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上岗证——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

  幼儿心理学

 第一章

 1.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 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

 3. 游戏活动就是其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4. 幼儿教育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高或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5. 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6. 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7.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8. 为什么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的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的发展。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9.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0. 年龄阶段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个阶段间既是互相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11.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为何是稳定,可变的?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是,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儿童身上起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彼此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可变性。

 12.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学期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生。

 13. 客观性原则:第一,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在幼儿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实事材料为依据。

 14. 幼儿心理研究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基本方式:

  一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二 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15. 研究幼儿心理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二.谈话法 三. 问卷法 四. 测验法 五. 实验法

 第四章

 1. 幼儿时期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2. 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3. 幼儿词类范围不断扩大:掌握词的类型不断扩大。幼儿掌握词的类型由少至多,体现了一定的顺序。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词。

 4. 等于词义的理解逐渐确切和加深:

  一,词义扩张表现为对一个词的理解失之过宽。

  二,词义缩小表现为对一个词的理解失之过窄。

  三,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四,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所有这样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5. 幼儿期的内部语言是一种介于有声的外部言语和无声的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外部语言特点——说出声。内部言语特点——对自己说。

 6. “游戏语言”特点是毕竟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7. “问题语言”特点是简短、零碎,常常在遇到苦难或问题时出现,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等,儿童常在自言自语中表现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采取的办法。

 8. 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简答)

  一.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二.要重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训练。

  三.要充分发挥成人语言的榜样作用。

  四.促进幼儿言语能力发展的游戏举例。

 第五章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它是对心理过程起着积极地维持和组织作用,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并有一定的方向性。

 3.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注意的两种基本形态。

 4.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5. 引起无意注意两个方面:一,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二,个体本身的状态。

 6.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7. 幼儿的注意是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一,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二,在教育影响下,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 语言特别是内部语言对幼儿的有意注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8. 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一,注意稳定性不断提高。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意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分散主要是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时间的作用引起的。

  二,注意的范围不断扩大。幼儿注意范围较小。教学中同时出现的刺激物数目不能太多。

  三,注意分配能力不断增强。幼儿的分配能力差,主要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掌握的熟练动作少。

  四,注意转移力不断发展。

 9.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有何不同?

  前者是主动的,有目的的改变注意对象,候着则是被动的,由无关刺激干扰,使活动离开应该注意的对象。

 10. 怎样引导孩子有意注意?

  一,利用易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根据幼儿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有意性、稳定性差这一特点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育活动中注意利用外部因素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视玩具的制作和使用

 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二,充分运用注意的主观因素,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

 三,善于引导两种注意的转换。

 第六章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 幼儿的纯音听觉敏锐度和言语听觉敏锐度之间的差别程度,要比成人差别程度大;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差别越大。

 4. 视觉敏度=视力。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整个学前期,幼儿的视觉敏度不断增长。

 6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给幼儿看的读物,应该是年龄越小,图和字越大。

 5. 丁祖荫研究证实,在掌握颜色的过程中幼儿先会配对,再会指认,再到会笼统命名,进而会精确命名。

 6. 空间知觉是由视、听、触和动觉联合活动整合而成的复杂知觉。

 7. 幼儿辨认形状时配对最容易,指认其次,命名最难。

 8种形状自易而难的次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

 8. 6岁能正确辨认上、下、前、后。

 不同方位辨别的难易次序是:上与下、后与前、左与右。

 9.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即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长短和先后的辨认。出现时空关系混淆。

 10. 根据这规律,幼儿教育应如何做?(论述)

  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

  视觉适应现象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嗅觉和触觉的适应现象也很明显。痛觉的适应现象不明显。播放音乐给幼儿听不应过响,以免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下降。

  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从背景中分出知觉对象,要受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影响。

 客观方面: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3,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及组合形式往往是区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二)主观方面。

 11.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辨析)

 12.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一,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二,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

  三,观察的组织性,从缺乏系统性。顺序性向有顺序的知觉发展。

 四, 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精确的知觉发展。

 五, 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

 13.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一,保护幼儿的器官

 二,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使其养成爱观察的习惯。

 三,帮助幼儿确立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四,教给幼儿有效的观察方法。

 五,发挥语言的作用。

 六,促进幼儿观察力发展的游戏举例。

 14. 为什么人的知觉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 语言的参与可以使幼儿观察的效果大大提高?

