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 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⑷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⑴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⑵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⑶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⑴ 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⑵ 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⑶ 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⑷ 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开河小学

肖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2、通过朗读与品味,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深入文本,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父爱,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述说地震,导入新课

1、出示地震图片,说说你们了解的地震。 地震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知道汶川的5.12地震,(播放课件中5.12图片边讲述:)楼房倒塌成为一片片废墟、瓦砾、钢筋狰狞地裸露地面,亲人流离失所、有的深埋地下„„我们今天讲的是在美国的洛杉矶大地震发生一件感人的事。(板书:课题)

2、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顺脉络

1、导语: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事)

3、指名读

4、让学生读课文中的词语。

5、看到了“废墟、瓦砾”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6、儿子就埋在这样的废墟之下,如果说,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想?

7、是呀,要把儿子救出来,那是这位父亲唯一的希望。但是谈何容易呀!有何困难?

(生举例)

8、可小说的结局怎样呢?

9、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指名读——齐读) 你们觉得这对父子是什么样的?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了不起的父子)

三、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父亲的伟大

1、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了不起?你从课文中的哪些信息中受到启发。(生认真读课文,查找、批注)

2、主要从这几个句子入手:(指名读) (1)、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3、重点学习第三句 (1)、句子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连续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有必要这样写吗?从这句话中你有感受到什么? (指名说——练读-配乐朗读)

(让学生感受到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做法,读懂父亲的心。)

4、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这位父亲的举动不能不令我们震撼,想想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位父亲坚持在废墟下挖了将近40个小时。课文中的哪句话在你的眼前跳动,请你找出来。

5、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引读句子:

“当父亲看到废墟时,别人绝望了,他没有,因为,他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当父亲挖得双手流血时,他坚持着,因为他记住的还是那一句话„„” “当他要累倒时,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的,仍然是那一句话:„„”

“当奇迹出现,挖了三十八小时以后,听见了儿子的声音,他为自己的坚持而兴奋,他想到的还是这句话:······”

6、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感觉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7、小结: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这位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做出了哪些了不起的事呢?请再读课文。找出来。

四、再读课文,感受儿子的伟大。

1、出示句子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在废墟地下的这三十六个小时中,阿曼达,这个七岁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指名说)——朗读练习

2、书读到这里,我们知道又是什么力量促使阿曼达在废墟底下坚持了这么久?

(齐读句子: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书读到这里,我们知道又是什么力量促使阿曼达在废墟底下坚持了这么久?

(齐读句子: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4、导读:是呀,同学们,这就是亲情,这就是父子深情,他可以产生信赖,因为阿曼达相信,“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是呀,这就是亲情的力量,他们父子心连心,因为他们坚信这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五、拓展,升华情感,总结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2、出示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齐读

结语:让我们把这父子重圆的幸福镜头定格在屏幕上,祝普天下所有的父子、

母子、父女、母女,一家人,都不分离,相依相守,幸福永远!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 爱!你会永远和我在一起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
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
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

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r/n

今天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它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与他儿子的故事。父亲跑道儿子上学的学校,看到一片废墟的学校时,仍要救自己的孩子。而别的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都悲观失望的走了,路过的人见到他在废墟中不停的挖,都以为他疯了,所以没有帮助他,最后经过他坚持不懈的挖,终于救出了儿子。通过读这篇文章,使我懂了一个道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是一种伟大而无私的爱。”/r/n

文中讲到父亲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你在一起。”就因为父亲对儿子说了这句话才使父子重逢。它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正是有这种爱,也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承诺:我总会和儿子在一起。当他面对一片废墟,在所有人都选择放弃时,这句话使父亲想起了自己的承诺,于是他就坚持挖,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但儿子让别的同学先出去,这又是因为有这句话,才使儿子有这样坚定的信心!/r/n

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事要有必胜的信心,再就是要对周围的人有爱心。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两年前的一件事。那时我上三年级,因长水痘发高烧。我都烧到40度了,虽然吃了退烧药也不见疗效,爸爸妈妈见了这个情况很着急。便用热水在我身上擦了许多遍,一夜都没睡,才把我的烧由40度变成了36度。这都是爱把我救了。/r/n

这种爱真伟大呀!今后我也要向文中父亲那样,用爱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向儿子那样,把这种爱传递下去。

我也要实现我的诺言!/r/n

3.今天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它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与他儿子的故事。父亲跑道儿子上学的学校,看到一片废墟的学校时,仍要救自己的孩子。而别的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都悲观失望的走了,路过的人见到他在废墟中不停的挖,都以为他疯了,所以没有帮助他,最后经过他坚持不懈的挖,终于救出了儿子。通过读这篇文章,使我懂了一个道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是一种伟大而无私的爱。”/r/n

