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家校合作有效途径.

  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探究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拓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校确立了《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发展的探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找寻一条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更新家长观念,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我们试图从学校与家长、班级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三个层面着手,从家长教育、家长访校、家庭访问、书面沟通、家长委员会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而形成切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一)家校关系的现状?

 前几年,我校在家校合作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区级课题《家庭教育与学生发展的探究》的研究与结题,使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家长与学校合作教育的意识较差。家长认为教育的事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把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家长对子女往往是过分地娇惯;或是教育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或是家长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或是家庭对孩子有不良言行的影响,严重地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效果,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教师认为自己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事与我无关。再加上学校缺乏系统完整的家校合作教育实施方案,所以家校合作教育的途径不畅,方法单一而零乱,甚至带有应付的痕迹。?

 (二)家校合作途径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局限依靠其单方面力量是难以克服的。然而,我们发挥家庭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相互利用、相互补正、相互促进,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家校合作的意义所在。如何对学校以往积累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意识,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延伸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使家校合作的方法多元化,为探究切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育人环境,优化家校双方的教育并使之形成合力,避免家校教育的冲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研究目的。?

 二、家校合作的途径?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从学校与家庭、班级与家庭、教师与家庭的三个层面,从家长教育、家庭访校、家庭访问、书面沟通、家长委员会的五个方面进行探究,提高了学校、教师与家庭的合作教育的意识,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而随意性很大的家校合作教育的局面,拓宽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渠道,形成了切合本校实际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家长教育途径?1、举办家长学校?

 举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更好地协助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可借此机会向家长传递学校的相关信息。?

 首先,建立组织机构。我们设立家长学校领导班子,组织一支有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及校外人士参与管理的领导机构。?

 其次,根据家庭、家长的实际,合理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如学校概况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创造力培养;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及家庭急救;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怎样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等。?

 再次,制订相关的制度、规章。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制订了《临溪小学家长学校规程》、《临溪小学家长学校教育指导纲要》、《临溪小学家长学校学员管理条例》、《“好家长”、“优秀学员”表彰条例》。这样,使家长学校的办学具有制度化、规范化。?

 2、举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

 家长教育不只局限于讲座形式,只给家长讲几堂课,更应根据家长的需求和兴趣,以他们亲身经历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鲜活的教材,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家庭教育的知识。我们在实践中,以班级为基础进行交流,对突出的在年级段组织的家长会上交流,并以此评出好家长,对其进行表彰。?

 3、印发家相关的家庭教育资料,动员家长订阅家庭教育书刊?(二)家长访校途径?

 家长访校不仅可以使家长们了解自己孩子的教育环境,熟悉孩子的老师和同学,而且也为教师和家长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1、举办家长会?

 家长会可以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掌握孩子发展情况,了解学校教育现状,能够及时沟通家长、学生和学校的思想感情,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为使学生健康成长,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阶段的教育任务,可以有计划设计组织内容、形式各异的家长会。如报告式家长会、交流式家长会、展览式家长会、表演式家长会、会诊式家长会等等。

 ?2、设立学校开放日活动?

 家长们久违了学校的生活,他们对学校的一切变得陌生了。孩子在学校干些什么?吃的怎么样?学习怎么样?这些都是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设立开放日活动,可以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体验久违的学校生活。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安排家长参加升国旗仪式,进食堂参观,进课堂听课,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与教师、学校领导交流,填写意见建议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观看学生演出、学生体育比赛,参观学生作品展览等

 对学校来说,展示教育成果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孩子或学校技能教育的状况,同时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可信度。?

 (三)书面沟通途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使用便条、喜讯单、家校联系卡、家长意见表、告家长书、学生品行表现联评单、学生素质报告单等。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密切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此举也是学校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改正学校工作的一种好方式。如学生的综合素质报告书是每学期期末班主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一学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综合情况,其中不仅有教师的评语,还有家长的反馈意见,这是极其重要的家校交流途径。所以我们十分重视教师评语的撰写,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其中的做法要求去写好评语,对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公正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及家长看了都比较舒心。?

 (四)教师家访途径?