  因为语言,特别是词,作为一种手段,可以用来表示被观察物的每一组成部分和特征,加深理解,还可以把观察到结果及时加以概括和总结,巩固观察成果。

 15.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6. 幼儿记忆在量方面的发展:1,记忆范围。2,记忆广度。3,记忆保持时间。(填空)

 17. 幼儿期健忘。成年人通常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

 18. 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9. 幼儿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

 主要包括记忆态度、记忆方法、记忆内容和记忆正确性。

 记忆态度的发展(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记忆态度是指记忆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活动就是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幼儿大都是无意识的记忆结果。有意识记一般都发生在学前中期,由于在这个时期言语对儿童的行为的调节作用有一定影响。对于同样熟悉、理解和感兴趣的实物,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快。

 记忆方法的发展。主要指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

 记忆内容的发展。主要指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发展。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逻辑记忆的效果。

 记忆正确性的发展。

 幼儿记忆的正确性较差,常常出现脱节、遗漏和颠倒想顺序等现象。幼儿记忆正确性差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展的水平较低有关。

 20. 幼儿记忆发展实践

  一.帮助幼儿及时合理的复习。

  二.给幼儿记忆的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

  三.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的材料。

  四.让幼儿使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的过程。

  五.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

 21. 幼儿“说谎:问题:

  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想的事情,当做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会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是不对的。教师应该正确的对待这种现象,假如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能看做是有意说谎,这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而没有任何道德上的意义。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的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和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

 22. 幼儿记忆力的培养:

  一.培养幼儿对识记的兴趣和信心。

  二.帮助幼儿明确识记的目的。

  三.培养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识记材料。

  四.让幼儿学会运用多种识记方法和策略。

 五.促进幼儿记忆力发展的游戏举例。

 第八章

 1.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这种反应借助词而实现,并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通常指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幼儿思维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思维发展过程经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一.直觉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思维。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思维的发展主体来讲,使儿童动作协调起来。客体来讲,互相作用逐渐协调起来。

 二.具体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主要表现在幼儿期。特点:1. 具体性和形象性。

 2. 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3.抽象逻辑思维。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幼儿期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4. 前运算阶段(2-7岁)包括了3-6岁。是儿童处于运算之前并为运算做准备的阶段,又称自我中心思维时期。

 5. 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

  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概念。

 动作概括水平。第二,形象概括水平。第三,本质抽象概括水平。

  幼儿判断、推理发展趋势:1,判断的形式从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

  2,判断推理的内容从反应事物的表面联系,开始向反应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

  3,判断、推理的根据,从自我中心逻辑开始向客观逻辑发展。

  4,判断推理的论据从不明确到逐渐明显。

  5,推理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方式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

 6.分析综合:对3-6岁幼儿,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能完成的越好。

 7. 比较的面由窄道宽。幼儿作比较时,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才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8. 儿童分类:不能分类、依感知特点分类、依生活情境分类、依功能分类和依概念分类。

 9. 幼儿理解的发展

  理解是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其本质、规律的思维过程。理解分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两种。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概念来理解。

 三,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理解。

  幼儿不理解成人所用的“反话”。

 四,理解的情感性质从强烈的主观化向较为客观化的发展。

 五,对于事物相对关系的理解逐步加深。

 10. 富有创造性幼儿的特点:

  一,喜欢用创造性的方式学习

  二,有惊人的坚持性。

  三,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不寻常的计划性和组织能力。

  四,富有钻研精神。

  五,富于想象。

 11. 谈谈幼儿思维培养:

