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教学设计2020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2015.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第2--5页例

1、例2

二、教材分析

1、本单元学习“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

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

2、本单元的教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亿以上数的认识,第三部分是用计算器计算。在前两部分教学中还安排了十进制计数法,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中的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非常关键。

3、教材选取了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大数的认识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也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例1呈现北京市人口数,先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及类推引出十万至亿的计数单位,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再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理解“位值”的概念。例2先对照数位给出不同的4个数,引导学生利用万以内数读法的已有知识经验,在探索中学会读亿以内的数。再呈现一个学生讨论交流的情景,解决读法中的疑难问题。

4、其目的是通过丰富的现实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类推、合作交流等设计,留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

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情形相对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能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教学难点:感受计数单位的大小,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及十进关系

五、教学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充分地交流,并出示多例生活中的数据和场景,使学生体会理解计数单位,掌握读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拨珠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小组派代表读数比赛:346

5、790

3、

3210、5060

2、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怎么读得又快又准,有什么好方法?

总结方法:从左往右读,数位上是几就读几;
中间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
末尾“0”,不读。

3、复习数位、理解位值(数位上各数的意思)、数的组成 (1) 复习数位

9999是一个几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板书: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复习数位上各数的意思

每个“9”在什么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 (3)复习数的组成

9999是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个)组成的?

4、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出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这些数据你会读吗?(如有同学举手要读,请两三位同学试着读读,老师不评价读得对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联系生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1)复习“万”

老师在计数器上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一直拨到九千。

同学们,能不能再在千位上拨一个珠子?(不能)那怎么办?九千加上一千是多少?(一万)

对极了,千位满十,应该向万位进一,所以我们应该在万位上拨一个珠子。也就是说,几个一千是一万?(10个)(板书:万)

课件展示万人集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万有多大。

(2) 认识“十万”

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十万) 刚我们又满十进一,产生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也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先让学生估计十万人站在一起会是什么场面,再课件展示鸟巢十万人集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十万有多大。

(3) 认识“百万”

同样的方法,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十万十万地数,认识“百万”,知 道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百万)

先让学生估计一百万人站在一起会是什么场面,再课件展示**广场上容纳100万人的盛大集会图片,让学生感受一百万有多大。

(4) 认识“千万”

通过同桌互相讨论,和类推的方法,认识“千万”,知道10个一百万是一

千万。(板书:千万)通过10个**能容纳一千万人,让学生感受一千万有多大。

(5)认识“亿”

通过独立思考,和类推的方法,认识“亿”,知道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亿)通过书上第4页“做一做”第二题中的两个例子,让学生体会一亿有多大。

同学们,那10个一亿是多少呢?(十亿)10个十亿又是多少呢?(让学生明白还有无穷多个计数单位)

(6) 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并学会应用

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板书,我们刚已经学过这么多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说一

说。那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同桌互相合作,完成老师给你们的表格。

( )个一是十 ( )个十是一百 ( )个一百是一千 ( )个一千是一万 ( )个一万是十万 ( )个十万是一百万 (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 )个一千万是一亿

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练习:( )个一百是一万 ( )个一千是一亿 ( )个一万是一千万

2、认识新的数位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它们分别在数位顺序表中的什么数位上? 今天我们认识的“十万”“百万”“千万”“亿”呢?它们分别又是在什么数位上呢?(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3、学习数级,熟记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级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页,仔细比较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和老师黑板上的有什么不同?

真是火眼金睛,马上就发现了,书上的表中多了数级。下面就由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四位分级计数法。(从右往左四位分为一级,第一级是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第二级是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第三级是亿级。) (2)读、记数位顺序表。

考考你:从右边起,第5位是什么数位?第7位呢?第9位呢?

4、巩固练习

书上第4页“做一做”第一题数数

5、学习读数

(1)学生试着读13628945 (2)交流读数的方法 预设学生汇报有以下读法:
① 标上数位再读

② 把数写在数位表中,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③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3)学生试着读3100895 2496000 85000300 (4)根据学生读数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和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好这些数字,学生再读。

(5)小组讨论大数的读法 ①含两级的数怎么读?

