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二战教案模板

历史备课组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精心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你知道具体的工作计划要怎么制定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学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学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领导小组的宏观部署下,在教务处、教科室和高一年级组的统筹下,以提高学科教学教育质量为目标,积极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对教学各个层面的要求:

1、教学进度。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包括:必修二和必修三第1、2专题。

2、集体备课。本学期的高一历史备课要做到既有结合又有个性发挥,新老合作,取长补短。本备课组共同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并做到资源高度共享。?"咳嗽诮彩谛驴吻叭险孀暄薪萄谌荩⒂诒缚巫榛嵘献鹘滩姆治龇⒀裕币萄Ц媚谌萜诩涮峁┧胁牧瞎┍颈缚巫槌稍辈慰肌6啪患有薷牡氖褂帽鹑私贪富蛑苯邮褂么油舷略氐慕贪福笞龅浇萄ё试吹挠呕怼?/p>

3、教学要求。本学期所有班级的教学都要以“立足课本、狠抓基础、培养习惯”为教学指导思想,做到“起点要低,讲解要透,因人施教”。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积极思维、自主学习等行为习惯。坚持抓学生基本素质的积累。另外,在强化班和普通班教学方面是不同的,老师在教学的实施、目标方面要有一定的区别。

三、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不停留在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东西,实际生活中能碰到的情况,时事新闻等,引入到教学中,达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把书本中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取得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相近的知识点;注意从已有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组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1、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活动。做到“三定”――双周四下午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教学中遇到问题随时讨论;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实现资源共享。做到“三备”――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特别侧重学生学习式的设计。做到备课组“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争取每节都是优质课。

2、组织教学研究课,加强集体听课、评课,并积极向其他备课组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3、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并努力出色完成年级组交给的各项任务。

中学历史备课组20-20学年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高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

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组织好文综训练,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苏州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本学期要进行二次月考,每次考试后,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统计,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除此以外,备课组三位老师还要积极参与本学期学校组织的公开课,并及时组织老师进行评课和总结。

4、积极做好教学反思与总结,及时交流学生动态,分析学情。

我们组三位老师平时也很注意教学积累,积极撰写教学经验,教学总结、教学感悟与教学反思,以便更好的为下面的教学探索总结出好的教学规律与方法。继续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苦下工夫。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对他们作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训练,努力使孩子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与效果。

燃气安全工作计划(三)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燃气安全生产管理,加快建立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燃气从业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消除事故隐患,杜绝燃气安全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燃气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镇实际,制订燃气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燃气市场经营秩序,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职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村居供气、用气安全。

二、目标任务

深化专项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由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我镇燃气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整治重点

(一)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落实各相关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形成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二)依法查处燃气企业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充装不合格钢瓶、缺斤少两、掺杂二甲醚等违规行为;查处为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经营性气源的行为;查处销售不合格钢瓶等违法行为。

(三)依法查取小液化气供应网点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取缔不符合规划、无证照小液化气供应网点;查处价格欺诈、强买强卖、违章倒灌、倒残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规行为;查处超范围经营、擅自在未经核准场所经营、非法改装液化石油气钢瓶、超量存放实瓶等违法行为。

(四)规范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等用户的燃气采购、储存和使用安全管理。查处使用不合格燃气和不合格燃烧器具、不符合安全规范的瓶库使用行为;查处不规范瓶组、擅自改装燃烧器具、液相直烧、管道瓶装气混用等违法使用燃气行为。

四、职责分工

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认真组织、有效开展燃气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对各村居,机关各办、服务区、镇属各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新河派出所、新河交警中队:负责依法查处禁行区域内未按“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进入禁行区域时间、路线规定”的运输危险化学品行为;查处液化气运输超载行为;查处未取得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擅自从事液化气运输的行为;负责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清理整治工作;规范“三车”(三轮车、电瓶三轮车、三轮摩托车)运送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协助质监、行政执法中队做好对运输途中的气瓶检查工作。

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村居燃气行业的监督管理,做好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确保站内设备设施安全运行;加强应急救援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安监中队:依法行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全镇燃气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并将燃气安全纳入全镇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内容。

行政执法中队: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或不按照燃气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经营单位和个人、燃气用户(重点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行为。

消防中队:负责对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等场所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消防安全技术标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提出整改意见,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单位和经营者,报发证机关依法吊销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工商分局: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营业执照或不按照营业执照的规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在营业执照有效期内被依法吊销、撤销燃气经营许可证或者燃气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

各办、服务区:将燃气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负责本服务区的燃气安全监管工作,配备专兼职燃气安全管理员;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每月配合执法中队开展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宾馆、饭店、小餐饮、小液化气供应站等经营场所;负责重点单位隐患整改跟踪和督查,对治理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通知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机关各办、服务区,镇属各单位要认真分析燃气安全生产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燃气经营违规、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加强对燃气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燃气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详见附件),各办、服务区、镇属有关单位要抽调精干人员成立监管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

中学历史备课组20-20学年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目标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进行教学工作的创新,为培养高质量的四有新人而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年是我们新区教学质量年,我们历史备课组将认真学习和贯彻上级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指示精神,以学校的工作为中心,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幅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将大力开展教学教研,丰富教学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研活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组织备课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围绕“新课程标准”“创新教育”、“人文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本备课组全体教师将认真执行教学工作的五认真,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继续做好课改工作,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效率。力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本学期备课组工作的安排

(略)

四、具体措施与要求

1、充分发挥备课小组团结协作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每两周集体备课一次,讨论教材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落实重点知识,设计难点知识的突破方案,学生的活动组织形式,学具的制作等),交流教学心得。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难点;统一各种资料;统一大小考试;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根据教改的新思想,继续抓好双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本备课组的教师不定期互相听课和经验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撰写教学反思。

4、上好公开课。上公开课的教师要写好教案、做好课件、用普通话上课。在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点评,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区级以上的公开课,先由备课组备课,再试讲,修改不足的地方,再上公开课。

5、做好两类边缘生的辅导工作。第四周前定好每班的两类边缘生名单,在上课、辅导时心中有数。

6、针对小学课时间紧、课时少的现状,我们备课组还制定了每节课的练习稿,以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中学历史教案格式

(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
3.能力培养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和实质。

2.通过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和局限性的剖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通过开展让学生合理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代希腊逃煌的政治文明,使学生认识到追求民主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局限性

2、难点:理解希腊 城邦的地理特点与城邦特征、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五、[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明年我们北京将迎来举世瞩目的一个盛会——奥运会。那大家知道奥运会的发祥地是哪儿吗?那儿不仅是奥运会的发祥地,还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发源地。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到那个神秘的国度去看看,它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世界文明呢?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希腊地理环境特点:

