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一、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主要指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或者现场指挥机构、环境应急专家组等。

三、企业概况。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状况、环境敏感点等。列表说明主要原料、产品、应急设施、工艺流程、三废排放等情况。

四、风险源分析。包括风险源分析确定(固定源:生产装置区、危化品储罐区、仓库、危化品装卸平台等;
流动源:运输工具等)、环境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

五、事故分级。参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订。

六、应急响应。根据事故分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对应急响应进行分级,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步骤,并以流程图表示。

七、应急处置。根据事故分级响应,采取相应的应急程序和措施。

八、应急保障。列表说明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九、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和宣教培训计划、责任与

1 奖惩制度等。

十、附件(包括相关单位和人员通讯录)。

1、厂区平面布置图(应标明环境风险源、应急物资储备库、消防栓、事故池等应急设施的位置;
标明应急通道、避难场所)。

2、厂区周围环境状况图(应标明厂区周围内环境敏感点、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2

公里半径范围3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一、基本情况

(一)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

1、单位名称、详细地址、地理位置、所处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等;

2、当地气候(气象)特征,降雨量及暴雨期等;
3、救援力量及装备;

4、其他。

(二)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的调查

1、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2、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的平面布置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等;

3、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企业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5、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运输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等;

(三)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

1、周边区域 50 米、100 米、500 米,1 公里、3 公里、5 公里等常在人数;
居民点、自然村、学校、机关等社会关注区的名称、联系方式、与单位的距离和方位图;
周边企业基本情况;

2、产生污水排放去向,排放到水体及执行标准;
区域地下水或海水执行标准;

3、周边区域道路情况;

4、区域空气质量执行标准;

5、其他周边环境敏感区情况及位置说明。

(四)环境保护目标潜在的危险性分析

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二、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一)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

成立指挥中心。

(二)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2、现场指挥人。

(三)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确定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事故信息上报及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协调事故的处理;

9、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10、负责保护现场及相关数据;

11、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

12、负责组织外部评审。

三、事故报告与通报

(一)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二)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

(三)事故报告内容;

(四)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五)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

(六)24 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七)24 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四、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一)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

(二)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三)应急过程中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
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
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四)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五)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

(六)危险区的隔离;
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
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七)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八)处置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

五、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一)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二)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三)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四)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五)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六)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和控制。

六、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

人员出现受伤时,现场急救的有关方法;
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
药物、器材储备信息。七、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一)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二)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三)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四)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八、事故现场的恢复和善后

(一)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

(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环境监测;

(三)应急终止的条件;

(四)事故后的生态环境措施;

(五)应急终止的程序。

九、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一)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二)环境应急设备维护、保养;

(三)应急评价过程;

(四)事故原因的调查;

(五)环境应急总结报告的编制;

(六)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修订;

(七)事故损失调查和责任认定;

(八)善后处置和保险。

十、应急保障

主要指通讯、防护、消防和车辆等器材的维护和保养

十一、应急培训计划

(一)应急救援人员培训;

(二)员工基本培训、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外部培训;

(三)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特别培训;

(四)外部公众环境应急知识的宣传及培训;

(五)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十二、演练计划

(一)演练准备;

(二)演练范围与频次;

(三)演练组织;

(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十二、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一)内部评审;

(二)外部评审;

(三)发布的时间、送抄部门、企业、社区等。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一、基本情况

(一)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

1、单位名称、详细地址、地理位置、所处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等;

2、当地气候(气象)特征,降雨量及暴雨期等;

3、救援力量及装备;

4、其他。

(二)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的调查

1、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2、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的平面布置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等;

3、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企业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5、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运输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等;

(三)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

1、周边区域50米、100米、500米,1公里、3公里、5公里等常在人数;
居民点、自然村、学校、机关等社会关注区的名称、联系方式、与单位的距离和方位图;
周边企业基本情况;

2、产生污水排放去向,排放到水体及执行标准;
区域地下水执行标准;

3、周边区域道路情况;

4、区域空气质量执行标准;

5、其他周边环境敏感区情况及位置说明。

(四)环境保护目标潜在的危险性分析

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二、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一)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 成立指挥中心。

(二)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2、现场指挥人。

(三)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确定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事故信息上报及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协调事故的处理;

