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总结

  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总结

 近年来,我省经济林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以苹果、优质梨、葡萄、板栗、核桃、榛子、红松籽、大枣、仁用杏等为主、具有辽宁特色的干鲜果品区域性发展布局已基本形成,优良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地推广和应用,高标准名、特、优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和建设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规模和效益实现了双增长。一大批经济林产业典型基地和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带动全省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目前,我省经济林产业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经济林产业已发展成为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

  

  一、全省经济林产业发展情况

  

  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省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1870.41万亩,其中,水果面积828.87万亩,干果1041.54万亩。年总产量达到549.29万吨,其中,水果产量473.74万吨,干果产量75.55万吨。全省经济林产业实现年总产值112.29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经济林果品出口产品4.33万吨,出口值8401.2万人民币元。

  2007年全省经济林产品贮藏保鲜能力50.22万吨,实际贮藏保鲜量41.3万吨,贮藏保鲜龙头骨干企业达到39家,实现产值10.42亿元。

  2007年全省经济林产品加工能力46.68万吨,实际加工量22.56万吨,加工龙头骨干企业达到82家,实现产值29.21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经济林加工产品出口量8.2万吨,出口值3.62亿人民币元。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经济林产业协会817家,会员86832个。其中,市级经济林产业协会14家,会员43560个;县级经济林产业协会165家,会员18640个;民营经济林产业协会638家,会员24632个。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经济林产业十分重视,尤其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社会各方面营造经济林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并且随着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和先进适用生产管理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和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的实行,从而促进了我省经济林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主要特点与做法

  

  1、加强领导,促进经济林产业快速发展。辽宁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经济林产业十分重视。省政府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支持经济林产业发展。从2004年以来省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扶持以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林地经济开发项目,到目前为止,省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达5000万元。同时,我们还在全省开展了4个百万亩经济林重点建设工程,仅2007年全省就推进经济林建设任务137多万亩。与此同时,我省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经济林产业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的主要日程。如铁岭市拿出10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全市榛子产业基地建设。鞍山市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以经济林基地建设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朝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经济林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决定》,并且出台了《朝阳市加快林果业发展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截止到2007年该市以“两杏一枣”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发展到293万亩,产值达4.7亿元。

  2、科学规划,促进经济林产业合理有序发展。为了使全省经济林产业实现合理布局、科学有序发展,我省编制了了《辽宁省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针对我省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坚持实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突出区域和产品特色,以高效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同时,坚持与“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世行项目等林业重大工程项目相结合,大力发展经济林优质高产基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沈阳苹果梨、大连、营口和锦州的苹果、葫芦岛绥中白梨、鞍山和辽阳的优质南国梨、抚顺和本溪的红松仁、丹东的板栗、铁岭榛子、朝阳和葫芦岛的大枣、朝阳和阜新的仁用杏为主的各具特色的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发展格局。

  3、依靠科技,提高经济林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在经济林产业建设过程中,我省十分注重名特优新品种及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目前,以名优苹果、优质梨、葡萄、板栗、核桃、杂交榛子、红松籽、大枣、仁用杏等一大批名特优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同时,积极开展低产林的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大经济林高效示范(园)基地建设力度。本溪市围绕经济林产业,以培育标准园为重点,大力推广红松髓心层、芽接嫁接法等实用技术,不断提升经济林产业技术水平。目前,该市已建起了400多个以红松、板栗为主的经济林标准园。丹东市仅2007年就落实板栗良种嫁接改造任务13万亩,建设标准园面积达11万多亩。铁岭市积极推广榛子垦复配套技术,营建高标准榛子垦复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该市榛子垦复面积达到35万亩,成为全国榛子第一市,并获得榛子原产地标识认标。朝阳市采用先进适应经济林营造林技术,使经济林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28个百分点。

  4、实施品牌战略,牵动经济林产业发展。几年来,我们采取积极措施,在全省积极推进经济林地理标识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果品及有机果品认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鞍山南国梨、铁岭榛子、丹东板栗已获得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葫芦岛南票大枣已获得国家工商局颁发的地理标志商标。这些标识和商标的获得,提升了我省名特优经济林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提高了我省经济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5、培育典型,带动经济林产业发展。在全省经济林产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培育各类典型,依靠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省经济林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丹东凤城市东汤镇陶李村就是通过积极扶持培育出来的一个依托经济林致富的典型代表,该村现在板栗累计面积已达1.3万亩,80万株,人均1300株,全村仅板栗一项年收入就达450万元,人均板栗收入达到6500元,占人均纯收入(8500元)的2/3,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万亩板栗园,一举摆脱贫困成为拥有集体资产3000万元的全国板栗第一村、省内闻名的小康村。在该村的示范带动下,凤城市全市板栗面积已发展到67万亩,人均1.2亩板栗,板栗已成为凤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朝阳凌源市乌兰白镇省特等劳动模范冀万珍,承包本村九道沟450亩荒沟栽植大扁杏,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群众对发展仁用杏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凌源市仁用杏的栽培户已达5万户,仁用杏88万亩,年产杏仁6000吨,年实现产值1.2亿元。仁用杏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虽然我省经济林产业建设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林林产业布局及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规模化程度、产业化水平不高。二是经济林产业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少精深加工产品和名牌产品,全省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效益不高。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由于经济林基地建设缺乏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发展基础薄弱,制约了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四是缺乏高素质的经济林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经济林产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发育不完善,技术与市场信息不畅,经营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随着我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辽宁特色经济林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积极扶持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企业,培育区域化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提高整体综合效益已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的战略任务。

推荐访问:经济林产业发展情况 辽宁省 经济林 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