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浅析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王怀禹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四川,637102)    摘  要: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正面引导,加强社会化教育,建立绿色上网通道、青少年网站和加强网络组织建设,实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管,努力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教育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的诞生而产生的,而且网络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推广和普及,围绕网络文化如何对占网民大多数比例的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在努力寻求可行性教育对策之前,有必要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作一分析。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1、信息量大。从统计的资料表明,1983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0年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技、体育、财经、影视、股票等,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大量网上信息、丰富的共享资源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便捷,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传播快捷。网络信息的更新是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周期的,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由于信息高效快捷的传递,即使万里之外的网友也可“当面”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互通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3、环境开放。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不可小觑;在网上,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网上交流表现出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蔽性和神秘性;当具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网民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增进了相互了解,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了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网络“资源共享”的价值观,使人们进入网络就可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丰富的国际信息。  4、覆盖面广。截止1999年底,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亿网上用户。根据CNN--IC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1年7月我国国内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人,随着政府上网、企业上网、电子商务的浪潮一浪高似一浪,未来数年内网民将以几何级数增长,有关权威人士预测可猛增到8000万之众,而位居上网人数之最多的是学生网民。  5、难以监控。美国学者T.R.莫森指出,未来社会将“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支配或控制信息流向”。首先,网上运行无需登记,完全慝名,信息共享;其次,网络信息呈滚雪球样越集越多,不息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信息宝藏和信息垃圾共享一“网”;再者,网络传播是双向主动的,自由度高,民主性强;最后,因技术手段限制,任何国家都难以按本国意志对跨国界的网络实行有效的超国办监控。    二、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象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如果正确利用网络, 互联网对进入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毫无疑问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作为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虚拟社会,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表现在:   1、信息泛滥,青少年无所事从。网络文化中的信息垃圾对青少年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以往他们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是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而在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流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的内容不健康,有的品位不高、格调低下,有的充斥着暴力、凶杀、色情、淫秽,有的带有封建迷信,有的政治上错误甚至反动,这些有害信息揉杂、渗透,无孔不入。从《中国教育报》获悉的数据: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网上60%的青少年无意识地接触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中90%以上有性犯罪动机或行为。由于网络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来源,如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便成为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   网络中存在相当多的不健康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没有足够免疫力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是极具有传染性的。现在我们已不必担心缺乏信息,却要担心如何消化那些纷拥而来的大量信息以及如何剔除那些不良信息。信息泛滥和污染的结果,使广大青少年无力判断真伪,无力鉴别良莠,那些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于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青少年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同时也给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   2、互联网的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的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觉察。在这种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各种不负任务的行为很容易被诱发。近几年来,我国网络犯罪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递增,这也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3、互联网的虚拟性,将造成青少年亲情淡化的倾向。有的同学沉溺于网上聊天交友,陷入虚幻的情感世界不能自拔,有的同学迷恋网络游戏,茶饭不思。上网成瘾,长期“泡网吧”,给身体带来不良后果,造成睡眠不足、视力下降、生活节奏混乱、情绪暴躁,失去应有的自制力,严重影响学习,甚至作出惹事生非,胡作非为的事情。网络使真实社会之外存在着一种虚拟社会,这两种存在的反差十分巨大,造成许多青年逃避现实,不愿回到真实世界中来,年轻人更愿意通过网络交流,因此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个别甚至会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无法面对真实社会。近几年来,网吧、游戏机房,常有许多青少年沉迷于此,影响了学业,更阻碍了与父母家人的亲情。   4、互联网丰富的内容,制约和削弱了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互联网已成为了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信息宝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告系统、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是世界上资料最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无所不包,这使得广大青少年存在相当大程度的拿来主义思想,遇到感受兴趣的内容,只需下载、剪贴,轻轻松松就能为已所用。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需要广泛借鉴现有的科技文化成果,但绝不是这样简单模仿照搬所能形成。著名作家金庸认为,网络会阻碍人的创造力,美国学者丹尼尔.伯斯丁也认为,网络正在削弱我们的思考力,汽车使人类体能退化,网络使人的智能退化。   5、文化渗透。