②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③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

(6)交流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含有两级的数,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万级的数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中间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
末尾“0”,不读。

6、练习读数 ……

7.理解位值、数的组成

说出下面每个数中,各个数在数位上表示多少

3100895 2496000 85000300 例3100895中“3”表示3个百万。31008195是由3个百万,1个十万,8个一百,9个十,5个一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读出书上第二页上的大数

2、摆一摆:用四个“5”,四个“0”按下列要求摆出八位数。 ①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

②只读出一个“零”的八位数。

③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

(四)小结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新的计数单位:…… 满十进一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级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数位 1 3 6 2 8 9 4 5 3 1 0 0 8 9 5 2 4 9 6 0 0 0 8 5 0 0 0 3 0 0

教学反思:

一、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2015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四年级(下)数学《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荆山学校 赵志芳 2016.4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学情分析: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
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三、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

1、例2,练习一

1、

2、3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P1-5,例1„例2

2、想: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做: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尝试做第5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自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自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检查尝试练习

第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五、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一》教学设计

满城区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 2016年10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植树问题的三种题型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

引导法

尝试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绳子

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师:同学们你们肯定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的节日,我猜你们最喜欢儿童节,我喜欢3月12号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嘛?(学生回答植树节)你们想想我们一起拿着工具去植树是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植树活动

1、咱们今天先做一个植树的活动。首先要买树苗,画线。老师用绳子来代替线,我已经在路的一边画好了线。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扮演爱心树苗。第一棵树应该栽哪呢?(线的一端)老师在绳子上每80厘米打了一个结,也就是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80厘米,第二个同学站在相应的位置。(板书:棵树、间距)两棵树之间有一个间隔,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的个数叫做间隔数。(板书:间隔数)今天我们植树是等距的,间距都是80厘米。

2、出示统计表让第三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从第一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叫全长。(板书全长)并填写统计表。

3、让第四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全长并填写统计表。

4、让第五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全长并填写统计表。

5、让第六个同学上来提示学生分析棵数、间隔数、间距、全长并填写统计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载在路的一边也就是栽了几行?(一行)而且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板书(一行、两端都载)

课件出示统计表

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如果全长是800厘米,栽了多少棵树? 指名回答。

6、观察填写的统计表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

间隔数=棵数-1

棵数=间隔数+1 为什么间隔树比棵树少1呢?指名回答。小结因为第一个间隔是栽了两棵树后出现的。(两个点确定1条线段)以后呢多栽1棵树,就多1个间隔,也就是多了一个点多一条等距的线段。所以,间隔数比棵树少1。

举起自己的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棵数=间隔数+1”

7、观察填写的统计表间距、全长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

间隔数×间距=全长

全长÷间距=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距 (2)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和学生一起读题

分析得到的信息和问题,条件是全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知道全长和间距。问题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问的是栽的棵数。同桌互相讨论来完成。

引导学生分析例一用全长除以间距算出间隔数再加上1就算出了棵树。综合算式列为(课件出示例1解答算式)

2、下面还有两道题需要同学们来完成(课件出示题目)

这两道题改换了例一的条件和问题,该怎么解答呢?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与问题。(课件出示解答算式)

3、比较这三道题第一步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第一步都是算间隔数,间隔数就是解决植树问题的桥梁。) 提问学生间隔数是怎样算的?

4、其实植树问题不但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例如(课件出示电竿„„)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分析练习题。

(2)课件出示1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分析并列式解答。

(3)课件出示122页练习二十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课件出示总结)

五、拓展思维

学生利用今天的所学知识编一道应用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一行)(两端都栽)

+1

棵树

间隔数×间距=全长

--1

本节课的不足:

1、把学生估计过高,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我很尽心尽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学习了很多方法,为的是让这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及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满城区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 2017年4月

教学内容:32——34页

知识技能:能综合运用平移和旋转来分析、设计图形。

数学思考与问题思考:通过对图形运动过程的分析,再次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新的理解。

情感态度:通过利用平移和旋转分析图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素养。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图形的运动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游戏:俄罗斯方块

师:数学无处不在,在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是图形的两种变换方式,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探讨图形的运动。(揭示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活动一(课件出示)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师: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说说你的做法。

生:(通过观察回答)图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就可以了。

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车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同桌两人先观察,然后互相说自已的想法。

(1)可以先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就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可以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就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一活动中既利用了平移又运用了旋转把图①和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活动二

课件出示(如图,三角形)

师:你能将图形A绕着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然后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吗?

同桌的同学合作在学习卡上的方格中,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然后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并尝试把变换的过程描述记录下来。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如果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可在最后补充。

师生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图形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P33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P33~34练一练1~5 板书设计:图形的运动 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

旋转三要素:中心点、方向、旋转角度 轴对称一要素:对称轴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含量比较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操作过多而花去大量时间,但是不能因此而减少操作或不操作,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另外,本课时因为是第一次将三种图形的运动综合起来,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开展小组前置学习,对学过的图形的运动方式进行梳理与总结,唤醒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知识点上的充分准备。

小学六年级《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满城区荆山村学校 赵志芳 2017.9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
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
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教学反思: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卤代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化学化工学院

***

学号:

【课程分析】

《卤代烃》是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烃和卤代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本章是第一章内容的部分具体化,也是学习后续各章节内容的基础。本节继学习了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及其应用,使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比较概念化的知识内容结合了具体物质而得到提升和拓展。

