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共7篇)

优质文档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
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
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

相信能就一定能

优质文档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
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如果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教育教学局面。那一天,我们就健康文档 放心下载 放心阅读 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

相信能就一定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
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
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
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如果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教育教学局面。那一天,我们就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

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
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
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我曾经梳理了小学数学中的30个本质问题〃并写了《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本书。我觉得〃教师如果把这些核心问题都弄明白了〃课就容易讲了。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

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
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 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
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如果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教育教学局面。那一天〃我们就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1)

“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实践创新、合作探究等关键能力,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必备品格。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变革的背景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教,关注教学效果。新课改以来,课堂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指导,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知识的生成以及探究、合作、创新等思想的渗透,课堂教学的生态大为改善。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教学设计的变革是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教学设计意图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渗透,注重板块教学和活动-生成,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流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节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1、情境感知、引入新课

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实际问题场景。恰当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情境可以是故事、新闻、视频等。好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情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感。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数据表,并介绍何为老龄化系数。接着展示本地区各县市老龄化系数表,重点突出公开课所在地的数据(重度老年人口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发表看法以激发共鸣,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再次设疑:我们该怎样应对?教师出示课堂教学目标,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该环节,课堂气氛显著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该环节中,教师是情境的营造者,学生是情境的体验者,激发疑问和再次设疑是亮点,甚至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之上再次生成新问题等。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该环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质疑问难、课堂小结等环节。自主学习部分一般在课前完成,也可以课堂上每个活动前的几分钟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将自主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带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的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分别为:

自主学习一:

(1)细胞衰老是细胞的和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和发生变化。

(2)衰老的细胞有哪些特征(图1),与个体衰老特征有何关联?

(3)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有关细胞衰老的原因的理论为和,尝试原理分析。

自主学习二:

(1)细胞凋亡是由所决定的细胞的过程。

(2)细胞凋亡的类型包括:

①个体发育中细胞的;

②成熟个体中的细胞;

③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

(3)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环节的内容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均需在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方能解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使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基础上,请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同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社会关爱等情怀。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知识后,这时能力提升和情感激发便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分块,并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关注知识内涵的挖掘及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的联系。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串:

问题串一:

(1)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角度分析,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年轻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你能举例吗?

(3)人体衰老有哪些特征?分别是由哪些细胞衰老引起的?

(4)你觉得我市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社会应怎样积极应对?我们应为此做些什么?

问题串二:

(1)细胞的死亡包括哪两个类型?蝌蚪尾部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吗?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人的股骨头坏死、早衰症属于何种类型的细胞死亡?

(2)比较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串。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在问题串一的问题3回答基础之上渗透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意识;
问题串一的问题4是课堂亮点,是开放性的问题,抛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学生在相互启迪中升华情感,如老龄化原因谈到了计划生育和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等,社会的积极应对谈到了放开二胎以及延迟退休等,我们能做什么谈到了慰问老人和好好学习等方面,通过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环节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如在问题串一的基础之上,抛出:细胞衰老与细胞本身有关,还是与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细胞衰老与细胞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为设计验证实验,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如核移植技术、年轻细胞与年老细胞混合培养等实验设计方案,将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在问题串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害还是有利的辩证分析,分析了帕金森综合症和癌症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的习题训练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针对性地编制原创试题,少用陈题,应注重习题的质量,要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角度命题,要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讲解和互评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1、哺乳动物衰老的红细胞不具有的特征是()

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B、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D、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

2、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细胞坏死一般无上述流程,是被动死亡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细胞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婴儿体内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染色质固缩

C、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细胞衰老即代表了个体衰老

4、(多选)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是头发基部细胞内()

A、物质转运加速

B、新陈代谢变缓

C、呼吸速率加快

D、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酶活性降低

5、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2。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3。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
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1)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Ⅲ:细胞核。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等。

参考答案:1、C2、C3、D4、BD5、(1)实验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实验Ⅱ: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Ⅲ: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物种、年龄、细胞核等

这几道原创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小组合作探讨,教师讲解。如果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或产生了新的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补充练习,进行二次训练。

在习题巩固后,教师抛出: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同时让学生提出心中新产生的疑惑与大家分享。如,有学生提出:我近期也出现了白头发,我是不是也衰老了?我最近老是记不住知识,是衰老特征吗?课堂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知识更加巩固。

三、教学反思

1、找准“核心素养”培养点是成功的前提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教师在知识夯实的前提下找准实际问题,并找到情感的切入点,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很重要。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就知识而言是很少的,但如果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如老龄化问题、二胎放开问题、延迟退休问题、劳保体系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渗透使课堂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2、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让课堂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前行。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伙伴式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思绪,真正产生创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观察每位学生,发现每个闪光点,及时解决每一个困难和困惑,对于课堂的偏差要及时引导,使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舞台。

