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工作室教学三年心得体会

五河县高级中学2016——2017年度

优质课大赛

高一历史组 汪干干

2016年11月2

3 日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材及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项体会。

首先,高一阶段的学习标志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专题式的学习完全很陌生,他们一下子接受不了,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历史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

真实的情况是,高中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对初中历史的补充和完善,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更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历史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除了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责任是逐渐诱导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走到高中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第三,从学校角度讲,历史学科不仅在初中年级而且在高中年级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辅助课程,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应付了是,是极为不对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

第一、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为教学目标,为高二时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加强相关的地方史教学。

第三:把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同当前国际形势紧密联系起来,扩展学生的眼界,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历史,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过去与现今都是与世界同时进步的,是无法独立的。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材及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项体会。

首先,高一阶段的学习标志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专题式的学习完全很陌生,他们一下子接受不了,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历史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

真实的情况是,高中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对初中历史的补充和完善,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更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历史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除了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责任是逐渐诱导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走到高中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第三,从学校角度讲,历史学科不仅在初中年级而且在高中年级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辅助课程,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应付了是,是极为不对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

第一、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为教学目标,为高二时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加强相关的地方史教学。

第三:把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同当前国际形势紧密联系起来,扩展学生的眼界,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历史,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过去与现今都是与世界同时进步的,是无法独立的。

高一(一)部李雷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梁军峰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
《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反思,我觉得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我校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

(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笔录备用。

(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
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
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
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对高三选修《甘地》一课,通过集体备课,觉得仅靠讲解,学生很难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动,难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决定让学生看电影《甘地传》。这样,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育结构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所以,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在习题训练和讲评课时,尤其管用。

(一)学生限时完成适量练习。

(二)学生讨论答案,教师参与,了解学生讨论的重点集中问题。

(三)集体讲评,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

2 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多展开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采集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课,开展辩论赛。如:对拿破仑的评价,对辛亥革命的成败的评价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四、依据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现实教学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始终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的疑问

老师们: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与这么多历史界的同仁共同的学习、思考、交流,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疑问》,我想要思考探讨这一问题,就必需把它放到整个教育的层面上来,否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完全背离的,只有将这一问题放到教育整体的高度,才能真正的从本质上去认识,同时也才能把握解决这些疑问的方向。

我想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发。

什么是教育?古往今来有过许多不同的论述,撇开一些政治的社会的因素,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在各种论述中,我比较赞同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概述,“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意思是每个人如同一颗种子,只要有适合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当的气候条件,它就能破土而出,得以生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这基础上做了补充,“生长即目的”,即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成为栋梁之才,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等等,再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明显的功利目的,可以说是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衡量教育的尺度,就是应该站在人的高度来认识,而非功利的角度,从人的高度我赞同我国著名学者王国平的观点,分为人性的尺度和人生的尺度。

人性尺度是指: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所谓知识,这种强迫接受就如同柏拉图所问的“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就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盲人的眼睛...”。人之为人的最优秀的品质应该是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应该是追求崇高的精神,而不是灌输各种道德规范。

人生尺度是指:教育应使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教育应该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有意义的”,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一种传统的观念,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请问桂花香从哪里来?牡丹花香哪里来?有那么多花香没有从苦寒中来呀。素不知有多少人在“磨砺”“苦寒”中被摧残,而世界上也绝没有一所存进“苦难”成本而能够支出“幸福”利息的银行。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勤奋刻苦,经受各种历练、考验,我们强调应该符合教育规律、符号人的成长规律,有兴趣、有意义。我们老是强调以后会幸福的,无限的推迟幸福,其实是幸福的漠视和虚无化。

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主要是看这所学校是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而环境的良好与否,最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和优秀的老师,而绝非硬件设施的漂亮完善与否。(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就是显著的例子)。

自由的氛围,主要是时间的自由和思考的自由。学生必须有时间沉思和自由的思考。

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爱学生胜于爱金钱和名利,值得学生感念的老师。而非仅仅能取得好成绩的老师。