  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

  2,通过训练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幼儿思维力的培养:1,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2.发展幼儿的语言。

  3. 教给幼儿正确的思维方法。

  4,通过智力游戏、实验等方式,锻炼幼儿的思考力。

  5,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6,促进幼儿思维力发展的游戏举例。

 第九章

 1.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应,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时而产生的体验。

 2. 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幼儿行为的动机作用

 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引发不良行为。

  二,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三,情绪对幼儿性格形成的作用

  四,情绪对幼儿生长发育的作用

 儿童情绪剥夺,缺乏父母的爱,会一直脑垂体激素的分泌,一直生长素的分泌。

 3.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幼儿的情绪的丰富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继续分化和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情绪的深刻化则表现为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内在特征。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首先表现为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

 其次表现为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再次,情绪稳定性提高表现为,幼儿晚起某些相对稳定的社会性情绪的出现。

  三,情绪不断社会化

 幼儿情绪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2. 情绪中交往内容的增加和表情社会化 3. 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1)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

 (2)理智感的发展。理智感是因人的认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美感的发展。

 美感是人在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审美标准时产生的体验。

 4. 幼儿期兴趣的发展

 特点:一,兴趣比较广泛但不稳定。

 二,兴趣比较肤浅而且容易变化。

 三,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

 5. 快乐和兴趣是两种最基本肯定情绪。

 6. 快乐对儿童生活的意义

  首先,因为快乐的笑容是最有效的社会性刺激,是人际关系的一天纽带。

  其次,快乐与成就感直接联系。

  再次,快乐使儿童感到轻松自如,有益于身体健康。

  最后,快乐和兴趣的相互补充能支持幼儿游戏、操作、学习等各项活动,是幼儿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

 7. 痛苦是最普遍的消极情绪。

 8. 分离被认为是最基本和最普遍引起痛苦的原因。

 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被排斥也会体验痛苦。

 9. 成人切不可吓唬幼儿。避免把自己的胆怯感染给幼儿。成人应该向幼儿说明引起惧怕的对象和原因,以便减轻幼儿的恐惧感。

 10. 受到侮辱、挫折或去做违法个人意愿的事,都可能引起愤怒,长时间持续痛苦也会激起愤怒。

 第十章

 1.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准。

  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的评价。

  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性的评价。

 3.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名称解释)

 4. 托马斯把儿童划分成3种类型:平易型 行为缓慢型 难对付型

 5.气质类型虽无好坏之分,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气质类型和特点,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6.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 幼儿性格年龄特点

  一.好奇心强 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提出问题两个方面

  二.独立性不断发展

  三.坚持性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

  四.自制力不断发展

 8. 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9. 环境因素的作用:1 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10. 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儿童性格特征的?

  一.家庭。

 

 二. 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所处的地位。老师,伙伴对幼儿的态度。

  三. 幼儿的活动。

 11. 家庭是如何影响儿童性格特征的?

  一,父母教养方式 二,家庭结构 三,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12. 性格主要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一,家庭是幼儿性格形成的摇篮

 二,组织各种积极的实践活动

 三,发展幼儿道德常识

 13.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一是实际能力。其二是潜在能力。

 14. 早期教育为何存在?

  一,一般能力发展。

 智力的增长不是等速的,而是有变化的,一般是先快后慢。

  二,特殊能力的早起表现。

 15. 大部分儿童智力处于中等或中等上下水平。

 16. 儿童智力分布基本上呈常态分配:两头小,中间大。

 17.幼儿园应接受四级智力残疾(轻度)。

 18.一级智力残疾——白痴。

 19. 什么东西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二,家庭经济地位,早期营养对能力发展的影响。

  三,知识,性格和能力发展的关系。

 20.幼儿能力的培养

 一,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

  环境刺激的数量、质量和强度决定着幼儿脑功能的发展。

 二,有目的、有计划、合理的早期教育

 三,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推荐访问: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岗证 幼师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