9、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10、负责保护现场及相关数据;

11、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

12、负责组织外部评审。

三、事故报告与通报

(一)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二)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

(三)事故报告内容;

(四)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五)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

(六)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七)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四、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一)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

(二)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三)应急过程中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
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
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四)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五)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

(六)危险区的隔离;
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
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七)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八)处置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

五、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一)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二)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三)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四)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五)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六)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和控制。

六、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

人员出现受伤时,现场急救的有关方法;
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
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七、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一)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二)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三)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四)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八、事故现场的恢复和善后

(一)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

(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环境监测;

(三)应急终止的条件;

(四)事故后的生态环境措施;

(五)应急终止的程序。

九、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一)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二)环境应急设备维护、保养;

(三)应急评价过程;

(四)事故原因的调查;

(五)环境应急总结报告的编制;

(六)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修订;

(七)事故损失调查和责任认定;

(八)善后处置和保险。

十、应急保障

主要指通讯、防护、消防和车辆等器材的维护和保养

十一、应急培训计划

(一)应急救援人员培训;

(二)员工基本培训、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外部培训;

(三)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特别培训;

(四)外部公众环境应急知识的宣传及培训;

(五)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十二、演练计划

(一)演练准备;

(二)演练范围与频次;

(三)演练组织;

(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十二、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一)内部评审;

(二)外部评审;

(三)发布的时间、送抄部门、企业、居民区等。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精) 企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一、基本信息 (一)单位基本情况调查

1、单位名称、详细地址、地理位置、地形、场地的特殊情况(如坡度等);

2、当地气候(气象特征、降雨量和暴雨期等);
3、救援力量和装备;
4.其他。

(2)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调查

1.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体的名称和日产量,原材料和燃料的名称和日消耗量,危险物质清单等。

2.生产工艺流程的描述,主要生产设备的描述,危险物质的储存方法(罐、罐、池、堆等)。、最大容量和日储备量、生产设备和储存设备的布置、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等。);

3、产生的污染物量、拆除的污染控制设施量和处理后产生的废物量、工艺流程说明和主要设备结构说明,以及企业的其他环保措施等。

4、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置场所位置等;

5、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运输单位、运输方式、每日运输量、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等。

(3)周围环境条件和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

1、周边地区50米、100米、500米、1公里、3公里、5公里等通常在人数上;
居民区、自然村、学校、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关注领域的名称、联系方式、距离和方向;
周边企业的基本信息;

2.凡产生的污水将排放到水体并执行标准;
区域地下水实施标准;
3.周围地区的道路状况;
4、区域空气质量实施标准;

5、其他周边环境敏感区域及位置描述。(4)环境保护目标的潜在危害分析

基本方法可参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二、应急组织机构、组成及职责分工(应急组织机构设立指挥中心。(2)构成 1、主要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
2.现场指挥官。(3)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动员;
3、确定现场指挥官;

4、协调事故现场的相关工作;
5.批准计划的启动和终止;

6、确定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责任;

7.事故信息的报告和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知;
8、接受政府的指示和转移,协调事故的处理;
9、组织应急演练;
10、负责保护现场及相关资料
11、负责组织计划的审批和更新;
12、负责组织外部评审。三、事故报告和通报(一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二)对外报告的时限要求和程序;
(3)事故报告的内容;
㈣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地区;
(五)被举报人名单及其联系方式;
(6) 24小时有效报警装置;

(7) 24小时有效的内外沟通手段。四、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和工具;

(2)应急响应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描述;

(3)应急过程中技术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应急计划和操作程序;
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紧急情况下紧急停机的基本程序;
风险控制、风险消除、堵漏和运输的基本方法;

(四)污染控制设施应急预案;

(五)事故现场清点和疏散人员的方式、方法和地点;

(6)危险区域的隔离;
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的设置;
事故现场划定隔离区的方式和方法;
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7)疏散前后现场应急人员的报告;
(八)处置事故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
五、救援、救援和控制措施(一救援人员保护和监控措施

(二)救援方式、救援方法、人员保护和监控措施;
(3)异常情况下应急救援人员的现场实时监控和疏散条件及方法;
(4)紧急救援队的派遣;
(5)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六)事故发生后可能扩大的应急措施;
(7)污染控制设施的运行和控制。六、受伤人员的现场抢救、治疗和住院治疗