我们现在很难有这样好的学校,也很难有这样好的老师,因为衡量好学校和好老师的标准出了问题。

从以上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出发,我们可以来思考探讨“高中历史教学的疑问”这一主题了。

(一) 历史教学中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问题;

历史学科是一门很典型的人文学科,是进行人文主义思想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重要学科,然而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弥漫着历史教学,弥漫着整个教育领域。历史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的一部分,不可能做到洁身自好。

可以说,我国的教育在49年以后实际上走上了一条功利主义的道路。开始是政治挂帅,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共产主义接班人”。历史教学也是围绕为政治服务,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编订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都是如此。

它的着眼点,不是培养人而是能不能成为为国家服务的“一种有用的机器”“一种服务于政治的劳动工具”;
不是关心人文精神培养,实际上更可能是压制人自身的和谐、健康成长。要求做一颗革命机器上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后来,政治不行了,又来了分数挂帅,一切为了应试,一切为了分数,所谓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人成了分数的奴隶。作为高考科目的历史学科当然不能例外,现在主要是这种功利主义思想支配着,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就是要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急功近利,不考虑人文主义思想的成长完善,甚至不惜违背人的成长规律。

人文主义的教学是注重人性的需求,关注人的成长,以人为中心,以健康成长、能够幸福而有意义为目的。

功利主义的教学要求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升学为目的。

于是不同的教学就产生了,在历史教学中也充分体现出来,比如学文艺复兴运动,从功利主义的应试要求出发,我们会条理清楚,面面俱到。分析其背景:

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哪个国家?什么原因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

意大利

原因:(逐条列出)

(1).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2).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3)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主要有哪些?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初期三杰: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十日谈》

后期代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通过材料分析)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薄伽丘:关注的是人的自然本性;

莎士比亚:提升了人性的高尚和尊严,更崇尚人的理性。

历程: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

文艺复兴的实质、评价

表面上: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形式)

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性质)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评价 进步:

①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推动了当时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不足:过分推崇个人主义,导致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看起来条理清楚,分析透彻,学生似乎也容易掌握。大都由老师分析,逐条列出,也有让学生归纳,整理而出。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我们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人类的发展:

我们就会去探求中世纪的欧洲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基督教神学为什么要宣扬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的思想?为什么要去压制人性,淹没人?人在这样的压抑、控制下是一种怎样的痛苦状态?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起来去反抗这种状况?

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自身解放。

然后来理解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但丁《神曲》歌颂了人的伟大,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本来应该去看看《神曲》原作的)。薄伽丘的《十日谈》讲述各色人物的故事,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同时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举出另外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如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分析这些代表作的真实内涵。真正感悟文艺复兴的实质: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体会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来之不易。

现在我们的教学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课堂要求立竿见影,最好一堂课讲完后马上考试,解答出来,那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然而到底掌握了什么?我想无非是那些所谓的知识点。大都数则是通过PPT上的练习加以所谓的巩固,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对付考试也很有效。而人的感受,好奇心的满足,理性的思考,人类的发展,似乎完全是无所谓的,有那也是附加的。我想这其实是教育方向的迷失。这是由现实的、体制的、社会的各种因素造成的。

(二)专制主义与批评性思维的悖论

现在我国政府提出建立“创新性国家”的口号,这是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中国自身发展的要求。

“创新性国家”的建立最关键的要教育。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独立思考就必须敢于提出质疑,具有批判性的思维。

然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却走向相反,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否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专制主义在教育中(当然也包括历史教育中)表现:
1.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考试是何等的重要,从上学那天起,就被各种考试绑架了,小学稍好,大都学校主要是各种练习加期中、期末考试,到了初中就各种考试不断,周练、月考、阶段考、期中期末更少不了,高中更是登峰造极了。

有考试就要有答案,为了便于批改,就要尽可能的标准统

一、甚至唯一(以前称标准答案,现在称参考答案),,权威性的答案就应运而生,学生的思维固定了,思想“统一”了,是好事吗?

