基础.一是学生过去的成长经历,二是学生现实的生活环境,三是学生以往学习、做事或成功失败的体验.再次,要了解学生的能力层次(识记、理解、运用).我们学生的能力是有层次性的,对于某些知识点,有的学生老是记不住,有的学生记住了但不理解,有的学生理解了但不会用.最后,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就教学而言,越往高一层次需要就越与教学有关,这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的直率、热情、情绪激动、易变化,有的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易分心,有的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力集中等.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生活经验和心理情感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才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不再是教师“独唱”、学生“伴唱”那种大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随时调节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知识有效生成.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获得经验,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促使他们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猜测—验证—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获取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课题《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时,鼓励学生猜想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内角和:这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相等?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在不断思索、尝试的过程中,找到了许多办法来验证:有的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计算,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
有的用剪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
有的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发现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后提出:“你进一步思考应如何证明?能否从验证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在整个猜想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升华了学生渴望数学学习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了不同的体验与收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

三、充分展现课堂的教学生成

“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取实去虚、真实自然,正视并有效利用意料不到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的思想情感能深刻、淋漓尽致地表达.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深层次的关注;
教师对课堂信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努力倾听和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学生资源;
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分类处理,并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向着“育人”目标不断调整和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学的过程不断地得到生成和推进.比如,在讲授《多边形》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类比“三角形定义”给“多边形”下个定义.学生一:多条线段首尾顺次相连所构成的图形叫多边形.学生二马上提出:加上“在同一平面内”.教师马上追问:为什么?学生二:三角形三边首尾相连必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其他多边形就不一定了.教师抓住这个“生成”提问:能举个反例吗?学生二用四支笔做了一个“空间四边形”,其他同学点头表示赞同.此时学生三又提出了一个条件:这些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教师又及时捕捉了这个“生成”提问:能举个反例吗?学生三:画了一条线段AD,线段上有两个点B、C,就是说,线段AB、BC、CD连接成线段AD.四条线段不能构成四边形.教师及时肯定,全班学生赞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态生成出许多新资源,需要通过教师的倾听和捕捉、点拨和组织,使师生向着有效高质的目标“互动深化”地发展.

四、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中,要给足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给学生一个留下弹性时空,让他们主动去学习.这满足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求欲望,兴趣将越来越浓.如果只按教师预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达不到预设目标.“生本化”课堂教学设计强调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当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问题解决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得到激发,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其次,设置讨论交流环节.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促进.再次,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和能力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各种基础性“资源生成”.最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学生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验证,注重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体验是一种亲历探究的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生本化”课堂能自动让学生生成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价值、新活动,让学生能想、能操作、能交流,因而能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喜悦,使学生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比如,讲授《矩形的概念》这一节课中,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道具,一条底边固定旋转这个平行四边形,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观察演示的过程中理解矩形的概念,主动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体验,教师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终身难忘的,这样的成功体验是最快乐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倡导课堂教学“生本化”,并不意味着要抵制传统教学.事实上,“生本化”课堂教学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形式,它是教学艺术性的具体体现之一,惟其如此,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才能通过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有效地学,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 黄桂坚)

内容仅供参考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 创新整合点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长周期探究活动有机整合。科学探究既是基本的科学认知方法,也是重要的科学学习方法。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这也是实现科学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相统一的途径。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瞻前顾后”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瞻前”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教材对落实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认真研读了小学阶段的相关教材和高中阶段对生物基本特征的要求。“顾后”要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关注学生下课以后,课堂外的发展,所以本节课引导学生开展了“水仙花”和“梧桐”的课后探究活动,以突破学习难点。

● 教材分析

“生物的世界”是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第二章的主题,本主题将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观察方法的学习,引领学生从宏观视角去认识生物世界。本章更多的是对小学阶段知识的拓展、归纳与概括,是对生物世界的生命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知识的深化认识与理解。本节内容是预备年级学生较为全面地接触有关生命科学的内容,通过对生物的观察、与非生物的比较,了解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学生今后学习生命科学的重要知识基础。

●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中学,经过两个多月科学学科的学习,尤其是第一章“科学入门”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工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很浓,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对动物兴趣很浓,知之甚多,而有的学生只关注过个别宠物。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通过观看大熊猫和白鳍豚的动画对话,能初步观察、分析归纳出两种动物的共同特征;
了解生物具有的七大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与讨论,分析植物在维持和延续生命的活动中分别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特征;
初步学会对生物的比较、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基本特征的学习,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编辑视频文件;
设计探究学习任务单。

