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定义新运用教案模板

第一课时

第一章

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学习目标:

★ 理解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 对数学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 熟悉数学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构成要素 ★ 理顺《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的体系 ★ 对数学课程的目标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第一节

数学课程的理念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六、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第二节 数学课程的价值、定位与目标

一、数学及数学课程的价值

二、数学课程的定位

三、数学课程的目标

第二课时

第二章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学习目标:

★ 列举《标准》与《大纲》的共性及差异 ★ 理解《标准》的特征,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第一节

《标准》与《大纲》的理念比较

一、课程观的变化:从知识本位课程转变为经验本位课程观

二、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师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数学学习观的变化

1.数学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包括结果的形成过程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评价观的变化

1.评价的内容由中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的并重,由重认知转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

2.评价的主体方式由单元化转向多元化

第二节

《标准》与《大纲》的结构体系比较 内容略

第三节

《标准》与《大纲》的目标比较

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析

二、数学课程目标的层次分析

三、《标准》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四、《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更为具有、明确

五、《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内容分析:强调学习数学的背景、强调学习数学的过程、强调数学交流、强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第四节

《标准》与《大纲》的课程内容比较

一、《标准》的内容分析

1.数学课程内容的现实性、挑战性及整体性 2.《标准》强调的是大多数学生所具备的基础学力

3.《标准》中的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师教学 4.《标准》提倡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二、《标准》的内容及要求的具体变化 内容略,自己阅读

三、各领域内容及要求的变化 内容略

第五节 《标准》与《大纲》的实施建议比较 内容略,自己阅读

第三课时

第三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

★ 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着何种价值取向 ★ 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什么

★ 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具有哪些特点及功能?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新颖之处?

第一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1.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价值 2.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社会性价值 3.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性价值

第二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与解析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变化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特点 1.教学内容片段化 2.教学内容过程化 3.教学内容现代化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组织特点与呈现方式

一、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突出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2.内容编排螺旋式推进 3.重视数学史料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多种多样,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内容紧密联系儿童生活。

第四课时—第五课时

第四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认识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 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 会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总体进行巧妙设计 ★ 善于将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付诸实施 第一节 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1.分析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情境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第二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第三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内容设计科学化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第四节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第六课时—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 了解“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 在与编者共同反思和讨论“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要义 第一节 “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教学实施的过程性

二、教学实施的现实性

三、教学实施的探索性

四、教学实施的学科整合性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根据文中三个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和评析 第三节

“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一、数感及其培养示例 1.在学生体验中建立数感 2.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3.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4.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二、符号感及其培养示例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引进字母表述,是用符合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

三、估算意识及其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3.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估算方法

四、算法多样化问题

第八课时—第九课时

第六章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

★ 了解“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 在与编者共同反思和讨论“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节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原则:即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提倡把课堂“搬到”学生居住、活动的地方去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合情合理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多样性原则

四、“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人文性原则 第二节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案例

一、案例1内容见课本。教学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仅仅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参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

二、案例2内容见课本。教学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的。采用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的模拟材料来组织学习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体现了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原则。

三、加入第三节的一个问题:“空间与图形”教学课件的“逼真”与’“有效”⑴适应性⑵合理性⑶启发性

第十课时—第十一课时

第七章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了解“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感受当前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及其处理策略,结合实践、反思、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实施有效教学。

第一节

“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现实性

二、“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过程性

三、“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情境性原则

四、“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实践性原则 第二节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一、案例一及评析:这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的知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体现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在原知识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

二、案例二及评析:“抛硬币、摸球、连一连、摆一摆、说一说” 引导学生了解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一、如何落实“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目标—统计观念的培养 1.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2.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

3.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二、如何把握“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度”

三、如何处理“统计与概率”和学生“直观感知”的矛盾

第十二课时—第十三课时

第八章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

★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怎样的一个学习领域 ★ 怎样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 ★ 怎样组织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活动 第一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特点与教学目标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

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数学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点 1.现实性 2.问题系 3.实践性 4.综合性 5.探索性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的综合运用和整体把握