 家访是教师同家长加强联系,谋求共同教育孩子的途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

 1、家访形式?

 面访,就是教师到学生家里同家长面对面交流思想。

 电访,就是教师打电话给家长,在电话里向家长反映情况,交换意见。电访弥补了面访的不足,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家访形式。学校在班级里建立学生通讯录,就随时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比较方便。

 书访。就是教师不能与家长本人取得联系时,写便条或书信给家长。?2、家访内容?

 了解性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个性特点,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家长的文化素养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等。

 鼓励性家访。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有进步时,在家访中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作恰如其分的报告,及时给学生与家长以鼓励和警示。?

 探望性家访。学生如病休在家,或者其家庭发生变故,教师可及时登门探视、慰问,并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对于教师联络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密切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很为有利。?

 开导性家访。学生犯了错误或与父母发生矛盾,以致害怕家长打骂而不肯回家等等,教师要及时进行家访,一方面要耐心开导教育学生,稳定学生的情绪,一方面要向家长交流看法,取得教育的一致性。?

 防治性家访。教师发现学生有异常的思想“苗头”或轻微的过错行为时,及时进行家访,不失时机地向家长及其孩子委婉说理,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如学生进游戏厅打游戏,私自下河游泳、拿同学钱、与同学打架等。

 3、家访时机?

 通过实践研究,家访时机的选择适当的时机,一般地,下列时机进行家访是比较适宜的:一是学生思想或学业有进步时。孩子的进步,作为家长都会感到高兴。此时去家访,一方面带给他们喜讯,另一方面可增强他们教育子女的信心。二是学生思想或学习下降时。学生某方面退步,并靠学校老师教育还不够,需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共同教育。三是学生获得某种荣誉和表扬时。四是学生病休在家时。五是学生家庭发生意外事故或遭灾难,此时去家访,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同家长间的感情,密切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五)家长委员会途径?

 组建家长委员会,目的在进一步密切家校关系,沟通教育信息,提高育人水平。从而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起支持、参与和监督作用。?

 1、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形式?

 通过工作实践,我校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模式确定为:“学校家长委员会?——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三级机制。班级家长委员会是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家长委员会的条件:必须是在校学生的家长,热心学校和家庭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奉献精神,乐于义务承担学校或其他家长委托的工作。同时还应考虑到组成人员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2、家长委员会职责?

 协助学校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师、领导一起探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家长委员会成员要经常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反映学生校外表现情况和思想动向,沟通和协调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家长委员会成员应注意搜集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信息,定期以口头的或者书面等形式,反映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学校教育出谋献策。?

 3、家长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1)每学期初,家长委员会总会均按时召开全体成员会议。讨论研究并制定全学期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并予以层层落实;?

 (2)班级家长委员会根据学校家长总会的工作计划,在年级段家委会的牵头下,召集全体成员讨论,制定各班级家长委员会分会工作计划,并召开家长会,予以分头落实;?

 (3)每逢学校举行重大庆典和演出活动,各级家长委会要召集家长,协助学校维持秩序,做好场务及学生化妆等事项,并协助学校做好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工作;?

 (4)每学期期末,由班级家长委会主持召开家长会,评选出“优秀家长”和“好儿童”,经年级段家长委会初审,报学校家长委员总会审查批准,召开表彰会予以表彰;?

 (5)每学期,班级家长委会根据家长和社会上的反馈意见,填写“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建议、意见表”,递交学校办公室,以供学校及时改进日常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家校合作教育途径的探究是开拓家校合作教育的主渠道。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从学校与家庭、班级与家庭、教师与家庭的三个层面;从家长教育、家长访校、家庭访问、书面沟通、家长委员会的五种途径进行探究,提高了学校、教师与家庭的合作教育的意识,改变了过去单一而随意性很大的家校合作的局面,拓宽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渠道。形成了切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密切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家长对学校、老师的信任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采用多样的家校合作方式实现家校互补双赢?婺城区白龙桥小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互动共赢。白龙桥小学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学校与学生家庭间的沟通比较少。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内容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在校表现的好坏等等;交流的形式以教师一对一地向家长“告状”为主。?