我自己就几次参加了稽阳联考的命题,今年还担任历史部分的主命题,我感到最头疼的是组织主观题的答案,简直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刨冰啊,在试题命制好后,我给几位历史老师去答题来组织答案,最后自己来整合,结果各位老师的答案有不少的出入,我一直在问自己整合起来这样的答案行吗?用这样的一个所谓的参考答案去衡量,是否有些残忍。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答案无非是教材的意思和现实因素的考量。有些明明答得有理,但不符合现实的考量,就不能得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或可称为‘官僚政府’,官僚即士人为之。而决非贵族军人或商人政府‛。

——钱穆《国史新论》(1)材料一中“选举”“考试”分别是指什么?中国在何时形成“官僚政府”?请说明理由。(10分)

材料二 社会体制既不同,建立于其上之政治,自亦不同。如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只建立在每一小城市中,尚不能扩充成为一国家。……秦、汉以下,全国大一统之中央政府,非神权,亦非民权,但亦不得目之为君权。

——钱穆《国史新论》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与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权有哪些区别?造成这一区别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材料三 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

—— 新华网

(3)材料二的“市民政权”之体制对材料三中的政体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38、(1)察举制、科举制。(2分) 秦朝(2分) 理由: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6分) (2)古希腊的“市民政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而中国秦汉时期是全国一统的中央集权;
古希腊为民主政治,而中国秦汉时期为封建君主专制。(8分)

最主要原因是古希腊工商业经济发达,而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或自然经济) (2分)

(3)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英国政体产生积极影响。(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如答出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律至上、议会制等具体内容也可得分,答“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给2分。) 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2.把教材当圣经 死扣教材,在教材上打上了各种各样、各种颜色的记号,方方面面,各个角落都看得仔仔细细,生怕哪个地方疏漏了,各种考试也都紧紧围绕着教材,包括高考,前几年的浙江文综试卷历史部分不少答案就是从教材里一字一句地拿出来的,这是我一直感到十分困惑的,甚至问了以前文综命题组的组长计翔翔老师,为什么高考的试题也会是这样?那可是整个浙江历史教学的导向啊,(这里我无意批评以前命题的专家,事实上我所认识的几位老师我一直都是很尊敬的,我只是认为高考试题应该更多的体现能力、体现历史的思维),他回答说那是运用教材经典的句子来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我虽然心存疑惑,但我们在组织稽阳联考历史试题时以及平时的教学中都很受影响,紧扣教材。

今年的历史部分我觉得要好得多。题目灵活、能力要求高,历史思维性强,这也许是一个新的良好的开端。

可以说教育的专制主义是通过高考这个指挥棒呈现出来,它训练你迎合出题人的观点,揣摩命题人的意图,紧紧围绕着教材的内容,教材的观点,不能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观点。

例如:我们说近代中国是民主革命,是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反封建表现在推翻清政府、打到军阀(主要是北洋军阀)、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我们通常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基本完成了,然而到底完成了吗?若是完成了,我们怎么解释随后发动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怎么解释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可我们很难这样去思考。

我们一方面肯定1953年---1956年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当然包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另一方面又肯定改革开放,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难道没有矛盾吗?难道仅仅因为时代不同吗?其实就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问题我专门调查了不少当年经历的农民的想法,他们回答真正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寥寥无几,有也只是凭一时的热情啊。试想:1950——1952年才分到土地,53年就要合作了,就从正常的人性考虑,怎么可能是愿意的?