● 教学过程

1.以问题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教师以PPT呈现一张蓝天、白云、草地、动物的图片(如图1),并提问(内容如图2所示)。教师用逐层递进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出本堂课的内容,并板书。

教师总结(过渡):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动物作为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类群,我们今天就以动物为例来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下面我们通过动画片段来看看大熊猫和白鳍豚通过哪些活动来维持和延续它们的生命。

2.认识动物的一些特征

教师给出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大熊猫和白鳍豚的Flash对话,引导学生分析七组对话,比较、归纳动物的一些特征,一边分析,教师一边板书。

教师总结(过渡):我们一同观看了大熊猫和白鳍豚的对话,分析归纳了两种动物的共同特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具有这些特征呢?我们知道大熊猫生活在陆地上,白鳍豚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具备这些特征,那经常在天空中活动的动物是不是也具备这些特征呢?我们就以鸽子为例来看看它们是不是也有这七个特征。

教师选用鸽子,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分析,鸽子的生活环境(天空)不同于大熊猫(陆地)和白鳍豚(江河),从而向学生渗透生物分类的初步概念。

教师总结(过渡):通过对鸽子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所有的动物都具备这七个基本特征,动物们都必须通过这七个活动来维持和延续它们的生命。我们通过视频片段再看看自然界的其他动物是怎样维持和延续生命的。请同学们填写学习任务单。

3.观看动物生活视频,分析并运用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师播放长颈鹿、地松鼠、驯鹿、山猫等动物生活的视频片段(图3为视频中的一个页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从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巩固和运用本堂课的学习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过渡):通过上述视频,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非常多,它们的外貌、习性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通过这些活动来维持和延续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所有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植物也是生物,自然有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一同来看看植物是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来维持和延续它们的生命的。

4.观看图片,分析、比较植物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植物也是利用这些基本特征来维持和延续生命但与动物有所不同。从动物到植物,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贯通。教师呈现图片提问并组织学生抢答比赛,将这些问题与基本特征有机联系,落实到学习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组织抢答比赛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考效率,并通过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探究植物维持和延续生命的活动中,设计了四个认知阶段,逐步让学生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阶段1:从动物的基本特征过渡到植物,让学生畅谈并交流他们已经知道的基本特征,学生说不出完整的七个特征。阶段2:提供七张不同的图片,通过组织抢答比赛,分析不同植物的七个基本特征。阶段3:以二球悬铃木(法国梧桐)为例,探究一种植物的七个基本特征。阶段4:选择特征不明显的植物,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的长周期探究,从而真正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5.课后探究水仙花、法国梧桐的七个基本特征

法国梧桐是襄阳路、衡山路的主要街道树种,学生较为熟悉,可以一年四季观察、做长周期探究。本环节旨在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长期观察、记录身边的事物,开展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总结(过渡):这节课我们以大熊猫和白鳍豚为例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同学们想了解我们今天的两位主人公大熊猫和白鳍豚它们现在的处境是怎样的吗?

6.树立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教师简单讲述:汶川地震后,四川卧龙基地大熊猫终日惶惶不安,无心繁殖,原本大熊猫的自然繁殖率就很低,目前的状况更加令人担忧。三峡工程是我国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的一项浩大的工程,它对我国长江流域的经济、航运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繁忙的航运,螺旋桨的噪杂声震坏了许多白鳍豚的耳朵,白鳍豚的视觉很差,主要靠听觉判断方位,所以渔民们捕捉到的白鳍豚往往是身体被螺旋桨拦腰切断,惨不忍睹。阐明动物不容乐观的生存状况,从而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教师总结:通过对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学习,你还觉得路边的一草一木没有生命吗?每一个生命都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展示着生命的价值与精彩,我们要珍爱每一个生命!