3、展示与合作是保障

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自主要和教师鼓励相结合,如果课堂中一味地自主,课堂展示将变为几位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及时观察,及时鼓励,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但要防止过分依赖团队而导致个人奋斗精神的减弱。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合作的同时强调竞争,使学生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同时要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和“旁观者”现象,不能让团队合作?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根本

过于随意和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将自评与互评结合,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评价要日常化,注重过程化,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和培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打造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如何实现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这些是课题组目前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实践仍在继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如“阀”同“伐”“筏”比较,注意丶和要写全。“剧”字可以用旧字换部首的方法去记。如用“据”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如“袍”字同衣服有关所以用“衤”旁。“押”字用手按住、抓住对方,所以是“扌”。“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娱”和“宪”字,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它。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阀”字为例:“阀”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军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阀”作为带点字,,找出“军阀”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凭借权势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军阀”一词的句子读读。军阀指张作霖,有势力有权力投靠日本人的卖国头子。

(2)以“娱”字为例,找出新词“娱乐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娱乐场”的意思是使儿童得到快乐的活动场所。

(3)以“剧”字为例,找出新词“剧烈”,直观演示。老师猛烈地摇桌子表示桌子剧烈地晃动。

2.出示重点词语,讨论学习。

书籍:书的总称。

慈祥:和蔼、安祥。

僻静:偏僻、安静。

勉强:使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严峻:严厉、严肃。

一拥而入:(人群)挤着走进去。文中指许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

幼稚: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是知识见解浅薄,缺乏经验的意思。学生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喻义。

轻易: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恐怖:惊慌、害怕。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

2.小组二人讨论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变化。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班齐读,达到会背诵。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接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时代对中学学科建设、教师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学习理念、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的场地已经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室,授课时间也不能只是课堂的40分钟,由信息技术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也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欲望。尤其地理是既具有自然学科属性,又具有社会学科属性,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学生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及学习途径获取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更加真切的实际体验。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四个要素”就明确提出了“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这两个素养都不是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或多媒体演示就可以达成的目标。因此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户外的机会使学生获取实践体验,获取地理知识并丰富地理情感是非常可取的教学途径,学科节活动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以茂名市某某中学“展示民族风采、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地理学科节活动为例来说明学科节对于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活动标题的拟定是参考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5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活动建议: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一些民族的风俗、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讲解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基于此目标,结合我们学生的生活认知和取材的便利程度,我们制订了活动要求:1.按照课堂上了解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12个班分为三个组,分别为西南组、东北组和西北组,各班在自己所在组选一个民族进行展示;
2.活动主题:56个民族一家亲;
3.展示的基本内容为民族分布、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服饰、饮食、传统节日、语言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展示内容;
4.内容积极健康、阳光向上、形式多样;
5.节目采取旁白解释与多种表演形式结合的形式。从效果来看学科节活动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而又深刻。

(一)查阅资料的过程将课堂搬到室外,改传统教学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丰富学习体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地理情感”素养的目的。活动前学生按照要求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一个民族,获取民族知识及对民族所在区域有一个清晰认知的过程,而对于表现欲和好奇心强烈、求胜心迫切的初中生来说,对于活动基本要求以外内容的获取、展示会是很大的加分亮点,而这又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查阅课堂外的知识,而时间的有限性会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想到分工合作的查找方式,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及合作学习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对于资料的整理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要素思考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具备时空意识,获取区域认知,进而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是自然环境长期、深刻影响的结果,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思维和方法”的地理素养的目的。

(三)最后的展示过程则是一个对节目所有资源的整合过程,使学生充分地获取基本的活动经验,树立地理基本价值观念。节目最后的完整展示既是对前期准备工作的一个验收总结,更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获取自我认可以及他人认可的机会,通过旁白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情感的抒发,民族服饰、饮食、代表歌曲、舞蹈、礼仪、节日等的展示又是学生通过实践直观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使学生通过地理实践获得地理体验,丰富课外知识,升华民族情感,进而树立56个民族一家亲的人文地理基本理念。

