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文体特点及教学策略探寻

童话的文体特点及教学策略探寻
  
  作者/徐亚青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占了很大比重,这些童话富有情趣,深得童心。它是一种完全虚拟的文学,王泉根教授为童话下了定义:“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作为主要审美手段的文学品种。”
  
  在童话里,人物形象是虚构的,幻想性是它的基本特点。这是一种整体性的幻想,不是局部的一人一物。例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创造了个“海底人鱼世界”,故事的情节有巧遇、有误会、有冲突、有高潮,将小美人鱼的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儿童情趣是童话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童话是给儿童看的,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应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兴趣,特别是历险记一类情节曲折、充满神奇的故事,满足了儿童热闹、快乐的天性,为儿童所喜爱。例如《木偶奇遇记》,通过一连串的奇遇使皮诺曹由调皮、爱说谎话的孩子转变为真正的小男孩。故事中古怪可笑的人物外貌、幽默滑稽的语言与动作,无不给儿童以快乐,同时张扬了儿童的主体意识。
  
  除幻想性和儿童情趣两个主要特征外,童话还具有艺术形象的新异性和神秘性,童话语言的幽默性和模糊性,童话的理想性和极致性等美学特征。童话教学,应该遵循童话的文体特点进行,而现实的童话教学中,存在着好多弊端。如,支离破碎的文本解读,让孩子看不见故事了;教师平淡理性的教学,让孩子远离人物形象了;成人式的说教解读,让孩子迷惑茫然了。那该如何遵循童话体的特征,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要遵循儿童接受童话的过程与途径进行。
  
  “阅读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的一种能动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心理过程。一般来说,阅读心理过程的总趋势,是从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入手,通过解析品味和阅读客体发生同构感应,进而由浅入深地领悟、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和结构艺术。”儿童对童话的接受心理过程也同样要经历直觉、品味、领悟的三个阶段。
  
  一、直觉
  
  直觉,即感知,就是作品接受过程开始后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体验。主要表现为阅读主体对文章感性存在的整体直观(或直觉)把握。直觉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具有整体性特征。“在阅读实际中,文章总是作为整体感知的形式在阅读者的头脑中呈现出完整的影像的。”学生在阅读一篇作品时,不可先把作品分成内容、形式两大部分,再把内容分为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等,形式再分为语言、结构、题材。因此,童话教学,不可入手就对微观某个局部去肢解作品,而应当从整篇作品出发,把作品视为一个格式塔,即知觉整体,在足够的时间里认真欣赏直接把握作品的主旨、情景、艺术结构技巧等。在实际童话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直觉,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树立“完型”阅读观念。具体而言,要指导学生搞清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或者用拟人手法写的植物、动物等,主要的人或者物是谁,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指导学生抓住童话故事的完整结构、发展顺序、离奇情节,给学生一个完整故事的认知过程。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有教师这样设计: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春天和冬天景色的词,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分别出示两列词语。
  
  阳光明媚 北风呼啸
  
  鲜花盛开 鲜花凋谢
  
  草翠花开 树叶飘落
  
  绽出绿芽 狂风大作
  
  开出鲜花 雪花飞舞
  
  鸟语花香 冰雪覆盖
  
  春意盎然 寒冷荒凉
  
  通过朗读这两组词语,学生意识到左边一组词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右边一组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左边的词让人很温暖,右边的词让人觉得很冷……又模糊地意识到“这座花园变化多端”。(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然后让学生用上这两组词,简单说说巨人的花园怎么变的。“巨人外出旅行时,花园( )。他回来( ),花园( )。最后,巨人( ),花园又变成( )。”这样,在富有情趣的找读、练说“花园的变化”过程中学生就知道这个童话的大意了。
  
  二、品味
  
  直觉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而品味则是第二阶段。品味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读者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接受美学的阅读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在文学价值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提出“文本召唤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图式的结构,文本中空白图式的连接存在着非连续性,或者叫空缺,它常常需要读者丰富而具体的想象去进行衔接和连续化。“童话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等,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绘。”因此,读者最重要的活动就在于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环节。教师应在此过程中激活儿童的灵性和潜力,而决不能以理性、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三、领悟
  