网络文化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由于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信息量大,成为上网者首到之处,正是由于以美英等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侵略”。那些附着西方价值形态的信息大量流向中国,加之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精髓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这对崇尚新知识、思想活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将面临严峻的文化考验,少数青少年可能因网上“饥不择食”而遭致“文化中毒”。  三、对青少年教育采取的对策探讨  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互联网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网络时代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给我们青少年工作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带来新的课题,我们应该作出积极的、超前的应对。   1、正视网上信息泛滥和思想渗透问题,引导青少年学会正确鉴赏事物、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误导,网上各种各样的言论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混乱,道德水平下降。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改革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制不文明网络内容的侵害,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2、要积极构建青少年绿色上网通道。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开通专用上网通道,在网络接入时,通过技术手段对反动、黄色、封建迷信等内容及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进行查堵,屏蔽和过滤不良站点,同时可监控上网记录,控制上网时段及上网时间,避免青少年因长时间上网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保证低廉的上网资费,保持价格吸引力,消除家长对上网资费的顾虑,使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的青少年。使之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青少年绿色上网通道。   2、加强对青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不仅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给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服务提出了新挑战。针对部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倾向,要教育青少年分清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不同,向年轻人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使年轻人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如想方设法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当前,由于国家采取“减负”措施,中小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增多,一些孩子的上网时间也大为增加。经常上网,对孩子扩大视野,增进知识,以及熟悉电脑和网络技术是十分有益的。但如果不加节制,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尤其是节日、假期长时间泡在网上,对孩子身心健康的负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应正确理解“减负”的内涵,在课余时间应安排适量的作业和学习活动。同时,学校和家长应密切配合,做好学生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及节日活动的引导和组织,如安排游山玩水,组织参观各类博物馆、艺术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文娱、体育比赛,参加少年宫组织的各类兴趣班,培养琴棋书画及对科技、体育的爱好等,拓宽孩子的兴趣范围,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思想、观念和健康文化的濡染,减少和杜绝孩子沉湎网上带来的种种弊端。   3、做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可上网的电脑,家庭电脑成了孩子上网的主渠道之一。因而,家长在加强孩子应用网络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难以替代的责任和作用。为人父母者,首先应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巨大影响力,自觉配合学校搞好应用网络教育。家长平时在家中上网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做有违文明和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网络文明教育。其次,对孩子在家中的上网活动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废食,禁止孩子上网,而应做好疏导工作。如提出完成课业、功课及格才能上网等要求,分析上网的利弊,限定孩子的上网时间,向孩子推荐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如设置密码使孩子只能上指定的网站等,同时,经常注意孩子上网的内容,对孩子参与的不健康、不文明网上活动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加以制止。   4、利用现有条件,加强青少年网络组织的建设。目前不少商业网站和青少年网站都实行会员制或俱乐部制。在俱乐部里会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服务和更便捷的联络方式。这种方式较大程度上体现了网络组织的特性,并导致了一种网络文化的产生。因此,共青团组织有必要会同网络管理部门对这类组织加强规范管理,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纽带作用,通过网络形成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组织, 再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 成才的活动。使网络文化由目前的消极、无序、自发、有限、有为向积极、有序、自觉、无限、无为的方向转变。   5、开辟青少年网站,占领网络阵地。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网站建设。网站是网络传播信息、文化的重要工具。青少年的上网活动主要是浏览感兴趣网站的内容,在某些网站聊天、游戏、进行网上冲浪和发电子邮件等。因此,建设一批健康、文明,尤其是对青少年能起正确导向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网站,是进行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一些跟青少年教育有关的网站建设上,一定要针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如好奇心强、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浓、喜欢追求感官刺激、精力旺盛活泼好强等,突出新奇性、趣味性、科幻性和竞争性,精心设计网页界面,力求生动、新颖、有趣,充满青春活力。网站内容应尽可能贴近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以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科学、文明、健康的知识、信息和游戏等来充实网络,使青少年愿看、爱上这些网站,并能从中获益。为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站建设的监管,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网站建设,每年开展评选、表彰、宣传和推荐优秀文明网站的活动,严厉监控和打击非法经营的、利用网络传播消极、黄色、谬误,甚至是反动内容和信息的网站。   互联网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介,如果我们不去占领网络阵地,任由商业网站来传播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的影响。建设青少年网站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建立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性网站,团组织网站对团内信息的上传下达起到了方便快捷报的作用,但这类网站专业性、政治性较强,很难引起广大青少年参与热情。第二个层次是建立专门性的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这类网站大多被称为青少年信息港,这类网站内容丰富,适合不同年龄、知识水平的青少年,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第三个层次是可以与现有的一些知名优秀网站合作,推出系列活动。搞一些网络培训、网页设计,电子商务等活动,并评选一些优秀作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1] [2] 下一页

推荐访问: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