文中讲到父亲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你在一起。”就因为父亲对儿子说了这句话才使父子重逢。它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正是有这种爱,也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承诺:我总会和儿子在一起。当他面对一片废墟,在所有人都选择放弃时,这句话使父亲想起了自己的承诺,于是他就坚持挖,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但儿子让别的同学先出去,这又是因为有这句话,才使儿子有这样坚定的信心!/r/n

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事要有必胜的信心,再就是要对周围的人有爱心。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两年前的一件事。那时我上三年级,因长水痘发高烧。我都烧到40度了,虽然吃了退烧药也不见疗效,爸爸妈妈见了这个情况很着急。便用热水在我身上擦了许多遍,一夜都没睡,才把我的烧由40度变成了36度。这都是爱把我救了。/r/n

这种爱真伟大呀!今后我也要向文中父亲那样,用爱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向儿子那样,把这种爱传递下去。

我也要实现我的诺言!/r/n

【相关文章】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r/n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一)/r/n

今天,我从语文书上读了一篇课文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后,我被文中父亲爱子和执著的精神而深深地震惊和感动。/r/n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洛衫矶地震中有一位父亲安顿后受伤的妻子。立刻奔向他儿子的学校不顾自身的安危,也不听别人的劝告,坚持挖了38个小时后,终于救出了他的儿子和13个小孩。创造了父爱的奇迹,他的儿子在废墟中也十分坚强,还在要被救出时让他的同学先出去,也十分了不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地震中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r/n

由文中这感人的父爱,我想到了基础训练上的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他的女儿乘船去外地见他的妻子,可是有一次,由于船一阵剧烈的晃动,一把水果刀不小心扎入了这位父亲的心脏,可是因为创口太小和父亲担心女儿不会受到照顾,便顽强的活了3天,在把女儿送给他妻子时死去,打造了父爱的奇迹。

父爱是伟大而又无私的。它好似黑暗中的一盏明亮的灯,给我们温暖,给我指点前进的方向,他又像一把手,当你陷入不良习惯的沼泽中,他会把你拉回来,便你终生受益。/r/n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二)/r/n

在读过的课文中,《地震中的父与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篇文章,主要写在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坚定的信念的支持下,挖了38个小时又50分钟。终于把他心爱的儿子从废墟中救了出来。/r/n

“无论发生什么,我终会和你在一起。”这位父亲靠着这个信念,不顾人们的劝阻,用他的双手挖得到处都是血迹。这位伟大的父亲的行为使我想到了自己。以前,我看见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同学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我嚷着妈妈带我去参加书法兴趣小组。一开始,我十分有兴趣,无论做什么都很认真。但过了几天,我发现练写毛笔字并不想我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简直就是件苦差事:课间活动不能和同学们玩个痛快,必须老老实实坐在教室,等老师来教;这还不算什么最苦的主要是练字练得我的手都酸了,有时写不好还被老师批评。于是我开始讨厌练毛笔字了。每到课间活动,我都不愿去书法兴趣小组了。/r/n

后来,我看见参加美术班的同学画画很好看,便又叫妈妈到我去参加。妈妈和爸爸还给我买了彩色笔、画板、画纸、铅笔。可刚开始学画,我马上就觉得画的轮廓很难画,而且物体的大小比例也很难掌握,我又觉得画画很难,便渐渐不去了。回想起来,我以前也参加过不少兴趣班,可每次都半途而废,最后没学到什么本领,这是因为我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r/n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信念,努力去做,不达目的,决不放弃!/r/n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三)/r/n

在寒假我重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本书,虽然是重读把我也有很多感受。/r/n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他的妻子,冲向他儿子7岁的学校。当时的学校便是一片废墟。他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想起来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来,向废墟走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挖到38小时,他忽然听到从瓦砾堆地下传出孩子们的声音。他欣喜若狂,赶快找过路人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了出来,里面的14位同学也先后的出来。/r/n

我看完后,感觉这给父亲太伟大了,我不像有些家长大哭一阵就走了,而他信守对儿子所说的话,不管挖多长时间一定要把儿子挖出来,永不放弃,尽管他挖的双手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但他依然坚持不懈。他的儿子也非常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镇定勇敢,被救时互相谦让,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r/n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把好东西都留给我们,长大我们要好好报答他们。

《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读了《地震中的父子》,我被文中的父爱深深地感动了。多么伟大的父爱啊!我好羡慕!