 ?第二阶段,呈现“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的方式。学校定期将家长请进校园,为家长传授教育理论,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但这仅是一种单向的传输活动,以传统的家长会形式可见一斑: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家长拿着小本子埋头记录,交流的内容通常用“你要怎样”,“你应该怎样”的句式贯通。学校、教师很难或者根本没有想过要站在家庭、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2009年我校被确定为金华市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及金华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金华市中小学家校合作行动年的通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一种良性的家校合作方式,使学校教育更健康地融入家庭、走向社会?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走进了家校合作的第三个阶段

 一、以理念为先导,提升教师、家长的认识?

 长期的工作中,我们深感家庭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中国100%的家长都没有经过培训就匆匆忙忙上岗了,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结果常常是吃力不讨好,自己每天弄得筋疲力尽,家长还有怨言,甚至不理解。为此,我们首先从转变我们的教师的家庭教育观念入手,先改变我们的教师,再改变家长。具体做法是:8月28—30日每天抽半天的时间,由家校合作指导员对全校80位教师进行家校合作培训;九月中旬我们又先后邀请了金华市教育局蒋相忠主席、浙师大李伟健教授为教师作专题讲座,不仅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以及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而且还初步学会了家校合作的一些技巧。?

 然后是家长的上岗培训。我们是两条线双管齐下:一条线是由班主任对其班里的家长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班里孩子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培训形式既有面对面的交流,也有校讯通金点子的发布及班级QQ群的论坛。一学期,每个班都至少有两次(8个课时)全部家长参与的面对面交流,校讯通金点子的发布及90%家长参与的班级QQ群论坛几乎是每周一次。另一条线是借助家长学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培训。学校自编了《白龙桥小学家长学校教材》,按教学计划双周周六晚上6:00—8:30由家校合作指导员上课,并多次邀请特、高级教师方方、团中央“知心姐姐”来校为家长作讲座,就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如何解决网瘾、批评与表扬的艺术、消除代沟、心理健康等话题与家长进行探讨,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同时邀请优秀家长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教子经。到目前为止,已给家长上了7次课,共记21个课时,全校有1000名家长通过培训,取得了合格证。?

 二、以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家校合作活动?

 在家校合作工作中,我们倡导“三边互动”,即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都应有不断的对话,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

 1.召开家长会?

 本学期我校在开学初、期中都召开一次家长会。家长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角色,我们组织了有妈妈参加的“妈妈家长会”、爸爸参加的“爸爸家长会”,使家长会更有针对性。学校召开家长会,宣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解决目前学生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介绍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的必要性,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2.设立家长开放日

 ?为密切家校联系,增进亲子关系,学校将每周五确定为“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近距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与老师亲密接触,发挥全体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拓展家庭教育的空间。听课活动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安排,听完后由家长填写《家长观摩教学反馈表》,政教处收集整理后反馈给相关教师。?

 3.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母亲节、感恩节开展了孝敬教育,比如给妈妈送一束康乃馨,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给最亲的逝者写一封感恩信等,为了增加活动的实效性,我们也要求家长给子女回一封信,让孩子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增进彼此的情感,了解各自的内心需求,化解相互间的矛盾,也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开辟了一个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过后,我们征得家长同意,把部分书信刊登在《家长报》上,分发给全校的家长阅读。在阅读中,通过了解同龄孩子的心理、精神需要等,许多家长懂得了与孩子沟通的更多技巧。?

 4.进行家访?