  领悟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它把感知和品味的阅读结果重新联系起来,让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具体局部和整体框架、浅层形象与深层意蕴、作者本意与文章全部意义等方面统统合成再构一体,让内在意蕴统贯全篇,重现文章以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完整体貌。换言之,不要把课文作为唯一的教材形式,这样会造成学生阅读视野的狭窄,无法真正领会到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果学生学习了这些例子,却找不到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那么这些例子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童话教学,教师同样要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充满童趣,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两棵已拟人化的小树,性格鲜明,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透视人物性格。现以课文第7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片段回放】
  
  ★梳理内容之要点
  
  师:同学们请仔细读读这一小节,找找小枣树是怎么夸奖小柳树的?
  
  生:小枣树夸小柳树一到春天就发芽长叶,比自己绿得早。
  
  师:说得真好,这是一夸、还有呢?
  
  生:还夸小柳树落叶比它自己晚
  
  师:对,这是二夸了
  
  生:我还发现,小枣树夸小柳树能长成绿荫,供人们乘凉呢!
  
  师:不错,三夸都被我们的火眼金睛给找出来了。看来,我们小朋友都能读懂这段话了、那请大家再自由读读,想想真心夸别人该怎么读呢?
  
  (生练读后,再指名读)
  
  ★发现形式之特别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这小枣树除了会寻找别人的优点之外,它还挺会说话的,说起话来还挺有道道的。请你们找找看,从哪儿能看出它讲话有水平?
  
  (生潜心读书找寻,并有所思考)
  
  生:它讲话用上了“虽然……可是”,这样,显得道理很足了
  
  师:(忙引读)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生接)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生接)一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
  
  师:(指导读后)看看,写第三个优点,用哪个词来连接?
  
  生:“再说”呗!
  
  师:拿起笔,把这些“虽然”“可是”“再说”都圈起来,请大家特别注意它们,再连起来读读这段话。
  
  ★模仿构段之说法
  
  师:听了小枣树的话,小柳树很不好意思了,它也努力寻找小枣树的优点了,也学起了小枣树的样,夸起了小枣树呢!谁会夸呢?
  
  (提供思考时空)
  
  生:小柳树也温和地说:“你虽然弯弯曲曲的,样子不好看,可是你一到秋天,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能让人们大饱口福,很了不起的。”
  
  生:小柳树难为情地说:“你总在发现我的优点,从不取笑我,这值得我学习!”
  
  师:那你们能否把刚才两个同学的话合在一起,中间还可加个连接的词,像小枣树夸小柳树一样,说得头头是道呢?
  
  (生似乎恍然大悟)
  
  生:小柳树也认真地夸起了小枣树:“你虽然弯弯曲曲的,样子不好看,可是你一到秋天,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能让人们大饱口福,很了不起的再说,你总在发现我的优点。从不取笑我,这值得我学习!”
  
  接着,高扬的小手更多了……
  
  在上述教学中,很自然地安排了三个梯度的训练:梳理内容之要点、发现形式之特点、模仿构段之说法。这种顺乎学生自然的不急不缓的教学,顺应了学习语文的规律。王尚文先生曾以彩虹为比方,形象地指出语文教学要把内容与形式紧密相融。他说,彩虹,是美好的自然现象,任谁也没有办法把它和它的形状、色彩分离开来。实际上,彩虹只是空气里的细小水珠,弯弯的形状、七彩的颜色只是它的形式;但这形式太重要了。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它的形状、色彩;失去了它特定的形状、色彩,它就不是彩虹了。可见,形式并非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东西。联系到童话教学亦如此,所有课文都有它的内容,即说什么:也有它的形式,即怎么说。和彩虹一样,它们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难解难分,没有办法把一篇童话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分割开来。
  
  (浙江省象山县文峰学校315700)

推荐访问:童话的文体特点及教学策略探寻 童话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童话教学体现文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