7.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如图4所示。

●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的学习方法有如下两种。

1.类比迁移、对照学习

本节课从动物的基本特征迁移到植物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抢答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的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现代课程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须经过迁移过程来完成。采用类比迁移对照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考虑结合教学内容努力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本堂课是通过一幅图片引入的,在这个教学环节,我设置了四个问题,而这四个问题每位学生都能够回答其中一两个,都能够参与思考和交流,难度不大。在看完大熊猫和白鳍豚的对话之后,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交流,这个环节有难有易,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我做到了组织、引导、协调、控制的作用,既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又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活动,本节课我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落实知识点―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来精心组织活动,活动以任务驱动,辅以分层指导,基本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总起来说,我认为,本节课的特色和亮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第二,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第三,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的活动空间和思考空间,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高,参与率高。第四,设计了学习单,分别用于落实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两个环节,效果较好。

尽管如此,教学设计中仍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植物部分的内容有些单薄,可以继续丰富;
动物的视频片段中大熊猫的排泄部分,解说词会误导学生的思维,可以换成其他动物;
本堂课的小结部分让学生来总结,效果会更好。

点 评

齐老师上一届也参加了NOC活动,作品是《电子相册的制作》,在其教学设计中,亮点之一是,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齐老师今年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课延续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的第六部分“树立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的设置可看作对此的充分体现。

《电子相册的制作》属于信息技术课,而《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科学课,科学课注重对事物的探究活动,更关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其中一项,就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讨的方法。这就决定了此节课的难度。齐老师这节课的层次性很强,她通过设计的大熊猫与白鳍豚的对话等情节,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进而又向植物的特征推进,经过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迁移,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中,齐老师避免了唯信息技术是从,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推动剂,不露“声色”地渗透到课堂中,有效地塑造了课堂教学形态。总体来说,这是一节有内容、讲方法、成功的科学课。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反思

临邑二中 徐红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完全转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拥有知识的量和创造想象力超过我原来的想象,我们教师应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

信息及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命题讨论,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发现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行为与创新

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的特征。

三、教学背景分析

“任务驱动”是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一所学知识的建构[1]。同时,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是复杂的、非良构的,单靠学习者个别化学习方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而协作学习方式就可以达到这种学习目标。因为协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协作学习被看作是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这种机会将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训练提高大有裨益

[2]。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将知识隐含于任务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学习目标,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3]。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信息打交道,通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及特征。

四、教学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书中的知识点几乎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操作,但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未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所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能有效的给学生施加任务的“负担”,让学生能积极的投入,积极的思考和操作,直至完成任务。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为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相对其它章节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1课时。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在这个开始时就要把方向摆正,让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课程就是要这样上课。因此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将本节分为两个相对单元,一是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二是信息的概念及特征,通过日常事例,让学生体会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以《10余名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落水少年3人溺亡》让学生知道语言、文字、符号、指令、代码等都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从而引出信息的定义。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信息的特征,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进行归纳。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六、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新课引入

同学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个新学校。以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你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上课的题目是信息及基本特征,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得很多的信息,比如:清晨的霞光送来了黎明的信息;
小草发芽隐含着春天的来临的信息;
树叶变黄隐含着秋天来临的信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每天的天气预报可以得到天气的信息,红绿灯指示着交通的信息;
打开电视,看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全球的信息。

师:同学们,除了我刚才讲的例子外,你还能想到哪些属于信息的例子?请试着说一说。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

生:网络、报刊、电视、广播、书本上的内容……

师:由此可见,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师: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外界的信息会怎么样呢?请看材料一。

材料一:意大利洞穴学家毛里奇?蒙塔尔的洞穴生活

2003年7月29日,40岁的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塔尔只身到意大利中部内洛山的一个地下溶洞里,开始长达1年的命名为“先锋地下实验室”的活动。

“先锋地下实验室”设在溶洞内的一个68平方米的帐篷内,里面除配备有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外,还设有起居室、卫生间、工作间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在洞外山顶上的控制室里,研究人员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观察蒙塔尔一个人在长期孤独生活的情况下生理方面会产生哪些变化。

在2000多米深的溶洞里,周围死一般的寂静,刚开始20天左右,由于寂寞与孤独,蒙塔尔曾感到害怕,怀疑能否坚持到底,但是后来还是顶住了。他给果树和蔬菜浇水,看书、写作或看录像。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像片。实验室内还备有一辆健身自行车,他共骑了1600多公里。

度过了1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蒙塔尔于2004年8月1日重见天日。这时,他的体重下降了21公斤,脸色苍白而瘦削,人也显得憔悴,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
如果两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乱;
他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虽然他渴望与人相处,希望热闹,但他的确已丧失了交际能力。

师:通过这个材料,你们有什么感想?