(1)良港众多、海岛密布,素有“海的宠儿”之称。

(2)重峦叠嶂、山势陡峭、难以翻越。

2、城邦的出现:

(1)出现:受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

(2)概念: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3)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合作探究】:希腊的地理环境使得希腊建立了城邦制国家,那么希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体制对希腊的经济和人文思想有什么影响呢?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回答。

提示:经济——商品经济 思想——渴望民主政治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①划分等级 ②确立最高权力机关 ③建立陪审法庭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和发展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①按地区选举;
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④扩大公民权力,实施陶片放逐法。

(3)影响:基本上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

【历史纵横】:学生自学,理解陶片放逐法,感受公民权力。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表现:①除将军外,一切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没有财产资格限制。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讨论与决定国家一切大事并直接选举与罢免一切官职。③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④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审查公职人员任职资格,避免行贿、舞弊现象发生。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与接受教育,国家为公民与公职人员发放工资与津贴,发放“观剧津贴”。

(3)影响:进一步推进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把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合作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对希腊、乃至于整个西方社会有什么影响?如何来看待这个民主政治?

提示:影响——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局限——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合作探究】:结合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总结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哪些特征,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2、雅典民主政治没落:

(1)时间: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

(2)原因:①直接民主泛滥 ②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

【课堂小结】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古代希腊文明得到迅速发展,呈现辉煌景象,主要体现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逐步发展到顶峰,希腊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制度及伟大文化成就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近代西方文化的摇篮。课本从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三个方面来揭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课后作业】(略)

【教学反思】

本单元开始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不仅有时间上的距离,也有空间上的距离。怎样弥补差距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本课围绕一条线索(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四个方面(产生条件、典型代表、作用和影响、城邦衰落)来分析教材。授课时注意与现代社会一些制度的比较,并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第5课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条件;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三部曲;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古代希腊城邦衰落。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
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
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重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当时中国的皇帝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加强皇权的问题上。与此同时在古代的西方,人们非常热衷于民主政治和法律的建设,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从古希腊罗马那里逐步发展而来的。可以说,不了解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就称不上真正了解西方。今天我们学习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第5课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大家都知道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那么请大家思考:四大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性?为什么会有这个共性?(教师点拨,学生总结)四大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
因为大河流域比较肥沃,便于古代先民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四大文明古国被冠以大河文明、农业文明或者是黄色文明的称谓。

值得注意的是,希腊文明的地位实际上绝不亚于我们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请大家欣赏古代希腊文明留下的遗迹:米诺斯王宫遗址、迈锡尼文明时期的狮子门等等。以上情况充分的说明:在古代中国傲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西方也出现了文明中心──古希腊。并且古希腊除了在文化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外,在政治领域同样创造出奇迹,那就是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我们要注意;古代希腊仅仅是个地理名词,而今天的希腊是个主权国家。

首先,请大家观察古代希腊地理形势图。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古代希腊在地理上有什么特点?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何不同?显然:希腊环海、多山、多岛;
而中华民族的摇篮在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古希腊的这种地理特点决定古希腊人不能象古中国人一样,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经济活动。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古希腊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我们都知道: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需要安定,所以它希望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进行统治,基于此我们中国古代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历史;
而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地区则需要自由,因此民主政治成为古希腊首选的政治制度之一。这也正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

1、经济地理条件 (希腊环海、多山、多岛,主要从事商业活动,需要更多的自由)

2、文化条件 古希腊距离古巴比伦、古埃及不远,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古希腊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3、历史条件---希腊城邦的形成。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古希腊形成了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大家要注意:(城邦产生的时间、涉及的范围、组成人群、突出特征。)正是由于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的追求民主权利。

讲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大家思考:哪一个条件是民主政治得以生存的根源?(地理条件)提醒:越是远古时期,生产力越低下,人们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强。如果把四大文明古国称为大河文明、黄色文明,那么我们可以把依托于海洋生存的古代希腊文明称为海洋文明、蓝色文明。正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说的“我们环绕着大海(爱琴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城邦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杰出代表。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1、梭伦改革

1背景2时间梭伦改革在公元前6世纪初。3内容 a主要是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c建立400百人议事会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e废除债务奴隶制4意义 动摇、保障、奠定

2、克利斯提尼改革

1时间 在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 a包括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b设立五百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e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f实行陶片放逐法。3意义 铲除、确立重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
公元前五世纪。

②内容包括:第一,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提问哪些人可以参政、参政的范围有哪些;
第二,改革公民大会,参与者是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公民大会的地位相当于现代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改革五百人会议,其地位相当于现代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四,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最高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可以被选举为审判员;
第五,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第六,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和接受文化熏陶。

③意义伯利克里改革使得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4、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②这种原始的直接的民主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③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体现了的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④五百人会议等由抽签产生,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⑤公民大会的立法工作、陶片放逐法等,体现了法律至上的特点。

雅典人希望通过这种民主政治,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一方面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另一方面则尽可能地夺取其他城邦的财富和奴隶。应该说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行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这个目的,雅典成为众多城邦中的佼佼者。

可是雅典的民主政治有很大的局限性。妇女毫无政治权利可言;
广大奴隶受到压迫;
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所以说,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三、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正是这种全民族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得古代希腊文明成为近代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西方民主乃至今天中国的民主都可见其影子。

四、古代希腊城邦的衰落

古代希腊文明之所以能够高度繁荣,得益于奴隶辛勤的劳动。奴隶劳动为城邦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可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希腊城邦衰落的根源也是由于奴隶制度的存在。具体来说,由于在希腊传统中,公民不得沦为奴隶,所以城邦只能想尽各种办法甚至通过战争以求从外部获得奴隶加以补充。这给雅典等城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邦间混战不断。同时,这种传统也使得有些公民日益堕落,不思进取。总之,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曾经繁盛一时的希腊城邦制度逐渐衰微。最后被来自北边的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8年征服。希腊城邦制度进一步衰落下去。

板书设计:

第5课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经济地理条件

2、文化条件

3、历史条件---希腊城邦的形成。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2、克里斯提尼改革

3、伯利克里改革。

三、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四、古代希腊城邦的衰落

中学历史教案格式

格式要求是: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
3.能力培养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新老师试讲,关键不在与教案格式,而在于有没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否领会新教材的精髓,能否考虑到学生的情况等。给你一篇文章参考。

