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企业文化建设十二篇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今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主题是“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而这个引人注目的“新常态”的提法及其主要特点,值得我们文化建设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相对于作为基础的经济建设者而言,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建设。也就是说,经济建设的诉求与追求,往往会渗透在文化建设的理念与举措中,也会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方法与步骤。比如我们一度就笃信人均GDP的大幅增长将大力拉动文化消费,而未能细察这个“增长”的结构构成及其消费取向;比如我们一度也认为文化设施就应建得“有文化”,只是不少为显“政绩”的设施把“显豪华”当成了“有文化”;比如我们一度还认为“大歌舞”能够壮势“大繁荣”,于是不管大庆典、小庆贺都弄得花团锦簇、“群星灿烂”并滋生出“文化包工头”„„虽然那些“文化的虚火”被明令禁止而紧急刹车,但文化建设要真正回归“润物无声”“攻心为上”的功能,还需要“志存高远”“坚守理想”,还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还需要努力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要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大智慧。

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第一要再度审视文化建设的本质和功能。近读习近平总书记所著《之江新语》,我们看到他10年前就发表过两篇关于文化建设的精辟之论。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他写道:“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他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正是因为深彻洞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其本质而言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担当”,就其功能而言要以“凝聚中国力量”为使命。这是我们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重中之重。

第二,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真切领略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常态;与之紧密关联的“新常态”,是反映当前“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是表现当前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的“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事实上,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追求,其根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生活为源,强调的是生活决定文化建设的内容,也决定文化建设的取向;比生活更高,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第三,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努力把握经济新常态的理念和举措。简言之,我们需要把握的理念一是着力于“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泛漫”,二是着眼于“结构优化”而非“同质繁衍”,三是着手于“创新驱动”而非“要素驱动”,四是着意于“多元动力”而非“单一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有许多就是针对“质的提升”而言。他所说的“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些方面。因此,着力于“质的提升”就要改变“抄袭模仿、千篇1律的问题”,改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建设只有努力把握经济新常态才有可能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才有可能逐步确立自身的新常态,才有可能在“高原”上崛起“高峰”,在“春季”里鼓荡“清风”。着力于“质的提升”是文化建设新常态的根基。

关于着眼于“结构优化”,是目前在文化建设许多层面上都应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调整的重要举措。在整体层面上,主要是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科技使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进入生活,扩大了文化的覆盖面并增强了其渗透力。另一方面是这一进程中用户角色的重大转变,也即“用户创造内容”现象的发生,我们将为这种蕴含能动创造的文化体验去进行文化创造。结构优化,还体现在各文化业态建设的具体层面。以传统舞台演艺业态而言,当我们初步完成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一是实现其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即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二是在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要为文艺院团这一“市场主体”搭建运营平台,全面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如目前“保利院线”和“中演院线”的所作所为。

关于着手于“创新驱动”,可以说也是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的个中要义。中国经济新常态,不仅与资金、技术、信息人员流动达到高水平的亚太市场密切关联,而且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同步进行。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推动我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必然主导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而言的,这在文化建设的新常态中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如果说,我们既往的“继承创新”较多关注“要素驱动”,那么“创新驱动”则呼唤着文化建设的“集成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理念的平移,文化建设的“集成创新”一要有自主意识,创新要素与内容的选择要服从主体解决文化发展问题的需要;二要有跨界意识,要全面开放创新要素与内容的选择视域,以实现主体选择的最优化;三要有协同意识,要善于集中智慧、凝聚优势、开放建构、转型升级;四要有贯通意识,要将各创新要素与内容有机整合,生成一个具有独特品格的有机整体。

关于着意于“多元动力”,就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而言,特别鲜明地体现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之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三个要点:一是要建立“体系构建”的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二是要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三是要整合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之相关,还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培育文化非盈利性组织。这里的“社会化发展”,其实是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是我们文化建设新常态要培育的“多元动力”。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建设、项目组织、活动开展方面都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着意于“多元动力”作为适应新常态的举措,要特别在“引导群体心理”上下功夫。作为国家文化部的“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我们最近验收了云南省保山市腾冲的“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和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主题社区建设”,关注到二者在群体心理引导方面有共通之处:即一是讲和谐,使人心不争;二是讲凝聚,使人心不散;三是讲陶冶,使人心不俗。面对中国经济呈现出的新常态,文化建设要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文化自觉,以使我们能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能更好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与烟草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烟草企业如何建设好自身的企业文化,无论是对于烟草企业本身还是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基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对如何建设烟草企业文化作出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
供给侧改革;
烟草企业文化

一、引言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普遍低迷,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国内各种因素的复杂交错的综合影响,我国的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增长由传统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三个方面。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局面,我国推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战略举措,不再像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那样只从需求的角度来关注消费、投资和出口,而是要依靠各方面的创新驱动来从供给侧方面实施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最终的承载者是企业,因此,为了顺应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这样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作为我国重要税收来源的烟草行业的企业也应当把握时代脉搏、革新观念、改善经营管理、调整企业战略等等,而其中关于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我国学者也作出了一些研究,但是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这样的新的大背景下,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应当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联的角度对如何有效建设烟草企业文化进行了分析。

二、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历史、经营管理、产品品质品牌、企业理念等各方面综合形成的,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维持、指导和推动作用的文化,对于企业来说,宝贵的企业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主要体现在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上。新常态的特点体现在经济的增速、经济结构的调整、驱动的转换这三个方面,而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下的一大国家战略举措,主要体现在依靠创新驱动从供给侧方面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良性发展。综合考虑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特点,二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上:

(1)经济增速的调低要求企业认清经济形势,转变以往的发展理念,调整以往一味追求营业额高增长的企业目标和企业文化。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这就势必会对国内各行各业的企业产生普遍的影响,企业如再想保持以往的高增长,难免会力不从心,如果没有清楚认识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一味的蛮干,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企业应调整以往的发展理念和追求高增长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而这些改变势必会要求企业文化的相应适应。

(2)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要求企业对于自身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作出调整,甚至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而这些也必然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影响。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结构的调整、城乡结构的调整等等。经济结构的调整会使得一批低端产业和产能过剩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是淘汰,因此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应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战略,甚至是要面临转产或转型,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企业文化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起到支撑作用。而对于那些急需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中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因此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就应更加信心百倍、乘风破浪,大力发展生产,相应的企业文化也要体现出信心百倍、朝气蓬勃的良好面貌,使得企业文化为这些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更好的起到推动作用。