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

从培养奴性的人的角度讲,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在专制主义长期压制下,我们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那无休止的题海中,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被剥夺,生活乐趣被剥夺,独立人格没有了,不会思想了。

最可怕的是,几乎完全不会将心比心,完全失去了同情心,失去了宽容的精神。有的是竞争,有的是考场如战场。仍然强调“战天斗地”,有不少学校校园内红旗招展,标语横幅遍布。

陈寅格先生在给王国维的纪念碑的碑文上写道:“先生的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人不同于动物,最可贵的是有思想,思想没有了,也不成其为人了。

应试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教育,也是一种奴化教育。限制人的自由发展,限制人的个性张扬,不让学习者有独立的思考。

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的学生还会有学习的兴趣吗?很多学生是很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啊。

(三)训练主义当道

什么是“训练主义”?即为了一个功利的目标,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训练体系,学校成了车间中的流水线,每一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就如同生产线上的工人。我们历史老师也同样成为生产线上的一员了。

教育原本充满艺术的活动,历史的教学更是大有施展的空间,我们看看《百家讲坛》那些神采飞扬的老师就可见一斑,但我相信他们走下讲坛,走向中学的课堂,也一定会黯然失色。

中学的老师是在干一种体力活啊。

无休止的命题(从网上收集)、监考、改卷、统计成绩等等,周而复始,周练、月考、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连续不断,所谓的“周练”就是每门高考的科目每周考一次,可是到了学生就是天天考啊,不少学校的学生从进入高中到高考结束,几乎是三年的考试啊,简直难以想象这是在搞教育,可这是现实,高考辉煌的成绩就是这样练成的啊。

这就是训练,训练到什么程度?训练到一看到题目就知道在教材的什么地方,用那些言词语句几乎不加什么思索就能回答。历史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确实,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越来越多,但不应成为机械训练的理由啊,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要培养的是具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历史教育更是人文思想的教育,是自由、民主、平等的人类社会演进的教育。

训练主义的本质是要速成,却违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它使我们不会思考,不敢思考,只要答案,能够得分的答案。

于是教师也慢慢的造成了这样的现状:他们只有技术,缺乏艺术;
只有知识,缺乏见识,更谈不上智慧;
只有苦力,缺乏魅力;
只愿做题目,不愿做学问;
只关注学生成绩,不注重人格塑造;
只顾眼前的利益,很少有理想抱负。这不是我们想要这样,而是各种因素逼迫的结果。

(四)我的思考与应对

以上我所提的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疑问,其实更是对当前整个教育的疑问,我想现在还很难来真正解决,因为这背后有强大的“体制”,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社会的因素等等。但既然身为老师,总不能放任不管,总不能眼看我们的孩子在这水深火热中煎熬,总要尽可能地“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中去”。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痛苦,而且,事实上我们也不是完全不能作为。

两点认识:

1.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则应试胜,以应试教育对应试,则应试败。 从人文主义出发,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关注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能引起广泛的共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学得热火朝天,有兴趣,站得高,那么,应付高考,即使不比别人高多少,也决不会落在别人后面。

2.大环境不好我们尽量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毕竟教室门一关,我们是起主导作用的。直接影响学生的是我们。

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所谓“教无定法”,

我们要做的其实只是让教育回到原点,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啊。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一:高中历史学习上的几点心得

历史是门严肃的学问,严肃得甚至近乎枯燥,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学。但是我对历史却似乎有着无穷的兴趣,从来不会把它当作负担或累赘,反而越学越想学,许多别人很头疼的知识点,对我而言,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掌握了。其实我的“诀窍”,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历史趣味化。

首先,我总乐意把自己“代入”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我们先辈的生活。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与结果。

比如,有时,我把自己变成一方诸侯,在乱世中求生存,在面临乱世纷争时,尽自己的才能来使自己强大;
有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想办法在当时的背景下如何使自己在治世上大放异彩。

我习惯在每天散步或出行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治世”方针中,就仿佛在脑海里自编自演了一部《三国演义》。这样,历史成了我的“工具”,我自然就越用越熟了。