师: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同学们只有友好的相处,相互之间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能有利于你们的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在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事例,让学生体会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 共同讨论,学习新课

1.命题讨论,理解信息的含义

师:有些同学就问:老师,你今天讲的是第一章第一节,没有电脑操作的内容,为什么不在教室上?怎么还到微机房呢?老师在这里告诉你,通过电脑,我们可以更直接、更方便的获取信息。

师:同学们听说湖北荆州长江大学有三名大学生,为了救两名小学生而献出年轻生命的英雄事迹?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幻灯片展示三个大学生的照片)

生:听说过。

师:你们是怎么听说的?

生:电视、网络、听朋友、家里人说的等等。

师:请同学看一段文字,打开桌面文件夹——上课内容,打开材料:救落水少年经过师:再请同学看一段视频。通过视频和材料你们有什么感想?

材料二: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落水少年

2009年10月24日,为了抢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十多名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男孩获救,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三位不幸被江水吞噬的大学生刚刚入学一个多月。10月24日,他们相约去集体野炊。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徐彬成同学很快救起了一个男孩。同时,其他几个同学也跳下水去救另外一个男孩,但施救并不顺利。情急之下,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帮忙,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情况危急,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这时,正在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3人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

经过紧急搜救,三名同学的遗体先后被打捞上来。大学生、冬泳队员救人的英雄事迹很快传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生:(讨论)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老师在这里也想说几句:这几名90后的大学生,让我们看到90后很有责任心,敢担当,肯奉献。在座的同学都是90后,你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在这里老师想说一句题外话:我们在感动之余,还应多做点的思考。假如我们能多学点考试以外的生存技能,救生技能,那么在紧要关头,我们既能挽救别人,又能保存自己。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文字、图像、声音、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师:我们在看战争的电影时,地下情报人员,通过发电报,把一些信息传给对方,有同学知道电报的内容是什么吗?

生:就是一些代码。

师:说明代码也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师:同学们知道SOS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生:(学生回答)

师:由此可见,符号也可以传递信息。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哪些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生:文字、图像、声音、代码、符号。

师:表达和传递信息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指今等等,这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师:有一份报到: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通过上面的几组数据,我可以知道目前我国互联网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数据也可以传递信息。

师:什么叫信息呢?其实信息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小学课本里,信息就是对人们有用的消息。那初中课本是怎么定义的呢?请看课本第2页,信息通常就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思。

设计意图:对10余名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落水少年3人溺亡材料和视频分析,同时让学生知道语言、文字、符号、指令、代码等都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这一环节以命题讨论为主导,师生共同分析,理解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1) 信息的普遍性

信息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是信息的普遍性。

(2) 信息的传递性

师:三名大学生英勇救人的信息从湖北荆州传到江苏滨海实验中学,说明信息具有什么特征

生: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

师:上面的信息我们同学是通电视、网络、朋友、家里人知道这则信息,说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需要——载体。

(3) 信息的可加工性

师:三名大学生英勇救人的信息的学习,我们很感动,同学们也学到了很多,经过我们的头脑加工,我们获得这么多的知识,说明信息具有可加工性。

(4) 信息性的可共享性

中央电视台每晚播放的新闻,全国可能有好几亿的人都在观看、共享着,而播报人员却不会因为播放这些信息而失去了它们。物质和能源一旦被人占有,其他人就得不到了,而信息则不然。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共有两个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具有共享性。

(5) 信息的可存储性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众生:看过!

师:好,请听题:武侠小说里的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在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生1:思过崖山洞的壁上。

师:不错!令狐冲发现时,这些信息在墙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幸好没有火山喷发或是大地震,否则墙作为信息的载体碎了这些剑法信息也就没有了。

师:请听下一题,有的同学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你们的座右铭通常写在哪地方?

生2:写在日记本里!

生3:写在铅笔盒上!

生4: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看到!

生5: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

生6:刻在课桌上!

师:刻在课桌上是不对的,要爱护公物!鲁迅当年刻在课桌上也是不对的,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就不追究他老人家了。但是现你如果随处乱写乱画,为你的座右铭这条信息的乱找载体,我们就追究你的责任的!