2.在教学思考方面,强调经历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方面,强调经历提出、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强调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第二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内容 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途径 1.从现实生活中选择 2.从知识领域中延伸 3.从兴趣活动中拓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1.适当的趣味性 2.适量的综合性 3.适度的挑战性 第三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常见形式 1.数学玩具与智力游戏 2.史料阅读与数学故事 3.模型制作与平面设计 4.数学发现与论文交流 5.数学调查与统计分析 6.课题研究与项目策划 7.综合活动与成果展示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组织的几个策略 1.突出主体 2.强调实践 3.渗透方法 4.灵活开放

第四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及评析

案例1 “旅游中的数学”评析: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取材,教师善于挖掘蕴藏其中的数学文化内蕴,注意适当引导或留有空间,学生自主拟定方案,自主评价。

案例2 “竿高与影长”评析: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第十四课时

第九章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学习目标:

★ 了解数学评价改革带来的新理念

★ 了解当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有哪些新的探索 ★ 看到一些课程改革后的评价案例及其分析

★ 感受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数学评价改革的新理念

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1.评价目标多元化 2.评价内容多维度 3.评价的方法多样化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实施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要注意的问题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导评价 2.逐步淡化相对评价,重视绝对评价 3.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4.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 5.自我评价应该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加强自我评价 6.倡导综合定性的评价 7.正确理解评价主体多元 8.考虑差异,切忌面面俱到 9.慎用考试

10.对评价结果的处理要慎重

第二节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的探索

一、课堂观察

二、成长记录袋

三、活动评价法

四、数学日记

五、调查与实验

第三节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案例分析 1.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探索案例 2.小组评价的探索案例

3.综合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活动的探索案例 4.改变试题呈现形式的探索案例—情境测试 第四节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P159 表9-7 课堂教学评价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教案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加强对设计理念的认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
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三、明确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目标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依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三)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关于实施建议

为了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标准》分别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以及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课程内容,《标准》在相关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上内容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四、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书写模板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

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七.教学反思:

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
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网络。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枣庄市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评选新方案

一、2012~2013学年度教案评选中存在的问题

自优秀教案编写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小学数学教师掀起了学课标、研教材、磨教法的热潮,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涌现了大批的优质教案。但在评选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部分。一是三维目标不全;
二是目标表述过于笼统,特别是知识目标不够具体、准确,达不到可操作、可检测的要求;
三是目标过于简洁。

2.情境创设环节。一是不够简洁、有效,存在绕的远、花哨的现象;
二是没启动出问题;
三是图片过大,占用页面太多。

3.自主探究环节。一是探究指导空洞,缺少有价值的问题引领;
二是过于简单,存在放羊现象,学生漫无边际的进行探究;
三是教师不作为,缺少调控与指导。

4.汇报交流环节。一是不能结合探究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二是一味的展示学生的作品,缺少展示过程中师生间的对话设计;
三是缺少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

5.抽象概括环节。一是停留在叙事陈述阶段,没有达到真正的抽象,即没有提升、没有概括,没有将最核心的知识点、策略点提取出来;
二是有的让学生回顾总结,教师失语;
三是有的过于长篇大论,不够简洁概括。

6.拓展应用环节。一是教材和新课堂教辅中的题目用的不好;
二是题目过少或过多;
三是缺少针对题目从不同层面设计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即没有挖掘出题目中知识点及所蕴含的方法策略、数学情感、文化价值。

7. 使用说明环节。一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不完整;
二是教学反思太长;
三是存有套话现象,教案的真正特色没说出来。破解的问题不够真诚,存有应付,有的太大,让别人也无法解决。