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我那不曾谋过面的爸爸。从记事起,我就一直在想象中感受爸爸的爱,我羡慕有爸爸的孩子,渴望爸爸的抚爱!可是,我的爸爸在天国,我想:如果他还健在的话,他一定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爱我,让我沐浴在无尽的父爱中……

我亲爱的爸爸,告诉我,您在天国还好吗?我相信您一定在天国关注着我每一天的成长。不过,请您放心,虽然您不能在我身边照顾我,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爱我的视我为掌上明珠的妈妈,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妈妈总在我身边。

亲爱的爸爸,您安息吧!我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石家庄市新华区赵二街小学四年级:孙海琳曼

《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三(3)班林峥

今天,我看了《地震中的父子》这个故事,文中的父子亲情,深深地感动了我,《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美国的一个城市发生地震,父亲不顾危险赶到学校,当时学校倒塌,儿子被救出的希望很小,别人都放弃寻找儿女,只有这位伟大的父亲相信儿子还活着。满脸是泥的父亲在学校倒塌的瓦片里不停地挖啊挖,终于听到儿子的声音,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挖了一个大洞救出了儿子,读后感《《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伟大的父爱让父亲不顾安全和危险去挖废墟里的儿子。最令人惊讶的是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爸爸都会和我在一起。"一个七岁的男孩,竟说出这样的话,因为他相信爸爸一定回来。相比之下,我是多么需要向这对父子学习。记得有一次别人好心帮我,我怕把事情搞糟,所以不领情。还有一次,我病了,想吃糖,妈妈说以后给我买,但我不信,硬要她当时买。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要对别人信任,在危险时,要给予大家鼓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说说你对“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引导自学(引学) 1.师:上节课文我们初读了《父子骑驴》,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中哪些人对父子俩的不同做法有评论?他们是怎么说的,父子俩又是怎么做的?

(2)怎么理解父亲最后说的那句话“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3.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4.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归纳、梳理与补充,完善本节课所要重点探究的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引探)

1.抽生读读课文中不同的人对父子俩不同做法的评论。 2.体会不同人物的话。

幻灯出示

(1)老先生哈哈大笑说:“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笨的人,放着好好的驴子不骑,累得一头汗。”

(2)老太太忍不住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孝啊!自己骑在驴背上,却让爸爸顶着大太阳走路。”

(3)年轻的母亲大声地说:“看哪!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狠心的父亲,让自己的儿子走路,自己却坐在驴背上享福。”

(4)一群小孩对着父子二人指指点点地说:“看哪!这两人真狠心,竟然一起骑在这小小的毛驴上,毛驴的脚都被压得发抖了!”

体会不同人物的话,学生交流感受 (1)读老先生的话,结合“哈哈大笑”、“竟然”体会老先生的内心活动。你觉得老先生的话对不对? (2)读老奶奶的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孝”的理解。老奶奶主张父子俩怎么做? (3)表演读年轻母亲的话和一群小孩子的话,提醒注意说话人的身份。

(4)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导。

3.理解最后父亲下决心说的话。

幻灯出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就照原来的做,还是牵着驴子走,谁累了就骑上去休息一下。

(1)“主见”是什么意思?(主见就是对事情确定的意见)

(2)现在父亲终于下决心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们快快乐乐地回家了。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父亲下决心说的这句话吗?

三、巩固练习 训练技能(引练)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引展)

师:此时我想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小马过河。(课件出示小马过河的故事)孩子们,你们觉得小马应该怎么做呢?(生交流)

总结:在生活当中,我们肯定也经常遇见让自己左右为难的事情,那老师希望我们都能做事有主见,坚定自己的想法。这节课上得高兴吗?

是啊,我们能给爸爸出主意,给小马想办法,还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那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主见的人,并且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好吗? 板书设计

27父子骑驴

父子骑驴 左右为难 做有主见的人

不骑太笨 爸爸骑 儿子骑 不能都骑

老先生(贴画)老奶奶(贴画)年轻妈妈(贴画)小孩子(贴画) 教学反思

篇1:《杨氏父子》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
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
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
意思不懂;
句子很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
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
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篇2:《杨氏父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要是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不需要回答。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 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出示课件: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岛上建立核潜艇的计划。罗斯福小声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说:“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讲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出示课题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新课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3、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为设果,果有杨梅。“设”应该怎么解释?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思熟读: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课件出示对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提示:杨氏之子的言外之意:

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么_________。

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_________。

可见杨氏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语言风趣机智)

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四)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三、总结拓展

1、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世说新语小故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四、板书设计

地震中父与子读后感(共11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共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精选20篇

地震教学设计(共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地震 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