“走进新课程,我们怎样教?”这是从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应不断实践、探索和反思的。根据调研听课,发现目前在对待教案设计上,教师们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一是精心设计,推陈出新——他们大多是欢迎新课改、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敢于实验的青年教师。另一种是沿袭旧路,老方法教新课程——主要是因为对课改的认识尚不深刻,认为课改不外乎是教材的改变,用旧观念对待新课改,用老教案备新课,因此教案基本是过去教案的翻版,甚至还有不备详案、只写提纲等现象。还有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缺少实践,尽管有努力的愿望,但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不知如何设计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案。

针对上述情况,更有必要强调认真备课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要把课改的“理想"变为现实,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我们强调教学要做到“六认真”,首先是认真备课。认真备课具体反映在精心设计教案。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怎样设计体现新课改理念、以新的呈现方式撰写,特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从事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依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

如果把课程改革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

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上述所说的“三维”目标。

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首先要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标准,是教学的总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评价、检验课堂教学能否达成目标的依据之一。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的具体运用。在具体课的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呈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注意这“三维"目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在不同内容的课中,三个维度的所占比重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的课注重史实教学,有的课思想教育功能较强。只有把“三维”目标融合为一体,才能将“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

二、钻研课程内容,细化课标于课堂教学之中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采用“模块一专题”的形式,力图构建起一个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内容上,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现出时代性和基础性,反映了历史学科与社会进步、学术成果和学生经验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打破了原来的通史形式,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共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由于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历史不成系统、支离破碎,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钻研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不同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有的内容还要和其他课程结合。

学习模块从体系、结构和内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现,对教学和教案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历史必修(I)为例,它是以中国和世界历史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典型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模块,专题的编排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近现代。这种编排并不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时序,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完整性也不是很清楚的,这就给备课和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课标的表述是宏观的、高度概括的,这就尤其需要在备课和设计教学目标时对课标进行细化。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l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课标表述为:(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看起来一课课标就有两条要求,然而在教学中仅就这两条是无法将这一理论性较强的课讲清楚的。有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将上述两条细化为下列“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解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共产党宣言》节选资料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掌握第一手历史资料对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领悟“感知-积累-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与方法。

2.通过编制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结构表格和对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的分析与归纳,感知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历史信息的魅力,学习多角度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资产阶级等势力对共产主义的敌视与马、恩对资本主义发展冷静而客观的分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理性的智慧和力量,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

2.以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反复和曲折作铺垫、以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为线索、以“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调查结论为点睛,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特点与规律。

尽管这样的细化还值得进一步推敲,但可以看出教师在学习、研究课标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落实“三维”目标。

由此可见,不论教科书如何编写,内容如何变化,在确定具体课堂教学目标时,都应该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当然,也不是简单地、肤浅地理解课标要求,更不能照搬照用教学参考书的现成设计。而是要根据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因校因生因课细化课标,使之更具体化,更易操作,同时也是保证课标得到全面的落实。

三、转变教学方式,双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在此次课改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就是要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所转变。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教

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是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前提,是为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服务的。

在传统的“满堂灌”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常常感到学习是乏味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在新一轮课改中,能否在教学方式上来一场“颠覆性的变化”,师生在课堂的角色能否来一个转换,是摆在从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们面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课程是要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课堂教学最终是由教师来实施。所以,需要教师在更新课程观念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

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在变化了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怎样转变呢?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要由历史的“权威"转变为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还要由管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教师的角色要变,学生的角色也要改变,要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角色变了,学习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要学会各种形式的主动学习方式。能否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落实高中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在设计教案时不能再像以往的那样,只有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而是要双向设计。既有教师的活动,同时有学生的活动,师生互动、师生互补,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学得轻松,学有所获,学有长进。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说的、学生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都可让学生完成。即使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能完成的,教师也贵在及时点拨,给以思路,不再包办代替。

这种双向设计教学活动的教案,在义务教育7-9年级的历史新课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的推广。可以说,义务教育的历史新课程为高中实施新课程做了准备,值得高中教师学习、借鉴。诚然,高、初中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案设计中,还要更注重活动目标的设计和目标达成的检验。缺少检验反馈是无法把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落到实处,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需同时考虑。还应该提倡对教案设计的同行评价和教师教后的自我总结反思,这样有助于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让历史教师在课改中自身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新课程同成长,共进步。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高中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可以这样说,在先进的课程理念引领下,设计出体现课改理念、具有新的呈现方式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确保实施新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知易行难,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和探索、改进。

十五、

二战以来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全球化等。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关键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全球化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a背景:①西欧国家经济在二战遭到重大创伤,实力削弱;
美国经济势力空前膨胀,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 美国为了夺取世界金融霸主地位和占领世界市场,积极推动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b情况①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主要内容有: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这就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
成立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扩大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制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主持,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宗旨和内容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互惠和非歧视基础上实现贸易自由化。

作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c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评价:

①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世界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标志,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②该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金融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③美国在这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它加强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为美国推行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国家的经济职能,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做法,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较快增长,稳定了经济秩序。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a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

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三方面取得成就。中国在西雅图会议上为亚太经合组织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原则,并于2001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

5 页 共 5 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

2.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理解: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3.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
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影响。

运用: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2.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总结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人物评价、问题比较、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点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分别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各有成败,深刻了影响了苏联的局势,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这节课,我们来看看这三位领导人的改革。

板书: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学生回答:主要特征: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存在的弊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教师讲述: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制约了工业的发展。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了斯大林体制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板书:

一、赫鲁晓夫改革

教师讲述:赫鲁晓夫一上台就以革新者自居,他首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批判,矛头直指斯大林。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中国等55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赫鲁晓夫主持大会并做了党中央工作总结报告。在总结报告中,赫鲁晓夫就内政和外交方面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尽符合的新观点,如反对工资的“平均主义”;
提出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和平过渡”理论,等等。大会闭幕当夜,赫鲁晓夫突然召集代表再次开会,向他们做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教师提问:秘密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总结: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的中心是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在30年代大清洗运动中和卫国战争初期所犯的许多严重错误的分析肤浅,评价也不公允,并把错误的根源简单归结于斯大林的“不良品质和性格”,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

教师提问:虽然这份报告在有些地方有失公允,但这份报告在当时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一下,这份报告对苏联国内形势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为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

教师讲述: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农业。

教师提问:具体措施有哪些?