 ?家访,在家校联系工作中是一项传统但又极为有效的举措。学校在教师中提出“诚心家访”,努力做到六个必访:学生生病必访、学生行为不良必访、学生学习有困难必访、学生家庭有变故必访、家校联系有障碍必访、贫困家庭必访,本学期教师家访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发放家校联系单,一方面了解家长对家访情况的反馈,如:三年级的一个家长在联系单中写到:此次家访对我们家长和孩子收获都比较大,因为我们作为家长平时比较忙,很少和老师、孩子三方面对面交谈,通过倪老师对我孩子在学校里的优点和缺点详细的描述,让我们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还有通过与倪老师的交谈,使我们提高了如何给孩子检查家庭作业和如何安排业余时间,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家长对学校持续发展提出的金点子。如:六年级的家长提出:希望学校篮球场的篮筐更新一下,并装上新的篮网,让孩子们能更好的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还有家长提出:学校前期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大家拍手称好,但不能随课题结束而结束,应该继续,同时加强故经诵读,陶冶孩子的情趣……家访工作的有序推进,化解了许多矛盾,解决了办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家庭教育力量在教育空间中的背离“‘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一特殊性就在于他是一个双重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由身心两个方面构成的。‘身’,即身体,是‘人’的生命的物质载体;

 ‘心’,即意识,是‘人’的生命的精神载体。”[2]从深层次来看,家庭和学校都充当着学生个体品德、心智和人格等方面的教育角色。但从现状看,许多家长认为:家庭只是为孩子提供物质生活保证,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教师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和住。“我们平时都忙工作,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就交给老师了,希望老师对他(她)严厉些,我们家长没有意见。

 ”“我们经常管教孩子,可孩子现在大了,不听话了,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还请老师多费心。”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家长一般不热心参与其孩子的教育,即使参与也只是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对于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则缺乏关注,并认为“树大自然直”。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精神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而且为学校教育带来诸多难以弥补的不利影响。

 (二)学校与家庭的地位不平等

 家校合作中,家长和教师担任不同的角色。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单向度的“沟通”只能挫伤家庭或学校的积极性。目前“家校合作”的现实是,学校往往以教育权威的姿态出现,把自身的“主导作用”转换为“领导地位”,一些教师认为,家长一般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仅没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故对家长进行教育“训导”和“恩赐”

 ,而非教育对话和协商。肖川认为,目前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对学生的一贯作风再次实施于家长身上,家长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成为教师的‘学生’。缺乏民主氛围的沟通造成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反感和参与的消极,在沟通中家长的声音的消失和教师声嘶力竭的呼喊只能让双方僵持于合作的边缘”[3]。家庭在教育合作中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失去了在合作中的发言权,也就失去了主动进行合作的动机。

 (三)家校沟通的方式狭窄和活动低效家校合作应该是以学校为主导,家长积极热心参与其中的有计划的活动。目前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我国的家校合作还处在即时的阶段上,属于‘救火’而非‘防火’式,合作往往是为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即兴而定,很少有学校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制度、写入学校的工作计划。这种很强的随意性,极易导致考虑不周、准备不足、组织不力的状况”[4]。在合作方式上,也仅局限于每学期召开一次的“家长会”以及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违纪问题进行的临时交流,只有在孩子犯错或退步时,双方才会在孩子的品德方面寻求合作,被俗称为“叫家长”。从整体上看,学校、年级和班级层面上的家校合作也难以相互配合,难以形成时间上的连续和效果上的强化,经常表现为班主任的“单枪匹马”和“单兵作战”。虽然现在许多学校也有“家长学校”

 、“家长接待日”或“学校开放日”,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学校的关注不够或

 认识上的偏差,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成为学校宣传自己、展示自身“实力”的窗口。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应使双方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投身于学生的教育中,但这种缺乏实质性作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很难引起家长积极参与的兴趣,使合作徒具形式。

 (四)教育主体实质性缺席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互动应为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创造最有利的环境,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有效的家校合作必须指向学生这一目标主体。在对待学生(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与家长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策略,因此,双方需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借助协商予以解决,并非将教育学生的败笔归咎于对方。学生(

 孩子)不应该成为学校和家庭“博弈”的工具和手段。“你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回事,成绩老是上不去”

 ,“你的孩子我实在没有办法管了,老是给我惹事”,“老师,我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我们对他没办法了”。这样的家校合作表现出,家长和教师往往更容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孩子(学生)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就相互指责、推诿责任,把注意力放在对谁该为孩子的问题负责的追究上,而不是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有另一种做法,即学校教师和家长联袂,双方互通“情报”

 、相互支持,对学生施行“双管齐下”