人员受伤时现场急救的相关方法;
运输途中的处理计划;
药品和设备储存信息。

七、现场保护和去污(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二)确定现场净化方法和手段;

(三)明确事故现场去污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4)去污后二次污染防治计划。八、事故现场恢复和重建(一个撤离点,撤离和移交程序(两个受影响地区的连续环境监测;
(三)紧急终止条件;
(4)事故后的生态环境措施;
(5)紧急终止程序。九.紧急终止后的行动 (一)通知本单位有关部门、周围社区和人员事故危险已经解除;
(二)环境应急设备维护、保养;
(3)应急评估流程;
(4)事故原因调查;
(五)编制环境应急总结报告;

(六)修订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七)事故损失调查和责任认定;
(8)善后处理和保险。十.紧急支持

主要指通信、防护、消防和车辆设备维护保养11、应急培训计划(应急救援人员培训;

(2)员工基础培训、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外部培训;
(3)对运输司机、监控人员等的特殊培训。;
(4)外部公共环境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5)应急培训的内容、方法和记录形式。十二、演练计划(一次演练准备;
(2)演习的范围和频率;
(3)锻炼组织;

(应急演习的评估、总结和跟踪。十二、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发布(内部评审;
(2)外部评审;

(3)发布时间、交付和复制部门、企业、住宅区等。

(六)修订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七)事故损失调查和责任认定;
(8)善后处理和保险。十.紧急支持

主要指通信、防护、消防和车辆设备维护保养11、应急培训计划(应急救援人员培训;

(2)员工基础培训、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外部培训;
(3)对运输司机、监控人员等的特殊培训。;
(4)外部公共环境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5)应急培训的内容、方法和记录形式。十二、演练计划(一次演练准备;
(2)演习的范围和频率;
(3)锻炼组织;

(应急演习的评估、总结和跟踪。十二、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发布(内部评审;
(2)外部评审;

(3)发布时间、交付和复制部门、企业、住宅区等。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一、基本情况

(一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

1、单位名称、详细地址、地理位置、所处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等; 2、当地气候(气象特征,降雨量及暴雨期等; 3、救援力量及装备; 4、其他。

(二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的调查

1、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2、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的平面布置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等; 3、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企业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5、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运输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等; (三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

1、周边区域50米、100米、500米,1公里、3公里、5公里等常在人数;居民点、自然村、学校、机关等社会关注区的名称、联系方式、与单位的距离和方位图;周边企业基本情况; 2、产生污水排放去向,排放到水体及执行标准;区域地下水执行标准; 3、周边区域道路情况; 4、区域空气质量执行标准; 5、其他周边环境敏感区情况及位置说明。

(四环境保护目标潜在的危险性分析

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二、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一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 成立指挥中心。

(二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2、现场指挥人。

(三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确定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事故信息上报及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协调事故的处理; 9、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10、负责保护现场及相关数据; 11、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 12、负责组织外部评审。

三、事故报告与通报 (一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二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 (三事故报告内容; (四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五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 (六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七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四、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一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

(二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三应急过程中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四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五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 (六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七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八处置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 五、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一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二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三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四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五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六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和控制。

六、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

人员出现受伤时,现场急救的有关方法;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七、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一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二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三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四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八、事故现场的恢复和善后 (一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 (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环境监测; (三应急终止的条件; (四事故后的生态环境措施; (五应急终止的程序。

九、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一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二环境应急设备维护、保养; (三应急评价过程; (四事故原因的调查; (五环境应急总结报告的编制;

(六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修订; (七事故损失调查和责任认定; (八善后处置和保险。

十、应急保障

主要指通讯、防护、消防和车辆等器材的维护和保养十一、应急培训计划 (一应急救援人员培训; (二员工基本培训、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外部培训; (三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特别培训; (四外部公众环境应急知识的宣传及培训; (五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十二、演练计划 (一演练准备; (二演练范围与频次; (三演练组织; (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十二、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一内部评审; (二外部评审; (三发布的时间、送抄部门、企业、居民区等。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一、基本情况