学生回答: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教师补充:(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和热烈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那时在莫斯科留传着这样的话:在全世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只有一个理论家、哲学家,这就是毛泽东。而赫鲁晓夫只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种玉米的实干家。他整天叫嚷要种老玉米,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逢人便讲。在苏联,东西南北中,远至天寒地冻的北极和荒无人烟的哈萨克斯坦草原,都要种老玉米。他甚至要求波兰等国家的领导人也去大力倡导种老玉米。一时间,赫鲁晓夫成了惟一的农业权威,成了在农业问题上最有学问的人。

除了种老玉米,赫鲁晓夫还着了迷似地号召开垦荒地,并不遗余力地去从事垦荒工作。大会小会讲垦荒,三天两头讲垦荒,政治局会议讲垦荒,巡视期间见人就讲垦荒,欢送垦荒的队伍更是讲垦荒。于是,赫鲁晓夫又成了开垦荒地的专家权威,他说哪里能开荒,就得到那里去开荒;
他说开多少千公顷土地,就得开多少千公顷土地;
他说让荒地长多少粮食,荒地就得长多少粮食。在赫鲁晓夫看来,荒地就是国富民足,荒地就是希望,荒地就是未来。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这个“农业专家”,他的“老玉米梦想”和荒地之梦,实现了吗?结果怎样?

学生阅读课文中历史纵横的内容,回答。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了,工业方面的改革怎样呢?

学生回答: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教师提问:这场改革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失败。

教师讲述: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他自己怎么样呢?请看材料:
多媒体展示: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1)这段资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2)赫鲁晓夫曾经尖锐地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为什么自己上台后又搞个人崇拜?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怎样认识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固然有斯大林本人的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因此赫鲁晓夫把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的错误完全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是不科学的。

讨论: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教师总结:这场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没有对已是根深蒂固的旧体制进行改革,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的不彻底性。再加上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解除了赫鲁晓夫的党政领导职务,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板书: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教师讲述: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1964~1982年),他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继续推行改革政策。

教师提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与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成效?

学生回答:与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同的是,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教师总结: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苏联的综合国力大增,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人民生活改善有限,改革并没有使苏联经济摆脱困境。在他执政后期,苏联陷入困境。它仍是一场失败的改革。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是失败的结果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基本原因在政治上表现为政治生活僵化,个人专断,经济上仍坚持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等。改革同样未能对旧体制进行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这是苏联改革遭受严重挫折的重要原因。

另外,由于长期与美国的军事竞赛,导致了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的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学生阅读教教材中的表格: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教师讲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由于食品短缺,苏联居民要排长队购买)。这个时候,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能不能力挽狂澜呢?我们接下来学习。

板书: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教师讲述:上台伊始,戈尔巴乔夫雄心勃勃,决心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与改革。他首先进行的是经济改革。

教师提问: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提出的改革方针。其基本目标是:到2000年,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要增长 1倍,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提高到5%,人均实际收入增加60%—80%。

在国民经济全面滑坡的境况下,提出加速战略显然是不明智的,是过于急躁的。

讨论: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我们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为什么成效不同?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背景不同,发展趋势不同。

教师提问:同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讨论: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目的是摆脱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系,似乎是应该成功的,但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仍然失败了,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搞死了。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无疑加剧了苏联政局和人们思想的混乱,加速了苏共党亡政息的步伐。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势和苏联的解体。

课堂总结:面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革,赫氏、勃氏修修补补,戈氏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改革都没有根本上纠正斯大林体制的错误,以至于积重难返,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课后探究: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的挫折,这意味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请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此观点是否正确。

备课资料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苏联在赫鲁晓夫当政期间(1954—1964),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农业方面,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等办法,力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况。工业方面,一度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后又陆续收回。赫鲁晓夫还盲目地提出过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目标。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匈牙利的改革在东欧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1968年元旦开始,匈牙利在全国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一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二是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三是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由于此次改革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被称为稳健改革的“匈牙利模式”。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改革几经反复,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苏联解体的总体原因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有远因,,也有近因;
有外因,也有内因;
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有微观原因,也有宏观原因;
有下层原因,也有上层原因;
有浅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

但在探讨什么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时,学者们见仁见智,有“理论滞后说”,由于思想理论战线长期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及“左”的僵化理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理论严重滞后。长期以来,苏联政界、理论界对马列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经验修正和发展马列主义,而是把科学的生气勃勃的马列主义变成封闭的、僵死的、脱离实际的、同人民群众格格不入的教条。这是导致最终丧失社会主义阵地、马列主义阵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经济发展落后说”,这主要是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着严重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有人把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它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有人把它视为众因之一,认为“不能把苏联演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经济没有搞好”。经济没有搞好与苏联政局剧变之间不是一种直接的、决定性的因果关系。把苏联演变的原因归结为“经济没有搞好”,“会使人们在政治上得出极其危险的结论”。

有“政治体制僵化说”,这主要是指,执政党自身建设和国家建设问题严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中央高度集权。不少学者把它视为最根本的、最深刻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反映到政治体制上的主要弊端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苏维埃成了空架子,政府形同虚设。加之权力过于集中,个人专权现象严重,政府逐渐丧失了治理和应变能力。

有“民族冲突说”,从这方面分析苏联解体的论著很多,都认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实践上的失误为苏联解体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实际上,最后对苏联存亡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各加盟共和国的态度,而这又与民族问题直接相关”。

此外还有“苏共蜕变说”,“西方和平演变说”,“戈氏改革失败说”等等。其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就是说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走不下去了,已进入死胡同,失去了动力和机制。”“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总的来说是几十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

历史微课教案

初中历史知识复习

兴城中学 贾云彪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历史知识点回顾与串线,归纳总结;

过程与方法: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对初中历史知识进行总体把握与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和竞争 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心;

重 点:历史知识回顾与复习。

难 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宣布上课

二、课堂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师生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初中历史重点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希望同学们赛出友谊、赛出风采,赛出成绩、赛出智慧更赛出你美丽人生。

三、竞赛过程 第一部分:必答题

答题规则:

1.共分三轮完成,每轮每队三名同学分别有一次答题机会;

2.选完的题不能重复再选.每组回答完题的同学也不能在下一轮中再答题;

3.每题给10秒钟的思考时间; 4.答对一道题得20分.总分为60分; 多媒体展示竞赛试题

第二部分:自选题 答题规则:

1.自选题共一轮,每队有一次选题机会,一次换人机会.2.选择相应分值的题(请量力而行) 3不得答重复的题,即别人答过的题;

4.每题限时1分钟.祝同学们好运;

多媒体展示竞赛试题 第三部分:风险题

1、这部分共有20道题.每队有一次答题机会;

2、若哪一队不答可给加10分.若答错或答不全,答不上则在总分中扣除10分;但答对者给加30分;

3、每题限时2分钟; 多媒体展示竞赛试题

四、评委宣布竞赛成绩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四川省大英县育才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8.1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

形成教案 人民版必修

2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中生源一般,整体素质不是太理想。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便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
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
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
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
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学习要求: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世界贸易体系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难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建立的目的和影响。

掌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三大支柱”的基本情况,探讨“三大支柱”的国际影响和历史地位。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材并结合二战后初期的相关史实,通过材料阅读法、讨论法和数据分析法等,进一步认识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然性以及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围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与中国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探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了解,认识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外交活动,认识到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通过对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了解,认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了解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关系,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们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教学流程】

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外国商品。

【让学生举例充斥于我们生活周围的外国商品:服装、饮食、电器等】

问:为什么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的外国商品,这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趋势?

