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菊花与刀600字读后感

-

《菊与刀》读后感

这个月只读了两本书一本,《日本简史》和《菊与刀》。

前几日刚好读完《菊与刀》,早晨理了一下读书笔记,看看自己随手写的评论。

日本简史的读书笔记还没做,打算《菊与刀》之后做,但是发觉自己已经忘的差不多了。

四十岁的年纪,理解能力很强,记忆能力减退,很多内容看的时候醍醐灌顶,合上书,过了三五天就灰飞烟灭了。想显摆一下内容,都不记得了。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读完《菊与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60年代,如果欧洲人看到水晶球里的日本未来,没有谁敢相信,那时的地平线上,似乎并没有巴掌大的乌云,预示着那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兴起的风暴,那骚动的,活跃的风暴横扫了整个日本,但是,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

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和日本的亲密接触中,无法理解日本人的行为。于是开动脑筋研究日本人,以便应对这个巴掌大的“云”带来的暴风雨。

《菊与刀》里从经济,宗教,性,婴儿的抚养方面分析了这个日本为什么与众不同。而今的日本与书中的日本差了半个世纪多,但是追溯本源,还是可以看到日本民族骨子里的东西是什么。

中国把日本侵略者成为“鬼子”,现在这些日本人就是这些“鬼子”的孙子,在对手强大的情况下这群孙子会乖乖做孙子的,但是一旦对手有弱点可欺,这群孙子立刻回满血复活成“鬼子”。

这是我读这两本书的第一认知。

下面的这个照片是去年10月在故乡拍的,图片里的位置是我的中学背面的山坡,这里曾经是清代的皇家喇嘛河屯行宫,日本人给烧了,上中学时,我们的操场上还有一些地基,学校旁边的河还有小岛,听说上面有亭子。但是这痕迹现在都没了,唯一留存的就是一个叫“宫后”的地名。

如果我们和日本人同时记忆模糊直到忘记一切的话,那还有和平共处的可能,但是可怕的是,可能我们忘了,它们却没忘,或者说它们嗜血的基因始终存在。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还记得儿时故乡的一条公路铁路交叉的路口有一个炮楼-----是鬼子炮楼,那是一段斜坡路,两旁是高高的杨树,每次在坡上远远瞥见黑色的炮楼,心里都膈应。后来炮楼拆了,可是每当走过那段路,似乎看到炮楼的鬼影还躲在那些树后面,阴沉沉的盯着这条路。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推荐访问:《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论文 《梁家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