卤代烃属于烃的衍生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也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教学中要注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即卤代烃中的官能团——卤素原子(-X)决定了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发生许多化学反应,例如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从而转化成各种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引入卤原子常常是改变分子性能的第一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有些卤代烃特别是一些多卤代烃可直接用作溶剂、农药、制冷剂、灭火剂、麻醉剂和防腐剂等。

溴乙烷是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之一,通过溴乙烷的学习,可以了解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性质,为后续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结合课标和近年来的高考分析可知,本节内容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认识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溴乙烷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卤代烃水解能生成醇,发生消去反应能生成烯烃,因此卤代烃是联系烃和烃

1 的含氧衍生物的重要桥梁。是高考推断题必不可少的考点。

2、通过对溴乙烷结构、性质的学习,再次强化官能团决定的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方法,为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3、通过对卤代烃反应条件及产物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控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溴乙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面对的是高二学生,学生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必修2和选修5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甲烷、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对有机物的官能团决定其性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能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思想,学习烷烃、烯烃和炔烃的有关知识。学生已经知道氯仿、四氯化碳、1,2-二溴乙烷、聚氯乙烯、溴苯等几种卤代烃,但只知道卤代烃部分物理性质,而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没有认识。

学生心理特点方面: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学生具有好奇、好胜、好动、好玩4大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正在发展中,而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 学生实验方面:学生在前面化学必修

1、2和选修四中已经多次接触到实验,并且经常通过实验的方法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已经有一定的实验基础知识,但是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方案,比较、选择、评价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等方面仍然较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学法设计】

有机化学抓住“组成、结构、性质”这一主线,采用讲授法、引导法、设问法、对比法、演绎法,层层递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意识的将一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通过以实验为核心的自主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及训练科学的方法,充分挖掘其潜能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真正感觉探究的乐趣。利用日常生活中卤代烃的功过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如通过形象生动的实物、模型、课件、图片及生活中的化学等创设问题,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充分体现了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即卤代烃中的官能团——卤素原子(-X)决定了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注意有机物“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分析有关溴乙烷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类型和反应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注意学习自然科学基本研究和思维方法———“对比实验、提出问题→科学猜测→实验验证→实验反思→本质剖析→解决问题”;
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研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3 本课时通过学生选择研究卤代烃的代表物溴乙烷的内容和顺序,体现自主学习;
通过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等对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了解卤代烃的概念和溴乙烷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溴乙烷水解反应、消去反应的本质及化学键变化情况,能正确书写水解、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溴乙烷中C-X键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
通过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4.通过溴乙烷中如何检验溴元素的讨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尤其是两组不同意见的对比实验,激发探究欲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溴乙烷水解实验的设计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乐趣,体验实验过程中挑战的刺激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流程】

一、引入课题:

【图片】请同学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提问】从组成看,它们都应该属于哪类有机物?你能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卤代烃的定义吗?卤代烃的官能团是什么?

【板书】

一、卤代烃 1、定义 2、官能团

4 【设问】怎么研究卤代烃呢

【学生回答】卤代烃的概念及官能团。

【学生回答】选取典型(代表物),根据结构分析性质,再到一般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二、探索新知:
教师主要活动:
【板书】

二、溴乙烷

【设问】我们要怎么研究溴乙烷?先研究什么?

【思考回答】研究溴乙烷的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板书】 1、物理性质

【肯定】今天就按同学说的顺序来研究。研究溴乙烷的物理性质从哪些方面考虑?用什么事实可以说明问题?

【回答】研究 溴 乙 烷 的 物 理 性 质。具体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

讲授相关知识,播放溴乙烷视频材料,了解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引出代表物的学习,明确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望。运用认知学习理论,反映体现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体现了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设问】接下来该研究溴乙烷的什么内容?组成结构怎么研究?溴乙烷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由溴原子取代了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后所得到的产物。其空

5 间构型如下:请根据投影模型分别写出各类化学式。

【设问】用何种波谱的方法可以方便地检出溴乙烷的结构?这张图片是什么图谱?峰面积大小代表什么

【回答】研究溴乙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

【笔记】四种表示形式。

【思考回答】用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氢谱(质谱法)。核磁共振氢谱,代表溴乙烷分子中氢原子的类别及多少。

(从结构认识有机物。复习运用现代物理研究手段)

三、引出新的问题情境

前面我们知道了溴乙烷的基本结构,那溴乙烷有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讲]在溴乙烷分子中,由于Br的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C,则C-Br键中的共用电子对就偏向于Br原子一端,使Br带有部分负电荷,C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当遇到-OH、-NH2等试剂(带负电或富电子基团)时,该基团就会进攻带正电荷的C原子,-Br则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离去。

【引言】溴原子的引入对溴乙烷的性质有什么影响?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重点。研究溴乙烷的化学性 质,肯定研究溴原子或C—Br键。

【设问】如何用实验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 【板书】

3、官能团的检验

【演示1】向溴化钠溶液和溴乙烷中分别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

【追问】出现的现象说明什么?