 ,力求把学生的所谓不良倾向消灭于萌芽状态,“叫家长”和“告老师”成为教师和家长“对付”学生的“杀手锏”,完全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使得许多学生对家长和教师持恐惧、反对甚至是敌视态度。这种目标主体实际缺席的合作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当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从沟通走向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愿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和手段,但互动和沟通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交流,而是要走向新的阶段———合作。我国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初级阶段,面对的问题还很多。从家校沟通走向家校合作需要双方沟通、切磋和磨合,在沟通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合作方式和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在此学校更应该有所作为一)提升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近年来,家校合作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5]

 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从沟通走向合作,不仅是家庭与学校关系的改变,它首先是认识的转变。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提高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在建立家校合作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担当主导责任,以更包容的环境和更融洽的气氛为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要能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迎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双方都以更开阔的眼光、更谦虚的态度和更诚挚的感情融入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中,双方的沟通也将进入更高的层次。

 (二)建立家校“搭档关系”

 有效家校合作的形成,需要家庭与学校之间有效互动,互动的基础是家庭对教育子女的重视,学校和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种爱与责任的双重交织中,促使家校共同谋求孩子(学生)更好的发展。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了“分开责任”和“共同责任”两个概念。“分开责任”是指家长与学校不相往来,各自努力,双方不重视沟通、缺少讨论,更谈不上制定共同目标和配合工作;“共同责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向对方利益的承诺,为了认真承担责任,家长与教师愿意保持紧密联系和互相支援。

 “共同责任”确认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家长和教师互相协助以履行教育儿童的责任。[6]海克·威廉斯在《教师角色》一书中提出教师和家长应该建立一种“搭档关系”,他认为虽然遗传可能会影响智力的高低,但家庭与学校关系所建立的环境,却影响每位学生潜能的发展范围。当这种“搭档关系”形成时,学生便能得到绝佳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潜能。当家长与教师共同承担了孩子(学生)的特殊需求、兴趣及目标时,家庭及学校经验便可以被履行、被强化以及被

 扩充。当家长与教师在教育中扮演搭档关系时,他们便提供了互惠的支持,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尊敬与聆听,家长和教师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利于帮助孩子(学生)成长的资讯。由于学生是家长与教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教师和家长便有了一个理想架构,并在其中共享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意识过程中所经历的欢乐、沮丧以及视界”[7]。这种“搭档关系”不是为了共同“对付”学生(孩子),而是为了“会诊”他们在成长悸动中的问题,提出健康良方。

 (三)扩展交流沟通途径

 我国目前的“家校合作”还停留在随意性大、沟通途径狭窄和合作程度差的局面,要做好家校合作的工作还需要创建更好的学校沟通平台,使家庭与学校能够更平和、更容易和更有效地进入沟通领域,达到双方期待的结果。家校沟通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它还需要发挥家长各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对学校教育予以支持,让家长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教导之中。我们惯常采用的是固定的家长会和临时的家长约谈,形式机械、内容单一,并且由于受到教师的认识和能力、家长水平和无暇等因素的影响,通常表现出比较低效的特点。美国在家校合作方面设立了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很多种,常用有效的方式有:介绍信、班级通讯、便条、每周家校交流文件夹、网络,学校开放日、教学参观日、家长学校、教师家长联谊会以及家长手册等。在学年伊始,教师会写给家长一封介绍信,有益于让家长认识了解教师、明确自己对孩子成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建立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美国许多学校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家长手册,免费发放给家长,以便家长能更好地辅导孩子的学习,有效地参与学校工作。手册上一般有这样一些内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焦虑的症状及其消除,测验工具的使用,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导致少年自杀、逃学及辍学的原因及对策,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如何帮助孩子学得更多,如何为孩子制订看电视、上网的规则以及计算机使用及网络知识等等。[8]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吸引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教育工作方面,美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四)用艺术的沟通走向合作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中,教师对沟通的把握,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以及家校关系的进展。“当家庭和学校取得完全的沟通互动和配合时,便提供了互惠的支持,家长和教师为搭档关系,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发展他们的潜能,其表现会最符合期望。[9]教师如何使家庭与学校取得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呢?这需要教师具有更专业、更艺术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沟通中以理解、尊重和智慧为原则。理解是沟通的基本前提,它包括对学生家庭的了解、对家长和学生处境的了解,感同身受他人的处境,从内心真正去关注学生的点滴成长,真正理解他人才能得到心的交流和信任。尊重是人存在的基本需求,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平等,没有尊重的沟通也难以持久。尊重要求教师对待家长要有诚恳的人性化的态度、以得体的举止和合乎人情的行为方式对待或富或贫、或有权或无权的所有家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情感上的认同。沟通还需要教师以丰富的智慧,理性地引导家长。因为善意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和反馈。在家校沟通中,涉及学生、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诸多复杂问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智慧,审时度势,把握教育时机,理性地进行分析和引导。但这种智慧不是简单的能够从书本上学到,它是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是教师深厚的教育教学内涵的显露。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研究。

