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

市科技局党组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
(群众评议稿)


今年3月上旬以来,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市科技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全市跨越发展”为主题,把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重大机遇,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局党组通过认真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围绕科技创新如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组织了7个调研课题,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科学发展上形成了新的共识。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网上征求、设立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分别征求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企业、县区科技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26条。5月25日,召开了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科技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刻剖析,党组成员结合分工,认真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诚恳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整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组织撰写分析检查报告。
一、市科技局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的共识
在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调研成果交流会等活动,市科技局广大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实践,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坚持“三个突出”。第一,突出支撑发展。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丰富科技工作的内容和手段,不断拓展科技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实力。第二,突出引领未来。更加自觉和坚定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以超前的思维进行超前部署,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发展新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第三,突出服务民生。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科技发展为了人,落实科技发展依靠人,突出科技发展培养人,让科技进步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实践,在发展思路上坚持“远、大、重、实”。一要远,就是多谋长远,要从注重当前发展向注重谋划长远发展转变,高度重视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二要大,就是善谋大事,要增强谋划全局的能力,着重在工作布局、资源整合、环境营造等方面多动脑筋,把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具体行动。三要重,就是聚焦重点,找准科技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江苏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推进高端产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平台等方面真正取得重大突破,做出显著亮点。四要实,就是工作做实,通过人才、技术、资金、平台等科技要素的集成,迅速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化危为机。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惠民项目,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实践,在工作目标上要实现新提升。当前,全市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力保强劲增势、提升跨越后劲”的年度工作主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确保达到230亿元、力争达到270亿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40个;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件、授权量350件;全市科技孵化器建成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科技政策经费2亿元以上。到2012年,组织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目标产品,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10个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抓好5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进和培养5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我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六大来,特别是2006年8月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调整和确立了打造江苏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这一全市科技工作的主线,明确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进步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我市综合评价得分列第9位、苏北第1位。在中国城市自主创新排名中,我市综合指数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78位。2008年获省以上科技经费9753万元,创历史新高;“十一五”三年来,市级以上科技经费3亿元,引导社会投入超过60亿元,新增社会总产值200多亿元。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创建了新医药、硅材料2个国家级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汉高华威、恒瑞医药2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处于苏北领先水平。312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省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利税率连续多年列全省第一位。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6.96亿元,同比增长50.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1%。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69.24亿元,同比增长78.7%。三是重大研发机构建设取得突破。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心在市开发区开工建设,我市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取得“零”的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吸纳国际国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将使我市能源环境装备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整合中科院和省内外科技资源,规划建设的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列入“十一五”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苏北地区唯一该类项目,已建立创新平台2个,将为我市乃至全省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一流的重大科技成果。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现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6个项目通过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评审。碳纤维原丝生产及碳化装备、风电叶片制造及变桨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处于国内前列。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13家2008年通过国家重新认定,已享受所得税减按15%征收的政策优惠。2008年专利申请量达1453件,同比增长44.4 %。五是科技富民强县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建设赣榆海产品养殖与加工等8个省级特色星火支柱产业,培育省级星火龙头企业18家,均列全省首位。植物新品种连粳2号、4号及连麦2号,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东海、赣榆、灌云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宋口村列入全国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组织实施农业高技术研究、科技攻关等计划150余项,推广130多个农业新品种和90多项新技术。六是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市第十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跨越发展的主战略。市委、市政府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部署,先后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市企业自主创新推进大会。重点创新政策已在我市有效落实,近三年为企业减免税收超过4亿元。我市已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及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100多个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达成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560多项。
尽管全市科技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比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态势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是产业的整体层次仍然偏低,结构不优。高新技术产业中80%专利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位居高端的重大产品几乎自主专利和核心技术不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近三年平均增幅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大型、大量企业支撑,还没有年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三是产业创造能力不强。代表原创水平的发明专利基本上集中在新医药产业的几个骨干企业中,产业链短,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一是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除新医药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实力较强以外,大部分企业研发机构实力相对较弱,广大中小企业基本没有研发机构。二是企业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82%,50%的大中型企业没有研发投入。三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不多。现有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低,企业间相互配套差。大多数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2008年每10万人口专利申请数30件、专利授权数7件,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
(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总量规模不大。虽然已建成高新区科技创业中心,正在建设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但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成面积总量较小。二是重大科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直接面向产业技术创新、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科技平台数量少,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面向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平台建设刚刚起步,缺乏规划良好的专业园区支持。三是科技服务平台功能不强。在创业服务、中介服务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平台存在机构规模不大、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科技投融资平台存在规模小、筹资渠道单一、退出渠道不畅等问题
(四)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一是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企业创新人才少,懂技术懂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更少。全市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为337人,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0.24%,研发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42.31%,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均差距较大。二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人才比例相对较低,高层次领军人才尤其缺乏,直接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仅占总量5.4%,大量人才不在产业技术一线。三是人才集聚效应不强。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流失严重。
(五)财政科技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不到1%,与全省的1.8%的比重存在较大差距。市本级科技经费总量不足,在全省处于靠后位置,县区财政科技投入更低,达不到市、县(区)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例分别不低于3%、2%的要求。社会资本向创新领域的投入更低,现有小规模企业既难利用各种融资渠道,也很难形成大规模自由资金来进行扩大产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从大的宏观层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展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近年来,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但传统发展模式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仍较强,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门工作,指导思想和推进方式大多还是比较关注投资、规模和速度,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自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二是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近年来,虽然我市产业发展的框架已经拉开,但产业规模和总量不大,规模以上企业和中小企业数量不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少、实力弱,研发投入少,承载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创新产出不高,创新文化不浓,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三是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不足。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多个部门分别掌握不同的科技资源,但资源缺乏组织,部门缺乏协同,分工缺乏合作,科技平台重复建设、科技项目多头下达的问题未能解决。省市县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机制不够健全,各级科技计划围绕全市重大科技创新任务集成实施的程度不高。
四是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还不浓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1] [2] [3] 下一页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