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社会课“问题教学”策略初探

教学论文:社会课“问题教学”策略初探

 

                 ——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为例
  
  口李静雅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学,浙江宁波315192)
  
  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因此,教师应重视问题教学,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触发学生的想象,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其中,在教学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趣式问题
  
  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为学生自觉思考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学业成绩一般也会理想。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过,教师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教师能用激发好奇心来教学生学习,学生终生都会不断的学习。初中社会课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很多,尤其是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灵活多样,大多数内容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人手,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行政区划”一目内容时,学生对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简称往往记不住,笔者就采取菜谱法与车牌号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效果较好。笔者问:“我国各地的美食比较有名,同学们都知道我园有哪八大菜系吗?”学生一般只能说出一二个,如川菜、湘菜。于是,笔者就用多媒体展示八大菜系的名称,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分别说出这些菜系所代表的省区,这下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教室内也随之热闹起来,前后左右的学生讨论着、争议着,最后找出了正确答案,也记住了相关省份的简称。车牌号法就是把这些省份简称与各地的车牌号联系起来。笔者先提问“大家都喜欢小汽车吗?”学生回答:“喜欢!”有的学生当即叫出几个汽车的品牌,如奔驰、宝马。接着,笔者再问:“老师也喜欢小汽车,下面是老师去全国各地旅游时拍的一些小汽车的照片,现在请大家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照片分别是在哪些省区拍的,好吗?”(教学论文 www.fwsir.com)于是,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纷纷根据这些车牌号上的第一个汉字找相关的省份,不知不觉之中,他们轻轻松松地记住了原先显得很枯燥的车牌简称,而且也掌握了相关知识。
  
  社会课激趣的方法比较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使备课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又能灵活处理有关课堂问题,做到预设与生成共舞,不难获得良好效果。
  
  二、“相逢却似曾相识,未曾相识已相思”——推进式问题
  
  我们知道,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问题设计不应停留在第一发展水平,而应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并让多数学生在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后能回答问题,或者“跳一跳,够得着”,引导学生向潜在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例如,教学“复杂多样的地形”一目时,学生掌握了我国地形种类及特点,接下来是学习地势的特点。由于地势的概念相对有点抽象,且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只能记住,很难理解。怎么才能突破这一点呢?笔者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出N320纬线;第二步,要求学生沿着这条纬线自西向东依次观察有哪些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步,要求学生把上述地形按海拔高度进行排序,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不清楚具体海拔高度时,可根据分层设色地图的海拔来提示)。通过上述几步的教学,学生就能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显示了潜在发展水平。然后,笔者趁势阐述了地势的概念:所谓地势,就是地形的走势。为了加深学生对地势特点的理解,笔者又出示了下列较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古人云:‘滔滔黄河水,日夜向东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诗歌中的‘黄河水和一江春水’是向东流呢?”让学生用我国河流的流向证实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从而把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最高发展水平”。
  
  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诱思式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源于不解之谜。诱思式设问,目的是把学生带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设计注重诱导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延伸。因此,诱思式设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醒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当然,设问也要注意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和信心,充分享受钻研带来的思考乐趣。同时,设问也要注意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把握契机,找准角度。如在教学“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一课后,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次,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在地球仪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点:西侧是东半球,东侧是西半球,南侧是南半球,北侧是北半球,请问,该点经度和纬度分别是多少?”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经线和纬线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义对这些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很值得学生去探究。因为对学生来说,掌握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依据很容易,但由于上述“特殊点”涉及四个半球,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予以解答。又如,对“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堕落于S44.4°、W150°的地点,请问,为什么选择该点作为空间站碎片坠落点?”这一问题,学生回答时很容易在地球仪上找到该点的位置,但对为什么选择该点作为坠落点就不太清楚,有各种错误的回答,如有的学生说是因为距离近,有的学生说是科学计算出来的地点,等等。这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仅局限于表面

[1] [2] 下一页

推荐访问:教学论文:社会课“问题教学”策略初探 古诗词教学初探论文 散文教学策略初探