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典型错例()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误率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错题来源 第四单元 题

 型 基本 √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题目出处 教科书第51页 综合 单元 √ 练习课 √ 相关知识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知识属性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 策略性知识 教学简述 这是第四单元练习中的题,主要训练学生对7、8、9的乘法口诀的运用,以及训练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但由于学生对题的不够理解,仍然出现下面的错误。 ◆典型错题

 题目:将下列算式填在合适的( )里。

  35÷7 42÷ 6 7 × 7 72 ÷8 36 ÷ 6

 错解:

  ( 49)﹥(9 )﹥( 7 )﹥(6 )﹥(5 )

 ◆原因分析

 1.审题不清。题中要求“算式填在合适的( )里”,而学生却把得数在进行排列。

 2.学生学习习惯使然。从一年级开始就有类似题目的练习,学生往往不看题目,眼睛一看大小排列,就想当然的进行排列,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列出错误的顺序。

 3.从教材练习的角度分析。因为教材里也好,还是练习题的设计中也好,经常出现一会儿用算式排列,一会儿出现用得数排列,做的多了以后,对学生造成一种混淆,使学生的判断出现偏差。5

 ◆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看清题中要求,多读几次。

 2.要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阅读能力,养成好的习惯,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完所有信息,学会用笔划一划,圈一圈再解题。

 3.对于教材的安排时而算式排列,还是得数排列,教师强调特别是算式出现的,一定注意它的要求。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给下列算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54÷9 18÷6 40÷8 45÷5 63÷9 56÷7 56÷8×3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误率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错题来源 第四单元 题

 型 基本 √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题目出处 课堂内独立作业 综合 单元 √ 练习课 相关知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知识属性 陈述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教学简述 在这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经历探究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决方法。这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但由于学生关于倍的生活经验很少,加上知识的遗忘(上学期认识了“倍”,学习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很多学生对“倍”的概念模糊了,同时也容易混淆求几倍和求多倍数的不同关系。 ◆典型错题

 题目:8的4倍是多少?

 错解:8÷4=2

 ◆原因分析

 做错题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看到“倍”想到用除法计算,陷入了机械解题的泥沼。根据教学经验,对关于倍数关系的不同题型的辨别确实是一个难点,如本题中有好几个学生就将“8的4倍是多少?”理解为“8是4的几倍?”,这和学生的审题习惯、分析能力有关,同时也和学生的语言经验(较少用到有关倍的知识)缺乏有关。

 ◆教学建议

 由于学生关于倍的生活经验很少,加上知识的遗忘(上学期认识了“倍”,学习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很多学生对“倍”的概念模糊了,同时也容易混淆求几倍和求多倍数的不同关系。因此在新授时,教师应适当加以铺垫和复习,注重数形的结合,清晰学生对“倍”的理解。在新授新知后,教师还应该将本学期知识和上学期知识进行对比沟通,使学生清晰两种不同的题型。

 其次,要关注学生中存在的思维惰性现象,他们或者对数学不太有信心,或者确实存在理解的困难,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时,除了精心备课,想方设法在课堂中突破难点之外,还应该在课外适当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尤其是学困生,更要抽时间进行个别或小组辅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适当多加练习,这是帮助学困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资源链接

 对比练习:(建议学生结合画图来理解)

 1.6是2的几倍?

 2.6的2倍是多少?

 3.6是哪一个数的几倍?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误率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错题来源 第四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 课

 型 新授课 题目出处 课堂作业本第24页 综合 √ 单元 练习课 √ 相关知识 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问题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知识属性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 教学简述 这一单元继续在“用2~6的口诀求商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用“7~9的口诀求商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题,有三个数学信息,两个数学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需要舍弃一个多余信息来求解,第二个问题是两步计算,需要学生重新整合相关信息,这一类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难度,教材中也没有这样的例题。 ◆典型错题

 题目:

 图:有六个少先队员在种树

 文:一共有24棵树。平均每人种几棵?2个小朋友一组,平均每组种几棵?