(3)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各方面的创新,注重发现新的商业契机等等,而这些就要求创新在企业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投资效率不高,这些都要求经济的发展要从以往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上来,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也包括企业文化的创新。因此,企业文化就要对各方面的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成为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如何加强创新是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应当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重视创新观念的强化,同时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创新行动上,而这些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的战略方针、本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实施具体有效的创新措施,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等,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关注到这些方方面面。

三、大背景下的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改善和加强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无论是对于烟草企业本身还是整个烟草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前述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考虑到烟草企业本身的特点,在大背景下,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大背景下的正确的发展观念。作为我国重要的税收来源,烟草行业一直以来都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烟草企业应当正确和清楚的认识到市场行情的变化,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行情的变化,科学合理的安排生产和销售,确保不会产生严重的烟草产品积压。企业应多教育员工不要急功近利,要有较强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意识,使企业形成一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风气,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2)加强对烟草行业的地位的准确意识。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大背景下,新兴产业、先导产业和朝阳产业会有长足的发展,而一些落后产业、衰退产业和夕阳产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烟草行业作为我国一大重要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下,其作为重要税收来源这一重要性依然不言而喻,同时与其他一些产业的相对地位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烟草企业,应加强员工对烟草行业地位的准确意识,从而使得烟草企业在日常的?营中能更好的为顾客服务。

(3)烟草企业也要加强创新意识。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尤为重要,因为经济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行业各企业都应加强创新,烟草企业也不例外。烟草企业的创新可以从种植技术、生产技术、产品设计、管理制度、营销模式和售后服务等几个方面着手,但我国烟草企业的创新意识一直以来都不太高,因此烟草企业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对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通过各种人才引进措施加强对创新性人才的引进;
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技术人员和员工能尽可能的发挥出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创新添砖加瓦;
通过利用各种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扶持和优惠,加大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企业方方面面的创新。烟草企业要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培育出浓厚的企业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

[2]李?.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1).

[3]陈筱燕.论述烟草企业文化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企业导报,2015,(19).

[4]孙贤.对我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21).

作者简介:季荣华,男,江西广丰人,大专,助理政工师,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新常态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习近平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常态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
企业文化;
思考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制订了新的目标任务,职工对精神文明生活产生了新需求,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提升使企业文化,进而促进和服务于企业健康发展,是每位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加强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激发企业活力的需要。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责任。但少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以学文件、讲形势为重点,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企业的经济运营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再加上企业过度强调利润最大化,而往往忽视社会效益,影响企业形象。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和向心作,就能够引导职工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自觉将个人的远大理想和企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职业道德、高尚情操的惯性意识,进而增加企业活力。

(二)增强企业团结,凝聚发展合力的需要。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众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利益与员工个人的目标和利益有机统一。企业文化是一种理性的粘合剂,将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将与个人的理想、诉求撵在同一目标上,有效化解和缓和不和谐因素,增强职工对企业目标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三)实现自我调节,调动发展动力的需要。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它把名目繁多的制度压缩凝聚成几条富有哲理性和感召力的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管理者按此精神和准则去启发引导职工适时修正自己的言行,达到与企业目标和价值准则的一致。同时,企业成员如果违反了行为准则,即使他人不知道或不加以指责,本人也会感到内疚、心理失调而倒逼职工自我调节。企业文化通过强化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沟通,加深了彼此的信任,群众的呼声会体现在领导的决策中,上面的意图也会容易被下面所理解接受,进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常态下加强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注重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打造团队精神。企业领导者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和引领者,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企业领导也是企业价值观的缔造者、企业观念转变的带头者和文化创新的推动者,所以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决定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又决定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领导者只有德才兼备,甘苦与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在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领导者只有树立自己是公仆,职工群众是主人的观念,才能确保职工主人翁地位得到体现。企业领导者只有发动群众参与管理,群策群力,共同对企业的兴衰负责,才能形成团队精神。

(二)注重发挥主体意识,突出提升职工素质。文化服务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的主体是职工,企业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如何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对人管理的核心是如何让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因为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有提高人的素质,即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整体观念、集体意识等,才能使企业得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要以人为本的采取有效的办法在精神上或物质上对职工进行有效的激励,重视员工的个人需求,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职工对企业归属感,实现全体职工与企业利益共同发展。

(三)注重求同存异,突出特色文化建设。企业发展要顺时、顺势,不能随心所欲,竭泽而渔。应当把自身发展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自觉找准位置,自觉担负责任。其文化建设要突出个性,不能千篇1律,西颦东效。应根据本企业特点,以及企业的服务对象,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在这个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发挥不同层面职工的聪明才智,找亮点,聚焦点,趋和点,同心同德打造独具特色、又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的伟大梦想得以实现。

总之,当今时代,文化和经济日益交融,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实践表明,任何一个优秀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因此,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和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建设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海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党政干部学刊,2012,08

[2] 刘雅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持续发展[J].精神文明导刊,2007,07

浅谈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

洪柳

摘要:2014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地质工作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去考量,因此地勘单位的发展也需要适应新常态。企业文化作为地勘单位发展理念的精髓,也需要根据新常态的特征不断调整,支撑整个地勘单位发展。本文分析地勘单位面临的新常态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地勘单位;
企业文化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为此,地质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地质工作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去考量。地勘单位只有了解新常态的特征,适应新常态,才能找准未来发展突破口,开创地勘事业新局面。企业文化作为地勘单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尤其需要根据新常态的新特征,融入创新元素,才能为地勘单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地勘单位面临的“新常态”

近几年来,一方面整个矿业行业和地勘市场已经结束了黄金发展期,开始下行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地勘单位自身的调整和变革也在不断升级,内外夹击下地勘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地勘经济近期呈现下行趋势,但长远看仍然具有发展潜力

