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研究现状

何元松,李焐仪,孟保华

(1.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2.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244)

大黄为蓼科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 Balf.)、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及利湿退黄等功效[1-2].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文献资料,从本草考证、饮片炮制、化学成分、药理药效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大黄进行综述,以期为大黄药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大黄首次记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该书对其性味与主治进行阐述,将其列为下品[3].关于大黄的植物性状与形态描述始见于魏晋《吴普本草》:“二月卷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华黄,五月实黑,三月采根,根有黄汁,切,阴干”[4].根据同时期《本草经集注》:“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有学者推断此大黄应属于蓼科大黄属(Rheum)[5-6].唐代《千金翼方》中关于大黄的记载为:“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7].《新修本草》除与《千金翼方》类似描述外,还增加了“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与“大黄……叶、子、茎并似羊蹄,但粗长而厚,其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幽、并以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有.其茎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热,多食不利人.陶称蜀地者不及陇西,误矣”[8].根据上述药效及产地描述记载,推测“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为波叶组华北大黄或河套大黄等植物,由于泻下作用力较弱,现代也将这几种大黄列为伪品.宋代《图经本草》中详细描述大黄的产地为:“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 、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吐蕃大黄”,还记载了大黄的原植物形态:“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节,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月八月采根,去黑皮,火干.又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疗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于押条上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亦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收实并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日干之,亦呼为土大黄”[9].有学者认为“青叶似蓖麻、开黄花者”应为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开青花似荞麦花者”与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及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 Balf.)的特征较为一致,而鼎州所出“羊蹄大黄”“土大黄”可能为伪品大黄[10].明代《本草纲目》中关于大黄的描述基本与前人论述一致,还附大黄原植物图,图中植物叶片有接近中裂的掌状分裂,结合叶子形状推测应为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11-12].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绘制了3株大黄原植物图,观察其叶片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均有接近中裂的掌状分裂,应为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12-13].故从古至今,使用的大黄药材主要来源为蓼科大黄属(Rheum)掌叶组植物.

大黄化学成分众多,主要包括蒽醌类、蒽酮类、鞣质类、二苯乙烯类与苯丁酮类等.目前,对大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于蒽醌类与鞣质类.

3.1 蒽醌与蒽酮类

蒽醌与蒽酮类是大黄主要药效成分,目前已知的大黄蒽醌类成分约有40个,蒽酮类成分约有25个[28-29].大黄中单蒽核类蒽醌成分主要分为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与芦荟大黄素5种,这些成分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苷存在,少量以游离型存在[30].大黄中双蒽核类蒽醌成分主要为番泻苷 A、B、C、D等成分,其中以番泻苷A的泻下能力最强[28].另外,高亮亮[31]从药用大黄的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并鉴定了1个属于蒽酮类的新化合物.

3.2 鞣质类

大黄中鞣质的含量较高,主要分为可水解型鞣质和缩合型鞣质[30].目前,已分离得到鞣质类化合物约40种[32].邓瑞雪等[33]从掌叶大黄70%乙醇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4个鞣质类化合物,其中3-O-桂皮酰基-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掌叶大黄苷.

3.3 二苯乙烯类

二苯乙烯类也是大黄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主要包括丹叶大黄素、去氧丹叶大黄素、大黄苷、白皮杉醇及其衍生物,目前已分离得到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约20种[32].

3.4 苯丁酮类

大黄中的苯丁酮类包括莲花掌苷与异莲花掌苷等,经现代研究表明,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目前已分离得到苯丁酮类化合物约10种[30,32].高亮亮[31]对唐古特大黄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了分离、纯化,从中鉴定出属于苯丁酮类的新化合物1个.

3.5 其 他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大黄中还含有色原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类、有机酸类、甾醇类及微量元素等化合物[34].

4.1 传统药理作用

4.1.1 泻下攻积

泻下攻积是大黄的传统功效之一,可用于治疗一切阳邪积滞,其中蒽醌与蒽酮类是主要泻下成分,其作用机制为通过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肠壁吸收水分,促进粪便排出体外[30,34].此外,有研究表明,大黄中鞣质类成分具有止泻的作用,不同剂量、不同炮制方法与不同煎煮方法均会影响到大黄的泻下—止泻双向调节效应[35-36],这也与中医临床上治疗湿热泻痢时使用大黄治疗的原理相符.扶垭东等[37]以生、熟大黄饮片及其蒽醌与鞣质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其作用于ICR雄性小鼠后,泻下指数与3种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经炮制后,生、熟大黄饮片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含量与比例不同,导致在前期由于蒽醌苷及缩合鞣质的作用,生大黄泻下作用较强,但长期给药后,缩合鞣质被分解为单体鞣质逐渐聚集从而导致便秘;
而熟大黄经过炮制后在蒽醌苷类及单体鞣质的调节下表现为弱泻下作用.

4.1.2 清热泻火解毒

大黄还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药效成分为鞣质和蒽醌苷类成分[29].有研究表明,大黄清热泻火的作用机制是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释放前列腺素减少,导致环核苷酸的释放减少,以达到退热降温与清热泻火的效果[38].王立雪等[39]利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采用LC-MS技术与活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大黄乙醇提取物及不同极性萃取物的解热作用,筛选得到正丁醇和水部位为其活性部位,对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鉴定,共得到45个化合物.

