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经济形势分析解析

  2014年全市经济形势分析

 2014年,在内外需收缩、商用车市场增长乏力的形势下,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牢牢把握“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紧紧围绕“五大目标”,着力推进“六项重点工作”,经济总体呈现出转型加快、质效提升、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前,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0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5%。展望2015年,由于外部环境依然严峻,经济增长预期稳中有忧,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一、2014年经济运行特点

 一年来,在全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全市上下勠力同心,竞进有为,力夺全年各项目标,经济运行主要呈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稳定增长

 一是农业生产喜获丰收,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粮油生产实现十二年连续增产。全年粮食总产117.9万吨,同比增长1.6%,其中夏粮33.9万吨,增长0.1%,秋粮83.9万吨,增长2.2%;油料总产13.4万吨,同比增长1.3%。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出栏猪、牛、羊、家禽分别达到203.5万头、12.7万头、107.2万只、3330万只,分别增长2.4%、增长9.9%、增长7.0%和增长1.1%;猪牛羊禽肉产量23.5万吨,同比增长1.8%。受南水北调大面积关闭网箱养鱼影响,水产品集中上市,产量达到7.3万吨,同比增长10.2%。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新增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目前总量已达520万亩;新增市级重点农产品头企业55家,5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武当道茶”荣获“中国第一文化名茶”称号。

 二是工业生产稳中有进,企业效益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3.3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77.0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利润164.7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200.8亿元,增长15.4%;重工业完成1702.5亿元,增长10.1%;从县市区看:城区完成产值1305.9亿元,同比增长8.9%,县域完成产值597.4亿元;同比增长14.4%;从分行业看:汽车工业完成产值1272.9亿元,同比增长9.7%;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61.6亿元,同比增长21.9%;食品制造业完成产值12.2亿元,同比增长40.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产值49.7亿元,同比增长9.5%;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28.5亿元,同比增长9.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完成产值44.2亿元,同比增长21.3%;非金属制造业完成产值63.5亿元,同比增长16.9%。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全年生产汽车48.5万辆,同比下降1.5%;改装车12.9万辆,同比增长13.0%;轮胎外胎758万条,同比增长3.0%;水泥482万吨,同比下降1.0%;精制茶2428吨,同比增长32.9%;饮料酒2.4万吨,同比增长30.3%;钢材104.7万吨,同比增长19.0%;发电量57.3亿度,同比下降9.1%。

 2、动力转换速度加快

 一是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1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0.3亿元,同比增长21.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0.1亿元,增加13.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89.4亿元,增长2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00.8亿元,增长21.6%。分投资来源看,地方投资920.6亿元,增长27.0%;中央投资13.9亿元,增长7.6%。全市在建施工项目1442个,当年新开工项目842个,分别比上年减少57个和79个。房地产业完成投资90.8亿元,同比下降10.2%;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为1488.4万平方米和21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6%,43.5%。通过继续实行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130个市级和14个省级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并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武十高铁可研报告在京通过评审,时速350公里标准敲定,控制性工程即将开工;武当山机场航站楼主体工程、跑道场坪和机场路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京能热电举行启动仪式,政企签订《投资协议》,前期工程正加快推进,已获省能源局核准即将全面开工;龙背湾水电站并网发电,夹河关、孤山水电站项目前期工程进展顺利;火车站北广场、万达广场、林安物流园、华西农商城等一批物流、旅游骨干项目加快建设。

 二是市场活力逐步增强。一年来,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系列措施,市场主体迅速增加。2014年,全市简化行政审批事项432项,实有市场主体23.3万户,其中拥有企业类市场主体3.2万户,注册资本8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和52.1%,私营企业2.5万户,比上年底增长31.4%。全市新批外资企业14个,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市场贸易持续上升。2014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8.7亿元,同比增长13.8%。分城乡看,城镇实现423.8亿元,增长14.0%;乡村实现124.8亿元,增长13.4%。分行业看,住宿餐饮业稳步回升,批发零售快速增长,全年住宿餐饮业累计实现营业额29.4亿元,增长10.8%,其中餐饮业实现22.5亿元,增长14.3%;批发零售贸易业累计实现销售额606.4亿元,增长20.2%,其中批发业实现345.7亿元,增长22.8%。实现外贸出口5.4亿美元,增长21.3%,保持较好势头。居民消费累计同比上涨1.5%,涨幅较去年回落1.9个百分点。