自2013年开始,国际矿产品价格开始高位震荡下行。截至2015年5月,全球矿业活动指数(PAI)已跌至41点,达到近3年的最低位,SNL金属指数价格也几乎下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点[1]。全球矿业形势下行的影响下,地勘市场也开始萎缩,2014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跌至114亿美元,跌幅达26%,我国地勘投入415亿元,同比减少10%[2]。地勘经济走势低迷,地勘单位效益也下滑明显。然而短期内地勘经济的低迷并不意味着就会一直陷入低谷,一方面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它对于经济的发展又是刚醒需求,因此对这些资源的勘查以及发现新的可利用资源或能源成为地勘单位长远的课题。

(二)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地勘单位需要寻求新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集约型过渡,推动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地勘单位要适应这种发展方式,不仅要利用新技术提升勘查传统资源的效率,还应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向深部找矿、海洋地质勘查、新能源及油气类勘查类服务延伸,创造新的增长点,实现持续发展。

(三)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为顺应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地勘单位最开始作为原地质矿产部管理下的地质找矿事业单位,采用探采分离体制,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地勘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后,1999年出台了有关“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一系列举措,地勘单位开始“戴事业帽子,走企业化路子”,再到201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改革,大多地勘单位被定位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虽然这么多年来地勘队伍一直进行改革,但是体制机制仍然没有根本性变化,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越来越多进入地质勘查行业的民营企业和矿业公司,地勘单位的竞争优势越来越薄弱。只有完全事企分开,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获得发展的新机遇。

二、新常态下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同样也面临新的发展机会。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地勘单位发展理念的精髓,体现了其核心价值观,应随着单位内外部环境、发展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

(一)树立领导人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文化是一个单位凝聚力和价值观的体现,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领导人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整个企业文化构建源泉,因此领导人领导力文化对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地勘单位面对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领导者更应当具有超前和创新的思想,具备诚信、敬业精神、合作意识、防范风险及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新常态下,领导整个单位所向披靡,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培养企业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能够激发职工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中。创新文化对员工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地勘单位由于长期受“铁饭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和工作的责任感、积极性远不如民营企业中的员工,新常态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尤其需要这种革新、创造的精神,才能够突破现有思想僵化的束缚,发掘企业的自身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单位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的创新文化更是一种突破式的创新,需要地勘单位从根本上改革现有体制机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视野开拓新市场,由此才能有利于地勘单位在新常态下发掘机遇,实现华丽转身。

(三)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文化执行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形成合力。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地勘单位目前的改革目标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地勘单位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措施。但由于地勘单位特殊的历史背景,新常态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应理顺关系,事企分开,同时明确产权关系,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发展和稳定。

总之,企业文化是地勘单位发展的源动力,新常态下,地勘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地勘单位所处经济趋势、行业环境、内部需求相适应,这是地勘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领导人企业家精神的树立,培养单位企业创新思想,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则有利于地勘单位在新常态下快速适应新环境,增强全体职工凝聚力,形成单位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平,唐金荣,杨宗喜,张涛.形势依然严峻曙光已然乍现——2015年上半年全球矿业形势分析[R].地质调查动态,2015(294).[2]刘艾瑛.新常态下地勘业如何转型发展[N].中国矿业报,2015-4-14.

夯实常态课建设教学新常态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高屋建瓴的阐述,提出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其实教育教学也有其必然规律和运行路径,也应建设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新常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办人民满意教育。

关键词:常态课 教学新常态 建设策略

一、教学新常态的内涵

教学新常态就是要对传统教学进行全面的革新、优化、调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特别是对教学的理念、方法、评价机制等要重新整合,使教学体系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更好培养适应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字义来分析:“新”就是摒弃教学诟病,建立全新的教学气候;
“常”就是建构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一般通用的运行规则;
“态”就是教学运行的态势和模式。综上所述,教学新常态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尊重学生人格、顺乎学习规律的教学氛围和态势。

二、常态课概念的界定

火车再快也需要铁轨支持,飞机再好也需要引擎发动。建设教学新常态的着力点在课堂,在于上好常态课;
夯实常态课,是建设教学新常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和抓手。纵观教学实际和人才培养,常态课的回归已是教学的现实需要,也是教师们的普遍热望。那么什么是常态课呢?简而言之,常态课就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用心打造的朴实有效、自然生成的常态化课堂。不是作秀,不为展示,而是一以贯之、自始至终、善思善研、善做善成,达成“过程扎实、方法务实、效果真实”的教学常态化、长效化。

三、常态课的主要特点

1.真实,注重实际。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学情,以发展学生的素养素质为目标,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水平、层次差别,真实展现教学过程,真实生成教学互动,真诚面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与整体提高相结合,注重个体与梯度推进相结合。摒弃一切形式主义,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
不需要过度的渲染,不需要过于的雕琢,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教案的生成还是课堂的互动,无论是学生的关注还是素养的培育,都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的设施设备条件、师资水平、生源状况等开展常态化教学。我们要使整个课堂朴实无华又浑然天成,真实亲切又辉映灵动。

2.自然,注重规律。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能急功近利、加班加点;
不能揠苗助长,题海加压。自然是常态课的重要指标,要改变师道尊严,摒弃严师威武,放下正襟面孔,这样教师教得自然顺畅,学生学得活泼自由;
教学合作默契生动、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一位哲学家说:“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返璞归真、自然生成,这就是常态课构建的迫切要求,更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3.有效,注重实用。常态课的核心就是构建有效教学,杜绝无效和负效教学。包括教案的设计、课堂的铺展、教学的生成、学生的训练等,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推敲的。对教学无关紧要的、对学生发展无关紧要的,都要大刀阔斧地删除或者调整、优化;
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利的,要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以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常态课的基本原则

1.人本化。以人为本是常态课最重要的构建原则,离开人本教育的课堂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离开人本原则的教育就是昙花一现、断线风筝。要树立“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才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坚决杜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的过激思想。要更多基于人的培养、人的发展、人的进步;
要从实际出发,把一个个学生培养成为精神坚强、人格完美,有担当、有情怀的好公民。从理念到行动都要转变,转强迫为引导,转灌输为交流,转高压为影响,转改造为改变,转被动为主动,转厌学为乐学。