6 【设问】那么到底如何用实验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 【分析】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如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 【板演】CH2CH2Br+NaOH → CH3CH2OH+NaBr 【信息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加2~3滴硝酸银溶液。

【投影】信息实验原理

【回答】溴乙烷的特殊结构是C-Br键(或者溴原子)。

思考、分析、回答。

【回答】

1、向溴乙烷中滴加AgNO3溶液。

2、向溴乙烷中通入氯气。 【观察】无沉淀出现。

【思考】说明溴乙烷为非电解质,无溴离子存在。

【思考回答】想办法将溴乙烷中的溴元素转化为溴离子,再用硝酸银检验。

学生会:听讲、分析、思考。

【观察】有棕黑色沉淀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明确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特殊性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方案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新理念) (2).溴乙烷的消去反应.[投影实验]按图2-18组装实验装置,①.大试管中加入5mL溴乙烷.②.加入15mL饱和KOH乙醇溶液,加热.③.向大试管中加入稀HNO3酸化.④.滴加2滴AgNO3溶液.

7 现象:产生气体,大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CH3CH2Br

CH2=CH2+HBr 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叫消去反应.一般来说,消去反应是发生在两个相邻碳原子上.[思考与交流] 1为什么不用NaOH水溶液而用醇溶液? ○(用NaOH水溶液反应将朝着水解的方向进行.) ②.乙醇在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乙醇在反应中做溶剂,使溴乙烷充分溶解.)

③.检验乙烯气体时,为什么要在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前加一个盛有水的试管?起什么作用?

(除去HBr,因为HBr也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④.C(CH3)3-CH2Br能否发生消去反应? (不能.因为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 ⑤ CH3 CHBrCH2CH3消去产物有几种? [小结] -Br原子是CH3CH2Br的官能团,决定了其化学特性.由于反应条件(溶剂或介质)不同,反应机理不同.,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发生了水解反应,在NaOH醇溶液发生消去反应。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中的水解反应,

8 现在回忆这个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步骤?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老师只是准备实验,答疑解惑,完全按照大家的思路来研究物质,那么以后只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同学们自己就可以研究问题了

【思考回答】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实验反思、本质剖析、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小结本课内容,深化本节主题。整理学习思维过程。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探究和对教师所讲内容的重新解释、建构的过程。

四、课堂反馈,能力提升 【投影】

1、能直接与硝酸银溶液作用产生沉淀的物质是(

A、氢溴酸

B、氯苯

C、溴乙烷

D、四氯化碳

2、下列液体滴入水中能出现分层现象,而滴入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层现象会逐渐消失的是(

A、苯

B、乙烷

C、乙烯

D、1-溴乙烷

3、为了验证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有以下操作:

①加硝酸银溶液

②加NaOH溶液

③加热

④加蒸馏水

⑤加硝酸至溶液显酸性,合理的顺序是(

A、②①③⑤

B、②④⑤③

C、②③①⑤

D、②③⑤①

4、下列反应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 A.CH2==CH2+Br2CH2BrCH2Br

B.C2H5OH+HBrC2H5Br+H2O

9 C.C2H5OH+HOCH2CH3D.CH3CH2CH2Br+NaOH

CH3CH2OCH2CH3+H2O CH3CH==CH2+NaBr+H2O

5、在NaCl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CH3CH2Cl中滴加AgNO3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CH3CH2Cl跟NaOH溶液共热,然后用稀HNO3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精心准备的一节课,改变教学方式,在新课程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课堂的开放性与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时效性问题,有很多收获。

教学参考推荐的课时内容是溴乙烷的物理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消去反应放在下节课学习,本节只学习溴乙烷的物理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中的水解反应。

本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总体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高,取代反应容易理解,写化学方程式出错的不多,但是条件容易和前边学过的反应混淆,消去反应要难一些,原因是对消去的过程没有理解,从结构的角度不知断什么键,不知怎么断键。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1)探究实验设计不够完善,学生探究还不够深入,环节设计不够细致,许多问题没有在课堂上展开。(2)知识点较多,内容稍难,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3)对学情分析不够,过高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合作交流不充分,这些题放在复习

10 课更好些。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尤其是挖掘教材,发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

案例情景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为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缩短教学和临床的距离,我们在”外科护理”课的教学中尝试了案例与情景相结合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从教学需要出发,给学员创造了一个”从临床案例情景中学习”的逼真环境,培养了学员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了学员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索了应用情景教学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收到良好效果。