 错解:解答“平均每组种几棵?”有8人的解为:24÷2,有11人不能整合相关数学信息进行分析,不会解答。

 ◆原因分析

 1.一直以来,我们的教科书单一地提供着“两个数学信息,得出一个数学结论”这样的解题模型,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一旦提供较多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学生变无从下手。

 2. 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没有达到整合多条信息解决指定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无论是计算教学和专门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地提供(或让学生找到)多条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解答。让学生平时就能尝试到自己整合信息的过程。

 2.新教材专门思维训练的题目几乎没有,因此,教师需要适当添加一些基本的思维训练习题,如一二年级的学生要能够从两个数量中得出总量、相差量、倍数。

 ◆资源链接

 基本练习:

 提出问题再解答:

 (1)有12个苹果,4个梨, ?

 (2)学校声乐组有男生8人,女生24人, ?

 2.补上需要的数学信息再解答:

 (1)二A班有女生9人, ,男生有几人?

 (2) ,乒乓球有15个,乒乓球的个数比羽毛球多几个?

 (3)一共有36个苹果要分给大家, ,每组(人)分到几个?

 变式练习:

 1.8人要种16棵树,2人合作一组,平均每人种几棵?平均每组种几棵?

 2.二B班有32人,8人一组制作手抄报,一共需要制作16份手抄报,每组需要做几份?

 3.二C班“啄木鸟小分队”6名学生分3组去找错别字,共找到了24个错别字,平均每组找了几个错别字?每组有几人?

 4.二C班“啄木鸟小分队”6名学生,每2人为一组去找错别字,共找到了24个错别字,平均每组找了几个错别字?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误率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错题来源 第四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题目出处 课堂内独立作业 综合 √ 单元 √ 练习课 相关知识 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问题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知识属性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 策略性知识 教学简述 在这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经历探究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决方法,并学习解决与此相关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典型错题

 题目:

 图:42颗糖葫芦,7颗为一串。

 文:把盘里的糖葫芦串好后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串?

 错解:

 1.16位错误的人中有14个学生只解答了第一步:42÷7=6(串)

 2.另外两位学生一位答:42÷2=21(串),另一位没解答。

 ◆原因分析

  错误的学生中大部分只读了两次或一次题目,认为只要算出一共可以串几串即可,理解为串好后分给两个小朋友一起吃,而没有深入理解最后的问题“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串”的具体含义。另外一位学生是读不懂题目意思,错解为“42÷2=21(串)”的学生是没有认真读题。

 ◆教学建议

 对于新教材中“解决问题”的教学一直是老师们讨论的话题。其中争论的焦点不外乎几点:1.教材分散了解决问题的教学,几乎没有“专题”的教学。如以前有归一应用题等专题一类一类分开进行教学,现在就基本没形成什么体系。2.新教材不倡导教学生分析、抽象出数量关系,这样,教师就缺了教学的一个很有效的抓手,学生则少了分析思考的依据。用过老教材的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弱了,知识更难教了,因此,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为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当改编教材,补充一些例题,有意识地进行分类教学,同时我觉得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教学生抽象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

 ◆资源链接

 关于“解决问题”的学习与整理

 “问题解决”和小学数学课程

 一、背景和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首先对问题解决进行了研究,并对“问题解决”作了诸多的阐释。在国际数学教育界,从美国的波利亚首先对怎样解题作了详尽的探讨开始,逐渐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尤其是在美国,从60年代“新数运动”过分强调数学的抽象结构,忽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脱离教学实际,到70年代“回到基础”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掌握低标准的基础知识,数学教学水平普遍下降。在对于数学教育发展方向作了长期探索以后,“问题解决”和“大众数学”已经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的响亮口号,并产生国际影响。我国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把解决问题列为数学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

 什么是问题解决,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至今仍然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一般地认为,解决问题可以从这样两方面去理解: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一是创新:创新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最迫切需求,?但创造能力并非与生俱有,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问题解决正反映了这种社会需要。

 二是改变数学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国际上其它一些国家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较,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等显著特点,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较高。但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数学与生活的脱节比较严重),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也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了解不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是数学观的变化,即数学的工具性。