2.快乐化。常态课就是要打造快乐课堂、快乐教育。营造快乐和谐自由的教学双边关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而不是把课堂演变成学生的潘多拉魔盒,变成师生对立甚至对抗的战场。非快乐课堂严重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制约学生的创造潜能,因为在高压紧张的氛围里,人的思想是禁锢的、压抑的。快乐是学生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法宝。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课堂气氛上要求轻松惬意、活泼自由;
在师生教学关系上要求人格平等、尊重欣赏;
在教学互动上要求合作共商、教学相长;
在教育目标上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里培养兴趣、乐于学习、激发潜能、提高素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旦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确立,学习就自然成为一种自觉。对学生来说,不求先知先觉,只需自知自觉,这样课堂就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学园、家园。

3.生活化。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育必须是生活化的,这样的教育才有生命力,才接地气。常态课的建构要注重课堂的生活化,不能板着面孔说教,不能强压强扭地灌输,不能照本宣科地教授,而是要对课堂的整个设计进行把握,创造性地通过各种方法路径,使课堂生动起来,使教学灵动起来。常态课就是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激情,充满探索的神奇,流淌思考的浪花,绽放思维的彩虹;
无论讨论、无论练习,抑或互动交流,抑或辨理求真,都洋溢着常态课的诗意,栖息着常态课的魅力。

五、常态课的建设策略

1.责任担当是前提。常态课并不是普通的课,不是平常的课,更应是教师负责任的课,是一以贯之的长期、经常、坚持的教学常态活动。构建常态课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责任心,本着对学生负责、教育负责、事业负责的态度和胸怀,不花哨、不作秀、不哗众取宠、不华而不实,而是脚踏实地钻研教材,实事求是地设计教案,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从流程到步骤,从教法到学法、从新授到练习,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细心操作、耐心调适,以最好的状态和热情,以最好的方法和经验,做新型课堂的缔造者,做教学文本的创作者,做学生成长的引路者,做服务教育的忠实者。

2.更新理念是关键。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营造“倡导常态课,建设教学新常态”的舆论氛围,坚持实用、适用、有用的原则,认真建构每一节常态课。在常态课中,研究学情、钻研文本、提炼方法、拓宽思路、优化设计,牢固确立“教学常态化、方法最优化、效果最大化”的上课导向,杜绝浮躁、功利的形式,注重展示课堂的价值取向,上好常态课,为每一位学生缔造诗意、快乐、和谐的课堂,让学生的灵性自由飞翔,让学生的悟性豁然开朗。

3.创新评价是核心。评价是改进工作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教学的有力引擎;
常态课的评价机制要与其他课型有所不同,常态课的评价首先要重时效性,重周期性,是一个动态科学的评价过程。常态课的评价不能仅限于一节课或两节课的评判,而在于一个周期内的分析和判断。其次,常态课的评价要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常态课的核心要素就是实用,摒弃花架子、拧干表演水分,真实为每一位学生服务,助推每一位学生进步;
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都要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三,常态课评价重在学生的发展,要真正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把学生发展的情势、动态、生成,作为常态课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这正是常态课的核心价值所在。其四,常态课的评价重在借鉴和推广,常态课正因为是常态化的课堂,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体系,因此常态课有很大的推广和借鉴作用,有利于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琴江中心小学)

□实习编辑:胡波波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从诞生的那一时刻起就担当了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灵魂,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纵观存世百年企业,能让这些企业不断焕发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就是靠一脉相承的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而企业文化代表企业竞争的软实力,从市场规律来看,现在企业竞争越来越多的是软实力的竞争,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所以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是当务之急。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竞争力

1、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企业文化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通过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独特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这里更多强调的是价值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潜在的行为。企业文化最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人是企业各个环节的主体,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企业是否正常运营。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自我我实现是最高曾层次的需求,而企业文化成为员工共自我实现的载体,靠共同形成价值观念和统一的行动纲领去完成个体完不成的目标。企业文化从宏观角度分析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中间层和精神层面,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最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先决条件,主要指企业的硬环境,包括厂容厂貌、生产设备、员工形象特征,也包括产品和相关服务,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最外在表现;
中间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部分,因为涉及企业相关制度的设计也叫制度层,在这一层面是企业员工共同形成的行为规范,并对公司和员工起到约束的作用,制度的设计关系到整个企业和全体员工切身利益,是完成公司既定目标的强大保障,是各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约束机制;
精神层是企业文化最内在的部分,也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在这层面这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目标、经营哲学、道德、精神和团体意识等,是企业文化深层次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在要素。在精神层面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同时精神层决定了物质

1层和中间层,是这两个层面的最高境界,也决定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

2、企业竞争力内涵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软硬件条件,泛指技术、管理机制和企业文

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的长期和短期发展都起到了

关键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保证了企

业发展得以延续。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竞争力,在企业建立之初,

企业文化就在企业领导者的大力倡导下,以领导者对企业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为主的框

架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结合企业目标,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引导、激励组织和

个体,其中的一部分被固化到企业文件中,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个体、组织行动

的一致性,促进企业组织、团队和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及对它们创造性的运用,

从而促进了企业竟争力提高。

二、企业文化功能和重要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导向功能突出的是明确了企业短期或长期的发展方向,引领员工朝着既

定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导向与企业规章制度有所不同,它强调通过企业文化的强化来

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使人们在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文

化做得越好的企业,规章制度就不用做的非常具体,员工在企业文化强有力的熏陶下

会自觉不自觉遵守组织的规定。

2、凝聚功能:凝聚功能突出的是团队的意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企业文化就像是一面旗帜,把大家聚集到周围。本来是相对分散的个体变成了有共同

价值观念和目标的统一体,更能发挥个体的长处,使之高效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任务。

3、激励功能:从人性角度分析人都是有惰性的,是要不断地被激励,传统意义讲更多

的是物质激励,当物质获得极大满足的时候,人们要找到一种归属感,要实现自我的

价值,这时候企业文化激励功能就体现出来,这种功能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精神力量,

将员工的积极变为主动,进而创造性地完成工作,极大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4、约束功能:约束功能是游离于规章制度之外的隐形规范,强调的是自我约束和管理,

和规章制度硬性规定最大区别是突出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促使员工

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使员工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即使

在行动中有所偏差,员工也会积极主动地去修正。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成为统一体,

形成了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完成目标、战胜困难的内在力量。当一个企业的文

化处于强势地位是时,市场竞争会处于优势地位,客户的满意度也会比较高。健全的

企业文化又使企业具有成熟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具备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

管理体系。根据企业文化的四种主要功能,企业应该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使之贯穿到整个经营理念当中去。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管理越来越重要,对现在和未来