(6) 信息的价值

师:人们说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具有价值性。信息给我们提供的价值却与物质、能量有很大的不同,请问下面哪些不是说信息的价值:

A.读书以明理 B.知彼知已,百战百胜 C.春雨贵如油

生:C。

师:“读书以明理”,这是说信息可以让你有知识,能知道一些道理,所以是有价值的。“知彼知已,百战百胜”,是说战争中信息(情报)可以决定胜败,是信息的价值体现。

“春雨贵如油”,这说的是春雨的可贵,也不是指信息。

(7) 信息的时效性

师:有件高兴的事想向大家宣布一下,我看到一个报名通知,学校拟在2008年12月30日组织同学样去国家级森林公园考察植被资源,乐意去的班级与个人务必在通知下发当日去教务处报名。

生:耶!我去!我去!

生:是真的吧?不会骗人吧?

师:通知我带来了,有同学想报名参加吗?可是免费的哦。

生:呀!老师你看“学校拟在2008年12月30日组织……”,是几年前的事了,早没用了啊!

师:我看看――的确是过期了,这么让人振奋的信息已经成为一张废纸了。生:(失望~)唉!

师:所以,以后我们可是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板书),时效性会影响对信息价值的认补充内容:

师:例1:当你坐车时,有人打开饮料,喊到,“中奖了”,他愿意以很便宜的价格卖出,旁边有人争着要买,看到这个中奖的消息,你应该怎么办?

例2:有一条短信,是恭喜你中了500万元大奖的信息,让你先汇500元手续费到……,你信吗?你汇500元吗?

(学生讨论)

师:从这二个事例中我们可看到:当你看到、听到信息时,不要轻易相信它,你应该考虑这个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信息本身存在真假之分。

师: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上有些信息有时由于缺少督促力度,我们也不能轻易的相信它。

师:信息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总结)

生:普遍性、加工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还具有价值性和时效性。引导学生看课本:P4

设计意图: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本节课所要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进行归纳。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采用这种形式,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从你们灿烂的笑容中,老师知

道你们已经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其实电脑就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向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只要你愿意走进去,你就可以了解世界,获得更多的知识。感谢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感谢同学们的合作支持!

教学反思

由于信息、信息的概念比较抽象,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如何让学生对此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成为开学之初最关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良好的思想基础,避免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误识,在学习中自主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来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服务。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开展师生一起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几个环节的讨论。每个环节都选取贴身的问题,讨论过后,及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课业,以巩固所学,从整体上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起到了较好的总结作用。

由于本节课并不想给学生非常科学的概念,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活泼、宽松,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学习更加民主化,活动更加主动。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深化概念的理解非常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赵永锋 谈任务驱动教学法[N]甘肃人民日报,2008-5-08(6)

[2]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9

[3] 柳素霞,武法提 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及实验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6 (2):37-40

广告的基本特征

一、广告的对象是公众。广告的信息不是传播给某一个人,而是传播给全体公众或某个特定的人群。。广告提供的所有信息,对公众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即能起到传播信息、引导消费、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作用。

二、广告有特定的广告主。广告主是为了推销商品或者服务,自行或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任何一个广告都是由一定的人或组织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制作的,特定的广告主一方面能使消费者放心地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并在受到广告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侵害时有明确的索赔对象;
另一方面特定的广告主有利于国家对广告的管理,当出现广告欺诈等违法行为时,也有利于追究广告主的法律责任。

三、广告者支付一定的广告费。广告费是指开展广告活动所需要的广告调研、设计、制作费,广告媒体费,广告机构办公费和人员工资等,广告费由广告主承担并转移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有人便据此认为广告费用的增加会加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而实际上,由于广告费具有不变费用的性质,即一次投入后,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并随着商品销售的增加和服务被广泛地接受而使单位成本下降,众多广告主选择广告这种促销手段都是从最有效、最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的。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和服务的成本会有所增加,但是这不是由于广告费的增加而引起的,而是以买方为主导的经济的必然要求。据统计,全世界工商业在经济广告上的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美国每年花在广告方面的费用上千亿美元。

四、广告是一种沟通过程。沟通,就是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思想交流,以求达到某种共识。因此,沟通是一种双向活动,而不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影响过程。广告是一种双向沟通,是因为广告主将广告信息通过大众媒体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以求说服、诱导消费者购买广告商品。只有当目标消费者接受了广告信息,即认为广告信息是真实和可信的,并同意广告所传递的观点时,广告信息才能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广告沟通过程

五、广告信息要借助一定传播媒体。世界上最早的广告是通过声音进行的,叫口头广告或称为叫卖广告,现代广告信息传播主要是靠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邮寄、传单散发等媒体手段进行的。以下是各种媒体的特点。

