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教案——美在童趣缘自童心

  《荷花》的教案——美在童趣缘自童心

  浙江新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赵洪琴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短小简约,文笔清新,情感率真,堪为白话美文的典范。细读之下,便感觉到另一种浓浓的味道,那就是儿童的趣味。无论是思维方式和情韵,还是结构和语言,都透出浓浓的儿童趣味。

  一、以儿童之眼观荷

  1.简单本真的思维方式

  文章一开头就说“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儿童那种急切的心情浓缩在“赶紧”和“跑”两个词上,孩子的那种活泼、兴奋的神态如在眼前。这样的表达突显出儿童简单而率真的思维方式。“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这就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儿童总是把周围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思想感情的活物。

  2.一派天籁的语言趣味

  第二段写荷叶,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说实在的,这个比喻除了“像”之外,谈不上什么美感,甚至“俗”得像大白话,但这样的比喻就是儿童喜欢用的。“小时不识月,呼作大圆盘”,自古如此,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如果是成人写作,可能会下意识地避免用这样浅显而缺乏美感的比喻。“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有的才展开两三片儿。有的花瓣儿开全都展开了”这样简单朴实的语言,没有任何的雕饰,纯粹的白描写法,一派天籁的儿童语言趣味。同样是写荷花,如果是成人写作,我们读到的是“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虽然也是白话美文,但其语言趣味是迥异的。

  3.充满童趣的情感想象

  第四段“我”想象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这样的想象有别于杨朔散文“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的伪抒情,它没有任何滑稽可笑的嫌疑;相反,这样的想象透出一种纯真的气息,有着庄周梦蝶般的天真的旨趣。这种旨趣跟全文的儿童趣味是完全相一致的。

  二、适合儿童习作的“范本”

  简洁的构思、白描的语言,浓浓的儿童情趣,作者以儿童之眼观“荷”,笔下之“荷”即染上了浓浓的儿童情趣和色彩。正因如此,这还是一个非常适合儿童学习写作的“范本”。 从结构来看,文章开头要言不烦,闻香而寻池,直接人题;写荷叶、荷花先叙其多,后述其态,语言简单朴素;最后写因观荷而引发的美好想象,由实而虚,虚实相得益彰,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由起因到所见,由所见到所思,流线型的构思,干净而简洁,没有任何枝蔓,十分适合小学生学习和模仿。小学生的游记,往往存在入题太慢,只写所见不写所思所感,写所见如同记流水账等问题。而叶老的这篇文章,可以说就是针对这些“病症”的特效药。

  三、一点斟酌与思考

  仔细品读,发现文中亦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如第一段里“我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跑去”,窃以为“清香”后面可能用逗号更合适。笔者找出叶老的原文,发现原文中“清香”后面用的就是逗号。因为这两个小句子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闻到一阵清香”直接引出“往荷花池边跑去”。第二段里连续出现了三个“有的”开头的句子,这三个句子是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分述,是铺排荷花盛开的状态。因此,“冒出来”之后改为冒号,后面的两个句号改为分号,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个句群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文在选人教材时作了较大的删改。原文736字,删改后351字,整整少了385字,也就是说删掉了差不多一半。原文中言及“齐白石老先生画中的荷花”部分删去了,由观荷时的“物我合一”而联想到观“牵牛花”“金鱼”时的“物我合一”则整段删去了。两相比较,叶老的原文更像小品文,自然而随性,天马行空,来去飘忽。作者以绝对自由的心性去体悟人间万象、自然物性,并由此体察自我的生命存在,呈现出一种自由言说的广阔心灵空间。但这样的文章并不适合小学生读,而经编者删改后的构思更加简洁,不枝不蔓,语言也更加简约,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荷花”上,而且更富有童趣。

  鉴于以上解读,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二是指导学生体验语言的儿童情趣;三是学习文章的写法,特别是“有的……有的……有的”的描写手法,由“所见”而至“所感”的简洁而丰富的构思布局。

推荐访问:《荷花》的教案——美在童趣缘自童心 童心童趣阅读教案 荷花美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