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是构建当代先进文化的需要

早在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文化强国,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企业作为国家有机的一部分,承载着社会主要成员,所

以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领引员工,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企业文化也

要与时俱进,把握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和员工的思想动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企业文化体系,是构建当代先进文化的需要,也为员工理想信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

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企业竞争力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内容,硬件是靠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建设,行

业与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差别不大,软件方面是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竞争力方方

面差别比较大,这种差别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和在市场上的优劣。企业文化的建设

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是在一代人或几代人反复试验形成的企业精神、经营之道和

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在日常管理时面临多层次和广角度的管理,

面对着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不同人的管理,这时候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起到了关键的

作用,企业文化越健全的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越强,存世越久的企业越重视企业文

化的建设,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始终能处于不败之地,靠的就是所有员工能同甘

共苦、共度难关的信念。企业文化改变了 “以我为中心”的做法,树立起以企业为中

心,从企业出发,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促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企业文化为

代表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得到相应提高。

3、是塑造企业品牌、信誉、形象的保证。

在当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品牌价值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我们国家是传统制造

业大国,在生产制造活动中只注重制造环节而忽略品牌建设环节,生产出来的产品附

加值比较低,在竞争当中处于劣势。品牌代表服务,也代表企业的观念和态度,消费

者在购买商品时也是购买服务,也在感受着企业的观念和态度。而品牌蕴含着一个企

业的企业文化,在顾客享受商品的同时实际上在享受企业的文化,与其说认同商品不

如说是认同企业的文化,在企业的营销环节要注重文化营销,把企业的文化从外及里

灌输到顾客思维模式当中,使顾客忠于企业的服务,忠于企业的文化。还有重要一点

是企业文化也是信誉的保证,当面临不断增加和日益多样化的选择时,人们的选择就

变得更加注重品牌的信誉,迫切要知道他们所接受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希望知道企业

的文化。让顾客群体通过接受企业服务而产生对品牌的信赖,进而形成一种产品信誉。

如果企业能够成功地将其企业文化通过品牌得以成功表达,那么就实现顾客群体对该

品牌的依赖,则这个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是否做得好,企业的形象很重要,

作为企业应该积极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外在精神风貌,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赢得

市场主动权。同时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最有效载体,是企业面对社会的窗口,要给

所面临的顾客群体留下最好的印象,良好的企业文化恰恰是企业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途径

(一)、构建本企业独有企业文化

行业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不同,顾客群体不同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要立足于本

企业特点和面对的顾客群体构建企业文化,比如说服务行业特点是要顾客至上,应坚

持顾客永远排在第一位的经营理念:在制造行业应当坚持永远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

经营理念,满足顾客不断追求新产品的心理。企业向顾客提供产品服务时应该保证产

品应该是最优的,是不可替代的。顾客群体的不同和差别决定了企业文化不同,在社

会当中顾客的差别不仅仅是收入水平的差别,还在于年龄、工作环境、所在地域的差

别。比如说高收入群体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服务,追求企业文化的认

同感,此时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注重顾客归属感,让他们感觉不是在花钱购买产品,

而是在享受企业给予他的超价值的服务。除了行业特点外,构建企业文化还要注重员

工的行为方式,这种企业文化必须是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如果员工不

认同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那么他在执行企业纲领时就会出现偏差。员工很容易

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这些将直接影响到

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而企业文化不能强加给他们,要在他们身上找到企业文化所

需要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必须要做到企业所处的行业、所面对的顾客群和员工特点

相统一。融合的企业文化能被社会认同,能被顾客群体接受,能被员工遵守,企业竞

争力才会得到提高。

(二)、建设学习型的团队,让员工接受企业文化

建设学习型的团队,是紧跟时代步伐的要求,我们处在时刻在变的时代,没有一

层不变东西,企业文化也应该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有所调整,这就要求员工不断的去

学习,不断地接受企业文化,学习型团队会通过学习会不断的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通过不断的学习,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企业为何及如

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企业现有文化状

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在学当中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去创新。在学习过程当中有主动

学和不主动学习的差别,就要求建立一整套的学习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学习的效用,也

会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载体,是企业文化更加符合时代的特点。

(三)、坚持企业文化的普遍性和创新性

企业文化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他是全体员工共同倡导的文化特征,是思维观念和行

动的统一,企业有各个职能部门,上有领导,下有普通员工,就要建立整体划一的约

束机制,完善相关制度,不能因为员工职位高低导致对企业文化认同有所偏差,保证

每个人做到对企业文化的完全认同,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构建企业文化还要体现

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领导的行事方式,员工的穿着、待人接物、语言方式、

生活习惯等。构建企业文化时适当的口号和标语对认同价值理念有大作用。企业文化

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涉及各个环节,哪个环节出现偏差都有能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偏差。

坚持企业文化创新性是因为凡事没有亘古不变的道理,主要方向是加大对人才的培养,

加快知识更新的力度,适应形势的变化,使员工不断超越自己,迸发出激情和活力。

(四)、建立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企业员工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很长的积累过程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在这一段过

程中要不断的给与强化,但是激励手段也不可少,在员工享受工资、福利待遇、晋升

时优先考虑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特别是在创新企业文化方面有成就的员工更要给给

予实质性的奖励。在物质激励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的激励,员工被企业和社会所认可

会产生成就感,进而推动他不断的去追求和探索。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要建立具体

化和形象化的考评制度,让每个员工明白企业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让新员工尽快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

(五)、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现代企业文化是建立在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之上的,对我们国家有很大借鉴意义,但是我国文化传统积淀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泱泱中华大地汇集着无数民族文化瑰宝,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在我们构建企业文化时必须以此为基础。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优秀文化传统有益于现在企业文化建设,把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国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西方企业文化很先进,我们在引进时一定要考虑当地文化的影响,否则会水土不服。在我们构建企业文化时充分挖掘儒家思想宝库,用“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做人做事,调节人们行为和利害冲突,这种价值观念正好符合我们现在所倡导重义轻利、讲诚信的理念。