答:经济全球化。

投影: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集中在金融和贸易里,而且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

投影:

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投影:

我们今天首先来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请同学们想一想: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系?

答: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投影:

问:这两张示意图反映了二战对世界经济格局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0第一段和“知识链接”的内容,了解二战后初期的美国经济状况。

投影: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请思考: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美国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分成两目:第一目标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目叫做“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说明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两部分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那么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什么体系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0寻找答案。

答: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投影:

(板书)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⒈建立:1944《布雷顿森林协议》

⒉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0第二段,了解《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主要内容。

投影:

小明的困惑 小明的爸爸在海尔集团驻美国办事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寄生活费给小明的爷爷。每次拿到汇款爷爷都会高兴的对小明说:“你爸爸又寄来美金啦!”

小明不解的问:“爷爷为什么把美元称为美金?”

同学们,你们知道答案吗?其实这跟《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内容有关。

(板书)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⒈建立:1944《布雷顿森林协议》

⒉主要内容:两挂钩一固定

投影:

美国财政部长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转绕着美元转。”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要求,还成立了两个国际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151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志”,并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这两个机构的职能。

投影:

答:向IMF求助。

问:5·12大地震后,汶川需要大笔资金用于地震灾后重建,应该向哪个国际机构申请贷款?

答:世界银行。

投影:

中新网2009年3月21日电:3月20日,世界银行同中国政府签署文件,向汶川地震恢复与重建贷款项目提供7.1亿美元的贷款。这一项目是世行迄今最大的紧急救援贷款项目。

我们来总结一下:货币贬值、收支失衡找——IMF;
恢复、发展缺资金找——WB。

刚才在阅读“知识链接”的时候,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其中的最后一句话: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为什么会这样?

我再举一个例子:2007年英美两国都推出世行行长候选人,英国推出了前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布什

推出了佐利克,尽管布莱尔名声大,呼声很高,结果可想而知,关键位置美国人可是绝不含糊。

问:美国为什么会拥有如此特权?

答:⒈成员国认缴的资金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⒉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认缴资金最多。

这说明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板书)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⒈建立:1944《布雷顿森林协议》

⒉主要内容:两挂钩一固定

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

投影: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请思考:你认为这项规定对世界贸易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积极方面:有利于自由贸易,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方面:对发达国家有利,它可以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投影:

关于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我们可以用数字“321”来概括。想一想:

3、

2、1分别指什么? 答:3个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2个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
1个霸主——美国。

如何评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材料二 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答:积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自由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投影:

材料三 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说:“只要美国反对,就不可能做出任何重大决定,基金组织实际上将至少不会成为反对美国的工具。”

材料四 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

答:消极: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列举身边的外国商品,从而增加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直观感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职能是考试经常涉及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先让学生阅读P.151“知识链接”,然后通过冰岛和汶川两个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分清两大机构职能的不同,

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51页“学习思考”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空前增强,英、法经济受到打击,美国企图凭借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抢占世界经济霸权,建立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课本第152页“学习思考”

答: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主导建立的,美国在决策中拥有特殊地位,并具有重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都设在美国华盛顿,由美国在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拥有占总投票权1/5以上的投票权,从而拥有最大的表决权和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

课本第152页“自我测评”

答: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贸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课本第152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1答:企图依靠自身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抢占世界经济霸权,建立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课本第152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2答:通过建立“国际清算联盟”,与美国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课本第152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3答:经过长达数月的争论,迫于美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1944年,在美国的一手操纵下,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温州市直中学初中历史与社会优质课参评教案温十二中陈英姿 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第四框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课程标准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二、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通过回顾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恶化,阐释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并说明在国际社会的号召下,我国做出了积极响应,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教材的专题研究部分通过选择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重重矛盾中,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时间和背景;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过程方法目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从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育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角度全面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依据: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基本原则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中国国情较广泛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而目前学生的知识储备参差不齐,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多层次要求;
同时,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总体规划、立体思维,而目前学生是水平大多停留在形象思维上,这就要求创设情境,挖掘焦点,激发出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之间、教材和素材之间才能达成课程目标良好的融会贯通。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过程设计

[总体思路]

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背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的阐释如果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是容易做到的。但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深度着手,挖掘具体问题中隐藏的知识关联,从思想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对策中体现出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理智而全面的选择,则需要周到的考虑。因此借助便捷的资讯信息、丰富的图文资料,创设特定的情境、设计独到的问题,是完成课程目标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怎样把硬性的知识技能和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整合,这节课我至始至终借助了“汽车”这个话题,并将它延伸到专题研究的部分,首先是因为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是现代社会独有的现象,它集中最新锐最精尖的科技成就,折射时尚生活和消费的前言理念,足够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更因为它涉及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多个方面,结合中国的人口国情所引发出的重重矛盾,为我们的课堂留出了广阔的讨论空间,为现实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话题。所以,我摈弃教材中妨碍学生产生共鸣的素材,而去选择比教材专题探究素材更贴近城市中学生生活、更体现温州经济发展水平的“汽车”话题,就是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整合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通过系列图片了解汽车发展的历史,体会汽车发展带给我们的惊喜,明白中国汽车发展的状况,预测汽车发展的前景。

依据:美国拉扎勒斯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汽车的历史”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为导入新课做了信息铺垫,同时也营造了教师轻松流畅的教学风格。

[新课学习]

1、设置情境,切入主题:

中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据韩国汽车行业工业协会的调查,中国汽车产量排名世界第四,但人均汽车拥有量距离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不到十人一辆的世界平均水平。为了加快行业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轿车进入家庭”的口号,因此产生了两方面的争论,即“轿车进入家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把问题“你赞成哪一方?”交给学生展开争论,通过相互阐述理由达成共识:汽车发展有利有弊;
汽车发展应综合考虑中国的国情——人口、资源、环境现状。