4.1.3 凉血止血

大黄凉血止血的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朱诗塔等[40]用灰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掌叶大黄不同炮制品水提取物对小鼠剪尾尖法止血作用的影响,并与HPLC指纹图谱相关联研究其止血的谱效关系,结果表明,蒽醌与鞣质类为大黄止血作用相关的药效成分.

4.1.4 利湿退黄

大黄苦寒,是治疗湿热黄疸的重要中药,研究发现,大黄利湿退黄的传统功效与利尿、保肝利胆等传统药理作用密切相关[41].目前,关于大黄利湿退黄功效机制研究报道较少,还有待对此功效进行相关研究.

4.1.5 逐瘀通经

大黄还有逐瘀通经的功效,这与改善微循环以及促进血液流动的现代药理作用相近.赵玲等[42]比较了生、熟大黄及其在下瘀血汤中对热结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阐释了熟大黄的活血化瘀作用强于生大黄.祝婷婷[43]基于谱效关系研究了熟大黄活血化瘀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验证了生大黄经酒蒸炮制成为熟大黄后活血化瘀作用增强的理论,其中化合物大黄酸葡萄糖醛酸酯与活血化瘀功效关联度最高.

4.2 现代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除了传统的药理作用外,还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系统与降血脂等作用.

4.2.1 抗肿瘤

大黄中多种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44-45].代继源等[46]研究了大黄酚对体外结肠癌细胞和体内肿瘤裸鼠模型的影响发现,大黄酚是通过介导AMPK依赖性信号通路来抑制体外癌细胞的增殖与体内肿瘤的形成.万秀霞等[47]通过细胞与在体实验证实了大黄酚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表明大黄酚具有抗结肠癌的作用.

4.2.2 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含有的各种蒽醌衍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大黄酸、大黄素与芦荟大黄素作用力最强[48].近年来,有学者对大黄酸抗伪中间葡萄球菌、大黄酸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黄素抗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49-51].

4.2.3 调节免疫系统

研究表明,大黄具有双向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且对炎症细胞因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刘超等[52]研究了大黄素对正常小鼠与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大黄素能够提高免疫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张瑞[53]对大黄素改善脓毒症小鼠肠功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大黄素能够减轻脓毒症小鼠回肠肠道屏障受损,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恢复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其主要调节的细胞因子有IL-1β、IL-6、IL-4、IL-10和TNF-α,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为IL-17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炎症性肠病(IBD)与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

4.2.4 降血脂

有报道,中药大黄能够有效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杨蕊菁等[54]基于药理药效学与模糊物元模型评价了大黄不同提取部位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大黄水提部位能够有效降低模型大鼠血脂含量.

目前,大黄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光谱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与近红外光谱(NIR)法)与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等.

5.1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具有操作设备简单、检测效率高与专属性强等优点.《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大黄项下收录了以大黄酸对照品和大黄对照药材为参照的薄层鉴别方法,以及以土大黄苷对照品为伪品参照的薄层鉴别方法[2].叶强等[55]对大黄药材全成分薄层色谱条件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采用二次展开的方法可以得到大黄药材全成分薄层色谱,方法简便,重现性高.

5.2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灵敏度好、准确度好、精密度好、自动化程序高与重现性好的特点,是近年来大黄药材分析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曾超等[56]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不同炮制品中番泻苷A和番泻苷B含量的方法,方法学良好,稳定可靠.李欢等[57]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年限及不用部位掌叶大黄9种成分,阐述了不同年限及不同部位掌叶大黄成分积累及变化特征.刘月红等[58]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黄药材中14种成分的含量,方法简便可靠.李冬华等[59]用一测多评法同步测量大黄药材及饮片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良好.

5.3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设备简单与操作方便等优点,但也具有精密度差和重现性差等缺点,是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之一[60].魏江存等[61-62]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3种大黄炮制品的总黄酮含量和总蒽醌含量.王伽伯等[63]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黄鞣质含量.

5.4 荧光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具有准确度高、简单与快捷等优点,且大黄蒽醌类与鞣质类等物质多具有荧光特性,可采用荧光光谱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64].于建玉等[65]用荧光光谱法对大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李申丽[66]用荧光光谱法建立了土大黄苷成分分析方法.

5.5 近红外光谱法

近红外光谱具有高效简便、对样品无损与方法环保等优点.赵振建[67]用红外光谱法鉴别正品大黄和伪品大黄.吕晋等[68]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建立大黄药材一致性检验模型,该方法稳定可行.

5.6 液—质联用法

液—质联用法是一种以液相色谱作为分离系统,质谱作为检测系统的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及高通量等优点,特别适合大黄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孙慧等[69]利用液—质联用法对大黄及其炮制品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学良好.

大黄药用历史久,中医临床疗效强,资源丰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大黄本草考证、饮片炮制、化学成分、药理药效与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文献调研及综述,可为大黄基础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以期为大黄药材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黄素色谱法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纺织品中的羟脯氨酸含量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1期)2022-07-12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四环素类的含量当代水产(2022年4期)2022-06-0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吉非替尼的含量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1年18期)2021-02-28穿越时光的黄素石楼海峡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地震研究(2017年1期)2017-04-10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地震研究(2017年1期)2017-04-10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2期)2017-03-06液相色谱法测定糕点中脱氢乙酸不确定度评定食品界(2016年10期)2016-09-10千疮百孔的爱视野(2016年6期)2016-05-14

推荐访问:大黄 现状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