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提升高等中医院校思政课育人实效性的策略探赜

张艺蕾

(南京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大量数据表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凡是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都相对较低。“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一亮眼成绩让中医人备感自豪,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医的价值,为其发展赢得了新的契机。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是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重要后备军,如何涵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坚定他们的职业理想、培育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目前来看,疫情防控早已进入常态化阶段,但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又不断出现新增病例,抗疫的长期性复杂性不容低估。同时,整个抗疫过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富含思政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题中应有之意,此乃其一。其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储备和支撑,医学领域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能治病救人,还要具有仁德仁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为建设“健康中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因此,要上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中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就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将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作为基本原则。这需要在知识传授上深度挖掘疫情相关的理论热点,把思政小课堂同战疫大课堂相链接,做到以理服人;
在价值引领上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现形式,让思政课既有思想又有温度,达到以情感人。如此,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对中医院校学生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这一要求揭示了思政课具有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从知识性的角度看,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施教者会据此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使受教育者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思政课同样如此。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这就对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要求,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真学”“真懂”,就更加无法让学生做到“真信”“真用”。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讲好思政课,就要密切联系实际,将生动的抗疫故事和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比如,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能够快速取得战疫的阶段性胜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法治力量。其间,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军民干群万众一心,涌现出无数感人肺腑的英勇事迹和先进人物,他们舍生忘死的担当精神是深厚爱国情怀的体现、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凸显。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课堂,让教材知识点更具现实感、鲜活感和立体感,既有赖于教师对理论的透彻理解和精准讲授,也基于教师对现实抗疫素材的敏锐捕捉。如此,才能让青年学子真正感受到理论的滋养和思想的力量。

从价值性的角度看,思政课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决定其具有特定的政治倾向和价值立场,“如果说专业课侧重于知识传授,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更侧重于价值塑造,特别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等中医院校的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健康梦”的医务人才。所以,思政课具有其他医学专业课程无法取代的性质和功能,若缺失价值引导的维度,则会丧失特色和优势。而抗击疫情的战斗本身就是一场鲜活感人的思政大课。在这场战斗中,党和政府用事实向全世界人民生动展示了人民利益至上不仅是理论认知,更是活生生的现实。全国上下、党政军民坚定地做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定守护每一个生命、每一片国土。特别是众多医护人员在国家大难面前“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义无反顾地奋战在疫情一线,一封封家书催人泪下,一张张图片感人肺腑。在教学中,用足用好这些抗疫题材和教育资源有助于增强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中医学子能够深刻地明确自身的立场、使命和职责。

从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关系看,如果说知识学习是过程或手段,那么价值观的培育则是目的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要上好中医院校思政课、增强育人实效性,同样要遵循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这个基本原则。因此,教师既要思考如何运用多种技巧和形式增强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深刻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也欣然接受其中的价值诉求,从而坚定从医理想、启悟自身成长;
同时也要注意思政课的价值引导绝不是强硬灌输,而是寓于知识传授和学理分析之中。只有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来回应中医学子关切的现实问题,才能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他们,达到思想淬炼、境界升华的功效。

思政课教学首先要以理服人。做到这点则要深耕教材、联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深度挖掘疫情相关的理论热点,把思政小课堂同战疫大课堂相链接。下面仅以本科生四门必修课为例,分别从每门课自身的角度,对能够与战疫关联的理论做个探索(所涉章节均为2021 版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同学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下列理论可直接例举抗疫实例。例如,讲授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时,可以通过广大群众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发出的“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的号召、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总体部署的案例来佐证人民群众是这场斗争的主体力量。譬如,各地疫情此起彼伏,许多白衣天使主动请缨、再度出征;
无数党员同志踊跃报名、服务社区;
更多民众自觉居家、积极配合核酸检测,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现实一再证明群防群治是快速抑制疫情蔓延的关键举措,人民群众这个战疫主体则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重要保障。讲授第三章第二节“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时,可以让同学们关注科技对疫情防控的重要作用的论述,让他们搜集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的案例,如病毒溯源、病人救治、疫苗研制和健康出行等。技术赋能、智慧抗疫,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硬核技术保障。讲授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原理及第五章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应引导同学们立足全局看局部、立足全球看中国。一方面,让他们用科学的辩证思维去分析为何我国最先采取的抗疫战略是“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要想打赢疫情战,就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而武汉和湖北的疫情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这点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让同学们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去观察我国在全球抗疫中体现出的大国担当,我国不仅要着力应对本国疫情,也始终在为国际社会的抗疫提供大力支援,中国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讲授第六章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时,需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疫情再次敲响警钟,敦促每一个人去思考如何处理好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对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中医学子来说,树立科学的生命生态观尤为重要。