(一)、案例情境教学环节设计

1、案例选择与编制:在开展案例情境教学时,病例选择与编制是情景教学实施的核心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案例的选择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即案例必须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是教材要求,即要依据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来确定;
三是培养对象,即要充分考虑学员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临床经验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2、情景创设:在案例确定后,要进行情景的设置,一般分3个层次,第1层次是要求学员把握教材轮廓、重点难点”是什么”的问题。第2层次是围绕理解重点难点而设置的情景,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3层次是知识的全面应用,题目紧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的综合病例, 让学员在不断探究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缩短教学和临床的距离。例如: 我们设置的胆石症病人的情景教学,对第一层次情景设置,我们采用临床拍摄的真实胆石症病人(病史、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的录像给学员播放,并要求学员根据录像总结出胆石症病人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措施等到内容;
用胆结石的实物,让学员辨识不同的结石类型,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层次的情景设置,我们用视频播放了胆石症病人绞痛的场面,并设问为什么胆石症病人会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如果你是值班护士应如何处理?某一护士为解除病人痛苦,注射杜冷丁止痛,是否正确?为什么?等问题,全方位建立一个模拟临床的情景场面,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达到了情境激励作用。第三层次情景设置,我们运用任务驱动法,创设合作情境。如胆石症病人的护理是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一项教学内容,也是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内容。为此我们设置一个真实临床病例,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分析病例,并制定出护理措施。

3.教学组织:这是情景教学的中心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顺序组织情景教学:课前指导学员预习-老师编辑案例及情景-视频引入案例情境——学员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穿插情景深化讨论——学员自评——教师评价。在组织教学中首先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7-8名,让学员以小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强调合作;
开展讨论时首先由小组选出一个学员做主要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这样可以增强探究和研究的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拓宽思路,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地方暴露得更加充分;
教师不直接参与学员讨论,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

4.反馈与评价:情境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出现偏离时及时进行修正。在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引导学员分组讨论,交流相互之间的学习经验,对问题情景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并学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论,指出每个小组的长处和需改进之处。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如果缺乏分析评价,就会使情境教学流于形式。

(二)、案例情境教学原则

为了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实施情景教学法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以学员为主体”的原则。即在情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调尊重学员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给学员提供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时间、空间,引导学员”学会学习”。学员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员才会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案例情景教学运用问题驱动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在情景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提高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案例情境教学虽然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不可忽视。而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案例情景教学的组织过程更加复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性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控制者和评估者的角色。

3.“合作与竞争的学习”原则。案例情景教学通过学员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病例与情景的讨论,并以小组整体水平为依据评定成绩,

为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小组每一个成员在这一过程中都发挥自已的优势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通过小组间对病例的资料的相互讨论,激发学员的竞争意识,增强学员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全面提高”的原则。改变以往单一讲授式教学模式,建立教与学互动伴随的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核心知识的学习,而且重视伴随知识的学习,不仅重视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形成过程的评价,使学员在模拟临床情景中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同时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典型案例设计

1、休克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对休克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能发现不同阶段休克病人主要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②能初步拟定休克病人的护理计划。

③掌握扩容疗法的护理要点。

【准备】 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王先生,45岁,车祸后120急救入院。表情痛苦,神情紧张,面色苍白;
查体:肢体冰凉,左大腿变形,中断外侧有一开放伤口,见活动性出血,血压95/70㎜Hg,脉率106次/分,呼吸急促。

思考:病人是否发生了休克?若有,属于休克的哪一期?还需要做哪些检查?当前主要的护理诊断有哪些?护士应为王先生提供哪些服务?如何拟定病人当前的护理计划?

【方法与过程】

分组讨论,写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要点(不要求全面)

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休克病人身体状况进一步认识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要点

↓ 教师精讲 ↓

学生形成实践报告

2、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对外科感染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根据护理评估,能够提出主要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并拟定护理计划。

②熟悉外科感染病人护理措施,掌握脓肿切开引流的护理技能。

【准备】 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孟先生,44岁,左下肢锐器伤后局部红肿痛伴发热3天入院。检查发现体温38.6℃,伤口周围红肿明显,有脓性渗出物。在局麻下行清创及脓液引流术,术后2日,体温恢复至37.8℃。术后4日病人感到发热、乏力、口干、食欲缺乏,为此,病人对病情的改变有些烦躁不安。检查体温39.1℃,伤口引流管仅少量脓液。

思考:

①该病人当前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有哪些?

