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力教学

                           浅析浮力教学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一章的引入又成为本章学好的关键。新教材的改革,部分内容的删减,配套练习难度的增加,无不为当今减负大潮,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提了一个难题,不能题海,不能满堂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应教会他们“会学”。怎么办?     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把验证性的课题改为探索性课题来研究。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意识;提高实验技能。     重点、难点:  物体的浮沉、浮力的理解与计算。     教学手段:  实验与多媒体教学  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兴趣。  器材:烧杯、水、弹簧秤、同体积的铝块、铁块、铜块、木块、木铝体积比17:4       各种颜色的水、多媒体课件(内有浮力产生的原因、海底世界、带有活塞的瓶子颠倒放置、问题海里的鱼有没有受到浮力,海底的群山有没有受到浮力正放的瓶子活塞有没有受到浮力,倒放的瓶子活塞有没有受到浮力)  (1)将铝、铁、木、木铝体积比17:4,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2)将带有颜色的水装比较薄的塑料袋中,再放在水中        发现:下沉、漂浮、悬浮。  受力分析:1)重力、一个向上的浮力            2)F浮>G 上浮至静止漂浮状态,F浮=G;下沉 F浮<G;悬浮F浮=G;            3)F浮=G—F示            4)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与G关系,ρ物体与ρ液关系)    分析中引出浮力定义、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漂浮状态、悬浮状态。那么浮力的大小如何测量呢?(2)演示并分组(全部浸入液体中)    A  铝块B  铁块C  铜块  液体是水;D 铝块E 铁块F 铜块液体是盐水  G  H  I 用具同上,液体是酒精。    首先分别测出在空气中的重G,再称出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的重F示    发现:A、B、C组G—F示1相等;D、E、F组G—F示2相等;     G、H、I组G—F示3相等;A、D、G组,B、E、H组,C、F、I组同物质,但是G—F示不同;全部浸入液体中,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    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体积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并用弹簧秤法测出浮力的大小。F浮=G—F示  浮力产生的原因(用联系的观点阐明原理)(使用多媒体)  1)求各个面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温习前面的知识。  2)发现什么问题?进而引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F浮=F向上—F向下=P向上S—P向下S=ρg(h+l)s—ρgls=ρghs=ρ液gV排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相等。  并为下节的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得出解题方法:  ①F浮=G—F示 ② F浮=G (悬浮、漂浮)③ F浮=F向上—F向下④ F浮=ρ液gV排  浸体用原理,浮体物重替,给了弹簧秤直接最容易,压力差方法也要记。  最后,并学以至用,用相关题型进行巩固。  板书安排:  一、 物体的浮沉条件  1)F浮>G 上浮至静止漂浮状态(动态过程),F浮=G;下沉 F浮<G(动态过程);悬浮F浮=G  2)ρ液>ρ物漂浮;ρ液=ρ物悬浮;ρ液<ρ物沉底  二、 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周围液体或气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三、 浮力的计算方法:  ①F浮=G—F示 ② F浮=G (悬浮、漂浮)③ F浮=F向上—F向下④ F浮=ρ液gV排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计算方法探究为主要线索,展开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实验的操作能力,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能加以分析、推理的能力。教育是一种点灯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中完善充实自己,才能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既然融入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大熔炉中,就要通过日复一日的锤炼、敲击,磨砺,反复地调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产生强烈的核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华。          邮编:300121  电子信箱:zhangsm1975@yahoo.com.cn      


推荐访问:浅析浮力教学 浮力教学视频 浮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