现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现实来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因此,我经常从现实出发,采用假设法来学习历史。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我们现在会怎样?”比如,“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会怎么样?”也许,没有鸦片战争,我们就不会流失那么多金银,沦丧那么多领土,也就不会遭受那么多苦难;
可同样,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轿车,不会有楼房,没有民主的共和国。有时候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会不断发现自己以前的假设存在缺陷,或是这个假设就不应该存在。比如,我当时的这个鸦片战争假设,现在想来,问题就很多。但在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正反面都考虑进去,有益于我把历史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对于那些无法按照逻辑记忆的,如时间、地点之类的知识点,我习惯把它们写成一张张纸条,贴在镜子上,桌子上或者杯子上,这样就不需死记硬背,每天早晨起来就有意无意的看一眼,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记得很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三点心得,学无止境,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发现出许多比我好的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二:高中历史学习心得>>(1762字)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

对于历史教材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参考书(《辞海》、教师教学参考书、教辅书籍等),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进而达到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呢?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

其次,要抓住两个观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构成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在初中时,历史对于我来说只是一门副科,只要考及格就行,当时我的历史学习几乎没有什么方法,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得高分,但这只适用于初中的历史,并非是我今天要讲的历史的正确学习方法。所以,我强调一点:历史决不是可以靠记忆就能攻克的简单课程,它同样要求掌握特殊有效又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是从高二开始将历史作为一门主科来学的,这是由于我本人特定的情况所决定,因为我很晚才决定选择文科,在此之前我从未给予历史足够的重视,这可以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我的同学中,越早重视它的人越轻松,而我对此认识比较晚,所以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它上面。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

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此外,课本非常重要。高三那一年,我把整套教材看了三四遍,根据老师的复习进度(但比老师的速度快一本书左右),在这样一遍遍的复习中,我的收获每一次都不一样。认为看得越多,我所理解的层次就越深入,所以并非无效率的重复,而掌握越多,我所用在一本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进度就越快。同时辅之以习题,这样,到了高考前,我虽未达到“在脑子里翻书”的境界,但也对教材相当熟悉,最基本的史实记得很牢固。历史对文字组织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多做些文字题,不要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不愿练习问答题、材料解析题。而且这对语文的写作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虑组织语言。历史和政治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历史是在整篇灰色的史实中,偶尔穿插几行结纶、规律之类的亮点,用以串起那些事件、因果;
政治则是在通篇明亮的理论叙述中点缀若干事例,有的是从正面加以强调,有的从侧面给予反证。在历史的年代和政治的“理论体系”这两条主轴两侧,分布着各式各样经过细心挑选、适当排列的客观事实。归根到底,学生要做的“就是一一对应”。知道哪个年代发生了何等史实及前后因果叫纵比;
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发生了类似史实的分析叫横比。政治中哪一个提法由哪些论据支持或这一论据是针对哪个提法而产生的,必须区别清楚。于是在无数单选、解析、问答的磨练中,你日渐熟悉的知识点终于织成了一张网,将每一道考题牢牢地揽在其中,而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总之,历史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一门课程,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学好了历史,不但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且可以为明天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伟大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正等着我们去探索追求!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三:高中历史学习的几点心得>>(1644字)

如果把高中历史的学习比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则犹如根基。在课堂上历史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学好历史,一定得把课本看“厚”。当时不懂,后来方才明白:书看得多了,自然就厚了。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把课本掌握了就能把历史学好了?当然不是,但要学好历史,课本是非得熟悉掌握不可的,这样方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如何看课本呢,会看的和不会看的不一样,结果也就相差甚远。我想在看书时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较,多总结,这样就会多收获。基于此,我在学习历史时总结了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坐标式”与具体事件

这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专题而使用的方法。以坐标原点为一历史事件,以坐标纵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的前因与后果,以坐标横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各色人物之态度观点及行为等,以这样的直观方式把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考虑进来,有助于我们对此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我们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中,分析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以及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顽固派最高当权者各持何态度又各自采取了什么行动。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把握重点。