 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具有显著的启智、育德和培养兴趣爱好的功能。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社会义务和责任感,体系最完整、涉及面最广泛、结构最稳定,在培养人的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学校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应该激发家庭对参与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良好推动作用。学校和家庭从沟通走向合作,才能更好地塑造和完善学生(孩子)的个体生命,才能关注生命成长的不同姿态,引导他们向着健康和积极的人生道路迈进。

 

 内容提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个不争的事实,来自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给学校德育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困惑。因此如何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是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富有挑战的新课题。本文从探索认识家庭教育重要性开始,探索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增强家校合作效能;引导家长协同构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形成家校教育的共同价值观;创新多种家庭参与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等新思路、新策略的实践,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主题词

 家校合作 德育实效

 创新家校合作途径 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思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现在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与呵护,让部分孩子形成任信、不爱劳动、心胸狭隘、缺乏宽容、不懂感恩、纪律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等不良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再婚、违法犯罪等问题型家庭的增多,又造成许多孩子心理的不健康、不愿与人交流,自卑情绪严重,甚至作出一些过激行为,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就推向了学校,构成了学校德育的特殊群体。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学习很棒,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有的孩子在学校是个乖娃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个不争的事实,来自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给学校德育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困惑。因此如何切实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是当前德育面临的富有挑战的新课题。

 一、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切实增强家校合作效能

 有效的德育肯定是植根于学校与家长双方对家庭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教育责任的看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性格、言语、行为、价值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形成。如何使家长认识自己的德育责任,认识家庭德育生活化,渗透性的特点,把家庭作为对孩子实施德育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把握时机鼓励家长学会采用必要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而学校往往缺乏能够指导家庭教育的教师,使得家校合作变得艰难。

 1.了解家庭,认识家庭教育的多样性。

 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经历着同样的学校教育,有的孩子会学坏,有的却没有?关键在于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从小接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影响。现实生活中孩子选择什么、追求什么,家庭教育起到很大制约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带着他们在家庭的经历的烙印,所以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为了了解学生,必须了解他们的家庭。如果了解家庭,认识家庭的多样性,我们就有可能遇到各种障碍。了解家庭,认识家庭的多样性,是学校和家庭建立建设性关系的核心。

 我校每学年初都会对一年级新生家长进行调查,通过家庭的文化背景、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养育风格与追求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与看法四个层面,收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涉及的情感交流、学习兴趣、环境营造、交往与健康等16项内容,考察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情况,阅读和熟悉不同的家庭文化,了解每个家庭教育的个性特征。而其中关注父母对学校的看法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对学校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还影响孩子在班上的表现。其次父母对学校表示支持的态度时,将对教师产生有利的影响。

 2.转变观念,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

 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存在是以学生为纽带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思考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时,关键在于看这种关系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教师把家长叫到学校,因为孩子的原因,对家长进行风暴式的批评教育,而我们的家长像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学生,洗耳恭听,或者是当老师的面将孩子一顿训斥或暴打以示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负责,或是以后不愿意再来学校。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子女所经受的教育,主观选择的倾向显得越来越明显,教师单向的、传授式的、高高在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已经不适应家长的需要,缺乏交流,许多教育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心态来欣赏父母所做的努力,我们还要记得绝大多数父母多爱他们的孩子,并且希望孩子们做得最好。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与家长应该更多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从而成为真正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而这一定也能促进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信任,也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协作、相互依靠。

