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如何选材

  写作指导——如何选材一、作文选材技法作文的选用材料,就是指材料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这些材料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1.移花接木法。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移花接木”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在旧故事里融入了新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借鉴,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创新。借助学过的课本进行独创。有考生写了《新皇帝新装》就是这样。借助其它文体的形式进行文体的嫁接和杂交。如日记、手记或书信,本属应用文体,用日记、手记或书信形式写小说就有了新意。还可用招标书、诊断书、征稿启示、会议纪要、试验报告、采访记、问答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写作文。2.舍旧取新法。舍旧取新就是在众多的素材中,舍去陈旧的材料,选取新颖独特的材料。新人新事新面貌;生活中五彩缤纷的“闪光点”;人的独特经历等。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素材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和“新”事,它有时也存在于平常的小事中,存在于习以为常的熟人熟事中。要做到“小中选新”、“熟中选新”,就要靠敏锐的洞察力和仔细的分析。3.舍大取小法。大素材(大的事件、大的场面,人的复杂经历)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表现深刻的主旨,反映时代风貌。但初中生要把握好这样的素材难度较大,且初中作文篇幅较小,也难以运用“大”素材。舍大取小,就是在作文选材中舍弃这样的“大”素材,而选取平常普通的小素材。行文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舍大取小之“小”,不是那些毫无社会意义的芥末小事,而是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素材。这样的“小”素材主要有: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的一棵小草、一朵浪花、一只蜜蜂等等小事物;能烘托出时代大背景、反映时代潮流的小故事、小事件、小场景;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枝末节。要选出这样的“小”素材,关键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其隐含的深刻意义。4.以小见大法。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1)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5.去粗取精法。一篇作文,容量有限,选材时对众多的素材必须去粗取精,即舍弃粗糙的素材,选取精要的素材作为文章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精必少,所以去粗取精,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方法。去粗取精的方法主要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的选材。记叙文,选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的片断来反映事物本质,舍去一般性片断;选取人物最突出的事迹、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而舍去一般的事迹、经历,都可使作文精彩扼要,中心突出。议论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论据来证明论点,能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6.“中心”延伸法。是围绕作文的中心(主旨、主题),选择那些最能凸现主题的材料。7.时空联想法是根据文题暗示(或明示)的时间、地点去选择材料,并将最能反映主题的材料梳理清楚、注重细节。8.性格联想法。是围绕文中作者讴歌或贬抑的人物性格,去搜集与之相关的材料。9.事景联想法。是围绕作文所叙的事件,所写的景物去搜集与之相关的材料。10.融入自我法即以自我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为基础进行选材。由于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往往也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新鲜的。另外,中考作文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写出真情实感。如果选择自己的经历、体验来写,也往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彩来。11.关注时事法。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每时每刻都会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陕西省2005年中考佳作《窗外的美好生活》,以“某在押贪官自夸”为叙述内容,对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了强烈的讽刺。12.投入历史法即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基础进行选材。河南省2005年中考佳作《屈原——你的心情我最懂》,选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屈原的经历进行了解读,对屈原的品质表达了由衷的赞赏。13.改编故事法。平时在课内、课外阅读中,我们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不少故事还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写作时,这些故事也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材料,除了议论文中用作举例论证的事例外,我们也可以在记叙类文体中对这些故事进行改编。14.与时俱进法。指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要有时代气息,尽量关注社会热点,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面对社会大舞台、大变革,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面对市场经济,面对腐败现象,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借助作文话题写出来。15.弃虚求实法。不写自己不理解的、体会不深的内容,写自己实实在在经历过、看过、想过的、印象深刻的。这样的材料真实可信,富有童趣,写出来具体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16.以点代面法。当作文题所包含的面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时,指导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某一点来写,通过这个典型的“点”来反映面,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17.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18.舍本逐末法。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芥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避开本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19.以少胜多法。许多学生认为,材料的选择越多越好。特别是对那些看起来比较新鲜生动的材料,不去考虑是否有助于表现主题,统统塞进文章,结果带来了庞杂堆砌的毛病。其实,选材贵在特而不在多,即使你搜集了相关的大量材料,也只能选用其中最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在作文上,材料的选取不一定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11.点石成金法。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或运用别人已写过的材料进行创作,不照搬抄袭,而能从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化腐朽为神奇。一、巧用自己身边事。二、巧妙变换材料角度。20.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法。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例文: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姐妹,我们走过四季,走进大自然,用心感受生命的活力与希望的力量,陶冶我们的情操,同时,启迪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冬?雪2008年的那一场雪,下得是那么那么飘扬,那么的持久,给人类带来了冰冻的同时,也带来了灾害……全国上下电网损失严重,居民停电停水,没有了往日的光明,许多许久没有回家团圆的人被滞留在了火车站,不能回家。然而,我们不惧怕这场灾难,虽说是百年难遇,但我们坚强迎难而上,与冰雪抗争,搏击。在此时,我们面对大自然是可怕的,有感生命是渺小而脆弱的,但是为什么一向和蔼的大自然会发怒了呢?这一次那么厉害?我们人类对自己的朋友做了些什么……夏?震大地在颤抖?大地在颤抖。大地在颤抖……在那一刻,在那一地方,大自然没有任何警示的便向中国人民发动了最勇猛的进攻,里氏八级的大地震。顷刻间,面对房屋的倒塌,面对群众的尖叫,面对大地的震撼,面对山体的滑坡,面对大自然的一切一切,我们人类不禁悄然落泪,声嘶力竭,失声痛哭。人类在强悍的大自然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无助,渺小……大自然在这一天发怒了。秋?思原来人们强调经济要又快又好的发展,而现如今强调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人们经常听到的温室效应,南极冰川融化,水资源紧张,石油枯竭……我们人类到底对自然做了什么?人类,醒醒,朋友已被我们伤害很深了。我们“何时处处闻啼鸟”;“何处小桥流水人家”;“何处看七八个星天外”,这一切离人类越来越远。而我们呢——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朋友需要保护。点评本文在选材时,选择了2008年上半年对中国人影响最大,最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两件事——大风雪、大地震;给人以震撼。接着以冬、夏、秋的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非常巧妙,震撼之后是深思: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朋友需要保护。虽然文章很短,但在组织材料和选择材料上都是非常成功的。二、常见选材上的误区1.司空见惯的“大路货”。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2.毫无新意的“陈旧货”。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3.材料低幼化。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4.材料陈旧化。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5.材料单一化。6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6.选材杂乱。只为凑字数篇幅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成6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7.套用、抄袭。有的考生一味地大背特背。到了考场上,套用所背的作文,有的甚至将原文一字不动地大抄特抄。作文是严禁抄袭的,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8.胡编滥造为了追求感人的效果,也有不少考生误入歧途,明明父母健在,却胡编说“父母双残”甚或“父母双亡”;明明自己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却说自己经历丰富,曾一个人背着行囊在外流浪,靠打工生活;明明没有到过农村,却故作深沉地说农村真穷,农村的孩子真苦,诸多现象,不一而足。9.材料多而不细,选材贪大求全。总之,材料运用恰到好处,就可将文章的“散兵游勇”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使之成为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强将。“博学才能多才,远见才能卓识”,考生只有将学、见、才、识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出人头地”的文章。

推荐访问:写作指导立意与选材 选材 写作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