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 一、 前言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立了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赋予学校体育新的使命,并给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向21世纪《纲要》又指出:“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走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今,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导和主流。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体育教育界人士对体育教学模式、内容等研究如火如荼,硕果累累,不尽极大地活跃了学校体育的学术思想,而且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创意体育”等一些非常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然而,据笔者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和平时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由于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理论认识不到位、方法不优化,因此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二、 存在误区 1、 重快乐体育,轻健康第一  自从《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学校体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体育教学改革和拓宽学校体育功能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依据。这本应是学校体育开拓发展的重大机遇和良好条件,但我们的一些学校体育研究者、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面临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没能及时有利地借助“健康第一”这把尚方宝剑,推动学校体育不断发展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却被“健康第一”捆住了手脚,“快乐体育”似乎成了体育教学的主渠道,成了教材编写与改革的中心与主题。更有甚者,误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放羊式”的体育教学现象。体育教师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本领――身体锻炼与运动操练的理论与方法。所以,学校体育要完全彻底排除竞技体育的论调格外响亮。在这种状况下,导致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产生混乱,教学指导思想进入误区――将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理解成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贯彻健康第一,就应淡化或放弃体育课的“三基”教学。 2、 重课的形式,轻课的实用性  体育课怎样创新?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目前,作为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因此,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从“新”字上下功夫,课的形式新、教学方法新、手段新等。但据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以现,也存在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形轻实的情形。在很多示范课中,经常会发生与日常体育课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个别学校和教师为了体现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或是教学的新形式,把电视机搬到操场上,配合体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也有的将职业技术训练设施、道具搬进课堂,且占用相当时间,使体育课演变成职业训练场。诸如此类现象的出现,恐怕又要回到“体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来。只有展现事物本质的东西才具有生命力,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都只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且其价值在于在现实条件下解决学生体育发展的实际问题,收到的实际效果。这种情况下,导致了体育教学的又一个误区――一味在“新”字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实”。 3、 重教师指导,轻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今运动的种类层出不穷,特别是《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终身体育的观念将逐渐普及。如何使体育运动贯穿学生的终身,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阶段,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的一代新人。在体育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也没有认真发掘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有利因素。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只是停留在“赶时髦”、凭兴趣或照搬人家的基础上,还没有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重视和研究。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高喊“终身体育”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但在实践中,却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体育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然而,目前体育教学中大多数进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的教学。“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由此造成“多数学生厌烦体育课的现象”。新一种体育教学的误区也随之产生――这种“赶时髦”的现象,重教轻能,是不能够达到系统地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 对策研究 (一) 产生误区的原因 1、 认识不足 (1)、关于快乐体育 日本学者高桥健夫指出,“统治世界半个世纪之久的身体教育论  于60年代成了被批判的对象,70年代前后出现了替代它的若干新理论,其中联邦德国提出的活动体育论,是把人体运动的内在价值摆到教育的高度上来进行评价,体育教学是为了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表现运动所必备的主要能力”。活动论对日本学校体育影响很大,吸收其思想,赋予其新意,快乐体育便在日本产生了。“快乐体育论把学校体育作为终生体育的一个阶段,把运动置于最终的目的,让人们从运动中体验快乐,并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留日博士毛振明对快乐体育的理解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理解运动和自己的关系,充分理解运动中内在的本质,体验体育中的乐趣,从而热爱运动,养成习惯以至终生”。从这些权威性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快乐体育所追求的是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由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情境。目前,许多教师试图在改善理想的教学环境,想方式法创设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中的乐趣,但由于对体育教学理论等认识不足,一味追求“快乐”,致使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放羊式”的教学现象。同时,也相应的淡化了体育课的“三基”教学,忽略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 (2)、关于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的概念,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而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有人说“终身体育是指坚持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也有人说:“终身体育是整体而长远的体育思想”。其实,依终身教育的概念理解,终身体育就是人生各时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及所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这就是说,“终身体育”是一个集合概念,不能单称任何一个时间段的体育为终身体育,而只能说它是终身体育的某一阶段。在学校体育中讲终身体育,就是要使学校体育放眼未来,而放眼未来,就是要使普通成人有意识有能力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这在表面上看是与体质教育思想颇为接近,实际了却是与技术教学思想息息相通的――为终身受益,学生时代理当在运动技能方面多受点化。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以及自我体育锻炼等终身体育思想,也不能忽视运动技能训练。但目前,课堂中往往很多教师重课的形式,轻课的实用价值,一味在追求“新”而忽略“实”。本人认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不忽略课的形式,更不能忽略课的实用性。  (3)关于创意体育  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实施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意体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活动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意教学既然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学生学力、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育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许多教师由于认识不到位,在课堂实施中表面上看课的形式新,课堂气氛活,但细细品味,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师的思维转,结果学生的能力、创新的意识仍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2、 不善于反思总结  除了认识上不足外,本人认为,作为体育教师,还缺少阶段性的自我反思和总结。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实践,才是学者型的教师。而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我们的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更缺少反思与自我总结的精神。有人说:“体育教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是因此而流传的。只看到球场上矫健的身影英姿洒爽,很少看见静坐书房中台灯前做文章。因此,本人认为体育教师应当要做“文、武”两全的好教师。 (二) 对策研究 1、 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 树立主体,优化过程 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的同时,必须在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 (1)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组织形式  在遵循体育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尽量把每一节课的教学搭配得合理、有趣或设编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如游戏、组织竞赛等,克服单一运动技术教学,向运动技能迁移运用方面转变,让学生有新鲜感。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积极性,试想连续两周满堂课的长跑,学生的兴趣何在? (2)以启发式教学为特征,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思结合,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强调,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与自学;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因此,要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教学,进行启发式教学,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积极性,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改变“问学生为什么推铅球?教师教也”的难看局面。  (3)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研究开发和使用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教学领域,从照相、幻灯、录音、投影到摄像机,从电影、电视到计算机,这些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使用,把有声与无声、有像与无像、声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概念外化、物化,减轻学生认知上的难度,并容易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但要注意不能只图花架子。 (4)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是一个有生命、有好恶、有主观意识的人,在教学中如果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谈何主动性和能动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健康、美好、愉快的气氛与情调,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宽松的环境下学习锻炼,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审美意向和创造性,进行形成性和激励性评价,加以鼓励赞扬,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5)积极引进“美育”机制  要优化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应适时进行美育,用体育中各种美的现象去激发学生体育动机,调动其主动积极性使其倾心投入。体育教学中引进美育,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示范动作和语言艺术美;第二,场地器材布置美;第三,教师仪表和教态美。 (6)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要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应注意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因为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成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只有集各家所长,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 实事求是,尝试改革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6月30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又强调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在创立的时候要“置于现实

[1] [2] 下一页

推荐访问: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 体育分层教学的误区 对体育认识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