②你认为该病人再度发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清创及脓液引流术的病人护理观察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③拟定该病人当前的护理计划。

【方法与过程】 ①多媒体演示。重点围绕常见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破伤风的身体状况、治疗和护理过程。

②学生讨论,形成对该病人病情的初步认识。

③写出该病人可能的护理诊断,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3、乳房癌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对乳房癌术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能初步拟定适当的护理计划。

②学会乳房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方法,并能指导病人正确进行功能锻炼。

③学会乳房自我检查方法,并能指导病人正确进行健側乳房检查。

【准备】

① 用物准备:乳房检查模型、墙壁刻度标志、运动辅助设施(跳

绳等)

② 环境准备:室温要求、屏风等。

③ 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张女士,45岁。发现“左侧乳房无痛性肿块”1月入院,已确诊为乳房癌。今在全麻下接受“左乳癌根治术”,于上午11:45安返病房。此时术后已6小时,如果你是责任护士,你认为当前护理评估应该关心哪些问题?为了预防术后并发症,你应该实施哪些护理措施?如何鼓励和协助张女士早期开始患肢功能锻炼(角色扮演)

【方法与过程】

①多媒体演示 重点围绕乳癌病人身体状况及术后护理实施过程。

②技能实训◆乳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 ◆乳房自我检查 ③老师示范纠正错误 ④学生反复练习

4、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对脑损伤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能提出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拟定初步的护理计划。

②通过生命体征(特别是意识及瞳孔)的观察,了解病情变化的规律,做好治疗配合。

③掌握脑脊液外漏的护理方法。

【准备】 ① 用物准备:模拟人、冰袋、冰帽、体温计;

② 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女性,60岁,因头部外伤4小时入院。查体:血压136/90mmHg,呼吸14次/分;
病人对呼唤有反应,能躲避刺激,但回答问题错误。眼眶青紫,球结膜下有瘀斑,鼻腔有脑脊液流出。

思考:病人病变部位?护理诊断?护理要点? 【方法与过程】 ①临床见习 ②多媒体演示(特别是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漏的临床表现及处理要

点)

③技能实训◆意识、瞳孔观察的方法;

◆降低颅内压必备的临床器械及用具(冰袋、冰帽、脱水剂等);

◆对本病例精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能力。

5、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对胸外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能提出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拟定初步的护理计划;

②熟悉胸膜腔闭式引流装置,学会胸膜腔闭式术的护理。

【准备】

①用物准备:70酒精、0.5碘伏、棉签、胸膜腔闭式引流装置、血管钳2把;
纱布块若干;

②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一

损伤性气胸患者:

学习情景二

进行性血胸患者:

【方法与过程】 ①临床见习 ②多媒体演示

③技能实训◆对胸腔引流装置正确连接;

◆对引流通畅与否能正确判断;

◆对引流情况能观察并记录;

◆掌握拔管指征及方法。

6、腹膜炎与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腹腔穿刺术的操作方法和护理,能与医生协调配合;

②熟悉胃肠减压装置,能熟练进行胃肠减压的护理操作;

③掌握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准备】

①用物准备:腹腔穿刺包、一次性胃肠减压器、乳胶引流管、止

血钳、纱布、胶布、棉签、碘酊、酒精、液状石蜡。

②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一

急性继发性腹膜炎患者:

学习情景二

腹部损伤患者:
【方法与过程】 ①临床见习 ②多媒体演示

③技能实训:在实训室经模拟人进行。教师示教后组织学生分组练习胃肠减压的护理、腹腔穿刺的护理、腹腔引流的护理。要多次练习,总结提高。

7、胃肠外科疾病病人的护理 【目的】

学会对乳房癌术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能初步拟定适当的护理计划。

【准备】

①用物准备: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 ②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一

李先生,45岁。晨起后突感上腹部持续性刀割样剧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急诊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80mmHg,急性痛苦面容,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坦,腹式呼吸消失,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以右上腹明显,肝浊音界缩小,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透视发现膈下大量游离气体。患者既往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拟急诊手术治疗。

请提出该病人当前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思考手术前护理要点;
制定术后护理计划。

学习情景二

杨女士,38岁,已婚。6小时前,感脐周阵发性疼痛,2小时前疼痛转移至右下腹,为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行经后10日。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80mmHg,急性痛苦面容,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坦,腹式呼

吸消失,下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

请考虑病人的初步诊断及处理原则;
提出当前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简述护理要点。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

②分组练习体格检查;

③教师具体指导,精讲提炼。

8、结肠造口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护理结肠造口病人的方法;

②训练护患沟通和健康教育的能力。

【准备】

①用物准备:结肠造口护理用换药车、器械、锌氧油、敷料、液状石蜡、肛袋等;

②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钟先生,45岁,因直肠癌行Miles术后第一天,意识清醒但表情淡漠,体温37.8℃,脉搏88次/分,呼吸18次/分,伤口敷料渗湿。你拟为该病人做结肠造口护理,请问:

① 在实施护理前,你在床旁怎样与病人沟通?你能理解病人此时是什么心理状态吗?