为了巩固这一认识,可以反问学生:中国汽车的人均拥有汽车量还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为什么要控制汽车发展速度呢?启发学生理解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加剧了资源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制约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列举相关数据材料,使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产生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设置情境是为了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随着讨论的展开深入,本课的主题也就浮出水面:中国汽车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提出问题,落实重点。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目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中国的相关举措),我采用问题引领自习的方式来完成。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不在简单明了的知识目标上多花费时间,便于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营造更大的空间供学生交流。这正是新课程的学习理念的要求。

3、专题探究、化解难点。

以“为我的家选择什么类型的车”的话题展开关于“我的家乡怎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专题探究活动。

在城市生活质量水平的官方调查中,温州名列第十七位。温州人“扎台型”心理非常普遍,私家车普及已居浙江省之首,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19辆,因此温州汽车发展带来的问题尤为凸显。我们的学生中许多家庭是有车一族或正要成为有车一族,这个话题十分贴切学生的体验。

我是以一幅漫画抖出这个话题的,形象直观寓意尽在不言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倾向阐述不同的消费汽车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不得不在前面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积累中思考:怎样的选择是理性的,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尴尬”的材料,作出最合理的符合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选择——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经济型汽车。可以用经济型汽车与豪华高档车的耗油比对数据来强化这一理念,理解在汽车发展方向上,这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那么在“汽车发展”这个现实问题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在教学情境中如何更深一步进行探究,我设计了“出谋划策”的环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他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想象力都被调动和诱发。但是这部分学生讨论的过程可能出现容量大、头绪多,内容杂的现象,为了避免假大空的情况发生,建议教师心中有谱,紧紧围绕主题,灵活运用收集的图文资料,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挖掘细化、适当拓展,在师生互动中学会挖掘问题、解决矛盾、培养能力。如设计这样的问题:

怎样鼓励经济型汽车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怎样解决豪华高档车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让温州汽车走得更顺畅?„„等等

有人说,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图文时代”。的确,中学生对图象、图表等形象的资料更具有好奇心和接受力。为辅助学生的讨论并突出启发教育的功能,在教学环节中我选取了较详尽新颖的图文资料。选择资料时我进行了筛选分类,尽量使呈现在学生眼前的资料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参与的讨论既注重落实化解重难点又突出社会时政热点。鉴于西方国家长期的汽车发展史中形成的较成熟的汽车消费理念和科学管理经验,因此在素材准备中也有所选择,这么做还可以在学生思路不畅阐述停顿时,发挥启发和示范的作用。

通过形象的材料分析,促进学生获取信息,训练思考能力,提出合理建议,促成科学理念的形成。类似教学手段的运用,既体现新课程理念,又创设了本学科特色。

[归纳小结]

以“温州可以选择的举措”进行小结,完成“家乡的可持续发展”的专题探究,同时也结束本节课关于“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

总之,这节课我根据《课程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安排选择学习素材,比较注重教师个人的思考和体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和反应,顺应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希望这么做能体现出这一节课真正的教育价值。

参评时间:2005年9月23日

参评地点:温州二十一中学

课题:第14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向光绪帝上书保国会,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决心变法,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2、认识目标: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是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极力反对和镇压下失败的。 3、德育目标:谭嗣同坚持变法的斗争意志和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用具:《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挂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维新派人士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创办的报刊名称?

2、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二、导入新课

公车上书以后, 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1898年,光绪帝召见康有为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

三、讲授新课:

㈠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⑴1897年,德强胶,从帝在中展强租和划瓜分狂潮,民危日重,中展反租、反瓜斗争,清统岌岌可危。

⑵瓜分豆剖,揭竿斩木

2、康、梁、组织保国会----1898.4 北京

保国会的活动,是维新变法的前奏曲

㈡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2、变法法令的主要内容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经济方面:1、2项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项可节省国家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文化方面:有利于传播西方的国家的科学技术,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3、变法的历史意义

⑴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⑵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因此,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㈢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是早有预谋的。

⑵以“康”为首的维新派乞求袁世凯,让他带兵进京,保护皇帝。

⑶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和光绪帝。

2、百日维新的失败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

旭、杨

杨深秀、康广仁

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 又称“百日维新”。

四、巩固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3

板书设计:
第14课

戊戌变法

瓜分豆剖│

│→ 保国会 →揭竿斩木│

1898.4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

│时间│戊戌变法 →│内容│→ │意义│

1898.6.11--9.21

德格县中学历史组集体备课教案(七年级)

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课型:讲授

时间:2011年6月28日

执笔:刘燕

备课人员:历史组全体教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
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
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
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 丁纪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等),总结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重点】:纠正错题、分析错因、寻找思路、总结方法

【教学难点】:寻找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具】:《期中试卷讲评》(自制课件)、学生样卷 【教学过程】:

一、试卷总评

本次考试由邹城市教研室统一命题,各校统一阅卷。本试卷涉及必修

一、二共18个专题的内容。 30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主要是材料型试题。总体来看,难度适中,既重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高考文综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但对普通班同学来讲,难度偏大,及格就是好成绩。

二、成绩分析

做卷较好者(班级光荣榜):

赵芮、丁宝丽、张明旺、王子坤、张林林、李芸、王美月、曹 敏、张雅琳 设计意图:树立榜样,鼓舞士气,激发学习斗志。

三、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1、选择题错的较多的题目:

5、

7、

10、

13、

14、

16、20、

22、

25、

27、29

2、选择题失分原因:
(1)、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能把握材料主题。(如

16、

26、29)

(2)、欠缺解题方法,排除不掉干扰项,选不出最佳答案。(如

10、

13、18) (3)、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材料结合。(如

5、

7、

9、

14、30)

3、选择题方法探究

探究一:如何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题? 两种材料形式

(一)文字型材料 如:

7、

10、

13、14

(二)图片型材料 如:
5 

7、公元6-7世纪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成熟时期,而同时期的中华文明也取得了重大发展,这里的“成熟”和“重大发展”分别指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开始走上坦途;
世袭制被彻底废除  B、罗马开始颁行第一部成文法;
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 C、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郡国并行制度尚存  D、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10、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其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的评价最适用于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3、旨在“打下按西方模式建立一个近代国家的基础”逐步形成既有近代资本主义的共同特征又有本国特色的社会经济结构为其国家起飞奠定了基础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明治维新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做错较多的选择题,分析讲解,并总结做题方法。

探究一:如何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题?