 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数学,除了数学是一门科学以外,更在于数学是解决各种问题(生活上的、生产上的)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既是数学的出发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所以,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是具有较高的效率。

 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可以较快地教给学生一般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想方法,。在解决来自实际和数学内部的数学问题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是基本相同的。不仅如此,这种过程和方法与解决一般的、其它学科中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学到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其它学科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三、“问题解决”和小学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有关解决问题的表述:

 关于目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其中对解决问题目标的阐述是: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其中关于应用意识的阐述是: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要的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就是它所强调的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解决问题部分编排特点:

 (一)分散编排,难以系统教学。九年义务教材采用板块式的应用题编排方式,在每一年段基本上都有相对集中的应用题教学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一般采用适当的分类方式,便于学生掌握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与相应的分析思考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和及时巩固。而新教材则放弃了这种版块式的编排方式,而是采用分散编排的方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但是对于学生掌握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于问题模型的建立、巩固、应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使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存在学一点丢一点的情况,尤其是中下生在分析稍复杂的问题时有较大的困难。在五、六年级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如分数乘除计算应用中的问题解决,求积问题,比的应用,比例的应用等问题解决采取相对集中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决的方法。

 (二)与知识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以计算教学为主线,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在导入新知、巩固新知中采用问题解决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解决问题与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还具有双重意图,即一节课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让学生经历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达到这些目标具有较大的困难。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以知识教学为重,这样就削弱了对问题的分析和相应的练习。练习课中的练习量也往往较少,使学生对解题方法的巩固也有一定的困难。

 (三)呈现方式多样化。在问题的呈现方式上相比以前的应用题更丰富多彩,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大量采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式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问题,降低解决问题的的难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理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难度降低,以两步为主。

 (五)解决问题教学时往往不能套用现成的类型和解法,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表现形式上最明显的就是例题与练习题在数量关系类型上的不匹配。如五年级上册第32页例11与“做一做”完全不配套,例11是典型的归一问题,而“做一做”的题目是绝对的归总问题。再看例11与后面习题的关系,练习六中共10个题目,除了第一题是归一问题外,余下的9个题目就是九个题型,优等生能独立完成,中差生就困难了。

 (六)五上年级解决问题较难的部分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参与运算的方式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九年义务教材有提前教学,如求未知数X),可以说是全新和知识。课本58、59页介绍简单的方程解法后紧接着例3、例4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课本65页稍复杂的方程则把解方程与用方程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同时教学,学生既要学习解方程的方法,还要用有别于算术方法的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这种多要求浓缩精华式的编排,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课前一定要精心准备。

 五、解决问题教材整理。

 根据要求,这里所说的解决问题,是指从狭义理解的联系实际的问题,即相当于过去的应用题。

 内容分布 相关知识点 解决问题 第

 一

 册 1~5数的认识与加减法;6~10数的认识与加减法;11~20数的认识与20以内进位加法 一步计算:两数求和、两数求差;比多比少

 两步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第

 二

 册 20以内退位减法;

 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 求总数、求部分数、剩余数,比多比少

  第

 三

 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估算;

 表内乘法2~9的计算

  一步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两步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乘法一步计算(求几个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数学广角:简单的搭配(排列与组合)、简单的推理 第

 四

 册 表内除法;

 万以内加减法笔算(千以内)及估算

  一步除法:平均分;求一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两步:乘除混合(综合列式)

 解决问题(专题):加减混合两步计算(综合列式)、连减或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添小括号)、乘加乘减两步 第

 五

 册 万以内加减法笔算及验算

 有余数除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两步:加减混合;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一步:有余数除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数学广角:搭配(排列与组合) 第

 六

 册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笔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步:求一倍数、求倍数;两步: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

 解决问题专题:连乘;连除;除减

 面积的计算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等量代换 第

 七

 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与乘除同步练习的一二步的问题解决

 行程问题: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数学广角:统筹与优化、对策(烙饼问题、合理安排时间、田忌赛马 第

 八

 册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运算定律: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减法、除法运算性质;应用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两步、三步: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两级混合;