学科节作为校园文化,既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又是学生非常喜欢和高度参与的活动,所以对于初中地理学科而言无疑是既保证学生绝对安全,又使他们主动体验学习过程、延展课堂、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兴趣、丰富地理情感、培养地理综合思维及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把所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即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教学过程的维度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应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应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
教学评价,应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展,能力也可以不断提高,两者之间有重要的联系,但并不必然地对应。各科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深入反思: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实际教学有没有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多少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有多少教学行为有悖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柏拉图说,“数学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形式”,“一个学科,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达到了成熟的程度”,这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但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即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
更是一种素养,即数学素养。那么,什么是数学素养?什么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般认为,数学素养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基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不少学生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早已忘记,但是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逻辑思维与数学理性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使他们思考问题全面而深刻,做事思路清晰、行为干练,这应该就是使人终身受益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从通俗的角度讲,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具体说来,就是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专业的角度讲,指的是: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
熟练地运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
以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
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
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文试着从教学过程的维度,思考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一般指知识取向(这里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双基”,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文化取向。知识取向的教学设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所关注的,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准确无误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职责是最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从教师和教材那里获得知识。文化取向的教学设计关注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数学教学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等。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事实上,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是相互融合的,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文化教育涵盖了知识教育,两者本身并没有根本的冲突。“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

2.课堂教学: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没有思维,数学就失去了生命与活力。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3.教学评价: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试题(作业)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形式(当然还有课堂表现性评价等),如何设计,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与评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核心素养导向?试题(作业)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反映该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维度,是指要考查哪些知识、技能;
梯度,是指要有递进性,对不同的解答能给出相应的具有阶梯性的合理评价;
相关度,是指要在知识的交汇处,既可以是章节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交汇处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7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六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
2.能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辨别中国学生核心素养;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较为简单的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中考试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较为简单的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中考试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热点追踪】

1.PPT呈现六大核心知识素养,以知识导图的形式了解各核心素养的内涵。

2.各核心素养结合图片讲解,注重实际事例的联系,力求通俗易懂,并与学生一块联系考点。

3.简要联系知识点。 (内容见2017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知识链接:

人文底蕴:1.自尊的含义:《考点解读》P4;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考点解读》P26;

3.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考点解读》P26等。

科学精神:1.应对挫折和逆境的有效方法:《考点解读》P1;
2.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考点解读》P2;
3.培育自强不息品质的途径:《考点解读》P5;
4.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考点解读》P20;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和措施(培养创新精神):《考点解读》P24等。

学会学习:1.初中学习的新特点、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考点解读》P2;
2.网络交往的特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理性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考点解读》P15 健康生活:1.正确认识自己:《考点解读》P2;
2.珍爱生命:《考点解读》P3;
3.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考点解读》P5;
4.自救自护的常识和方法:《考点解读》P3;
5.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考点解读》P1;
6.调节和控制情绪:《考点解读》P1;
7.应对挫折和逆境的有效方法:《考点解读》P1;
8.逆反心理及其调适:《考点解读》P8等。

责任担当:1.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考点解读》P16;
2.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考点解读》P16;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和方法:《考点解读》P17;
4.热心公益服务社会:《考点解读》P19;
5.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考点解读》P20;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点解读》P26等。

实践创新:1.提高自立能力的方法:《考点解读》P6;
2.热心公益服务社会:《考点解读》P19;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和措施(培养创新精神):《考点解读》P24等。

(注:以上知识链接仅做参考。

古雷港中学

林水火

28日(第十二周周五) 1 活动二:【实践感悟】

1.PPT呈现:结合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如:古雷港中学志愿者活动、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古雷港中学感恩教育活动、古雷港中学每周国旗下活动、古雷港中学家风教训活动、古雷港中学消防安全演练等。

2.让学生说说这些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3.让学生举例,拓展延伸。(按课堂进展情况,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回答)

活动三:【备战中考】

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己经达到7.10亿,其中,10岁以下青少年网民占比约为2.9%,10-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比约为20.1%。总体而言,每5个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人为青少年。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新闻材料简要的点评。

2.阅读以下时事事件,回答问题:

事件一: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2017年20日19时51分许,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4月22日中午12时许,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完成第一次交会对接,随后将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为天宫二号“加油”。

事件二:G20期间,活跃在杭州各个角落有156万名志愿者,正在用他们的行动和微笑,向世界展示一个谦和有礼、人文昌盛的“中国主场”。

(1)请你说说上述的时事事件的学习对培养哪方面的核心素养有帮助?

(2)知行统一!青少年学生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展现自身的核心素养?(友情提示:请选择其中的一大素养回答即可)

(注:以上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教师指导,并再次强调解题策略,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请学生课后完成。)

活动四:【课堂总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专题内容。(内容见PPT)

古雷港中学

林水火

28日(第十二周周五)

2

核心素养教学工作总结(共16篇)

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心得体会(共5篇)

核心素养模板教案(共10篇)

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共6篇)

学习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心得体会(共5篇)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素养 教学设计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