 三是对口协作发展呈现好势头。全市9个县市区已与首都北京的8区1县建立了“一对一”协作关系和“1+4”结对帮扶,并进行了双向互访对接,双方挂职干部全部到位,启动建立了对口协作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合作、项目援助和人才支持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市编制出台了《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规划》,确定每年安排2.25亿元协作资金用于十堰发展。2014年度22个援助项目已全部启动,39个合作项目全面推进。截止10月底,赴京洽谈招商项目131个,其中已签约21个,落地15个。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控详规、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近期将正式挂牌,基地已签约10个项目,落地7个项目。顺利开通“南水北调之源.十堰武当之旅”旅游专列和南水北调号列车;“武当珍品汇”落户北京市。“北京专家十堰行”、精品旅游宣传、人才培训等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3、转型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已成功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范围。“十二五”规划中的283个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已开工282个,完工229个,完成投资28.8亿元,占计划投资的81.4%。其中,重点控制单元项目开工率达到98.1%,完工率90.7%。基本完成了“通水前重点控制单元项目完成100%、一般性控制单元项目完成70%、总投资完成70%”的规划目标任务。五河水质已有明显改善,汉江干流十堰段、丹江口水库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神定河、泗河、西部污水处理厂实现规范运营托管。全市通过“湖北省森林城市”考核验收,黄龙潭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郧县成为全省唯一石漠化综治示范区,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省级战略。

 二是民生事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人数5.3万人,同比增长21.6%。五项社会保障参保人数达到215.8万人次,增长4.1%。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5%,基础养老保险金发放率达到100%。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房49748套,建成23338套,分配入住11928套,开工率、建成率和入住率均位居全省前列。太和医院妇产中心投入使用,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验收,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成立并正式招生。改造城区中小学D级危房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7.5万平方米;重庆路小学等6所学校迁建新建工作有序推进;房县、郧西县纳入国家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域公交”战略要求的6条公交线路开通任务全部完成。开工建设249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2.34万农村居民和6.7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问题。完成3000户1.2万人的扶贫搬迁任务,减少贫困人口9万人。

 4、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升

 一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33.1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去年高2.6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8亿元,同比增长16.6%。受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影响,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完成65.0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比去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二是金融支持和质量达预期目标。2014年,金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51.8亿元,比年初新增212.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82.2亿元,比年初新增157.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570.6亿元,比年初新增86.2亿元,增量占贷款总增量的54.6%。

 5、增速处于全省和周边前列

 从“三驾马车”看,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居全省市州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居全省市州第2位;外贸出口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18.9个百分点,居全省市州第4位。

 从居民收入看,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居全省市州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居全省市州第3位。

 从毗邻地区看,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外贸出口、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幅均居毗邻五市州(十堰、襄阳、南阳、安康、商洛)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则位居第1位。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忧

 尽管全市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均实现了预期目标,但经济社会运行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部分指标增速继续放缓。受外需不足和内需动力偏弱的双重影响,全市经济减速压力仍然较大。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或放缓。其中,与2013年相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9.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速回落14.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4.3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

 2、主导产业调整压力明显。从企业看,东风公司产销受国内商用车市场影响,产销逐月下滑。东风十堰基地产值累计增幅由2月末的13.7%持续下降到12月末的1.1%,高价值量的重型车产量增幅回落;与此同时,关停限产高耗和高污染企业,以及部分中小企业开工不足,致使工业增长乏力。从产品看,2014年,全市汽车、原铝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同比下降1.5%、31.7%;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仅为96.5%,比2013年低1.8个百分点。

 3、投资增速后劲减弱。一是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增速下降。2014年,全市在建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呈现近几年少有的同步减少态势,分别比2013年减少57个和79个。而随着高速公路、南水北调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竣工结束,投资保持高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房地产业下行调整态势已经形成。房地产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连续下降的同时,商品房待售面积在大幅增加。

 4、实体企业经营困难较大。一是有效需求不足。2014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下跌0.9%,与2013年相比,降幅扩大了0.5个百分点,表明我市工业产品市场需求在继续减少。二是资金矛盾依然突出。由于经济走弱,银行风险控制严格,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传统渠道借款难度越来越大,融资难、融资贵等老问题治理还未显现效果。2014年,全市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3.9%,较2013年提高56.2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回款难度加大,周期变长的问题也不同程度显现。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达到29.6%,比2013年提高4.1个百分点。