二、“提纲式”与总体复习

我在临近考试复习历史时往往采用这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这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列提纲的形式把教材知识内容重现出来,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能把教材目录默写出来。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可以帮你以快速的时间把课本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当然在画这种知识结构图时要尽量多地回想具体的细节和思考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家在学习累的时候,不妨这样在纸上画一画,忆一忆,既休息了大脑,有复习了知识。

三、“点线面结合”与人物评价

学习历史,免不了涉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我认为作为高中生,对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把握以下基本的三点即可:“点”即出发点,立场,是历史人物言论行为的初衷;
“线”即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这条“总线”;
“面”是指结合其功过得失综合对其作出的全面评价。比如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既要看到他作为封建官员所持的立场,从而理解其镇压起义军时的残酷凶狠,又要看到他作为洋务派所具有的求强御侮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综合这两方面我们再对其做出客观总体的评价。

四、“先同后异,同中再求异”与事件比较

比较题也是在学习历史中经常遇到的,无外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我想这里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应该先看其相同点,因为不相干的两事物是无法做出比较的,相同点往往是较明显的,这样在作题时就会容易些。比如,比较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既然同称鸦片战争,我们很自然想到二者的关系,后者应是前者的继续和扩大,进而想到二者发动的目的和当时的国际背景都是相同的。再如,中日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异同,同样在字面上我们可看到两次战争都是与外国列强进行的,对他们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都是对中国的掠夺。所以对那些碰到比较题无从下手的同学,应该学会合理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五、“扩展+关键词”与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是我们在考试中必然会遇到的,也是感到比较棘手的。如何做,我想最基本的要抓住这两点。“扩展”是说在看材料时不应仅仅局限在材料本身,而应把思维进行延伸,把这段材料放到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当中,考察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这样就会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轮廓,便于在更大范围来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关键词”是指材料中不起眼的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的信息,看似无用的往往却是重要的,比如材料的出处,时间或者某个人物等,这些都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所以说,难的不是题目,而是我们的眼睛能否看到这些细节。

古人说,读书,更要读好书。同样我们读历史,更要学会如何读历史。寻找学习的方法,让历史的学习变得有趣而简单。同样地,历史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让我们记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学的时候也要“思”,从中吸取更为深刻的东西,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吸引人之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惟有勤于思考,方能明智。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眉目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上面是学习啦带来的高中历史学习的心得领会,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领会一:

在古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须要。从顺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盲目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

对于历史教材先生普通都能看懂。在历史畛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先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点下,借助参考书,学会本人发现成绩、分析成绩和处理成绩。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学习,进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难难的能力,进而达到认知指标、技能指标与情感指标的谐和一致呢?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精确、残缺、零碎、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

其次,要抓住两个观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演绎整顿,造成残缺零碎的学科知识体系;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意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景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意识历史发展规律等。在初中时,历史对于我来说只是一门副科,只需考及格就行,当时我的历史学习简直没有什么方法,只需融会贯通就可以得高分,但这只适用于初中的历史,并非是我今天要讲的历史的正确学习方法。所以,我强调一点:历史决不是可以靠记忆就能攻克的简单课程,它异样要求掌握特殊有效又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是从高二开始将历史作为一门主科来学的,这是因为我自己特定的状况所决定,由于我很晚才决定选择理科,在此之前我从未给予历史足够的注重,这可以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依据我个人的经验,在我的同窗中,越早注重它的人越轻松,而我对此意识比较晚,所以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它下面。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理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留意积攒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欲速不达的,相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幸运心思。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由于这会使你看不清残缺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形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外延,兴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资料堆砌在一同的状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

