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800字

-

我时常分不清俄罗斯和欧洲的著作,读外语著作的痛苦在于记不住人的名字,就像我说这个人姓杨,请问他是山东人还是山西人?

其次是地理位置的问题,譬如彼得堡和圣彼得堡有啥区别?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在什么地理位置?一旦涉及到地理位置的穿越的时候,就不只是A地点和B地点发生的故事不同,也可能是2个国家之间发生的故事不同,不像北京和纽约能分得那么清楚。

然后是译本的问题,小时候我读过一些外国著作,觉得所谓世界名著也不过如此,现在我知道我被大人骗了,那些中小学生读物的外国名著是阉割版的,去除了原作精神的,看起来很流畅但其实表现不出原作的内涵,这样子的话很容易把名著的故事看得简单,比如我印象里的《三个火枪手》就是三个唐吉坷德的故事,虽然我没看过唐吉坷德,我不理解欧洲的骑士为什么要决斗,为什么要追求寡妇,追求有妇之夫,为什么那样就有了爱情,那样又没了爱情,《战争与和平》容易读成《战争与爱情》。

另外,名著是难以理解的,我在读《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都有这种感觉,和一般网文主角登场就开始有脉络不同,名著总是先写周围的环境、祖孙三代大概的历史,如果不去翻看一些参照书籍,是很难理解名著所撰写的历史背景的,譬如俄土战争,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譬如第六次反法联盟,这也是读完名著的好处之一,只要去查找,多少有一些额外的收获。名著往往在读完超过一半才开始入戏,名著的收尾总是让出乎意料的震撼,即便是简单的“王子和公主从此永远生活在一起”这个结局,由于前面历经坎坷的描写,当得到这个来之不易的结果的时候总是让人唏嘘不已,在结尾处点题,开始回忆起他们的人生,感慨他们能得到这个结果,从而得到主题升华。

因此,名著的前期阅读总是痛苦的,要沉浸也是相对难的,在掩卷之余,回味无穷。

读名著也是很看缘分的事情,在小学的时候,我不明白周围的人为什么以读四大名著称许,长大以后重读四大名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贾府兴衰、悟空得道、星落五丈原和鸠杀李逵,一个人有了阅历以后,再看一遍名著所描写的人生,再结合自己的成长,所得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而缘分未到之时,看名著将是另一个模样。

《战争与和平》便是这样一个名著,他拥有名著的这些特点,和这些名著殊途同归。尽管我看的译本没有看到最后那个结局,掩卷之余,愿他们获得来之不易的幸福。

推荐访问:《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500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