 5、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转型发展仍待加快。随着中线调水成功,区域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转型发展的质量难度骤然上升。受国家土地指标收紧,以及库区、山区土地紧缺和限制开发等因素影响,项目建设需求较大,土地成本高,用地缺口较大。由于环境治理、水资源分流和转型,带来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传统产业调整下降。2014年,全市化学制品、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分别同比下降2.5%、21.7%、3.5%。在自身能力不足和调整减速趋势下,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和经济提速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对2015经济运行形势的分析和预判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经济发展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进入新常态以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促升级、调结构措施作用明显,成效显著,全年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为2015年经济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央继续采取微调和定向刺激的方式促使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加大刺激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力度,增加“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领域的财政支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全国经济向中高速和质量效益型增长、向深度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加速阶段,我市既有传统产业调整增长的潜力,也具备区域对接、产业转型发展的诸多机遇。

 从我市经济层面看,农业生产虽然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但由于全市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抗灾能力的不断提高,发展总体上比较稳定,因此,通过继续优化种植结构,稳步发展特色产业,预计2015年农业继续保持5%的增长是可以预期的。工业生产在地方工业发展进入上升通道,一些重点企业产能扩张项目建设投产等有利因素带动下,有望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但是考虑到目前国内商用车市场需求饱和;冶炼及化工等高能耗行业受国家加强节能减排,部分企业关闭停产等因素,2015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仍然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国家继续压缩过剩产能,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偏低,投资意向减少,但随着新东风有限挂牌,东风和沃尔沃投资扩能提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而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受惠于石油进口等基础性产品价格下降影响,居民消费价格预计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由于随着城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城乡居民预计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若没有突然性的增收因素出现,预计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可能继续快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因此,伴随这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不但涌现,预计2015年全市经济也将步入新常态,但增速仍将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应紧密结合十堰实际,紧紧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两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实现新作为;坚持创新驱动,着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强支撑、保生态、惠民生。

 第一,扎实做好目标规划和落实。一方面,抓好“收官”,谋划好开局,付诸好实施。积极做好十二五“收官年”和“十三五“谋划年”工作,全力做好近期、中远期目标任务,编制好各项规划。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加大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对调控政策执行的跟踪,在调控中着重把握好经济运行速度、结构、效益相统一,力争做到精准发力,切实抓好落实和实效。一方面,要明确机遇和要务,抓好改革创新。要充分认识我市送水、转型和生态建设的黄金期以及面临的压力问题;紧扣和把握我市经济的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努力保持全市经济的平稳增长;要按照中央部署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权力运行秩序,降低市场运行成本,优化发展环境。

 第二,巩固好工农业发展的稳健态势。一是全力跟进和服务东风公司,积极服务和配套东风与沃尔沃的战略合作,加快汽车产业配套企业转型发展。二是积极布局潜在市场,抢抓旺季机遇,组织企业应产尽产,应超尽超,多产多销,化解需求等问题,千方百计保证要素供给,支持企业保生产、调结构、拓市场。三是抓产业集群建设。力争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集群跨入省级重点集群行列;加快实施开发区两年行动计划,推动经济提档升级,争先进位;完善生物产业园配套设施,促进落户企业早日投产。四是加大现代农业调整升级。深入实施“四百万”重点特色产业建设工程,推进产业建设扩规升级,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增产增收。加大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培植壮大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双十”工程等,奠定农业转型的综合实力。

 第三,培育好产业增长的支点。万水归宗,产业发展第一,要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选择培育产业增长点,不断壮大产业块头。一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抓住生态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向低碳、节能和环保产业转型,加快“三高”产业调整升级。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一批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实力强、运作规范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培育汽车旅游、租赁等服务业;加快推进武当山、太极湖项目群、郧阳岛以及养生养老院;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开拓高端客源市场、海外市场、传统市场。三是积极培育消费热点,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旅游、汽车、文化消费,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引导住餐业加快转变经营模式,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四是积极培育本土企业产品,大力帮扶、引导和鼓励本土企业开发生产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彰显源头化、特色化,让市场乐友来。

 第四,筑牢转型发展的后劲。要充分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把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转型的主抓手,坚持速度、结构“并重”。一是扩大项目储备。针对当前新开工项目增长乏力的问题,要抢抓国家定向调控预期增强的机遇,以及京津冀、中关村、汉江经济带协作开发等机遇,精心谋划和引进一批事关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组织包装“双十双百”工程,力争16个省级重点项目和130个市级重点项目到达预定目标,为全市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支撑。二是激活民间投资。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为其提供更优的服务和更好的环境,充分激发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三是切实加大调整升级的力度。着力控制落后和过剩行业的投资规模,扩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围绕绿色民生重点领域,开展“五创”活动。四是加快园区建设。全力服务东风沃尔沃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十堰新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满园工程”、“成长工程”建设,促进集群化发展。

推荐访问:全市经济形势分析 全市 形势分析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