(一)文字型材料 方法总结:

1、逐字、词、句阅读材料并理解大意;

2、圈出关键词(如:材料出处、时间、人物、地点,中心语等),联系有关知识进行解读,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3、归纳有效信息,宏观把握其主题。

(一)文字型材料

变式练习

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宗法制的确立 C.郡县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对方法的应用,达到及时巩固的目标。

(二)图片型材料题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下面的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最合适的课题是  A.雅典民主制度起源之研究  B.雅典民主制度确立之研究  C.雅典民主政治利与弊之研究  D.雅典民主政治倒退之研究

(二)图片型材料题 方法总结

1、看图片上的直观文字和图片内容,获取表层信息;

2、以表层信息为切入点,回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挖掘图片的隐含信息;
3、归纳有效信息,宏观把握其主题。

(二)图片型材料题 变式练习.下图反映的情景应是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带来的影响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对方法的应用,达到及时巩固解题方法的目标。

归纳总结--怎样做历史选择题

1.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备选项要三思:

认真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选择题注意事项:

1、注意绝对性的词语,特别注意提示语中“最„„”和“开始于„„”

2、注重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

3、排除法应用原则:

(1)本身错误的选项,首先要排除;
一般太过绝对的往往是错误的。

(2)选项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排除;

(3)两个或三个选项都正确,并列关系者不选。

4、选出最正确、全面、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5、除非确实做错,否则不要轻易改动。

(二)非选择题

失分较多的设问 31题(1)(3)问, 32题(3)(4)问

1、失分主要原因:

一、方法:

审题不清,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二、知识、能力

知识:不能把材料与课本很好地结合起来,基础知识不扎实;
没有注意结合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立场分析问题,受思维定势影响

能力:解题能力有待提高,欠缺一定方法。

三、书写格式

不规范,字体不工整

2、展示试题,讲授方法

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

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3)材料三反映我国经济体制处于何种状况? 样卷一:

学生分析样卷一存在问题:审题不清,没看清提示语。

概念不清:经济体制。

样卷二:

学生分析样卷二得分原因,同时指出样卷存在的不足:

审题较清、概念明确。但是没有回答全面:求答语没有回答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样卷的展示,分析学生自身错题原因,效果更直接、更明确。

3、解非选择题的五步骤 (1)、把握主题:

浏览一遍题眼、材料和设问,把握主题,明确立意。

(2)、阅读材料:

读懂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概括有效信息的主题。

(3)、审透题意:

准确分析透求答项,扣准限定条件和分值。

(4)、组织答案:

据题意、条件、分值从材料中和所学知识中寻找答案,语言要运用教材和学科语言,点要多,话要简,面要广。

(5)、书写答案:

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小结

总结:这节课,纠正了错题,分析了错因,总结了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审透题意的思路与方法。启示:今后要不断总结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这是提高成绩的关键。但前提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知识网络!

链接高考,跟踪练习

1、(2012年江苏)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4、(2012年广东)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

设计意图:通过对近年来高考题的练习,使学生能更近距离的贴近高考,研究高考,适应高考,提高解题能力,增强针对性,并能评练结合,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1、对做错的试题,分析错因,落实写错的知识点,写在作业本上。

2、解题方法应用于平时,要求在平时做题时要做到有标示(如关键词、关键语句)。同时做到答题规范化,如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字体工整。

设计意图:

课上重点讲做题方法,还需要落实在平时,使方法成为平时的习惯;
同时还要通过试卷暴露出的欠缺知识点进行梳理;
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

“贞观之治”教案设计

课题:“贞观之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史实;
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小组合作,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4)教材分析:本节课“贞观之治”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二课。可以说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所以在本单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可以说繁荣和开放是从“贞观之治”开始的,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也处于重要地位,所以要认真学习。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搜集有关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和武则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总结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史料能力,并树立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原则;
联系实际,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个片段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接着学习我国的古代史,隋朝灭亡之后我国古代最繁荣的一个朝代——唐朝,在学习唐朝之前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PPT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中的一段),然后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看完视频之后,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所表现的重要人物是谁?

2、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3、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唐朝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第2课 “贞观之治”》

师:在刚刚的的问题中,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回答。老师了解到同学们都知道唐朝的建立者并不是视频中所表现的重要人物,那么唐朝是谁建立的呢,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个子目——唐朝的建立,通过学习来解开心中的疑惑。

一、唐朝的建立(简要了解唐朝建立的史实,唐太宗李世民其人及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九页唐朝的建立这一子目的内容,然后找出唐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开国皇帝、都城。

生:唐朝建立的背景是隋灭,618年李渊建立,定都长安。

师:同学们对课本知识归纳的很好,下面老师补充一下有关唐朝建立的史实。

背景: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

陷于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灭亡。

唐朝建立时间:618年(隋炀帝死后的同一年) 开国皇帝:李渊(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年号武德 都城:长安(现在的西安市)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唐朝建立的过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贞观之治之前,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贞观之治是谁统治时期形成的,他是唐朝的第几任皇帝以及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

生: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登上皇位。

师:回答得非常对,看来同学们都有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同学们的预习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知道了是李世民继承了皇位,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他是通过玄武门事变登上皇位的,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玄武门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生:讲述略

历史知识补充: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帮助父亲稳定了新王朝,被封为秦王。

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功名日盛,盖过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意识到李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所以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双方展开了夺位之争。最终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引发了玄武门之变。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流血政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上将这次流血政变成为“玄武门事变”。

师: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完成了对唐朝的统一。但是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期却发扬光大,虽然李世民继位的过程在古代有违常理。但他在继位后励精图治,带领唐朝走向繁荣与昌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位明君,他在继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局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子目“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重点讲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即开明思想的影响和唐太宗治国的主要措施,以及贞观之治的最终形成。

(一),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师:每一任皇帝治理国家,必定有一个主流思想进行指导,那么唐太宗在哪种思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先来看看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思想。

1、开明思想的影响

师:出示文献资料请同学们理解回答(结合第8页注释,谈谈自己的看法)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
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唐太宗因为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所以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关系。贞观年间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制定的。

师:那么在这种开明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制定了那些具体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

2唐太宗治国政策和措施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从经济、政治、用人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阅读课本以及小组讨论,我找一位同学来说说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做了哪些措施?