此外,讲授第二章第二节“真理的检验标准”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医药学的学科背景开展专题研讨:在疫病防治中,中医药如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何看待中医的真理性和科学性问题?通过搜集材料和自主探讨,进而让同学们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要判断一个理论是否为真理,就要通过实践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进行对照,相一致的即为真理。而实践证实的方式就是根据该理论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案,如果正确实施该方案后能达到预期目标,就证明该理论是真理,反之则不是。我国的战疫经历提供了大量例证: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根据中医的体质理论、六邪致病理论,推测此疫病为寒湿疫,制定出武汉抗疫“1 号方”,该方投入医院、隔离点使用后产生了极好的效果。数据统计,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大量案例都表明中医理论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生命存在状态,符合人类生命运动规律,它与人类生命存在和活动的实际状态是一致的,所以才会产生上佳疗效,中医理论自然是真理。且从马哲的角度看,凡是通过实践检验被证明为真理的理论,也都是科学理论。在这里,真理与科学是划等号的。即人们只要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医疗实践能够把病治好,就能证明中医基本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以医哲结合的方式将中医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有益于增强中医学子的辩证思维,更加坚定他们的专业自信和理论自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要让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准确的认识。抗疫过程及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生动地印证了理论的真理性。第一,讲授第三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内容时,应强调疫情防控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为了打赢疫情战,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国动员、全民参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构筑起最为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合力。这种人民至上的理念及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愈发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反观一些西方国家的表现,令人咋舌。正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导致政府在应对疫情时采取了不同对策。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得人心,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各方力量办成大事、调动各方资源战胜困难。第二,讲授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时,要突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党中央统一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尽职尽责,基层党组织倾力保障,党员同志奋战一线。实践证明,党和政府建立起来的疫情防控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充分彰显了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制度优势。第三,讲授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应以疫情为契机,向同学们阐明经由改革完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性。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机制体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为此,就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项制度、健全各类管理体系,提升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化解风险的能力。第四,讲授第十三章第三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时,可以结合全球抗疫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来论述我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努力。正因为全人类是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合作才是战胜疫情的最佳途径。将上述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有助于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理解地更加透彻,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及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增进同学们对国史、党史的了解。联系抗疫题材,可以开辟教学专题,集中讲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的百年时间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同多种重大疫情作斗争的经历,并将新中国成立前后战疫的结果、作用和影响进行对比。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每一次疫情防控斗争,都是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次战疫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积极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是这些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实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一次又一次战胜疫情提供了政治保障、领导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和科技支撑;
正是这些保障让我们在面对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时能较快取得成效。此外,在讲述疫情防控斗争时,可以将抗疫历程的五个阶段和诸多详实数据作为案例,让同学们感受到短期内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对一个拥有14 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实属来之不易,从宏观上深切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何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同学们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该课程每一章都可以融入抗疫案例,启迪人心。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90 后”“00 后”青年群体是抗疫战场的一线主力,他们展现出在面临重大挑战时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的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时代最高尚的人生观。课堂上既要涉及新闻报道中青年先锋的典型事迹,也要讲述本校本班级的青年学子奋勇而上的热血表现,从而启迪每一名同学思考自己在疫情中获得了哪些感悟和成长。第二章坚定崇高信念。在抗疫中,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各族同胞守望相助,是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体现。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就没有全民奋起战疫的精神状态,更不可能短期就取得重大胜利。可通过经典事例的阐述让同学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14 亿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自觉投入到疫情阻击战中,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讲好抗疫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在现实中将自己的爱国情强国志落实于报国行中。第四章践行价值准则。为打赢疫情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自律和奉献精神在全社会较快形成了群防群控的大格局,创造了以最大可能救治感染者的机会和条件,这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示。教师需深刻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量,启悟同学们从个人角度将其落细落小落实。第五章锤炼道德品格。抗疫中涌现出大量医护人员感人至深的道德案例,体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同学们理解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内涵,引导他们结合自身所学的中医药专业,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健康梦”圆梦人。第六章提升法治素养。教学中可结合疫情将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融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并强调全民自觉守法是打赢疫情战的群众基础,引导同学们增强法治思维、养成守法习惯。将以上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有助于中医学子感悟自身,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永不过时的人生追求,为建设健康中国筑梦前行。