探讨新常态下冶金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

业文化建设

7月23日~24日,中国冶金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5冶金企业文化论坛”在包钢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
钢协副会长,包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周秉利;
钢协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陆闻言。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王学勤,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宣传处处长王晓华,中国冶金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姜兴宏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出席会议并做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论述的辅导报告。包钢党委副书记、中国冶金政研会副会长贾振国主持了23日上午的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常态下冶金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朱继民在本次会议上围绕“当前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与适应新常态转型发展”做了报告。报告引用大量数据深刻分析了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特点,通过企业实例指导钢铁企业如何紧紧把握新常态下发展新机遇,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他指出,要深入剖析钢铁行业目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鼓励全行业、各企业共同努力,广泛发动干部职工集思广益、万众创新,实现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

周秉利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的召开对我国钢铁业以“四个全面”为指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全体钢铁人的正能量,加快从行业困境中突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近年来,包钢在各方面取得了发展:大力实施降本增效,深化市场化改革稳经营;
推进钢铁产业向中高端转型;
推进管理向精益、卓越、信息化转型;
推进技术向中高端、差异化、市场化转型;
推进由“黑色”钢铁向绿色经营转变;
开展资本运作;
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王学勤围绕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了报告。王学勤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项重要任务。其中,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列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范畴。

姜兴宏在题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布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冶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发言中,围绕“适应新常态,直面企业困难,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转型发展中激发正能量,发挥引导作用”“把握新常态,聚焦利益调整,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全面深化改革增添动力,发挥疏导作用”“引领新常态,服务战略布局,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新形势下积极主动,发挥先导作用”3个方面展开。他同时表示,中国冶金政研会将致力于搭建交流的平台,更好地为冶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学习了包钢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包钢集团公司、宝钢集团、山钢集团莱芜钢铁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河北钢铁集团的代表先后进行了交流发言。

新常态企业党建调研报告

新常态企业党建调研报告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非公企业中发挥党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是目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问题

1、党组织的覆盖率偏低。一方面,规模以上大企业基本组建了党组织,但规模以下中小企业多数未建的问题还非常突出。主要原因是企业党员少或者没有党员,相当大一部分“隐形党员”、“口袋党员”不愿意亮身份。另一方面,已组建的企业党组织不稳定,不是党员流动光了,就是支部书记“跳槽”了,致使有些非公企业党组织形同虚设,党建工作开展成了一句空话。

2、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队伍和党务工作者队伍薄弱。非公企业的现状是“打工书记”多,角色定位难;
“新手书记”多,工作开展难;
“矮子书记”多,发挥作用难;
“流动书记”多,队伍稳定难。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很不稳定,很多企业缺少合适的党务工作者,导致党务工作无人可干。

3、企业主不重视、不支持。一方面,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出资人数量逐渐增多,但党员企业出资人的数量较少;
另一方面是企业出资人不重视党建工作,表面支持党建工作的多,但一建了之、不闻不问的不少。

4、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不到位。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很多中小企业难以形成积极向上、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直接导致党员作用发挥难。一方面是党员不想发挥作用。一些党员认为在非公企业不需要讲奉献,只要将分内工作干好,拿到工资就行,干好干多无非是为老板多创造点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是老板意识不到党员的作用。一些小企业老板只将眼光盯住产量、产值,而很少考虑提升员工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健康企业文化等方面问题,只单纯地希望党组织组织员工好好工作、多出业绩,不希望以党组织名义提出意见、建议,更不希望接受监督,从而制约了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对策建议

1、抓好“两个覆盖”,即抓好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一是要发展壮大党员。要注重发展优秀职工,加大在生产一线职工、专业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努力实现职工50人以上的企业都有党员。要注意培养发展符合条件的出资人入党。要有组织地向非公企业推荐,输送党员职工,为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二是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设置党组织,凡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条件成熟的企业,一般都要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大量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要发挥区域性、行业性党组织的作用,依托开发区(园区)、乡镇、村(社区)和行业协会等建立党组织。三是要坚持党群共建。对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要依托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积极做好联系职工群众、推优入党等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党组织。非公企业的党组织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以党组织建设带动群众组织建设。

2、发挥“两个作用”,即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重点开展好三类活动:一是企业发展类活动。包括:找准存在或将要出现的主要问题、整理制定可操作性实施方案的“金点子”活动;
组织党员和技术人员抓住问题关键开展的技术攻关活动;
帮助和引导企业塑造特有企业精神,形成共同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活动;
广泛营造和宣传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党员管理类活动。主要的形式有:在一定的区域和范围内,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责任区活动;
引导党员明确“三高”(党员的思想觉悟要高于普通员工,业务技能要高于普通员工,工作业绩要高于普通员工)、“三学”(党员要带头学理论、学技术、学管理)和“四先”(科学管理知识党员要先掌握、先进技术设备党员要先熟悉、岗位工作规范党员要先做到,急、难、险、重任务党员要先行动)的党员形象设计活动;
开展理论培训、文化培训、技能培训相结合,党的基本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相结合的党员培训活动。三是员工教育类活动。主要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空间,使广大员工安下心来,凝聚起来的亲情文化活动;
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劳资纠纷、维护广大员工利益的维权活动;
开展“爱企如家思想好、精心操作质量好、完成任务效益好、精打细算节约好,遵守纪律出勤好、学习技术进步好、爱护设备保管好、按章办事安全好、文明生产团结好、服从调度态度好”的十好评比活动;
支持工会组织维护员工正当利益行动,团组织组织青年员工活动,妇女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群众组织活动。

3、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即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在做好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学习培训、目标管理、工作考核,不断强化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的同时,要真正把党建指导员责任落到实处,真聘、真管、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选好党建指导员队伍。要坚持标准、严格条件,结合企业实际,改变以往“单位报、组织派”的单线模式,采取“个人自愿、单位推荐、企业认可”形式,挑选出政治素质高,熟悉党务工作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其次,要用好党建指导员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加大党建指导员培养,帮助其熟悉业务工作,增强其党建指导员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职责,围绕协助建立党群组织,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等方面,详细规定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任务。第三,要管好党建指导员队伍。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党建指导员要保证每月深入非公企业2次以上,每半年召开党建工作指导员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年底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4、强化“两个保障”。一是要强化体系保障。要进一步理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系、组织管理体系,配强配齐专职业务骨干,专门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二是要强化投入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出资人的教育引导,引导企业出资人真正重视企业党建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开展企业党建工作。同时,各地党委也要建立财政投入制度,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积极探索建立党费拨返制度,设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奖补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

