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届高考语文辅导讲座(教师中心稿)


新高考、新话题
 
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动向及对策
话题作文的高考作文考查方式已经历了五年!
2004年已有11个省市进行分省命题,估计2005年自主命题的省份还要扩大。
话题作文的取材可能会既有全球视野,又具本土地方特色。所以考生必须关注身边发生的作文资源,对身边的资源要了解、筛选、整合。那种对于我们本土的社会现状、历史人文现象漠不关心,熟视无睹的考生可能吃亏。
综合文化素养成为高考作文制胜的关键!
所以,必须要重视课外阅读,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史,更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个人的写作成长史。
要积极投身校园及社会文化活动,珍惜每一次机会,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注意锻炼写作能力。
命题导向:导向于对生活的关注;导向于哲理思辨;导向于综合素养;导向于真情实感。
学生作文有和无,优和劣,取决于生活积累,取决于感情和思想。没有上述这两点垫底,学会一百招写作技巧也是白搭。写作最重要的是充实,有生活和知识积累,有感情和思想。一旦有了这两条,语言、技法和文体,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写,写什么?写,意味着把自己的积累表达出来;意味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作文是生命的流露!
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知识和生活积累,准备好材料。
二、注意培养自己良好健康的情感。
三、更新观念,认真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思想水平
在文章中尽可能的施展自己的写作才能,要大胆表现自我,设法让读者,老师或阅卷者能够更多地发现他们作文中所体现出的写作实力,比如说让别人知道他们平时阅读面广知识积累丰富,让别人知道他们思维活跃,分析问题独到深刻,让别人知道他们善于运用修辞驾驭语言的水平很高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明白:高考作文或者说应试作文就是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具备的写作能力,让阅卷者知道他是一个很会写作,很懂得写作的,具有很强的写作能力或写作潜质的考生。
任你选择十招,勇拿高分乃至满分——
一.分析批判: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原形毕露
二.重新反思:对历史文化中的一些人和事做出自己独特的诠释
三.展现生活:将生活场景搬进文章,表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四.放飞想象:给自己的心灵插上翅膀,让她飞入一个奇幻的世界
五.编织时事:关心时事,激扬文字,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事尽在思考中
六.调动积累:利用你的阅读储备,课外阅读过的书报杂志内容皆可入文
七.巧借课本:课本也可以是高考作文的材料库,只要你善于运用
八.文体多样:采用一些“另类”的文体,使你的文章显得更有个性
九.散文笔法:上穷碧落下黄泉,形散而神不散,文笔自由流畅
十.轻松幽默:以自己的智慧与真情,将阅卷老师逗乐
立意要高,挖掘要深,材料要新
2004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四川考的全国卷) 
风,可以穿越荆棘
四川一考生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 
关于风的故事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 
点评:“生命如风”,一喻到底,作者赋予风生命原动力的形象;荆棘的含义则是不言而喻。“风,可以穿越荆棘”,艺术地诠释了文题,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极好地统领了全文。文中引用四个人物——或引其观点,或引其语言,或引其事迹,典型而有说服力。特别是对苏轼和梵高二人,将他们在人生重大转折处“聚焦”,“风”的伟力表现到了极至,“穿越荆棘”完美地成了必然,“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就此释然。 
结尾一句似有蛇足之嫌;“学习”二字本义不错,但用在这里,似冲淡了全文含蓄的韵味。行文至倒数第二段“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一句时戛然而止,岂不妙哉!当然,这仅是评论者的一己之见,于考生的满分无损。 
有幸读了一批今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以苏轼其人其文入文者,不乏其人,苏轼成了考生心目中的大明星。兴许是今年的多种高考作文题都青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大文豪吧。 
2004高考重庆作文题: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感觉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到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咬紧一下牙关,再攀一点高度!“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和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
   这些天,我一直为自己该怎样死而焦虑不安,我的身体极度不适,但我没上医院,因为前几年有位算命先生告诉过我,我命绝今年,如果挨过了今年,还有几百个日日夜夜。 
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选择上街让人打死。 
这些年,我愧对人类,把人们用血汗换来的粮食弄进我的黑洞温柔乡,我有十几幢别墅,而且每一个都养着“小蜜”,我怕光,更不敢走在大街上,“老鼠上街,人人喊打”嘛,我现在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让我的死来向人们陪罪吧!也许后来“鼠”作个惩戒。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可是没有人喊打,连看都没人看我一眼,我慢慢地走着,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我挡住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姐,我想让他大喊大叫,让那些“英雄救美”的人把我打死,我搂着她的腰说:“我要非礼你!” 
那位小姐不但没有喊,还报我一个媚眼说:“看你这派头,不是大款就是大官,我傍你。” 往日听起来的甜蜜的话,今日听起来如此的刺耳,我丢开她,抱头鼠窜,我想这就是她期望的吧! 
我跑远了,她还在不停地问“电话多少”…… 
对面向我走来一位老太婆,我想她年龄大,社会阅历丰富,一定能认出我是一只“老鼠”。 
可是她与我平静的擦肩而过,我忙抓住她的袖子说:“难道你认不出我是只老鼠吗?” 
你是“老鼠”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街上贼眉鼠眼的人多着呢!别烦我,我还要去买菜。她袖子一甩,像年轻了许多似析,飞一般地走了。 
   怪哉!怪哉!是我的认识错了呢,还是他们另有期望? 
突然,我眼睛一亮,对!警察有枪,像花生米那样,只要一飞过来就行了。 
我来到一个警察面前说:“警察同志,我是一只‘老鼠’,你用枪把我打死吧!” 
那警察见了我,“啪”的一声就立正了,“局长好!” 
“我不是局长,我是老鼠。” 
“你是局长,两年前你还同我们王局一起吃饭。” 
  “你们王局也是只老鼠。” 
“你们怎么是老鼠呢?你们是老鼠,那我们就是老鼠的儿子、孙子,以后请你在王局那里多替我说说话,我的名字叫‘向上官’,电话5188。” 
   我慢慢走在大街上,心里乱到了极点,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怎么我的认识与他们的期望相差那么大呢? 
我仰天长叹:“谁来杀死我这只想死的老鼠。” 
点评: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文章采用童话的形式,以老鼠为“自我认识”的主体,显示了人们期望的错位,讽刺了人们是非颠倒,将反常视为正常的麻木心态和不良世风,立意深刻,

诗人•明月•黄花
重庆一考生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点评:作者从我国万万千千的古代文人中,选取了两个同为“诗人”的“重量级”人物——苏东坡和李清照,概写他们的人生足迹,剖析他们的人生态度。作者赞扬了他们:都找准了人生的坐标,保持了鲜明的个性,从而,在历史上大放异彩。以之突出了这篇考场作文的主题。选苏东坡和李清照为题材的文章看得多了,但本文用材的角度选得很巧,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特别是写每个人物都以一首词开头,更成为本文的一大亮点。两首词既是两位诗人的“速写”画,而又有“入木三分”之效,且最大限度地模仿了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做到这一步,实属不易。当然,严格地讲,两首词多有不合平仄之处,但作为一名当代小青年,已不必苛求他了。本文凝炼而概括性极

[1] [2] [3] [4] 下一页

推荐访问:2005届高考语文辅导讲座(教师中心稿) 辅导青年教师讲座稿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