② 当天的结肠造口护理内容是什么?术后2-3日、1周后、起床活动时、恢复饮食后又该怎样实施结肠造口护理?

③对即将出院的病人,你将怎样指导病人使用人工肛门袋? 【方法与过程】 ①多媒体演示;

②分组讨论,教师提示;

③技能实训。在实训室借助人工肛门模型,训练结肠造口的护理操作,口述结肠造口术后不同阶段护理步骤,并采用模拟病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训练护理过程中护士、病人及家属之间的良好沟通技能,进行相关健康教育。

9、肝胆疾病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肝胆疾病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根据护理评估,能够提出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和相应的护理计划; ②掌握T管的护理。

【准备】

① 用物准备:腹部手术模型、T型引流管、一次性引流管、消毒用品、无菌敷料;

② 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女性病人,40岁,3小时前因赴酒宴后突感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并向右肩背放射。恶心,吐胃内容物一次,量约50ml。大小便正常。体格检查:急性痛苦面容,意识清楚,体温39℃,脉搏100次/分,血压110/70mmHg,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腹式呼吸存在,右上腹压痛,轻度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肝脾不大,肝浊音界存在,肠鸣音无异常。

①你认为该病人可能是什么疾病? ②还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③若需手术治疗,请列出手术前和手术后的护理措施。

【方法与过程】 ①多媒体演示;

②分组讨论,教师提示;

③技能实训。在实训室借助人工模型,训练T型引流管的护理操作。

10、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目的】

①学会泌尿系损伤、泌尿系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初步学会泌尿外科的常规护理;

②学会膀胱冲洗、膀胱造瘘引流管、肾盂支架引流管的护理。

【准备】

①用物准备:膀胱造瘘引流管、肾盂支架引流管、膀胱冲洗装置及用品、气囊导尿管、注射器、消毒及固定用品、弯盘、纱布、盛尿瓶、引流袋、绒毯、屏风等。

②案例资源

学习情景

徐先生,56岁,在行走时不慎跌倒,右侧腰部撞击在一块砖头

上,感觉局部疼痛较重,心慌,出汗,由别人护送到医院。入院检查:急性病容,面色苍白,脉率110次/分,血压86/58mmHg,右侧腰腹部疼痛明显,并可触及痛性包块。辅助检查:血常规RBC3.8×1012/L,Hb110g/L;尿常规RBC(+++)、WBC(+);B超显示右肾轮廓不清晰,肾周有少量积液,临床诊断为右肾部分裂伤。

请分析:该病人是否发生了休克?依据?发生休克的原因?对该病人主要的护理措施?

【方法与过程】 ①多媒体演示;

②分组讨论,教师提示;

③技能实训:
◆ 学生准备 ◆ 操作

Ⅰ准备用物,与病人沟通,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

Ⅱ耻骨上膀胱造瘘管、肾盂支架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的连接、固定,引流袋的安置,保持引流通畅,清洁及消毒,保护周围皮肤等。

Ⅲ膀胱冲洗 Ⅳ拔管 Ⅴ整理

④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小结。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课题: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泗县黑塔中学

卢德亮

2007年9月

初中体育《立定跳远》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纪兴伟

【教材分析】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跳跃项目的要求,立定跳远技术应属于水平段四的要求范围(初中阶段),它是初中《体育与健康》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初中体育会考的必考项目。本节课主要是在学习双脚跳跃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为初中体育会考打下基础,另外,学习立定跳远,还能有效发展速度、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敢直前的精神,并具有健身性、竞争性、娱乐性的锻炼价值。所以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立定跳远,我准备配合辅助教材跳台阶共同完成,把二者安排在一起是因为:一是根据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腿部力量的下肢练习,二是根据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原则,结合人体适应性的基本规律,使学生的身体机能科学合理的发展。另外,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把课的内容全部游戏化、比赛化,这样既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又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当前独生子女数量大、吃苦精神、个性差异差等原因我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学习注意力也不是很集中,所以在学习时教学内容一定要合理按排。想要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持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就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在立定跳远的单元教学中,每节课都需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玩中学,在情境中练,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设计】

将整个教学内容游戏化、比赛化,使学生乐于参与、易于参与,并在较为兴奋的状态下达到教学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较差的特征,因此宜在教学中多应用示范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进行模仿练习。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游戏、比赛参与法:将教学内容全部融合于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尝试教学法:依据“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规律,在讲解前,先使学生主动探索,启发学生创新练习,理解知识、自我完善,同时也体现了“先学后教”的基本原则。

3、示范法: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多看动作优美标准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指导、纠正错误法: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动作。