新生企业文化建设浅说

企业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企业环境中,经过长期自我发展与培养而形成的,为全体员工共同认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和物质表现的集合体。它有着“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及当前我集团公司当前企业文化现状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支柱,也是企业百年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它表现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正如可口可乐总裁所言,“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全世界的可口可乐公司一夜之间全部被火烧毁,那么我根本无所谓。因为第二天一大早全世界的大银行都会排着队来给我送钱”。从其言语当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

巨鼎煤机实业集团自成立以来,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巨鼎特色的企业文化基础。同时,由于巨鼎煤机实业集团具有年轻性,因此其企业文化建设之路也必定被赋予不同于其它企业的特性。

二、新生企业如何发展企业文化

由于企业文化的本质特性,因此企业文化也多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其工作也是比较难以实做的,这是诸多企业

文化建设中的瓶颈。因此,如何将“虚”的企业文化建设“实”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将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我集团企业文化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我集团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杜绝生搬硬套和教条主义,从实处着手,逐步渗透我集团的企业文化远景构想,提高集团员工的认同感。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符合企业个性化需要的文化体系,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的力量源泉。

(一)目标定位

1、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深入人心,公司员工对企业理念达到熟知、熟记等程度。

2、系统地整合和完善核心理念指导下企业文化支撑体系,坚持以公司的核心理念为企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形成以核心理念为主线的系统管理体系。

3、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成体系,阶段性成果明显。

4、公司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标识和品牌形象深入集团公司内部和行业内部。

5、员工对公司的企业形象标准、管理者形象标准、员工形象标准等,能够做到熟知、自觉行动。

6、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达到规范化、程序化和个性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1、坚持服从和服务于总体发展战略的原则

企业的运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企业的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前提,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公司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实践来进行,为促进巨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服务。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把企业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资源。企业文化模式必须以员工为中心,充分反映人的思想文化意识,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发挥首创精神,企业才能有生命力,企业文化才能健康发展。

3、讲求实效的原则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要切合我集团实际,符合企业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4重在领导的原则

要树立“管理者首位”思想,集团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家(群体)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理念的升华,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缔造者、推行者,不仅个人的理念要领先于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把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企业的体制、企业的规则。

5、系统运作的原则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搞好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分层次落实。必须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管理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实践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只有上下戮力同心,协调运作,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6、突出特色的原则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突出企业的鲜明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特色、优势和差别性,培育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能够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健康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

7、追求卓越的原则

建塑企业文化,要表现出一流的水平,使企业员工都欣赏这一模式,并在这种体现卓越的企业文化模式中与企业产生共鸣。在卓越的企业文化模式里,人人都追求卓越,个个都表现出卓越的绩效。

(三)新生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方案

1、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体制

企业文化的推进工作必须成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明确负责人、主管部门及工作人员,配备强有力的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构。

2、做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企业环境的营造工作

(1)制定或完善集团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机制,形成闭环管理。

针对现有的规章制度体系,开展对集团行为规范制度的审计和完善工作,进一步规范礼仪、仪式、会议、公司活动规格和标准;
抓好员工的行为养成规范,结合行业和集团特点,确定并推广职工行为养成“6S”管理标准,即清理、清洁、准时、标准化、素养、安全。

(2)建立和完善集团“视觉识别系统”。

其一,统一企业工具。严格按照《视觉识别系统管理手册》设计要求,建立统一的文化形象。

其二,重点做好文化墙工作。如何有效地宣传核心理念部分,使每一个员工在思想上认同企业文化,成为下一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要重点做好文化墙工作,切实做到核心理念上墙。

3、筹建企业文化活动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一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企业精神理念的宣贯工作是一个十分“虚”的工作,难以落实;
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基业工程,并非短期所能见效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虚”化“实”,实现这一转变的载体便是企业文化活动体系。

4、强化对中高层领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培训

利用报纸、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抓好企业文化知识的培训,使全公司干部员工普遍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2010年度达到机械式熟练程度。

企业文化建设是公司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战略任务,更是一项基业工程。各单位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切实抓出成效来,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敷衍了事。此外,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需要随着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不断发展完善,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大力营造作风建设新常态

大力营造作风建设新常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 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风建设的时代内涵是为民务实清廉。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坚持求真务实、政贵有恒,自觉践行“两个务必”;
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作风建设的根本在锤炼党性。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精神上“缺钙”,是个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党性不强造成的。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作风建设的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改进作风需要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风建设的重要原则是讲认真。总书记强调,如果不讲认真,就容易马虎敷衍,即使问题摆在眼前也看不到、识不透,就容易虚晃一枪,即使花了很大精力也可能搞形式、走过场。要在改进作风上讲认真,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不能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作风建设的鲜明特征是艰巨性、长期性。总书记的论述揭示了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指出作风问题是一种顽症病疾,“四风”问题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和传染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抓作风建设一丝都不能放松、一刻都不能停顿,决不能一阵子一阵风、紧一阵松一阵,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作风建设的突破口是整治“四风”。“四风”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要么与这“四风”直接有关,要么是从这“四风”衍生出来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反“四风”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搞面面俱到,打到了七寸。作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立什么,破什么,需要好好把握。要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坚持求真务实,坚持清正严明。作风建设的基本路径是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自己改起,坚持自上而下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着一级改。作风建设的基本保障是以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规制和引导。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只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反复锻炼,才能坚强党性、百炼成钢。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是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准确把握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作风建设和党的建设,准确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比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作风建设、以思想理论教育引导作风建设、以惩治腐败保障作风建设、以制度建设巩固作风建设、以深化改革支撑作风建设,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形成了五大建设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法治思维。总书记深刻指出,这么多年,很多作风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症结之一在于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2013年6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专门会议明确要求,“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改进工作作风开局起步。作风问题中,“四风”问题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突出表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聚焦“四风”来开展。总书记强调,解决“四风”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从严要求。总书记抓作风建设,贯穿其中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总书记强调,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要“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四风”的实践说明,抓和不抓大不一样,真抓和假抓大不一样,严抓和松抓也大不一样。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思想入手、理想着力,从“被动严”向“自觉严”升华。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冲刷和洗涤,党员、干部的作风普遍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还没有收场,一些党员、干部还没有实现从“不敢”到“不想”的跨越和升华。这就要从思想上入手、从理想上着力,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固本、培元、强基,不断促进思想认识提高和党性修养增强,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理想和宗旨虔诚而执着、至信而笃行。要把加强作风建设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思想深处自觉严起来。内服外敷,刚柔并济,从“一时严”向“一直严”深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督实导、集中整治、严肃查处的高压态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在作风上做到了“一时严”,但是一些党员、干部还心存幻想,没有做好“一直严”的准备。这就要坚持内服外敷,依靠人民,实现党内外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切实畅通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让作风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有群众有序参与、有力监督、有效反馈。要坚持虚实并举、刚柔并济,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深度融合起来,一方面在加强理论武装上绵绵用力,一方面在加强制度建设上久久为功。上下同治、互相监督,从“干部严”向“党员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展开的,但从严是对全党的普遍硬性要求,改进作风是每个党员的永恒课题,必须贯彻到党的建设一切工作中,贯彻到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监督、处置等全部环节,这样作风建设才能做得到位,从严治党才能治得彻底。以点带面、乘胜追击,从集中整治“四风”向全面正风肃纪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整治“四风”为突破口的,但从严治党是个系统工程。现在,“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首先,要从严厉整治“四风”延伸开去,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其次,要从正风肃纪延伸开去,带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全面严起来,不断净化政治生态。再次,要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实现根本性好转。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从“搞活动”向“建制度”延伸。不集中正风,治不住;
不依靠制度,治不长,这是一条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作风建设内在规律。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必不可少,但作风建设重在日常、难在常态、要在制度。要着眼长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推动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相互支撑、统筹推进,从作风建设向党的建设各方面融合。党的建设是一个整体,作风建设不能长期单兵突进、单打独斗,而是要融入党的各方面建设,与之协同推进、互为依托,发挥整体效应。特别是要贯穿于干部工作全过程,使教育培训有作风内容,选拔任用有作风要求,考核评价有作风标准,管理监督有作风约束。组织部门要坚持公道正派,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以正确用人导向带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 谭彦德)