二、2013~2014学年度教案评选的新要求

1、评选的范围与数量。

3~6年级,按课时提供教案(含新授课、练习课)。

2、评选方式

(1)申报对象:全员参与,即全市所有小学数学教师自主申报。

(2)申报单位:以区(市)和市直学校为选拔推荐单位,层层选拔,每单位每年级每课时上报1篇优秀教案。

(3)申报进度:以1周为评选周期,每年级每周3课时,从第3周起各单位每周一将前隔一周教案发到各年级的专用邮箱,如第1周的教案第3三周一报送,依次类推,详见市教研室推荐的课时编写安排。全学年共报送教案462篇( 三上53篇,三下57篇,四上54篇,四下54篇,五上58篇,五下61篇,六上62篇,六下63篇) (4)格式要求:上交电子稿,word文档,A4纸张,默认边距。课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方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一级标题为小四黑体字。各级标题编号依次为

一、1.(1)„„word文件名包含:第几课时 课题 单位 名字 (末尾署名作者、姓名、单位)。

(5)评选和公示:市级评审团队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每个年级的课时中选拔出1篇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教案并公示到邮箱zzsxxsx@163.com,密码8688261。供全市老师学习。

3、评选的要求(即评选标准) (1))总体要求。

①树立单元教学的思想,各学校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在学习课标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课时编写任务,共同研课、磨课,将教案编写与教研活动融为一体。

②撰写时首先学习理解市里提供的优秀教案,体会其创意、特色、亮点,吸收其精华;
其次对原教案进行删减、加工、完善、提升,如有特别好的创意也可以重新撰写。六年级要按照青岛版的内容并参照原北师大版教案进行修改或重新撰写。

③本着通用、实用、好用、管用的精神,所写教案达到市教育局 [2012]54号文中提到的“四精四导”要求,即精心导向、精彩导讲、精心导学、精致导练,做到七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教辅、学情、课程资源、教学条件。七设计:导学程序、精讲、学生活动、训练、拓展性(补充性)资源、技术介入程序、反馈与评价。

(2)具体要求

①教学目标——准确、全面、具体。教学目标定位合理,表述准确,终结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用语恰当,三维目标全面,特别是知识点要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可检测,减少笼统虚化的目标设定。

②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突出重点。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落实好;
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性、引领性,不提张口回答的问题;
师生、生生之间能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要深、要透,教师的精讲及时到位;
环节之间循序渐进,导学程序具有可操作性,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四基”落实好。

③教与学的方式——科学、合理、有效。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得到较好运用;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体验并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同桌互助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④练习设计——典型、适量、体现分类思想。优先用好教材和新课堂中的题目,要围绕题目的知识点、思想方法、数学文化设计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解刨题目;
有一定的训练量且体现分层、分类教学思想。

⑤使用说明——简明、真实、体现特点。教学反思要真实,写出自己教案的亮点,不要说套话;
使用建议要具体,有指导价值,需要破解的问题作出说明和意见征集。

注:撰写形式为教学设计而非教学实录,预设内容不宜过多呈现,页码6页为宜。

三、2012~2013学年度优秀教案片段赏析 目标赏析:四年级《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滕州龙泉街道教研室 孙宜娥) (1)知道什么是近似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 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3)结合具体情景,在认识、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培养数感,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4)了解社会、自然和科学知识中的数据信息,增强对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意识。

情境赏析(临山小学 张娜)六年级《体育中的数学——起跑线》课件出示100米起跑和200米起跑时的两个图片。

 观察图中的起跑状态你有什么发现?

 为什么100米在同一直线上起跑?200米不在同一直线上起跑?  随便往前站行吗?怎么确定往前站多少?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研究如何确定“起跑线”。(评:情境做到了简洁、有效、有趣)

探究提示赏析 五年级 等式的性质 (底阁中心校 孟庆东 )

探究提示:

 用等式分别表示两个天平的平衡状态

 观察天平与等式,由图1到图2,你有什么发现?(等式两边同时乘以4等式仍然成立)

 你再随意写一个等式,在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你看等式成立吗? 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五年级 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分析产生影响 (山亭实验小学 王莉) 出示问题:同样的数据,从两幅图中感觉到数据的变化幅度不同。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呢?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自主探究提示:

⑴看一看,这两幅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怎样? ⑵比一比,这两幅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怎样?

⑶想一想,从图中所反映的数据变化幅度有什么不同? ⑷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分析结果?