 3.有效辅导,关注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学校经常以家长学校的形式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专家、学者的家庭教育报告。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家访的有利时机对学生家长进行个体指导,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或同家长一起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二、协同构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形成家校教育的共同价值观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时,家长必须成为团队的一员。一个真正的团队,必定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否则团队就没有力量。家长如果没有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中学习些什么,他们可能就不是很清楚如何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围绕着德育的核心价值观,我校在搭建德育校本课程初步框架的基础上,邀请家长一起研讨、制定并完善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整体策划,让德育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密切结合。设计由情感篇、礼仪篇、礼仪篇、学习篇、健康篇、自理篇五个层面搭建德育课程结构,并且建立了五爱经贸娃、文明经贸娃、敏学经贸娃、阳光经贸娃、巧手经贸娃的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加强德育渗透力。力争形成一种德育文化,让我们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受到熏陶和影响,进而形成学校的德育品牌。

 针对新时期的少年儿童平时有着蜜一般的生活,在家里他们都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弱、学习依赖性很强,在班集体生活中自我为中心,行为较自私、缺乏责任感的共性问题。我们创造性地实施“小主人活动”,引导学生在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班级小主人、做家庭小主人、做社会小主人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主人意识,逐步掌握做主人的本领,体验和发展做主人的情感,培养生动活泼、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小主人。在没有和家长沟通认同价值前,我们推进德育活动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困难,有的家长认为大冬天让学生在校门值日缺乏人性化;有的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在家参与劳动只是家庭优越性条件不同而已等等。但在德育校本课程研讨推进过程中,因为有了家长的参与和价值认同,明确了活动的目标,了解活动的意义,所以即使孩子怕苦、怕累、怕脏,家长也肯定会鼓励孩子、积极支持孩子,有的家长还协同孩子一起完成参与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不仅逐步养成孩子工作的责任心,还培养了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集体观念、自信心和责任感得以形成的好机会。

 协同构建德育校本课程,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德育的认识与支持,加强了德育的渗透力,形成家校教育的共同价值观。

 三、创新多种家庭参与途径,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卡等都是常见的家校联系方式。创新多种家庭参与途径,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健康成长,增强德育实践性。

 1.大方的的支持者。

 在德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学生,乐于分享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例如在一次科技节“博览会”主题活动中,学校引导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富有科技创新价值的物品进行展示,大多数家长们了解后十分支持,有的提供收藏品、有的全家老少一起制作科技小创作,一个星期后学校的科技创新室汇集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创新作品,孩子从自己带来的物品中学会了分享,也为小小博览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

 2.快乐的参与者。

 学校每年可以开展以家长、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创新亲子教育载体,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例如在“亲子共读”活动中,我校学生小王与父亲在亲子共读中深深地体会到阅读给人带来的快乐,体会到家长给学生做榜样的重要作用。最后捐赠班级1000本图书和书架,希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书籍给人带来的知识与快乐,并且要求老师不要表扬,只要默默做好事。

 3.成功的志愿者。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积极推动聆听窗外声音活动,为学生教育服务,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我们邀请医务工作者的妈妈来给同学们做爱牙讲座,讲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并让全班的孩子一起模仿正确的刷牙动作与方法。课堂上笑声盈盈,乐趣融融,孩子们兴致很高。小伙伴妈妈的讲课似乎比老师更为亲切,育人的效果更佳。

 3.公正的评价者。

 学校要让家长参与到德育评价中,让家长经常注意发现和抓住孩子道德品质与言行表现的闪光点,加以支持、赞许、表扬和鼓励。例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家庭评价卡及时反映孩子在家庭里的点滴成长,并促进学生形成学校、家庭的行为表现如一。

 总之,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校德育势在必行,也是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应重视并加强对教师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的培养,帮助家长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锻炼的机会;鼓励家长为学校德育工作出谋划策,积极地与孩子一起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访问: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初探 有效途径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