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眉目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色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同,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此外,课本非常重要。高三那一年,我把整套教材看了三四遍,依据老师的温习进度,在这样一遍遍的温习中,我的收获每一次都不一样。认为看得越多,我所理解的层次就越深入,所以并非无效率的反复,而掌握越多,我所用在一本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进度就越快。同时辅之以习题,这样,到了高考前,我虽未达到“在脑子里翻书”的境界,但也对教材相当相熟,最基本的史实记得很牢固。历史对文字组织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多做些文字题,不要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不愿练习问答题、资料解析题。而且这对语文的写作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不能只重答案,而不思考组织言语。历史和政治在我的脑海中构成了显明对比:历史是在整篇灰色的史实中,偶尔穿插几行结纶、规律之类的亮点,用以串起那些事件、因果;政治则是在通篇明亮的理论叙说中装点若干事例,有的是从正面加以强调,有的从侧面给予反证。在历史的年代和政治的“理论体系”这两条主轴两侧,分布着各式各样通过仔细挑选、适当陈列的主观理想。归根到底,先生要做的“就是逐一对应”。知道哪个年代发生了何等史实及前后因果叫纵比;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发生了相似史实的分析叫横比。政治中哪一个提法由哪些论据支持或这一论据是针对哪个提法而产生的,必须区别清楚。于是在无数单选、解析、问答的磨难中,你日渐相熟的知识点终于织成了一张网,将每一道考题牢牢地揽在其中,而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总之,历史是需求始终积攒的一门课程,只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学好了历史,不但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且可以为明天的成功奠定松软的基础,咱们伟大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文明,正等着咱们去探求追求!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领会二:

历史是门庄重的学识,庄重得甚至近乎单调,所以大家都不情愿去学。但是我对历史却似乎有着无量的兴味,素来不会把它当作负担或累赘,反而越学越想学,许多他人很头疼的知识点,对我而言,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掌握了。其实我的“诀窍”,就是用本人喜爱的形式,把历史趣味化。

首先,我总乐意把本人“代入”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是咱们先辈的生活。我会把本人想象成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通过与结果。

比如,有时,我把本人变成一方诸侯,在乱世中求生存,在面临乱世纷争时,尽本人的才能来使本人强大;有时,我把本人想象成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想办法在当时的背景下如何使本人在治世上大放异彩。

我习气在每天散步或出行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本人的“治世”方针中,就仿佛在脑海里自编自演了一部《三国演义》。这样,历史成了我的“工具”,我天然就越用越熟了。

事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事实来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因此,我经常从事实出发,采用假设法来学习历史。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咱们如今会怎么?”比如,“如果没有鸦片和平会怎样样?”兴许,没有鸦片和平,咱们就不会流失那么多金银,沦丧那么多领土,也就不会蒙受那么多苦难;可异样,兴许咱们就不会有轿车,不会有楼房,没有专制的共和国。有时候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会始终发现本人以前的假设存在缺陷,或是这个假设就不应该存在。比如,我当时的这个鸦片和平假设,如今想来,网,成绩就很多。但在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正反面都思考进去,有益于我把历史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对于那些无奈依照逻辑记忆的,如时间、地点之类的知识点,我习气把它们写成一张张纸条,贴在镜子上,桌子上或者杯子上,这样就不需融会贯通,每天早晨起来就无心有意的看一眼,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记得很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三点心得,学无尽头,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发现出许多比我好的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心得领会三:

如果把高中历史的学习比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对教材的相熟掌握则犹如根基。在课堂上历史老师经常对咱们说,要学好历史,一定得把课本看“厚”。当时不懂,后来方才明白:书看得多了,天然就厚了。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把课本掌握了就能把历史学好了?当然不是,但要学好历史,课本是非得相熟掌握不可的,这样方能死记硬背,为我所用。如何看课本呢,会看的和不会看的不一样,结果也就相差甚远。我想在看书时一定要多考虑,多比较,多总结,这样就会多收获。基于此,我在学习历史时总结了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坐标式”与具体事件