 小数加减问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

 九

 册 小数乘法

 小数除法

 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

 简易方程

  小数乘法一步;两步连乘;乘加、乘减

 小数除法一步(实际问题中用进一法、去尾法求近似数);

 与面积计算相关的问题解决

 用方程解决一步、两步、三步计算问题

 解决问题专题:连除两步、乘除混合两步、除与加减混合两三步(两步为主)

 数学广角:数字编码 第

 十

 册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长方体与正方体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 简单的一两步分数加减问题解决

 关于棱长计算的问题解决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解决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计算的问题解决

 数学广角:找次品 第

 十

 一

 册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比的意义和应用

 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

 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解决

 求单位1的量的一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用方程解)

 应用比的意义和性质的问题解决(按比例分配)

 求百分率、折扣、税款、利率等的问题解决;百分数乘法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关于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问题解决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

 十

 二

 册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比例尺

 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用比例解决问题(正、反比例问题解决)

 关于比例尺的问题解决(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关于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计算的问题

 关于圆锥的体积计算的问题解决 六、教学建议

 (一)打好基础?

 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当人们面临新情景、新问题,试图去解决它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应看到,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提倡问题解决的时候,不能削弱而要更加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重要的数学概念(虽然目前有淡化数学概念的趋势,但无论怎样淡化,必须让学生掌握重要概念的实质)、计算、空间图形等。

 (二)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非常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如单元或课时前的情景图),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中通过演绎而得的。?此外,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能初步运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宜于把实际问题搞得过于复杂,以免学生厌烦浪费学习时间(这一点与课外练习作业和考试要求会有所冲突)。?

 (三)教一般过程和方法?

 在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学中,教给学生比较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1.画图,引入符号,列表分析数据;2.分类,分析特殊情况,一般化;3.转化;4.类比,联想;5.建模;6、举反例;8.简化以寻找规律(结论和方法);9.估计和猜测;10.寻找不同的解法;11.检验等。?

 (四)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要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沟通教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1.一个好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1)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2)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3)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4)难度的适中。?

 2.应该对现有习题形式作些改革,适当充实一些应用题,配备一些非常规题、开放性题和合作讨论题。? (非常规题、开放题在教材中的体现并不多)

 (五)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材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 在小学阶段,鼓励学生去猜想和探索要注意防止无意义的乱猜和毫无头绪的乱探索。在鼓励学生探索、猜想、发现时要侧重于“教”:有时候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要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不要在任何时候都让学生亲自去猜想、发现,那样要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此外,在探索、猜想、发现的方向上,要把好舵,不要让学生在任意方向上去费劲。?

 需要补充的图片:

 第十一册:圆的面积

 第十二册:正反比例应用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误率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错题来源 第四单元 题

 型 基本 时

 机 课时 √ 课

 型 新授课 题目出处 教材62页练习十三第8题 综合 √ 单元 练习课 √ 相关知识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知识属性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 策略性知识 教学简述 本题是学生初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出现的一道图文式解决问题的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

 错解:6×8=48(块)

 ◆原因分析

 1.低年级学生由于一年级时一直是有老师读题后进行练习的,所以到二年级时,好多学生读题的习惯,拿到题目,尤其是这些图文结合的题目,对条件、问题产生迷惑,经访谈,多数学生没有考虑到三个蛋糕这一条件。

 2.低年级的解决问题多数是以图文结合或对话的形式出现的,题目的有些信息是直接文字给出的,有些是要从图中数出来的,所以,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题目意思,根据给出的信息确定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建议

 1.审题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方法, 从以上错例中都能看出学生审题能力的欠缺,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多带领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边读边思考:题目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这些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逐字逐句的读,不仅要读文字、也要会读图,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中间问题”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基本经验。虽然新教材没有出现“中间问题”的提法但一个有应用题教学经验的教师, 必然会恰如其分地继承这一做法, 从而提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的解题实效。

 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需平时的训练, 学会口头表达与书面叙述相结合。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还要求学生有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些也都是平时须加强训练的内容。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典型错例汇编 下册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