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实战演练(含解析)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一、基础知识

 eq \a\vs4\al(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荐笏(hù)

   炽热(chì)

 好言论(hào) 仆道不笃(dǔ)

 B.怃然(wǔ) 嗔怪(chēn)

 呶呶者(náo) 邑犬群吠(fèi)

 C.佞誉(nìnɡ) 砧板(zhān)

 咈吾耳(fú) 吠噬狂走(shì)

 D.诬谀(yú) 毗邻(pí)

 恢恢然(huī) 炳炳烺烺(lǎnɡ)

 解析:选C。砧板(zhēn)。

 eq \a\vs4\al(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独:孤独

 B.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度:揣度,推想

 C.则固僵仆烦愦 愦:糊涂,昏乱

 D.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 却:退后

 解析:选A。独:惟独。

 eq \a\vs4\al(3.)与下列两句中加点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非能水也

 B.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②天下云集响应

 C.①辱书云欲相师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D.①不耻相师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解析:选A。例句中的①怪:形容词用作动词,责怪。②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A项中的①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友好。②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故选A。

 eq \a\vs4\al(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B.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

 本之《书》以求其质

 C.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D.辱书云欲相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解析:选A。连词,都表修饰。B.前“以”,介词“因”;后“以”,介词,“来”。C.前“虽”,副词,“尽管”;后“虽”,副词,“即使”。D.前“相”,人称代词,“我”;后“相”,人称代词,“别人”。

 eq \a\vs4\al(5.)柳宗元不愿意“为师”的原因主要是(

 )

 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③谁敢衒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④增脚气病,渐不喜闹

 ⑤今之世,不闻有师

 ⑥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选A。注意是主要原因。

 eq \a\vs4\al(6.)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训诫是作者不敢轻易为人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B.作者把作《师说》的韩愈比作“蜀之日”,把嘲笑韩愈的众人比作吠日的蜀犬,表现了他对世俗的鄙视与愤慨。

 C.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他散文创作的主张,认为文章的重要作用就是“明道”,而不能单纯追求文采和音律。

 D.在文章最后,作者为了避免招致“越、蜀吠怪”和外廷的嘲笑,婉言推却了韦中立“相师”的请求。

 解析:选D。“婉言推却”错。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衒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eq \a\vs4\al(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犯笑侮

  

  犯:触犯,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B.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指态度严正

 C.余以为过言 过:过失、错过

 D.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解析:选C。过:过分,过于。

 eq \a\vs4\al(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其皆出于此乎

 C.又挈挈而东

 泉涓涓而始流

 D.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而谁敢衒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解析:选C。都表修饰。

 eq \a\vs4\al(9.)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歌颂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B.抨击诋毁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的行为,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C.表露作者完全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

 D.说明自己被贬永州的处境,表达对世风日下的不满之情。

 解析:选C。作者没有自喻高洁的品德,也没有说自己被贬永州的处境。

 eq \a\vs4\al(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世上果然有不少人聚在一起责怪辱骂他,手指目视牵强附会地攻击他,而且增添了不少毁谤的言辞。

 (2)然而雪与太阳哪里有什么过错呢?狂叫的不过是狗罢了。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复鲁絜非书

  姚 鼐

 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遇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尝论古今才士,惟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①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已。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②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节选自《惜抱轩文集》)

 【注】 ①告语:一种文章的体例。②廉肉:肥瘦,此指文章的繁简。

 eq \a\vs4\al(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其人,知为君子矣

   接:接触

 B.值其时其人 值:遇到

 C.讽其音 讽:讽谏

 D.糅而偏胜可也 糅:夹杂

 解析:选C。讽:朗读。

 eq \a\vs4\al(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a\vs4\al\co1(①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eq \b\lc\{(\a\vs4\al\co1(①统二气之会而弗偏,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eq \b\lc\{(\a\vs4\al\co1(①则品次亿万,②则耻师焉))

 D.eq \b\lc\{(\a\vs4\al\co1(①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解析:选D。A项,①其:代词,可译为“您的”。②其:代词,可译为“它的”。B项,①而:并列连词,可译为“又”。②而:转折连词,可译为“却”。C项,①则:连词,可译为“就”。②则:连词,可译为“却”。D项,两个“于”,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与”等。

 eq \a\vs4\al(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认为絜非先生如果专门从事古文的写作,就会写得很好,会是一位当时少有的才华杰出的长辈。

 B.姚鼐根据阴阳刚柔是天地之道,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它也体现出这天地之道来。

 C.具有阳刚之美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就气势磅礴,具有阴柔之美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就清新幽美。

 D.阴阳刚柔虽只有两样,但互相夹杂,能产生出数不清的品次来,因而文章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解析:选A。文中不是从假设的角度说的,而是肯定絜非先生专门写古文,并且写得很好,是杰出的人。

 eq \a\vs4\al(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何况像先生这种专门写古文,又能写得这样好的人呢?