(一)、报纸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3、易保存、可重复

4、阅读主动性

5、权威性

6、高认知卷入

7、注意度不高

8、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二)、杂志

1、读者阶层和对象明确

2、杂志印刷精美,阅读率高,保存期长

3、杂志媒体版面安排灵活,颜色多样

4、读者针对性强

5、知识性

6、重复性

7、美感好,引人注目

8、时效性差

(三)、广播

1、传播方式的即时性

2、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3、收听方式的随意性

4、受众层次的多样性

5、制作成本与播出费用的低廉性

6、播出的灵活

7、激发情感的煽动性

(四)、电视

1、直观性强

2、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3、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

4、瞬间传达,被动接受

5、费用昂贵

6、有较高的注意率

7、利于不断加深印象

8、利于激发情绪,增加购买信心和决心

9、不利于深入理解广告信息

10、容易产生抗拒情绪

(五)、网络

1、小众媒体

2、互动性

3、超大信息容量

4、付费性

5、吸引有意注意程度

6、引起兴趣,满足需要程度

7、易辨认,易识别程度

8、信息的针对性、亲和力

9、引起在线购买程度

六、广告传达一定信息。任何一个广告都是有目的地向公众介绍一定的信息,这是广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劳务、观念的信息。商品信息包括商品的性能、质量、用途、购买时间和地点以及价格等有关信息。劳务信息包括文娱、旅游、饮食等服务性活动的信息。观念信息是指通过广告倡导某种意识,使消费者树立一种有利于广告主推销商品或劳务的消费观念。如旅游公司的广告,不是着重谈经营项目,而是介绍秀丽的山水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激发人们旅游的欲望。广告必须与市场营销活动相结合,并以说服消费者购买所宣传的商品或享用所宣传的服务力最终目的。简而言之,广告是一种推销商品、获得盈利为最终目标的商业行为。如:1.Just do it.跟着感觉走。(耐克运动鞋)

2.Ask for more.渴望无限。(百事流行鞋) 3.Obey your thirst.服从你的渴望。(雪碧)

4.Feel the new space.感受新境界。(三星电子) 5.Focus on life.瞄准生活。(奥林巴斯相机)

6.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 7.A Kodak moment.就在柯达一刻。(柯达胶卷)/Share moments.Share life.(柯达胶卷)

8.Started Ahead.成功之路,从头开始。(飘柔洗发水) 9.Make yourself heard.理解就是沟通。(爱立信手机)

10.Intelligence everywhere.智慧演绎,无处不在。(摩托罗拉手机)

(七)、广告需要创意和策略广告的制作和宣传应该满足消费者需要,能唤起消费者注意,并调动兴趣, 激发欲望,从而实现消费行为。目前广告市场中,争取消费者注意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每天都要面对成百上千条广告的冲击。如果想要在众多商品品牌中为你所宣传的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争取一个位置,那么广告就要有创意。创意的本质就是使广告所包含的信息能得到更好传达,对诉求对象产生更大的影响作用。好的创意,必须在明确的信息策略指导下产生。没有任何策略指导的信息,即使表现得再独特,也很难成为好的创意。因此,在广告创意这个环节中,信息广告的诉求策略和表现策略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其中语言在此尤为重要。以下是广告语言的特点。

一、广告词法特点

(一) 选用简明易懂的常用词

广告用语须通俗易懂,使读者尽快得到信息。

(1) Lose ounces, save pounds.(失去几盎司,省下几英磅。) 上面是一则减肥食品的广告。pounds 一语双关,既可代表“英镑(”货币单位),又可代表“英磅”(重量单位),但在本广告中应指“英磅”,与其前的“盎司”相对比,妙趣横生。使读者不难理解,该食品价廉物美又不会使人发胖。

(二) 模拟新造词

新造词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引起读者的感知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1) Surefit Shoe Ltd.(舒飞鞋业有限公司)

Surefit这个生造词的使用,使人一下就想起Surely to fit your feet (一定合你的脚), 自然穿上它便可让你“舒舒服服地飞了”。

(三) 运用动感性动词

运用动感性动词是广告英语词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标题:We do a lot of things to computer systems 正文:.We package them.We store them.We deliver them.We protect them.We install them.We network them.We integrate them.We support them.We serve them.这则广告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构成一幅服务动态图,吸引顾客购买。

(四) 运用复合词

复合词在广告英语中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其组词方法不受英语语法在词序排列上的限制,比较灵活,能充分体现广告创作的创新精神,使用起来更加轻松活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 The Self-Made woman. She’s living better all the time.

