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现实需求与诱发后果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现实需求与诱发后果

 ?问题的提出

 ?国际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是世界各国创新体系中最活跃、最具效率的部分。这在我国也不例外。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明的专利、完成的创新和实现的新品开发分别约占全国总量的65%、75%和80%,业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重要的生力军,日益演化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然而,由于固有的规律性,大多数处在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极其困难。虽然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但在我国独特的体制和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机会不均”和“竞争欠公平”的外部环境,市场失灵更甚于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导致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渡过“死亡陷阱”。

 ?理论回顾与国际经验充分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呈现非线性轨迹,一般需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图1)。每一阶段的完成和向后一阶段的过渡,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每个阶段所需资金的性质和规模均不同。(1)种子期。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靠自筹,来源主要是个人积蓄、家庭财产、朋友借款,属于内源性融资。但自筹资金仅能满足注册和最基本的需求,往往无法支持新设想变为样品,必须寻找新的投资渠道,需要天使风险投资、政府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支持。(2)初创期。此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完成产品原型与经营计划,开始逐步进入产品的试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需资金量大,但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以及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极为困难,要顺利进入成长期无疑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3)成长期。此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进入技术发展和生产扩大化阶段。这一阶段的资本需求较前两阶段更大。由于此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竞争者开始仿效,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虽然风险因素并未完全消除,但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已降低到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可以接受的水平,商业资金和社会资本会择机而入。(4)成熟期。此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进入大生产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技术成熟、市场稳定,产品的销售本身已能产生相当的现金流入,尽管此时对资金的需要量很大,但企业已有足够的资信能力去吸引银行借款、发行债券或发行股票。

 ?图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资料来源:Cardullo, M. (1999),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ism, Research Studies Press, Buldock

 ?国际经验表明,应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特点、风险与收益情况等进行有效的融资组合匹配,以达到降低风险、减少资金成本和债务负担,从而更好的利用社会各方的资金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需要。国际上,较为完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组合匹配如图2所示。

 ?图2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阶段融资结构的变化

 ?资料来源:杰弗里·蒂蒙斯.蒂蒙斯.《创业企业融资》.华夏出版社2002

 ?融资现状与现实需求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简要的分析。(1)融资渠道不稳。在我国有36.01%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资金需求;仅有6.19%的企业认为自己的现行融资方式基本满足发展需求。同时将近8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认为融资环境没有变化或趋于恶化。(2)融资渠道狭窄。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98.7%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仅有1.3%来自直接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但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虽然目前有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但这与我国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规模和已达到或基本达到现行上市标准的2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上市资源储备量极不相称。(3)内源性融资比重高。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由业主与家庭提供。在创业之后所需的发展资金时也主要依靠内部渠道,8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获得稳定的发展资金。(4)创业投资严重不足。1998年到2000年间创业资本的总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然而到了2001年这种增长势头有所减缓,但绝对量和增长仍保持比较高的速度,但在2003年整个创业投资的数量已经降到500亿元,比2003年缩水了80多亿。更值得关注的是,创业投资逐步投向处于成熟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成熟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已占到总量的40.4%,这与创业投资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初衷产生了背离,没有实现创业投资的基本功能。(5)政府科技投入向创新前端环节的延伸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政府的科技投入的主要对象是产业化项目,基本导向是鼓励企业做大最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大。虽然1999年中央政府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但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每年约5亿元),实际上大量的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得到这种资助。

 ?基于自主创新视角的诱发后果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1)研发投入强度弱化。数据显示(见表1)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9.19%大幅度地下降到2002年的2.77%,即使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最集中的国家高新区内,2003年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也仅为2.9%。融资难不仅使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渡过“死亡陷阱”,而且即使成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研发投入强度的下降,盈利能力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导致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向加工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关键技术层次不高。数据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中共有成长型中小企业为16958家。所谓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理论上分析,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结果并非如此。在16958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中,近7%的企业关键技术属于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水平,48.8%的企业关键技术属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只有44.1%的企业达到2000年以后的技术水平。(3)技术源外生性强。在16958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中,有69.9%的企业通过引进获得产品和技术(44.7%是从国内引进,25.2%是从国外引进)。31.5%的企业则明确表示不具备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只有22.8%的企业表示能够开发并推出新产品。(4)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在16958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中,员工的总体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仅为11.89年,略低于高中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员工占全部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75%。与此同时,只有28.3%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通过技术联盟的方式来弥补研发人力资源的不足。

 ?表1 1992—2000年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

 ?资料来源:科技部《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报告1978—2001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政策含义

 ?综上所述,我国科技性中小企业融资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过于依赖内源性融资,这既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反映,也是当前中国金融结构缺陷的根本性体现,反映了当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低效率。因此,发展外源性融资(指资金来自于企业的外部,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大措施。理论和实际已证实,发展外源性融资不仅仅能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有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麦金农(McKinnon,1973)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企业家的投资受自我融资和内源融资的限制,那么其最优策略是投资于传统技术,从而降低总体收益水平,进而必然会制约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相反,如果企业家能够从金融体系中得到外援融资,那么新技术就可能会被采纳,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这说明外部融资有助于企业收益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竞争能力。拉詹和津加莱斯(Rajan and Zingales,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在金融发达国家,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的发展速度超乎寻常地快。尼尔·格力戈里和斯托延·特尼武(2001)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的规模是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一个因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源性融资方式和非正规的外源性融资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时候,内源性融资的重要性不断下降,而外源性融资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的路径选择是发展外源性融资,并在政府的制度安排下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组合体系。

推荐访问:诱发 后果 现状 现实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