(一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

1、单位名称、详细地址、地理位置、所处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等;

2、当地气候(气象特征,降雨量及暴雨期等;

3、救援力量及装备;

4、其他。

(二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的调查

1、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2、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的平面布置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等;

3、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企业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5、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运输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等; (三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

1、周边区域50米、100米、500米,1公里、3公里、5公里等常在人数;居民点、自然村、学校、机关等社会关注区的名称、联系方式、与单位的距离和方位图;周边企业基本情况;

2、产生污水排放去向,排放到水体及执行标准;区域地下水执行标准;

3、周边区域道路情况;

4、区域空气质量执行标准;

5、其他周边环境敏感区情况及位置说明。 (四环境保护目标潜在的危险性分析

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二、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一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 成立指挥中心。

(二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2、现场指挥人。 (三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确定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事故信息上报及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协调事故的处理;

9、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10、负责保护现场及相关数据;

11、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

12、负责组织外部评审。

三、事故报告与通报 (一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二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 (三事故报告内容; (四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五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 (六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七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四、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一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

(二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三应急过程中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四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五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 (六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七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八处置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

五、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一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二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三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四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五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六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和控制。

六、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

人员出现受伤时,现场急救的有关方法;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七、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一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二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三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四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八、事故现场的恢复和善后 (一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 (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环境监测; (三应急终止的条件; (四事故后的生态环境措施; (五应急终止的程序。

九、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一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二环境应急设备维护、保养; (三应急评价过程; (四事故原因的调查; (五环境应急总结报告的编制;

(六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修订; (七事故损失调查和责任认定; (八善后处置和保险。

十、应急保障

主要指通讯、防护、消防和车辆等器材的维护和保养十

一、应急培训计划 (一应急救援人员培训; (二员工基本培训、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外部培训; (三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特别培训; (四外部公众环境应急知识的宣传及培训; (五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二、演练计划 (一演练准备; (二演练范围与频次; (三演练组织; (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二、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一内部评审; (二外部评审; (三发布的时间、送抄部门、企业、居民区等。

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预案

为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广泛深入地开展应急疏散工作,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省、市、县(市、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专项应急预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学校各部门及全体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反应迅速、措施落实、安全有序”的原则,开展在校师生的应急疏散工作。

三、启动条件

学校周边地区和校园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疏散时,立即启动本预案。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学校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疏散工作领导小组(应急状态下,转为应急疏散指挥部)全面负责学校应急疏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疏散引导组、抢险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工作组等。

(一)、领导小组机构

组 长(应急疏散总指挥):孙玉栋 电话:5310136 13754758745 副组长(应急疏散副总指挥):司书慧 电话:13906439692

张庆明 电话:13792158403 领导小组下设机构:
办公室:司书慧

疏散引导组:张庆明、司志爱、翟慎利、王明玉、班主任 电话:13792158403 抢险救护组:司继斌、司桂娴、各年级科任教师 电话:159669559

27、13176552155 后勤保障组:王健、李涛、李振功、王成兴 电话:135733826

46、13953314241 善后工作组:孙玉栋、王健、张旭、燕在迎

电话:13583352487 附:

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在副校长室。

2、应急疏散总指挥不在位时,副总指挥代行总指挥职责。

(二)、领导小组职责:

1.进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面负责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疏散工作,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执行上级有关指示和命令,领导小组成员按其所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应急疏散工作;

3.合理划定学校及周边应急疏散场地(避险场所)、疏散通道,制定明确的应急疏散信号,设立应急疏散指示标牌,教育学生熟悉和掌握应急疏散预案;

4.接到预警时,负责对学生进行应急避险知识的强化宣传,组织学校师生安全有序疏散;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分工和职责,迅速开展应急抢险和疏散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及时调查、统计和报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情况;
6.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

二、领导小组下设各组职责:
(一)办公室职责:

1.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 2.制定(修订)学校应急疏散预案、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和工作程序; 3.协调各工作组之间的工作; 4.负责组织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应急疏散演练; 5.安排应急期间的值班工作; 6.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疏散引导组职责:

1.负责组织师生快速、安全、有序疏散;

2.结合学校应急避险场所、应急疏散通道,编制张贴学校应急疏散平面图、各班级疏散路线等;