小组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探究活动,搜集典型的交流素材。

汇报交流赏析 案例:
不是汽车,是水果

屏幕显示:停车场有5辆汽车,开走2辆,问停车场还有几辆汽车?学生据此列出算式 算出结果,并将算式5-2=3板书在黑板上。

师: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并用算式表示。

女生:我有5个水果,送给同学2个,我还剩几个水果?算式是5-2=3。

男生:怎么还是5-2=3啊?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

女生:我没重复,这不是汽车,是水果。

师: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表示吗? 生:有5个小朋友,走了2个,还剩下3个。

生:花园里有5朵花,摘走2朵,还剩3朵。

生:有5块糖,吃了2块,还剩3块。

……

师:为什么这些完全不一样的事,却能用同一个算式表示呢?

生:虽然事情不一样,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从5里面去掉2剩下3,所以都用5-2=3表示。

师:3+6=9可以表示的事情多不多? 生:那太多了,算式太神奇了。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成功诊断出学生争论的本质所在,并很好的利用了生成的资源。学生在质疑、争论、举例和教师及时、到位的引领点拨下,学生由困惑、认同、到恍然、惊奇,对于算式的高度概括性(模型思想),对数学的本质(加与减的意义)感受深刻,认识到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五年级 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分析产生影响 (山亭实验小学 王莉) 教师谈话:哪一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一块分享?

寻找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交流两幅统计图绘制的异同。

相同点:两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的这两校学生近视眼的人数相同,横轴表示年级,纵轴表示人数。

教师质疑:这两幅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发现:

1、两幅统计图纵轴上单位长度表示的人数不同,第一幅图每个单位长度表示20人,第二幅图每个单位长度表示100人。

2、第一幅图纵轴上600以下的数字省略;
第二幅图纵轴上的数字没有省略。

追问:第一幅图纵轴上600以下的数字省略,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统计图中,描点的数较大时,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数作为参照数据,前面的部分数可以省略。

生2:省略的部分数用曲折线代替。

3、第一幅图比第二幅图感觉舒展。两幅图感觉数据的变化幅度不同:第一幅图人数增加幅度较大,第二幅图人数增加幅度较小。

4、第一幅图给人的感觉是高中阶段患近视的学生增加较多。第二幅图给人的感觉是高中阶段学生患近视的学生增加不多„„

质疑:两幅统计图,同样的数据,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呢?学生交流:

1、统计图纵轴上每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不同,画出的折线统计图就不同。

2、每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较小时,折线统计图增加的幅度就大;
每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较大时,折线统计图增加的幅度就小。

引导学生交流后教师适时板书: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分析产生影响。

教师质疑:观察下面的折线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交流:纵轴上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不变,横轴上类别的远近也直接影响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效果,两个类别的距离越近,增减变化就越明显。

再次质疑:如果想让折线统计图的数量增加变化明显,可以怎么办? 学生交流:

1、纵轴的每个单位长度表表示的数小一些。

2、横轴的每两个类别之间的距离近一些。

拓展应用赏析 正负数 ( 山亭徐庄镇白龙湾小学 宋允国)

本题一是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可产生于标准差,二是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可按如下的方式处理

1、出示题目,读题审题,让学生先说-

2、+2等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再解读他们的具体含义

2、第5袋味精合格吗?为什么?

3、第一袋味精与第二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为什么?第三袋与第四袋呢?

4、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类似的标注?

总结概括赏析 总结概括要结合交流的素材进行,教师的讲解要精准、简洁。知识点讲清讲透,思想、策略、方法、经验要提升到位,不能只说套话虚话,做到打成捆背回家。

三年级 周长 (立新小学 孙玉)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周长(点题);
知道周长是一条封闭的线,从起点到终点首尾相接(意义);
并且知道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就是把各边的长度加起来(再次理解周长);
由花坛护栏问题到图形的周长问题,我们还初步感知了转化的思想(提升)。同学们表现非常棒(自信心),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全课总结反面例子1:6年级1—3单元整理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这三单元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哪些新的收获?同学之间先交流一下(学生总结还行)。对于还有问题的同学,在课下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有问题为什么不在课上交流,要留在课下?)。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把这三个单元掌握的扎扎实实(问题都留课下了,怎么能掌握得扎扎实实?)。

