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视阈F的国家形象建构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视阈F的国家形象建构

  赵瑜

  提要: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体现了国家主流意志对中国历史、发展模式的阶段性共识,面向国内外观众提供了中国国家形象的电视文本。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阶段阐释了三个历史阶段国家形象在主流媒体的建构,从中我们窥视国家社会发展、社会思潮激荡和媒体创作理念革新共同作用下的国家形象建构。

  关键词: 中央电视台 纪录片 国家形象

  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形象”一词引入中国,如何通过文化和传媒展现“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成为学界业界共同关心也一直在实践的命题。不过由于长期与西方处于不对等的互动,文化和传媒产业缺乏足够的文化资本有力地阐释、传播中国的新形象,“建构刚健、理性、健康的国家形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家形象是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总体认知与态度。国家形象有其客观存在性和物质本源性,但可能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一国历史文化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表现所形成的“软实力”。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而形成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力量。

  其中,纪录片作为一种以“非虚构”为本质特点的媒介形式,借助摄影或录像等技术手段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事件等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记录和呈现。它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真实地反映生活,无疑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具有重要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材料。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用这样的话语来阐述纪录片对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用。正因为如此,纪录片之于国家形象,就像是展示在国人及世界面前的历史相册,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而中央电视台自建台以来一直没有放弃书写的大型纪录片和政论片更是中国媒介权力结构下尤其需要关注的对象。

  一、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1.国家媒体的地位和使命使得中央电视台自觉地进行历史中国、革命中国和现代中国形象的电视化表达。

  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置身国际社会力量展示的基本方面。而通过文化和传媒去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民族文化和艺术作品的魅力,正是这个国家发挥强大吸引力从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意志的重要手段。

  作为国家媒体,中央电视台承担着阐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重任,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高度诠释中国的发展、统一人民思想,一直是其大型纪录片的创作主旨。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到千禧年之后的《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中央电视台力图以电视的方式对中国历史进行宏大叙事,从而探寻中国富国强民之路。而纪录片“非虚构”的艺术特性使得她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更令人信服也更直观。

  2.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是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一种有力方式,也力图在国民中构建共有观念和信念体系,这是国家形象对内的传播和构建。

  中央电视台创作的不少大型纪录片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对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形象的认知主体是国内民众和国外民众的结合。当然,部分源自国家形象概念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彰显,因而在理论研究中更加注重国外民众对一国形象的认知。这一理论研究的现实也部分回应着中国理论界的焦虑: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塑”现象严重,中国在近代史被动“挨打”之后,又陷入“挨骂”的困境,而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也被期待成为改变这一现实的途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内民众对国家形象稳定的认知是国际传播的基石,若本国民众对本国历史、文化和内在特质没有合意,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也必然暖昧不明。

  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一般有三种基本风格:其一描绘祖国壮丽河山,通过讴歌生活其间的中国人民来唤起观众的爱国热情,代表作有《话说长江》、《望长城》等;其二书写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在新/旧中国的对比中直接表达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的历史功绩,代表作有《百年中国》、《旗帜》等;其三对中国发展模式和道路选择进行直接论证,通常会诉诸“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的话语对中国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历史目的论色彩,代表作有《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也部分源自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媒体身份,近期投拍的大型纪录片不仅在国内引起热议,也成为国外观照中国战略意图和国情民意的窗口。

  3.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和政论片是当下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的直接体现,体现了主流价值观对中国历史、中国问题的阶段性共识。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的命题直指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直接反射。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任学安表示,《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三部纪录片都有一个清晰的理念,即:“解读历史是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在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而这些话题正是自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力图解答的问题,也是中国国力强盛之后政治经济圈层普遍关心的命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央电视台所涉及议题必然有着背后宏大的“所指”。彰显当代中国的现实寄托,思考中国未来命运,包括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模式反思,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媒体是各种支配性力量角逐的场所”,主流价值观或曰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电视文本所展现出来的历史观、发展观有其纷繁的一面,无法整体性纳入到某一思潮学说之下,而且我国的媒介管理体制也使得国家媒体的政论思路趋于保守和中庸。但央视的大型纪录片完全可以看作是体制内的空间,对国家历史的梳理、未来的思考可视作“支配性力量”的阶段性共识。

  基于上述论述,纪录片的纪实主义美学特征,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媒体地位,使得在此平台上展映的大型纪录片成为直接塑造国内民众共识的有力途径,也提供了观照国家形象国内传播及其内核变迁的研究材料。国家形象是一个持续建构的过程,改革开放至今,国际局势及基本国情不断产生变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不断变迁。透过不同时代纪录片对中国问题的电视化表达,我们至少可以窥见政治精英对时代命题的基本态度、文化精英对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思考乃至激辩,以及媒体发展本身带来的技术革新和理念更迭。国家官方历史观、学术争鸣

[1] [2] [3] [4] [5] 下一页

推荐访问: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视阈F的国家形象建构 纪录片视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