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电影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电影
李 军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贾樟柯以对社会转型时期底层日常生活的另类历史书写凸显于当代影坛。他通过对社会历史中个人遭际的镜像书写表现阶层群体的生活命运,铭刻时代文化的印记,以对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人日常生活变化的聚焦折射宏大历史转折的内涵。他不仅表现了底层物质生活的艰辛、卑微与无奈,他还挖掘底层群体的人性亮点。在美学上,他追求叙事与生活的真实感,在具体的细节上不歪曲、不夸大、不美化、不嫌恶的历史笔法,从而赋予他的电影史性特征。
关键词:日常生活;底层主体;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0)06 -0120 -06
随着中国电影生产体制改革的进行及消费经济对当代社会主流的影响,中国电影版图发生了结构性的裂变,商业大片借机而起,理直气壮地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艺术电影举步维艰,即使曾经以独立制片作为起点的新生代导演也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裂变。在这样的语境下,可以说贾樟柯的电影是中国影坛上的异类。尽管从开始拍电影到今天社会与文化氛围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他始终坚持着最初的人文立场与电影美学,他热切关注着底层社会的人群,用镜头记录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生存与情感、感受与经验,用史学笔法表现底层社会的日常性。因此,他的电影摒弃戏剧性、趣味性与虚构,他用接近生活原生态式的思维建立电影的叙事结构,呈现了为宏大历史所遗漏的底层世界的生活史与人物志。
一、日常生活的建构
人本意义上的“人”大规模进入中国艺术大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自此底层人开始成为被表现、被陈述的对象,然而自然生活中的人总被赋予过多的宏大主题,对于底层人自身的精神与文化思考却步履艰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艺术与文学作品对于底层人的关注与思考发生明显的转机,可是好景不长,商业化的社会大潮又使人文精神节节退守,2006年年底围绕着贾樟柯与张艺谋电影的争论成为艺术与商业路线的矛盾集结,争论背后的文化与价值冲突是当下国人亟待解决的课题。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底层生活的日常性与原始状态成为中国电影中的盲区,电影史上虽然也出现了《劳工之爱情》、《马路天使》、《万家灯火》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影片,但是影片在表现底层日常生活的同时,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色彩也显而易见,在当代电影史上也有《没事偷着乐》、《生活秀》等具有平民色彩的作品,可是影片在解决其中的冲突矛盾时过于理想化,因此,影像中的日常生活与原始意义上的日常生活有一段距离。史书与艺术作品记载了众多宏大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表现了人类在时代巨流中的应然状态,但是历史上一代又一代默默无闻、生如草芥的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日常生活,及他们对历史轮回与重大事件的体验和感慨,还有他们经历的生老病死的循环,喜怒哀乐的生命悲欢,后人却无从知晓。在当代出现了许多表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有一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但却失去了历史的沧桑与生活质感。在这样的意义上,贾樟柯电影的出现弥足珍贵,他以具有生命质感的影像书写记载当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他的电影表现的历史离今天不算遥远,三十岁以上的人总会从他的电影中发现成长的记忆,他的电影远离飞扬的人生,与宏大的历史叙事擦肩而过,他就像凡庸日常生活的观察者,告诉你在时代巨变的背后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梦想与痛苦。
1.时代的标记:日常生活展开的社会文化背景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在表达人物的命运或反思人生哲学时常常面临如何处理人物生活背景的问题,这种背景有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家族背景或历史背景,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与作家的美学追求有很大关系。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充满着带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印记,《小武》中是一首又一首的流行歌曲与伴随着高音喇叭的政策宣传,《站台》中是山西汾阳小城的文化风情与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人生循环,到了《世界》中,“世界公园”就是九十年代北京郊区的实有建筑,而《三峡好人》充满了大拆迁带来的人类历史沧桑的慨叹,《二十四城记》则展示了工人家庭逼仄空间和陈旧摆设与外面现代世界的强烈反差。所有这一切都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给人非常真实的纪录片似的感觉,这种效果也正是贾樟柯所追求的一种美学效果,或者说反映了作者对电影是什么的认识,“我拍纪录片的时候觉得跟剧情片没有区别,反过来说我拍剧情片的时候也觉得与纪录片没有区别。甚至在我很多电影里面,我希望可以做到文献性。若干年后,人们看到1997年的《小武》的时候,里面所有的声音、噪音,就是那一个中国的声音,它经得起考据——我有这样的考虑在里面”。“文献式”或“经得起考据”的电影方式形成贾樟柯特有的表达方式,使他的电影成为独特的风景线。
不过,对电影“文献式”或“经得起考据”的方式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只是表现人物行动的背景或烘托,他的电影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电影做到文献记录,而是为了更真实地表达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生经验人生命运。在谈到《小武》中流行音乐的处理时,贾樟柯说:“这样,我就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特意选择了那一年卡拉OK文化中最流行、最有代表的几首歌,或者说最‘俗’的几首歌,尤其是像《心雨》,几乎所有去卡拉OK的人都在唱这个东西——那种奇怪的归属感。这些东西实际上又都是整个社会情绪的一种反映。譬如《爱江山更爱美人》那样一种很奔放的消沉,还有《霸王别姬》里头的那种虚脱的英雄主义……都正好是我在影片里想要表达的。这些东西在声画合成的时候,很好地帮助我烘托了影片的基调。”同样在《世界》中,“世界公园”的风景名胜与其中的工作人员如成太生们的生活世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而游览其间的游客似乎走遍世界,但其时揭示的是更坚固的封闭,突出的是世界各地与中国现实语境的文化时差。《三峡好人》展现了四川奉节的青山绿水,可是这种背景的展示却建立在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在两年之内被拆毁的现实之上,与宏观开阔的自然景观相对照的是底层老百姓寻求工作的生命活力以及生活的艰辛。对时代文化纪录式的表现方式使贾樟柯电影对人的关心有了更坚实的生活基础,同时增强了电影对个人或者说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表现的真实感。
2.日常生活的主体——个人
“马克思说有生命的

[1] [2] [3] [4] [5] 下一页

推荐访问: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另类镜像——论贾樟柯电影 贾樟柯电影全集 贾樟柯电影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