全课总结反面例子2::一年级 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学会了摆小棒。

生:知道了图书馆。

生:学会了用计数器。(课堂上教师曾用计数器帮助认识满十进一) 生:知道了满十进一。

生:以前分大数今天分小数。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注:这节课的知识点难道是摆小棒、图书馆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哪里去了?教师在总结环节的失语即是失责)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
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香港回归祖国的歌咏比赛镜头,每当一个队员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
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

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如图: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例如:刚学完同分母分数加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利用投影片说:“这儿有两块同样大的饼,请第一个同学切下它的1/2,第二个同学切下剩下的1/2(即整块饼的1/4),然后问:他们一共切下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有些同学迅速地回答是1/2+1/4=2/6。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给予否定,而是再请一个同学切下另一块饼的2/6,然后将两个2/6作比较,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2/6怎么不相同呢?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顺水推舟:好吧!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异分母的加法。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但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很自然,学生会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

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六、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

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七、启趣谈话导入。

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当然,利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的方法还很多,关键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原则。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起到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操上的满足。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

一、以伽达默尔游戏理论为基础解析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基础教育形式,集合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游戏的趣味性特征,在教育教学领域具有相当广泛的发展前景。伽达默尔在游戏理论研究中冲破了传统认识理论的束缚,从本体论层面对游戏教育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并且其研究成果不仅能够辅助相关研究人员从哲学层面分析教育游戏的各种特征,也对教育界对教育游戏的实践应用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要想细致地分析教育游戏的内涵,首先要了解游戏的本质。人们日常所说的玩游戏和做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游戏是一种内在的目的性活动,能够自足。人类在重复的游戏运动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更新自己。伽达默尔认为,在各类游戏活动中,不同的个体意识在不断地交流中形成一种关系网络,并通过融合发展形成意识层面的精神融合体。达加默尔对游戏的判断并不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其在更深的层次上与教育游戏的社会实际相符。在纯粹意义上的教育游戏活动中,游戏者往往会全身心地沉浸在游戏中,而不是仅仅将游戏作为自己的玩乐或学习对象。可见,教育游戏的设计和构建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将教育游戏思想与课程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摆脱游戏介入者的身份,通过全身心地投入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进而提升自身学习水平。下面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对教学游戏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高质量渗透进行分析。

二、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育游戏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是整个数学教育的基础,相较于教学教育中的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抽象,学习和理解难度相对较大。而教育游戏自身具备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激励性等特征,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简化学习难度,提升教学效果,从而真正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将两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每位学生随机分到1耀25号牌,在将牌顺序打乱后按照牌的上下分布由两名学生依次抽取一张,并将两人抽到的牌相加,最终将两张牌归为最先算出结果的学生,最后再由教师为牌数较多的同学颁发小奖品。这类具有参与性的游戏学习,能够锻炼学生自身竞争意识和记忆能力,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育游戏思想在课后练习中的应用

xiaoxue.xuekeedu.com

课后练习是小学阶段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限制内很难完全掌握所学知识,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才能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甚至可以通过教育游戏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后游戏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5元钱去市场买一个苹果,家长在旁不能给予学生过多提示。这样的游戏设计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购物的热情,让学生在买东西的体验中学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并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育游戏思想在课外学习中的应用

实施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强化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还应该加强对课外知识教学的重视,通过设置相应的课外游戏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深化学生对于数学思想的理解。如设置“小小建筑师”“小小清洁工”“小马识途”等拓展类游戏,并在学生完成后根据学生对过程中的阐述提出问题,加强学生对生活数学的认识,为其后续数学学习中解题思路的掌握和应用性习题解题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综上所述,将教育游戏思想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游戏教学的重视,合理设计教学游戏,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奥数比应用教案模板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套用模板(共7篇)

数学运用教学助手心得体会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教案 定义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