生:唐太宗在经济上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我们通过课本第八页中间绿色小字故事来看看唐太宗是如何从自身做起,落实“戒奢从简”的。这个故事讲了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拒绝臣下在宫中建暖阁的奏请。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唐太宗从自身做起,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那么他在政治上有做了哪些措施,再请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唐太宗政治方面的措施有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对,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使得官吏减少,官吏减少之后,财政收入支出就会减少,农民所缴纳的税收就减少,所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有利于国家安定。

师:唐太宗他一人肯定无法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那么他是如何任用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治理国家的呢,再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在用人上,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对,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通过读课本中唐太宗与魏征的小故事以及你自己平时的课外了解,来给大家讲讲他们之间动人的故事。

生:讲述魏征直言不讳,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虚心纳谏,最终以其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在唐太宗治理下唐朝社会的发展情况,也就是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形成 师:请同学们阅读以下两段史料

资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资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理解了是正确的,上述两段史料分别记载了唐太宗治理前后社会现状的不同。通过资料一可以看出,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了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的景象。资料二与资料一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资料二可以看出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庄稼大丰收,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师:通过资料二以及课本内容,我们知道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欲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因为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学们在这里要注意一下, “贞观之治”不是贞观年间就已经存在的说法,而是后人对贞观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盛况的一种赞称。)

小组讨论环节: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唐太宗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分小组,然后谈谈在你们的心中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该如何评价他?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对,评价都比较客观,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席纳谏,以农为本,减轻徭役,是一位明君。

师:我们学习了在唐太宗治理下唐朝形成了一种繁荣昌盛的局面,那么在唐太宗逝世后,唐朝又进入到了怎样的一个发展状况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三个子目——女皇武则天

三、女皇武则天

师:我想同学们都知道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在当时一种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下,武则天是怎么登上皇位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九页内容,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的回答,老师来补充讲述一下,武则天登上皇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唐太宗逝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治,继位为唐高宗,但他体弱多病,很少理政,大部分政事都由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来处理,武则天在理政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实权,最后在晚年时候称帝,改年号为周。这就是武则天成为女皇帝的一个大致经过。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经艰难才登上皇位,我们来看看她登上皇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师:用PPT展示图片《无字碑》,这是武则天死后所立的无字碑,其用意是:她的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给这个众说纷纭的女皇一个客观公平的评价。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内容然后思考,归纳武则天主要有那些政绩。

生:回答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老师讲武则天的政绩总结如下:(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选拔贤才(讲述第十页绿色小字故事,从事实出发,体现了武则天重视选拔人才);
(3)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师:学习了武则天在位时的政绩,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下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问题,结合我们所学的内容给她一个公平,客观的评价。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你的观点。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对武则天的看法有褒有贬,通过同学们回答,老师认为我们评价武则天应该从政治以及她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当代文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武则天的,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从政治上来看,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通过本节课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我想同学们学会了从客观史实以及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来评价历史人物。

四、小结 师:最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二课 “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获得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益良多,老师非常高兴。也希望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通过历史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

板书设计:

第二课 “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建立背景:隋朝灭亡

2、时间:公元618年

3、开国皇帝:李渊,年号武德(唐高祖)

4、都城:长安

5、第二任国君:李世民,年号贞观(唐太宗)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1、开明思想的影响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2、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

经济: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政治: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用人: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

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二)、“贞观之治”的形成

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欲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因为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政绩:(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选拔贤才(讲述第十页绿色小字故事,从事实出发,体现了武则天重视选拔人才);
(3)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课后习题:

1.下列唐太宗实施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的是

( )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②“戒奢从简” ③合并州县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中,不合适的是

) A、合并州县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役,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D、开通大运河 3.猜一个历史谜语:持久和平(打一古地名)。下列王朝中,定都此地的是 ( ) ①秦朝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汉⑤隋朝⑥唐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4.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开国皇帝 B、重视发展生产 C、提倡节俭 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

5、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 ( ) ①房玄龄 ②姚崇 ③魏征 ④宋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6.武则天的统治风范被称为“贞观遗风”,是因为

) A、她的年号叫贞观

B、她继承了唐太宗的遗志

C、她继承了唐太宗的皇位

D、她的统治使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繁荣

7、阅读下列材料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1)她时谁?

(2)郭沫若说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

(3)请你简要评价她。

课后探究

上学期我们学习过了秦汉的历史,结合这学期我们学习的隋唐历史,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课后反思:

本节课“贞观之治”课标要求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武则天的基本史实,学习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在课标的引领下,我依照课本讲述了三个子目的内容,第一个子目唐朝的建立不是学习的重点,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然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唐朝建立的史实。第二个子目“贞观之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通过史料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对比,是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贞观之治”的形成,通过故事讲述,使同学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在故事讲述中更清楚的理解课本内容。在这一子目的讲述中,我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回答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个子目女皇武则天是本节课的次重点,我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学习武则天的政绩内容,最后小组讨论评价武则天,然后进行总结,使学生树立的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即实事求是。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由课本知识联系学生自身,让学生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自己学到了哪些东西,对本课主题进行升华,也使学生明白“读史使人明志”的道理,从历史学习中学到切实可用的知识。

因为初中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所以我主要抓住课本,从课本出发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进行备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巩固,同时课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2012-2013年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近代史14课--美国的独立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

历史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学习主题——14课美国的独立

编制学生:艾必杰班级:姓名:_________

【掌握目标✪明确目的:】

◎掌握独立战争的原因、性质和意义,《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华盛顿的主要贡献。

◎知道华盛顿的主要贡献,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背诵记忆:】

◎(知识梳理:)

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1、英国想长期对北美进行殖民统治,采取高压政策;

2、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经济发展。

3、随着民族的形成,北美人民与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二、独立战争的经过

1、爆发-一莱克星顿的枪声

1775年4月战役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2、建军——大陆军

独立战争爆发后,1775年5月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

大陆会议于日发布了由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的内容:作用: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1777年大捷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战争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抗英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5、军事胜利--约克镇战役

6、战争结束—1783年,美、英签订《》,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1787年宪法

(1)制定的机构:。

(2)规定:。

(3)价值:。

(4)现在的美国宪法,就是1787年制定的。根据宪法的规定成立了政府.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四、独立战争胜利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提升记忆:】

1.下列美国独立战争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萨拉托加战役②华盛顿当选美国首任总统

③列克星顿枪声④《独立宣言》的发表

A.①③④②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③④①②

-------------------------

【上课反馈✪建议提升:】

亲!课后请将这个裁下来交给我,谢谢!姓名:___________

你为本课讲课质量打分:____分(满分100分)本次教案评分:______分(满分100分)

你认为讲课的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感谢你的认真听讲与发言!感谢你的建议!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模板(共8篇)

初二下历史教学计划(共7篇)

教資初中历史教案模板(共9篇)

初二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共11篇)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共12篇)

推荐访问:教案 模板 中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