新常态下企业要有新作为(热点辨析)

刘迎秋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6日 07 版)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都想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过程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新发展。但面对新形势新环境,不少企业存在一些困惑和迷茫,以致踟蹰不前。这里对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辨析。

怎样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企业来说,应看到,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开始让位于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消费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
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投资的关键作用仍然存在;
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外贸对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正在显现;
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生产走向相对集中,生产和产业组织呈现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新趋势;
要素的规模驱动力有所减弱,但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与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正在形成;
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开始转向以质量为主的差异化竞争;
适应环境承载能力要求,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方式。

传统产业还有没有前途?不能盲目地否定传统产业,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能离开传统产业。事实上,没有夕阳的传统产业,只有夕阳的产业传统。但是,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深度调整。不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不实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企业就会丧失竞争力,就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传统产业不仅需要高水平引进来,还需要大规模走出去。应实行绿地投资,用当地资源创造新的效益。随着企业并购重组和生产方式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人力资本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新常态下企业应生产什么、怎样经营?应在产品个性化、差异化上下功夫,不仅要追求好,还要追求不同。应努力实现生产经营的专一性,实施以精品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民营企业应重视企业治理现代化。这不是说家族企业要放弃家族制,而是要在家族制基础上实行现代公司治理。有的民营企业家把企业股份分配给家庭成员,有经营才能的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没有这方面才能的就不参与;
技术总监、营销总监以及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均外聘能人,用制度管人,按经济效益论个人收入高低,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何推进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这里提几条建议:第一,技术创新应努力实现单体创新向联合创新转变。根据经验,小微企业没有能力也不需要搞技术研发,技术研发应由技术孵化联合体专门开展。生产加工企业需要的技术主要从技术孵化联合体购买,自己专门从事生产加工。众多生产加工企业可以在具备条件时,建立大型生产加工联合体,或者叫专业化生产加工企业联盟。第二,市场创新应重视互联网思维,将信息与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生产与营销。在这个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用互联网虚拟市场代替实体市场的模糊认识和做法。应看到,这两者不是互相代替的关系,而是互补互动互促关系。树立互联网思维,说到底是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要学会使用互联网。第三,发展模式创新可以从小处着手,变多元化为专业化,将分散化上升为集中化,形成加工业生产主体与市场营销组织的大规模合作联盟。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观音井小学

王文举 作风“新常态”,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显著成果。“新常态”与“旧常态”相比,“新”在理想信念的强元固本,“新”在作风建设的返璞归真,“新”在失范行为的拨乱反正,“新”在精神状态的祛邪清淤。对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充分认识、积极适应,争取新的作为。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要打消顾虑,坚定信心。面对新常态,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发力的恒心,彻底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进一步坚定对中央正风肃纪的信心,打消顾虑,主动调整思维、心态和行为,积极适应这一新常态,迅速在新常态下来谋划和开展自己的工作;
要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学习,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拼搏奋斗。对教育工作来说,我们要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成果,持续改进作风,积极作为,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要自我约束,规范用权。面对新常态,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懂得,与其他人相比,做党员干部就必须遵守更多的规矩、接受更严的约束,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自觉。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加强自我约束,习惯在严于律己中担当责任,习惯以清风正气干事创业,时时处处严格按章办事,成为普通党员、群众的榜样;
充分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做到规范用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切实为群众谋福祉,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本分和应尽的职责。对教育工作来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要坚守底线,接受监督。面对新常态,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坚守党纪国法、思想道德的底线,心存敬畏,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坚守底线的模范,努力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楷模。廉洁从教,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改进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评判,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要适应期盼,提高标杆。面对新常态,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积极顺应人民的期盼,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自己,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思想境界要更高,履职能力要更强,工作标准要更高,服务效果要更好。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牢固确立群众观念,多办人民群众期盼和欢迎的事。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要提振精神,勇于担当。新常态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能干事、干成事者提供了舞台。面对新常态,我们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弘扬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忠于职守、专于事业的精神,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的大局中展现作为,不负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克难奋进,迎难而上,积极创新作为,为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2016年3月25日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共12篇)

企业文化建设报告(共12篇)

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共12篇)

进一步企业文化建设(共12篇)

再谈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共6篇)

推荐访问:常态 企业文化建设 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