白手起家的女性,生活得更加美好。

二、广告的句法特点

(一) 多用单部句和简单句,少用复合句。

广告用语必须以最少的版面,最精炼的语言,传递出最多的信息,最有效地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如:
(1) Going East.Staying Westin.(到东方,住Westin宾馆)这是一则设计得极为巧妙的宾馆广告,两个单部句,无主谓结构,选词对称,紧凑明快。Westin是宾馆名称,又使人联想到与East对应的West。

(二) 频繁使用疑问句

疑问句容易激起人们的反应,特别是广告标题或正文的开头使用疑问句,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理,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抓住读者注意力的广告比比皆是。如:(1) Are you going grey too early? (你的乌发是否过早白了?)

(三) 巧用祈使句

祈使句本身含有请求、号召人们做某事的意思,能有效地迎合消费者心理,实现广告的目的,因此,祈使句在广告中被巧妙及时的大量采用。如:
(1) Give your clients the full picture of Hong Kong.(恭请浏览香港全貌) 祈使句本身有请求之意,用在此处,妙笔生辉。

三、广告的修辞

广告英语的修辞是基于词、句功能上的一种表达技巧,修辞手段的使用往往决定着广告的创意与效果。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 比喻(figure of speech) 比喻能使广告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形象思维。如:
(1) The born leader.(天生的领导者)

此句暗示产品生来居领导地位,当然是优秀产品。

(二) 拟人(Personification)

把物写成人,使之有生命力、个性和情感。如:
(1) Time will tell.(时间是会作证的。)

时间都会出来作证,说明该产品经久耐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 对偶(Antithesis)

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两组词语或句子并列使用称为对偶。使用对偶修辞法,能突出所强调的内容,增强语言气势和音韵的优美。如:
(1) Once tasted, always loved.(一旦品尝,爱之终生。) 结构相同两组词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排比(Parallelism)

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几个(有时是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称为排比。排比句能层层递进,加强语势。如:

(1) Designed with a computer.Silenced by a laser.Built by a robot (电脑设计,激光消音,机器人制造。)

(五)押韵 (Rhyme) 韵律(metre)是由相同或类似的重读或非重读音节的韵脚(feet)组成,而节奏是按行末的重读元音来构成的。

(1) My goodne! My Guinne! Goodne与 Guinne首韵和尾韵均相同,读来容易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和策略

永发中心学校 陈琼莲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的标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界定: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以促进学习;
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
学习背景化,把教学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
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并进一步对“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出建议: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
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
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着重构建有效的课堂环境的策略。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应首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观是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是教师共同参与和制定的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其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生发展现状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求和方法和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基于教学单元来考虑,以拓展教与学的空间,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还有学者强调,因为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和教学的动态生成,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所以,有效的教学应当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树立弹性、动态的开放型“学程设计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事件的涌流和生成。从关注知识教学转向关注教学事件是后现代教学观的重要转向,是重建“有效教学”评判标准的关键所在,也正是现代有效教学的使命。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和策略是:

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

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学生的“参与”又称学生的介入,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状态之中,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3.有效学习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

为达成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有效教学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4.有效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容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代教育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关注人性,尊重生命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这是有效教学结合当代教育思想的一个进步,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教学的科学性特征,重视教学中人的地位,关注人性和生命的意义。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备生成性的;
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5、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

我们当前许多的课堂虽然学生发言积极,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但是学生的思维从进入课堂到走出课堂依然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比如一些概念教学课中,有些教师只为了方便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并背熟,并没有去探究意义。而真正的学习意味着学生要采用“深入”的而非“肤浅”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不仅指对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学习者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事物的领悟,或者就是为了享受生活。只有促进深层理解的学习才能将学习所得进行内化,内化进自己的知识图式,内化成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有效教学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是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时需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的兴趣、动机的激发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等无不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其次有效教学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地位和角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起激励、组织、引导、评价的角色。“有效教学”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因此,教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在“有效教学”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教师的能力正在发生着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教师的视野正在发生着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的转变,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从“控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舞蹈基本功教学计划(共15篇)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共3篇)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共4篇)

特殊学生教学计划(共19篇)

特长班教学计划(共5篇)

推荐访问:教学计划 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