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着学生唱着歌儿向未来

  李镇西,现在执教于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并任副校长。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教育哲学博士毕业。他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曾供职于成都市教科所。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李镇西老师结合中学教育实践,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李镇西老师不是一个沉默的人,他爆发的方式除了课堂上的“说”,便是笔耕不辍的“写”,这样一个能说会写的教育者,这样一个亲近于中国教育的现实又深刻地反思并关注着中国教育的过去与未来的人,值得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与认识。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李镇西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让更多的人共享李镇西老师教育的芳香。   一直有着“《青春万岁》情结”的李镇西,在刚刚踏上讲台的时候,面对着80年代的中学生,他希望这些孩子能像50年代的中学生一样“纯洁”,像青春之歌里的学生们一样朝气蓬勃,一样地相亲相爱。   “未来班”是李镇西教育诗篇的第一行美丽文字。在四川省乐山一中担任初八四届一班班主任的两年半里,李镇西在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   作为班主任,他的尝试心愿是强烈的,但怎样也让学生感受到呢?于是,通过班会课,李镇西启发学生们为自己的班集体提出一个奋斗目标。经过反复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他们希望的班级应该是:洋溢着集体主义温暖又充满着进取创新精神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班集体。   通过“方志敏班”、“海迪班”、“希望班”、“奋飞班”、“雄鹰班”等几十个班名的反复比较后,“未来班”脱颖而出!这是同学们经过反复比较讨论后选定的。班训:“正直、团结、勤奋、创造”。班徽:由红日、大海和中间的“V”形构成的图案。班旗:印有红日海燕图案的红旗。   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的歌词由全班同学集体创作后,寄往北京中央歌舞团,请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同志谱曲。谷建芬同志收到歌词后再请她的老搭档、著名词作家王健同志修改,最后为“未来班”谱写了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   这一切的完成,曾令李镇西非常“得意”,不仅仅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更在于这一过程充满了少年儿童的情趣,甚至有些浪漫的色彩。   当然,“未来班”不仅仅是一系列外在的标志,而首先是一种内在的集体追求。在李镇西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班”渐渐形成了自己一些独特的基本模式——轮流“执政”的干部制度。“未来班”   的班委都是自愿报名,通过竞选产生的。班委一般成员半学期更换一次,班长一学年更换一次,不得连任。到了毕业时,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已担任过班干部。   适于竞赛的小组结构。“未来班”的每一个学生小组都是由五六位学生组成的有利于全面竞赛的综合性小组。他们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劳动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等等。   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未来班”先后与乐山市五通桥中学、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和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班级结成友谊班,把班级建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变思想教育的封闭性为开放性,利用班外的一些积极因素增强班级教育效果;同时,让学生在与友谊班的交往中增长社会知识,扩展胸襟视野,培养社交能力。   共同享用的集体财物。“未来班”的很多服务性工作都是学生们自愿承担的。每天早晨,教室保温桶里的开水总是同学们抢着灌满的;课间休息时间,小书柜里几百本书,同学们随看随取,看完后放回书柜,从来没有丢过一本书;讲桌上、窗台上的盆花,不时有同学松土浇水,一年四季,鲜艳芬芳。   记录班史的班级日记。从进校的第一天起,便由值日生写每天的班级日记。班级日记有两个基本要求:(1)认真按时完成,不得有缺漏。(2)忠实记下班上的各项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班内当日发生的各种大事或变化。   以上这些做法,今天看来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在20多年前,他们却显得很有新意,甚至可以说富有创造性。   现在回头来看,“未来班”的确是非常“纯洁”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李镇西的愿望——让《青春万岁》里的中学生风采得以重现。有这样一些故事——发新教材了,可是有一本音乐书的封面是破的。   “谁愿意要这本破书啊?”李镇西笑着问刚进初中的小同学们。   一只只小手“刷”地举了起来,如一片小树林。李镇西把书递给了最先举手而且手举得最高的一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啊?”“喻建忠。”他脸红了,接过那本音乐书。   “好!同学们,开学第一天,大家就感受到了集体的可爱和温暖,这是喻建忠给大家带来的温暖。记住:今后三年,每位同学都要做到,让同学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温暖!”   一瓶蓝墨水放在了讲台上,这是王鸿同学献给班上公用的。不久,墨水用完了,又有一瓶补放在了凌晨的桌上,这次却不知道是谁放的。用完了,又是一瓶……   彭艳阳同学刚买的饭菜票不慎丢了,陈晓蕾、邱梅影主动号召同学们资助彭艳阳。晚上,彭艳阳含着热泪来找老师:“我只丢了五元菜票,可不知是谁放了九元钱在我书包里。我不能收……”   三年里,这样充满温暖、友爱的小事数不胜数。   从初一到初三,两年多过去了,当初学生们自己提出的目标基本达到,成立“未来班”的条件基本具备,于是,1984年1月1日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未来班”成立大会。唱起班歌,宣读家长的贺信,老师致辞,同学们互相祝贺勉励,大会还通过了将收到的一笔家长赠款捐赠给北京圆明园修复工程处的决定。最后,同学们表演了自己编写的三幕话剧《相会在未来》。   第一个“未来班”毕业以后,总结经验,李镇西又开始了在初八七届一班建设第二个“未来班”。   事隔多年,今天,反观“未来班”,李镇西的自我评价是“稚嫩而有意义的探索”。这个探索的成功,对于刚刚走上讲坛的李镇西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与教学上的探索不同的是,班级管理更加需要教师的“个性”与“自我”。李镇西的个性教育教学就此开始,喷薄而出!         


推荐访问:领着学生唱着歌儿向未来 唱着歌儿向未来 适合学生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