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诗歌的诗情画意

⊙ 马关军(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刘集乡河崖小学)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学生们学习古代诗歌注定是一个不能跨过去、更不能忽略的重要文化知识,千百年来,诗歌的世界涌现了数之不尽的诗人,也涌现了数不清的诗歌作品,这些诗人、这些诗歌作品超越千年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和诗情画意的美感。本文着重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六首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为例去探索诗歌的诗情画意。

近代诗人徐志摩说过,“诗歌其实是抒发自我感情的”,他是从诗歌的情感外显来定义。宋代的周密在《清平乐·横玉亭秋倚》中这样说道:“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五)》中写道:“放棹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从这两首诗来看诗歌的“诗情画意”,诗歌应该抒发自我感情,也应该描绘美好的画面、呈现美好的意境。小学高学段的学生其实对诗歌已经有了一些自然的朦胧之美的认识,下面从诗歌自身的韵律、诗言、形象、意境出发带领同学们来体会诗歌的诗情画意。

(一)吟诵诗词,品读诗情画意

诗歌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一曲歌,具有节奏和韵律,这种节奏和韵律能够让同学们超越诗歌文本的内涵,在吟诵中读出诗歌之外的不尽之意,充分感受诗歌的含蓄美和张力美,挖掘其独特的诗情画意。第一,同学们要读懂诗歌的韵律美。诗歌的韵律美,不但让诗歌读起来如唱歌般优美动听,还能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感。如在《长相思》中就有这种朗读的韵律美感。诗中的“程”“行”“灯”“更”“成”“声”都是以复韵母“ng”结尾,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之余,还有余音袅袅的音乐之美;
另外,该词在声音的停连、快慢、 长短、高低等节奏韵律上都有明显语调变化,比如在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中,前两句为一个层次并且意义一致,语调较平稳;
后两句为一个层次,但前后有逻辑关系,于是两句之间有所停顿,朗读这样的诗词,就有明显的节奏起伏。第二,要读出诗歌的厚重诗情。如《示儿》,前两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写出作者临终前忧国忧民的悲壮的爱国情怀。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告乃翁”需要读重音。又例如《己亥杂诗》的前两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要读出作者无力改变时局的悲伤之感,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读出作者渴望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轻快语调。

(二)品味诗言,感受诗情画意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生动形象,诗歌中的景色与情感是密切相关的,带着情感观看、描写景物是历朝历代文人的习惯。例如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七绝《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首句点出临安城外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无限风光,不觉让人发自内心地赞叹:中华大地上有多么美好的山河啊,连绵不绝的青山楼阁、繁花锦绣的美好城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跃然纸上。然而作者话锋一转,“西湖歌舞几时休?”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置美好的祖国山河不顾,一心只想偏安一隅,只管声色犬马、纵情享乐,“直把杭州作汴州”,把当时的南宋临时首都杭州当成了汴州,一个“休”字和“醉”字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我们不禁可以联想到诗人眺望被金人霸占的土地而伤心落泪的悲戚画面,此情此景也能唤醒我们的共鸣。

(三)欣赏形象,领略诗情画意

古诗之诗情画意的特点之一是非常具有画面美,能够引发读者无穷的遐想。在品味诗歌的时候,同学们应通过反复研读,将每一句诗歌都琢磨透,能在心中对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脑海中自然而然就能够产生一幅美丽的画面。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诗歌满目都是自然的美感,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曾这样称赞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的前四句,描绘了秋雨初晴后乡村傍晚时分的空灵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月光随着流水流淌在松林前面的溪流中,淙淙的流水声冲击着两岸的石头,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这种声音与后四句洗罢衣服归来的姑娘的笑声、莲花的飘动、渔船的滑动之态相得益彰。这时候,顺流而下的小渔舟划破了傍晚时分荷塘月色的宁静,构成了一幅美妙、淡雅、灵动的画面,诗人通过月光、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一系列的景物描写,寄寓了作者所向往的理想境界:这里有美好的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揣摩意象,品味诗情画意

与形象相对比的是意象,它是客观形象与读者主观心灵融合成的意蕴与情调,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也寄托着作者的情愫,同时,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同学们要紧紧抓住这些诗词中的意象,仔细体味和感悟作者在诗词当中营造的意境。如当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同学们首先要了解背景,揣摩意象。这是诗人途经寒山寺时写的一首羁旅诗,当时唐王朝正好经历了安史之乱,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这样来推断当时作者面对的社会状态:国家衰败、民众流离失所。而作者自身又面临着有家归不得、没处容身的悲伤和愁绪。其二,结合物象,分析意象。诗中第一、第二句写出了一个羁旅之人的形象:“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这个时候是午夜时分(月落),光线忽明忽暗,连栖息的乌鸦都啼叫了起来,气温有所下降,一个不眠人面对岸边的枫叶、近岸的渔火发起了惆怅的感叹,作者的心思我们几乎能够猜透:何时能重见繁华?何时能重回家乡?诗歌营造了一种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孤孑寂寥的意境,可谓感人肺腑、摄人心魄。

古诗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精髓,更是中国文学长河中的明珠,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其一,在于其哲理性。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寻找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二,在于其诗意性。古诗不仅具有语言美、形象美,还具有意境美、自然美。跨入新时代,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位同学的责任,愿同学们能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去学习古代诗歌作品。文

猜你喜欢 韵律意境意象 抚远意象等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诗词里的意象之美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2022年3期)2022-03-29书的国度读者(2021年12期)2021-05-27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意象、形神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春天的韵律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中国苏轼研究(2018年0期)2018-12-06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推荐访问:诗情画意 诗歌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