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试题

  2010年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简答题(精选25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2010年(新课程知识)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2010年(教育学)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010年(心理学)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问答题目录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什么关系?

 1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2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 

 3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 

 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 

 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7、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38、怎样帮助学生? 

 39、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40、什么是合作学习? 

 41、什么是探究学习? 

 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4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4、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 

 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8、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49、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5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51、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5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情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53、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54、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56、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57、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58、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59、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60、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61、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62、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63、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64、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6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6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

 6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68、怎样理解国家课程? 

 69、怎样理解地方课程? 

 70、怎样理解校本课程? 

 7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7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7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74、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76、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7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设计流程是什么? 

 78、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 

 79、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80、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8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 

 8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 

 8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84、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8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9、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10、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体育与健康》(7——9年级)

 13、第一,知识的锁碎化问题。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第三,管理的问题。

 1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5、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6、第一,整体性。第二,实践性。第三,开放性。第四,生成性。第五,自主性。

 17、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不家务事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18、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第三,加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19、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能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20、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21、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2、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二、突破学科中心。三、改善学学习方式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弗的操作性五、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3、一是根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划分具体的学习领域。二是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划分学习水平,这种学习水平不一定与学年水平相重合,在不同的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三是在各学科课程目标的陈述方面,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以精确表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四是确立了恰当的评价系统。

 24、第一,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恰当处理学校结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5、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6、一、学生是发展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7、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8、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9、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30、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31、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不家务事学习的促进者。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第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第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32、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不家务事人生的引路人。

 33、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第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4、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35、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6、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37、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8、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39、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40、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41、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42、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43、一、主动性;二、独立性;三、独特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

 44、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第二,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第四,以“权”为本,权立至上。

 45、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46、一、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7、(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8、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49、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50、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51、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五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52、(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53、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第一,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54、1)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55、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56、(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57、第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第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58、(1)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全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9、(1)评分者的选择。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2)评分方式的选择。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3)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60、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61、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二、设计评价工具。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62、(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

 63、(一)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三)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

 (四)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64、重要原则之一,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重要原则之二,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重要原则之三,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

 重要原则之四,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65、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

推荐访问:音乐教师职称考试试题 晋升 理论知识 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