 (2)那对于人呢,像登临高处眺望远方,像当了君王让万人朝拜,像击鼓激发上万勇士去战斗。

 (3)欧阳修能够吸取和自己不同的人的长处,时常弥补着自己文章的不足;曾巩能够避免自己的短处而不犯错。

 【参考译文】

 絜非先生:(我)知心的朋友很少,到晚年才遇到您,刚接触您,便知您是个君子;读了您的文章,(更)觉得不是君子必不能做到。曾经谈论自古至今的才士,能写作古文的最少,如果能写作古文,便是才士中的杰出的人了。何况像先生这种专门写古文,又能写得这样好的人呢?

 姚鼐(我)听说天地之道,只是阴阳刚柔罢了。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阴阳刚柔之气的表现。只有圣人的话,是融合阴阳刚柔二气而不偏重的。但是《易经》《诗经》《尚书》《论语》上所记载的,有时也可以分出刚和柔。遇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说话、表达也有适宜的方式。从诸子以后,所做的文章,没有不有所偏重的。那些得到阳刚之美的人,他们的文章就像雷霆,像闪电,像长风出谷,像高山峻岭,像大江决堤,像骏马奔腾。那光彩,像明亮的太阳,像(燃烧的)火,像金铁。那对于人呢,像登临高处眺望远方,像当了君王让万人朝拜,像击鼓激发上万勇士去战斗。那些得到阴柔之美的人,他们的文章就像初升的太阳,像清风,像云,像霞,像烟,像幽深的树林,曲折的涧水,像微动的水波,像荡漾的流水,像珍珠玉石的光彩,像鸿鹄的鸣叫声传到天空。那对于人呢,高远得像叹息,深远得像有所思虑,温和得像欢喜,凄伤得像悲戚。看了那文章,朗读了那声韵,那么作文章的人的性情形状,都是不同的。

 (再说那)阴阳刚柔,根本只有两样,造物者把它夹杂着,而气有多有少有进退有消长,那么就会多达成亿成万,以至于不可胜数,万物就生发出来了。所以说:“一阴一阳就是天地之道。”文章的变化多端,也像这样罢了。夹杂二气而偏重一方是可以的;如果是偏胜到极点,一种有而另一种完全没有,还有那些刚不足以为刚,柔不足以为柔的,都不可以说是文章。现在农夫或小孩听音乐,认为是声歌弦管聚集罢了;如果会音乐的人听了,那么五音十二律,一定合于其中的一个,一听到声音,便可以分辨清楚了。说到评论文章,难道和这听音乐的事两样吗?宋朝欧阳修、曾巩的文章,都是偏于柔美一方的;欧阳修能够吸取和自己不同的人的长处,时常弥补着自己文章的不足;曾巩能够避免自己的短处而不犯错。我看您的文章,差不多接近这两人了。不过人们学习作文章,他们的功底所能做到的,无非是陈列义理确保明白而恰当,布置取舍(文章内容),繁简都能不失文法,言辞文雅通顺不杂乱罢了。从古到今写文章能做到这步的,不能常常成功。可是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最好的文章通乎神明,那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先生认为我的话对吗?

 四、语言运用

 eq \a\vs4\al(15.)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 714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83.2%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谣言很多,其中34.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多”。请阅读下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认为谣言传播的最主要的原因

 准确发布信息不及时

 判断力缺失、从众心理

 媒体不负责任

 有人故意传播

 谣言符合人们

 的心理

 预期

 所占比例

 73.1%

 58.6%

 56.0%

 40.1%

 39.5%

 (1)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可知,受访者普遍认为,造成谣言广泛传播的客观原因最主要的是权威部门没有及时向公众发布准确的信息,其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就减少或遏止谣言传播的问题,向公众提一条中肯的建议。2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公众对信息的判断力不强,盲目从众。

 (2)加强对信息的判断力,不要盲目从众。

 eq \a\vs4\al(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证明我们祖先大约在5 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____________。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____________。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 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扩展语句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尽管没有得到考古证实。再研读下面文段的内容,这是一段表述更严谨的论述类文字,是材料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据此,根据连贯的要求可以补写出相关语句。

 答案: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我国最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推荐访问: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唐宋 选修 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