5、表扬法: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多鼓励多表扬,发现闪光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6、水平段分组合作法:学生依据自身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的自我评定进行分组,组内互助学习,其目的是通过自选难度,自由分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真实的需要。

7、大胆尝试练习法:
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做跨越障碍练习。其目的是:通过大胆的尝试增强学生的勇气,建立自信心,并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找出最佳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学生下肢力量和立定跳远水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终生体育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舒筋活骨

(一) 教学常规,整装待发

1、体育委员清点人数上报,师生问好

2、教师 宣布教学任务,安排见习生

(设计意图: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确保每节体育课的出勤率,及时安排见习学生,保证所有到课学生都能有最大收获,同时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初步了解。)

(简要实录:学生集合基本达到快、静、齐的要求,学生问号声音洪亮,学习积极性高。)

(二) 准备活动,唤醒机体

1、场地慢跑,做“听数抱团”游戏

2、徒手操练习

(设计意图: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课前热身,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课兴趣,增加体育课乐趣,有效提高体育课质量。紧扣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

(简要实录:学生的热身效果非常好,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很多乐趣,同事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使身体充分激活,为后面体育课的进行做好的很好的铺垫。)

二、课堂学习,脱胎换骨

(一) 小试牛刀,各显神通

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立定跳远的理解,在立定跳远场地进行试跳,教师对于技术动作暂不做指导。

(设计意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以及对立定跳远的初步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动作来做,以求可以跳出最远的距离,这样可以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在立定跳远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加强联系的动作。)

(简要实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都想要跳的比其他同学远一点。有的并紧双脚起跳,有的腾空过程中双腿分开前拿,动作各式各样,但是普遍跳的距离都不是很远,只有个别身体素质略好和动作稍微标准一点的同学还可以)

(二) 动作学习,查缺补漏

先集中纠正学生在自己跳远时存在的错误动作,然后将学生分组,下发印有立定跳远技术动作要领及图解的纸片,每小组同学自主学习,由动作标准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进行指导,教师巡回检查,对学生进行个别纠错,以便使所有学生都可以掌握动作要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志品

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简要实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更加放松。各个小组长都非常认真负责,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 成果展示,你挑我指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组练习,让各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的每一名同学都分别进行展示,由相对的组进行挑毛病、指不足。教师进行评价,讲解所出现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标准动作示范。

(设计意图:相互指出不足,不仅可以帮助同学改正错误,同时还可以让自己避免出现相同错误。)

(简要实录:对于同学在展示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大都被及时指出,而且大多数同学的动作都标准了很多,立定跳远的距离也远了很多。)

三、学以致用,小结放松

(一) 小组比拼,你争我夺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跳远接力游戏,所跳总距离最远的小组获胜对于成绩最差的小组进行象征性的惩罚(每名组员蹲起15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能够对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游戏也是学生在体育课上最为喜爱的内容,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简要实录: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不但非常开心而且对于刚刚学习的技术动作也有很好的应用)

(二) 课堂小结

首先请个别学生对于自己及本小组在本节课表现进行自评,对于相对小组的表现进行互评。然后教师表扬表现较好的小组以及个人,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期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而且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时,通过教师的表扬,增加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体育课兴趣和热情)

(简要实录:学生的自评都非常中肯,反映的问题也很到位。)

(三) 快乐放松

所有学生根据集合队形站成四排,进行兔子舞放松。然后自己叩打双腿。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放松,防止学生课下出现肌肉酸痛症状,保证肌肉可以快速恢复到放松状态。)

(简要实录:学生的放松非常认真,许多学生已经把体育活动后的身体放松当成了一种习惯,这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课后反思】

立定跳远是一种非常单调,枯燥的项目,所以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跑或者球类的体育课,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他的老师总是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集体学习,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的动作变形,有的学生还坐在地上偷懒,而且学生每次测验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主体性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我对突出"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做了一些尝试,主教材的部分采用了分组教学方式—竞赛评比法—

游戏教学法。

1.让学生自由组合,7—9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带领组员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教师到每组实行检查。

2.每组可选送2名成绩优秀的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比赛,然后从中选取出3—4个跳得最远的同学给予奖励。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很深的体会。

分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避免了少数学生厌学当观众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素质与素质差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病,利用团队的力量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与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加深了学生们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分组比赛,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和组员之间的凝聚力,从学生的练习程度上不难看出,学生对分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教学比赛既是素质,技术,战术的较量,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勇敢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分组比赛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功效。

通过课堂实践后,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学的意义,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能是在学生时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时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力求展现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突出主体,突出个性,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

微型设计教学设计(共8篇)

教学设计类型(共11篇)

addie教学设计模型(共8篇)

11新型玻璃教学设计(共17篇)

新型玻璃 教学设计课件(共11篇)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