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写 贵阳省所有官员名单

-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奏折记录了很多官员与皇帝的日常交流,除了军国大事,还有家长里短。其实在清代,奏折制度确立的时间较晚,也只有康熙中后期和雍正时期确实执行,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生动活泼的朱批,大都来源于这两个皇帝。

奏折: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写

清代是一个在文书系统上运行的国家,奏折只是它庞大文书系统中的一部分,那么,官员日常是怎么跟皇帝交流的呢?简单来说,可以称作“公题私奏”,这句话是用以区分“题本”和“奏本”的——注意不是奏折。

题奏制度继承自明朝,即公务向内阁递交题本,用官印;私务递交奏本,不用官印。但是,这一制度在清朝进行得很困难,清代皇帝是比较讲求行政效率的,题本、奏本递上来,先让通政司或部院审查一遍格式,然后递送内阁,最后到皇帝手中。这样一来一去,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信息全无保密性。

这让康熙皇帝很不满意,所以,在康熙中期,开始出现官员和皇帝的直接交流,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奏折。

清代奏折按照内容不同,格式也不同,分为奏事折、请安折、贺折、贡品折、谢恩折、遗折等名目。奏折写作一律用六行格式,每行十八字。折内遇有尊崇字词必须抬格、换行。

奏事折折面中上位置写“奏”字,折内首页右起写官衔及“臣某某跪奏,为某某事,仰祈圣鉴事”。这样的好处是方便皇帝一眼能明白所奏事项,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下去。

请安折,内第一页右起写官衔及“臣某某跪请皇上圣躬万安”;贺折,如万寿节,折内第一页右起写官衔及“臣某某跪祝皇上万寿万万寿”;贡品折随请安折进,折面中不写“奏”字,而写“进”字。所以,皇帝翻开的第一眼,就知道这件奏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当然,清代是满汉文双行的,满文奏折也是这个套路。

清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记,雍正朝为扩大耳目,皇帝发给有上奏权的官员每人一个匣子,并配有锁和钥匙,以保证奏折的保密性。

在京各部衙门的奏折,每天午夜由一笔帖式(注:清朝独有的一种职官)捧至东华门外,收入紫禁城景运门内奏事处。寅正(清晨四点)乾清门开启,由奏事处值班章京查核印片无误后接收,登入档簿,然后交给奏事太监,进呈皇帝批阅。

外省奏折递送,最初均由递折者派亲信家人送到宫门,后来准许动用邮驿递送,也可派专差递送。通过邮驿递送的,先送到兵部捷报处,再由兵部送到乾清门,随到随送,无时间限制;专差递送者,则直送乾清门,交奏事处值班章京,汇交奏事太监进呈御览。

奏折: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写

康熙皇帝对于具折人的要求相当严格,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写奏折与皇帝对话。

当时被恩准具折奏事的官员,主要是一些亲信家奴,及个别重要地区的武职官员。像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未奉特旨,也不得具密折奏事。比如,康熙年间,时任江苏巡抚宋荦有密奏,只能通过品秩比他低得多的苏州织造李煦转奏。

不过,这个范围在后来不断扩大,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上谕:“凡督抚大吏,任封疆之寄,其所陈奏之事,皆有关于国计民生,故于本章之外,准用奏折。”自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奏折成为国家正式官文书之一以后,“凡在京宗室王公大臣,文职京堂以上,武职副都统以上,及翰、詹授日讲起居注官者,皆准递奏折”。

在康熙时期,也只有奉特谕的人才可上折请安,现存最早的请安折,是康熙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大学士伊桑阿的《奏谢温谕赐问平安折》。现存的康熙年间请安折,大部分是满人官员书写的,其实质是官员对皇帝的一种私人问候。且清制规定,各地驻防满洲的请安折,一律以满文书写,并鼓励本人亲手写。康熙帝在两江总督傅拉塔、甘肃巡抚齐世武的请安折中多次劝慰他们,字写得不好有错也无妨,反正除了你我,“再无一人知道,亦无底稿”。

可是,即便如此,乾隆朝以后,满人的满语水平急剧下降,甚至连一篇简单的请安折也不能写了,屡为皇帝训斥。道光年间,广州将军庆保请安折等均用汉文书写,道光皇帝不禁感叹:“广州驻防官兵不下五千余人,岂无一写清字之人?”

请安折的频率也是有一定要求的,虽然没有固定时间,但是如果皇帝长时间看不到你的奏折,就会心生疑虑。不过,频繁的请安也确实会招致反感。这中间的尺度,还真不好拿捏。

奏折: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写

大家印象中有个误区,皇帝自己恐怕就是生出三头六臂,也难胜任。

其实,奏折只是清代多种公文中的一种,因为是高层大臣与皇帝直接对话的方式,所以最受重视。

康熙皇帝曾对臣下密折上奏一事批示:“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而用雍正皇帝的话总结,就是臣下不能明说的,可以上奏折;皇帝不能明示的,可以批奏折。

当然,除了一些公事之外,清朝这些皇帝也非常注重用密折收集情报、笼络人心。

现在康熙朝汉文奏折留存最多的,是当时的直隶总督赵弘燮(音xiè读“泄”),他在直隶巡抚(后改为总督)任上十七年,远远超过了后任的畿辅大员,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他虽然是汉人,却是康熙皇帝极为信任的人选。他的父亲赵良栋,顺治二年招募入清军,在三藩叛乱、康熙皇帝最为危难的时刻,替皇帝平定云南吴三桂,深得康熙倚重。赵弘燮的兄长赵弘灿官至两广总督,也是封疆大吏。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晚年时,老臣们纷纷谢世,他曾作诗说:“旧日讲筵剩几人,徒伤老朽并君臣。”而陪他“老朽”的重臣之一,就是赵弘燮。

从现存奏折看,赵弘燮年老体衰的时候,皇帝不但为他派去御医,还将西山泉水送到保定给他煮药,并且把进口的金鸡纳送他服用,两个人还像寻常老人一样,探讨养生之道。此时,赵弘燮的请安折,可谓是皇帝的一剂舒心药。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赵弘燮辞世之后,康熙还强撑病体为他写下悼亡诗句,说他“保全终始君恩重”,感其死后“节钺空悬揽辔情”。

而我们非常熟悉的江南三织造,就是康熙在两江地区安插的形势观察员。江南地区百姓富庶、商贾云集、文化繁荣,又是曾经南明势力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康熙皇帝重点监控的地区之一。

江宁织造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三人,不但在两江地区为皇帝谋取财富、贩运货品,更将江南地方的士风舆情、官员动态、物价民生等事项,事无巨细地上奏给皇帝。因为他们本身不处理相关事务,所以所奏内容与其他官员多有重合,但是仍然是康熙皇帝了解地方事务的重要角度。

这种私人奏事的方式,到雍正时期发展到巅峰,勤政的皇帝几乎与所有高级官员都建立了这种一对一的线性联系,连官员升迁、税赋改革这种日常政务,也是靠奏折的方式解决的。因为奏折数量的急剧增加,军机处也应运而生。

军机处由皇帝钦点的心腹官员组成,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皇帝处理奏折,并将皇帝旨意下达。即便如此,雍正皇帝也还是经常看奏折看到“以手揽额”,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留下墨迹最多的皇帝。

推荐访问:奏折: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写 奏折怎么写 皇帝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