黑格尔说过,内容从来不是独立于形式之外的东西,“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价值引领,都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疫情防控下的思政课要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就要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为此,教师不仅在知识性上要讲深讲透疫情相关的理论热点,还要在价值性上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现形式,让课程既有“思想”又有“温度”。这又包含三个方面。

(一)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思政课教师应根据疫情发展的态势而采用动态教学模式。若某地疫情紧张,宜采取线上远程教学模式:远程直播教学、SPOC 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疫情缓解时,宜采用课堂定向支持模式:课堂教学加课堂直播、课堂录播。疫情解除后,应恢复线下授课,推动信息化教学。不同教学模式涉及不同软件平台的应用。以远程教学的三种形式为例:自2020 年疫情期间大范围实施网课以来,许多老师发现远程直播教学平台如腾讯课堂、雨课堂、钉钉会议等各有技术特点和优缺点,教师需根据课程属性选择适宜的平台。SPOC 教学依靠慕课平台以系列微视频为主体,适用于在爱课程、超星和学堂在线等网络已经开课的教师,只需打开课程添加学生即能实现基本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线上答题、疑难反馈和在线辅导等。混合式教学则基于很多高校都启用的校内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资料、进行学习流程管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因此,线上教学不等于直播课,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组织教学需根据疫情阶段、讲授的重难点及教学环节设置进行综合考量和灵活搭配,以达到效果最优化。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或QQ 上的班级教学群推送学习材料,如学习强国、人民网+等APP 上与抗疫有关的新闻材料和研究报告,让同学们能客观准确地了解最新资讯,有效开展思政课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线上教学会激发网络的作用,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获取观点、表达思想的主要平台,也是各种错误思潮聚集的“潘多拉魔盒”。因此,在价值引导上,教师须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厘清网络喧嚣背后的意识形态,抓住错误言论背后的价值矛盾。既要帮助同学们甄别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也要澄清与疫情相关的种种理论误区和价值误导。唯有廓清思想的迷雾,才能树立清醒的理论自觉,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

(二)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相融通,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思政课教师不仅在理论教学上要精讲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在实践教学中也应围绕抗疫主题精心设计活动单元,激发中医学子的爱国热忱和责任担当。例如,让同学们结合该课程的相关理论解读战疫金句和战疫家书,并将所思所感汇报展示。那些金句短小精悍却催人奋进;
那些家书出自凡人之手,却字字情深、彰显大义。通过解读让同学们感悟:青年有理想,国家才有希望。只有在为人民服务中勇挑重担、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才能不负韶华,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又如,南京疫情爆发后,学校842名师生冲上一线、合力抗疫,其中不乏港澳台学生的身影。“若有战,召必回,我们来了”“有一分光,便发一分热!”……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了镌刻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邀请他们走进课堂担任主讲人,结合亲身经历诠释何谓医者仁心、无私奉献。以身边的榜样讲述身边的故事,更能让中医学子感同身受,激发从医热情、坚定从医理想,将“个人梦”的实现筑入到“健康中国”的战略中去。

(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补,打开价值教育新视野

思政课教师还可以整合学生社团、学工处、团委和宣传部等部门资源,积极开展以战疫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在朗读社推广“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读书会活动,通过诵读经典并结合我国抗疫的伟大历程传达同学们对真理的思考和对信仰的理解;
指导话剧社的同学进行剧目创作,把战疫英雄的切身经历搬上舞台并亲身演绎,领悟他们在危难时刻饱含报国之志的热血忠心;
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鼓舞“00 后”中医学子勇敢走上思政课讲台变身“主角”,让他们成为中国故事、时代精神的讲述者和传播者。思政课教师走出教室,以指导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开辟第二课堂,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其在同学们心中的认同感与影响力,反过来还能让同学们更加地“亲其师,信其道”,促进第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形成互补。同时又更好地发挥了青年学子的积极能动性,让他们用亲身经历、身边故事和所感所悟传播正能量,以同龄人的话语打开价值教育的新视野。

猜你喜欢 抗疫思政防控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画”说抗疫上海人大月刊(2022年6期)2022-06-21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抗疫之歌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2年1期)2022-04-26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环球时报(2022-04-25)2022-04-25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今日中国·中文版(2022年4期)2022-04-08团结抗疫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南方周末(2020-07-16)2020-07-16

推荐访问:常态 育人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