3.做好残疾及伤病学生疏散工作,并妥善安置受伤师生。 (三)抢险救护组职责:

1.第一时间组织实施自救互救,抢救遇险师生;
2.视情抢救重要财产、重要档案等;

3.负责轻伤员临时救治、联系急救中心抢救伤员;
4.负责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后勤保障组职责:

1.负责学校治安保卫工作,维护应急疏散秩序;
2.妥善安排学生生活保障等工作;

3.尽快恢复被破坏的供水、供电等设施;

4.及时调度应急物资和资金;

5.协助开展伤员救治和次生灾害处置工作。 (五)善后工作组职责:

1.及时调查、统计和报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情况;
2.妥善处理伤亡师生的善后工作。

三、应急处置原则

1、快速反应原则 处置突发事件要坚持一个“快”字,信息上报快,部署控制快,预案落实快。

2、现场指挥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指挥人员要亲临现场,全面掌握情况,准确分析局势,果断做出正确指挥判断。

3、设置警戒原则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要迅速疏散现场周边人员,设置警戒,保护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4、降低损失原则

处置方法要妥当,要以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确保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为工作重点,力求做到尽量减少社会影响,减少人员伤亡,降低危害。

5、基本装备原则

学校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应急广播、袖章标识、疏散标志、强光手电、电喇叭、消防器材等必要基本装备保障。

6、协调配合原则

学校各部门及教职工要明确职责任务,按照预案分工,互相协调,通力配合,对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置。

7、追究责任原则 依据处置突发事件预案中指挥部及各职能部门任务分工,划清权限职责,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给予相应处分;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因未能落实预案有关要求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要按处置突发事件预案职能任务分工,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应急疏散准备

1.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班队会、校园广播等媒体宣传应急知识,使全体师生熟悉应急疏散预案,掌握应急避险技能。

2.领导小组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各项应急疏散准备工作,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对重点部位、设施、路线等安全检查。

3.在校园内显要位置张贴应急疏散路线图、避险场地示意图,设立疏散指示标识等。 4.明确各班级的具体负责人,师生要熟知应急疏散场地(学校操场)、疏散路线和其他相关注意事项,利用课间操等活动时间加强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应急避险、自救逃生能力。

5.残疾及伤病学生由张俊、王乐平老师专职负责。

五、应急疏散反应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疏散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师生疏散、抢险救护、后勤保障、善后处置等应急处置工作。

1.应急疏散指挥部立即启动本预案,部署、协调和开展应急疏散工作。

2.疏散引导组立即组织师生疏散转移至学校操场。到达操场后,各班主任要在第一时间清点本班人数,上报总指挥部,同时妥善安置受伤师生。在疏散转移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救护措施。

3.抢险救护组应立即组织开展自救互救,组织校区内搜救工作,并对需要救治的伤病员组织现场抢救。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

4.后勤保障组检查并排除安全隐患,尽快恢复学校基础设施功能;协助专业救援队伍保护校内重点资料、重要设施。及时调度应急物资和资金,妥善安排师生的生活。协助加强治安管理,维护应急疏散秩序。

5.善后工作组及时调查、统计和报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情况;妥善处理伤亡师生的善后工作。

6.应急疏散工作结束后,应急疏散指挥部应采取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学校秩序。

六、责任与奖惩

依据处置突发事件预案中指挥部及各职能部门任务分工,划清权限职责,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给予相应处分;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因未能落实预案有关要求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要按处置突发事件预案职能任务分工,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七、说明

1、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日常管理工作由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落实。

2、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发展,及时修订完善本应急预案,定期、不定期开展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演练。

3、本应急预案由东坪镇中心小学负责解释,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各地点应急疏散路线方案

教学楼一楼

经门卫传达室门前

到达操场北部中心位置 教学楼二楼

经门卫传达室门前

到达操场中部中心位置 教学楼三楼

经门卫传达室门前

到达操场南部中心位置 一号功能室

经教学楼前广场、门卫传达室门前

到达操场中部中心位置 一号办公室

经办公院东门

到达操场中部中心位置 二号办公室

经办公院东门

到达操场中部中心位置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共13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推荐访问:突发 编制 环境 指南 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