这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专题而应用的方法。以坐标原点为一历史事件,以坐标纵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的前因与后果,以坐标横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各色人物之态度观点及行为等,以这样的直观形式把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思考进来,有助于咱们对此事件有一个清晰的意识。比如咱们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中,分析洋务运动出现的缘由以及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顽固派最高当权者各持何态度又各自采取了什么举动。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无利于咱们理清思绪,把握重点。

二、“提纲式”与总体温习

我在临近考试温习历史时往往采用这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温习方法。这要求先生在纯熟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列提纲的方式把教材知识内容重现出来,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能把教材目录默写出来。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可以帮你以快速的时间把课本从头到尾温习一遍,当然在画这种知识结构图时要尽量多地回想具体的细节和考虑前后之间的外在联系。大家在学习累的时候,无妨这样在纸上画一画,忆一忆,既休息了大脑,有温习了知识。

三、“点线面结合”与人物评价

学习历史,免不了涉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成绩。我认为作为高中生,对历史人物评价成绩把握以下基本的三点即可:“点”即出发点,立场,是历史人物舆论行为的初衷;“线”即历史人物的活动能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这条“总线”;“面”是指结合其功过得失综合对其作出的全面评价。比如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既要看到他作为封建官员所持的立场,从而理解其反抗起义军时的残酷善良,又要看到他作为洋务派所具有的求强御侮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综合这两方面咱们再对其做出主观总体的评价。

四、“先同后异,同中再求异”与事件比较

比较题也是在学习历史中经常遇到的,无外乎二者的相反点和不同点,但我想这里有一个细节成绩,就是应该先看其相反点,由于不相关的两事物是无奈做出比较的,相反点往往是较显著的,这样在作题时就会容易些。比如,比较一下两次鸦片和平的异同。既然同称鸦片和平,咱们很天然想到二者的关系,后者应是前者的继续和扩大,进而想到二者发动的目的和当时的国际背景都是相反的。再如,中日和温和中法和平的异同,异样在字面上咱们可看到两次和平都是与本国列强进行的,对他们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都是对中国的掠夺。所以对那些碰到比较题无从下手的同窗,应该学会正当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五、“扩展+要害词”与资料分析题

资料题是咱们在考试中必然会遇到的,也是感到比较棘手的。如何做,我想最基本的要抓住这两点。“扩展”是说在看资料时不应仅仅局限在资料自身,而应把思想进行缩短,把这段资料放到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当中,调查与之相干联的历史事件,这样就会给咱们一个残缺的轮廓,便于在更大范围来搜查咱们需求的信息。“要害词”是指资料中不起眼的容易为咱们所忽视的信息,看似无用的往往却是重要的,比如资料的出处,时间或者某个人物等,这些都是咱们解题的要害。所以说,难的不是标题,而是咱们的眼睛是否看到这些细节。

古人说,读书,更要读好书。异样咱们读历史,更要学会如何读历史。寻觅学习的方法,让历史的学习变得风趣而简单。异样地,历史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让咱们记住所发生的事情,咱们学的时候也要“思”,从中汲取更为深刻的东西,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吸引人之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惟有勤于考虑,方能明智。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2004年广东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阶段,除了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特殊培训外,还开设了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培训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通过收看视频,聆听了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课改区教师们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意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
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3、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
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二是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

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三是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是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高中历史课标解读对这种学习法的开展有明确的指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

4、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
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
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一,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合理利用与开发历史教材,必须吃透教材。教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
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
对教材中辅助材料如课前的引文、历史图片、问题设计、课后练习等进行深入研究,揣摩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
分析课与课、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教师也是重要的教学人力资源,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还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之一。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资源价值超水平的发挥”。

第三,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之一,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由于学生对教育具有能动作用,因此有效的学习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其在朝目标迈进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第四,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互联网、历史音像资料、图书馆、历史遗存、博物馆等都是对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有利的课程资源,依据课标要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通过远程教育培训,让我受益非浅。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习,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共12篇)

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高中历史(共9篇)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工作室 教学 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